..续本文上一页个见性而产生的,无(尘),识从何发?再讲一遍:如果你的识性,单单因为外尘而显现,不是从你的根产生的话,没有根,就不可能见明;不可能见暗,明暗都看不到,根本就不可能有外在的色空,根没有,尘当然没有,能、所都不存在,那么,彼外在的尘相都没有,你这个意识心到底从哪里跑出来?
经文,[若生于空,非相非见,非见无辨,自不能知,明暗色空?非相灭缘,见、闻、觉、知、无处安立]?
如果是生于空,空会产生识心,如果说空自己会产生识心,虚空自己跑出意识心,不借重根跟尘,那会变成什么?非相非见,也没有外在的尘相,因为是虚空而产生,虚空无相;又不借重见根,也没有根。意思就是没有尘没有根,自己从虚空跑出识。非见无辨,没有见根,哪里有办法分辨明、暗、色、空?自不能知,明、暗、色、空?很清楚的。意思就是离根根本无尘。非相灭缘,如果没有外在的尘相,就灭去了外在所缘之境。现在是没有尘,那你就灭去了所缘之境,[灭]就少去了、灭掉了;[缘]就是所缘之境,灭去外在所缘之境。那么,能缘的见、闻、觉、知也无处安立,没有尘,当然就没有能缘之意识心,没有能就没有所;没有所就没有能。
[此破因空生。若生于空,既非尘相,又非见根。若非见根,则无能辨之性,自然不能知于明、暗、色、空,是离根无尘;若非尘相],如果没有外在的尘相,[则灭所缘之境,而见、闻、觉、知无处安立,是离尘无根矣]!能所是一对的。
经文,[处此二非,空则同无,有非同物纵发汝识,欲何分别]?
二非就是非相、非见,没有外在的尘相,也没有内在根见、根性都没有;空则同无,那么,也没有尘相、也没有根之见,那怎么办?空则同无,如果说虚空就等于没有。非尘非相就是空,空则同无,有非同物,如果空就算有,也不是像有形相之物,有非同物就算空是有的,也不能像有形的物。纵发汝识,就算你有识心,因为没有尘相,欲何分别?你怎么分别呢?
[处此非相、非见二非之中,能生之空,则几同于无。何以故?因非见无辨故?此空等同于无,何能生识耶?若说空是有,又非同于物,亦何能生识?纵然能生汝识,因非相]就是无相,没有相貌,[已灭所缘之境],没有所缘之境。那么,[欲将何者为所分别耶]?纵然你有识,你要分别什么?因为没有外在的尘境,空无一物啊!
经文,[若无所因,突然而出,何不日中,别识明月]?
如果不借重因缘,方便说它是因缘而生,是无因突然冒出来,而出分别之识心。若无所因,突然冒出了分别的识心,意思就是不借重因缘。那么,何不日中,别识明月?为什么不在白天,特别生出你的识心,来加以了别这个明月呢?意思就是你也必须借重晚上啊,白天日光太强,当然看不到月亮。所以,如果说:无因可以产生这个识心的话,突然冒出这个识心,那为什么不会在白天突然看到月亮,而让你很明了的见到这个月亮,对不对?特别生出汝识,来加以了知说这是明月?大家都知道,白天看不到明月。
[此破无因生。若谓无因,突然而能生出汝识者,何不于白日之中,无有明月,突然特别生出汝识,以了知明月耶]?
经文,[汝更细详,微细详审:见托汝睛,相推前境,可状成有,不相成无,如是识缘,因何所出]?
你要细细的审察观照,要微细的详审:这个见精是依托在你的眼根;[睛]就是眼根。而这个外相是托,就是借重于、必须仰仗。前境就前尘之境,相推前境,就是外相必须借重于前尘之境,才能显出眼根所对的相。可状成有,有相状的,这个就成为有相之色法;不相成无,如果是无相,那就变成空无之相了。如是生出识缘,如是生出了别识心之因缘,到底从哪里来?此见精托于眼根、还有外在的尘境,有相的是有相之色法;无相就变成无相的空,好好的冷静一下,到底这个识心,从哪里借重什么因缘跑出来?
[如前所说,非和合非不和合之义。汝可更加细详,微细详审句,即解释细详二字。能见之根,寄托于眼睛之内;所见之尘,推为现前之境;可有形状者,成为有相之色;不有形相者,成为无相之空;如是根、尘、色、空之中,汝可微细审详,生识之缘,毕竟因(依也)何所出]?到底识心是从哪里跑出来?[于根、尘、色、空,既无所出,则非和合明矣]!
经文,[识动、见澄,非和非合,闻、听、觉、知,亦复如是;不应识缘,无从自出]?
识动、见澄,这个识是分别的、是生灭的,是属于动性;而见性是属于无分别,是澄寂的,根本二种性是完全不同的,是非和非合,闻性、听性、觉性、知觉性,这五根之性完全一样,外尘,这个引发的识心,是分别、是动、是生灭,而这个五根之根性是不生灭的,完全跟见性是一样,亦复如是;不应识缘,不应当此之识心,生出来的缘是无从而出,没有原因而出,也必须方便说是因因缘。
[凡言和合,必体性相类,可说和合,现今识有分别属动,见无分别属澄,澄湛不动也。体性各异,非和非合;闻、听、觉、知五根之性,亦复如是,均非因缘和合矣。不应、诫止之词,不应说此识生缘,乃是无从(因也)自然而出耶]?识出有因,就是必须借重因缘,而因缘本空,是佛的究竟说;佛说因缘是方便说,是权巧方便说。[然必根、尘相对而生,则又非不和合矣]!
[巳三 合会警悟]
经文,[若此识心,本无所从,当知了别,见、闻、觉、知,圆满湛然,性非从所,兼彼虚空,地、水、火、风,均名七大,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本无生灭]。
如果你觉悟到这个识心本无所从来,妄当体即空,如果你能够体悟这个,[此合前六大,会归藏性。谓如我前来所说,此之识心,本无所从,则非和合而有。当知此了别之识,与上见、闻、觉、知之根,同是圆满湛然],这个圆满湛然,[其性非从缘所生]。这个[缘]就是有能生跟所生,缘,它就是能所对立,[缘]就包括能所。所以,其性非从所,就是其性非从缘(能所)而生,就是独立绝对。兼彼虚空,地、水、火、风,同名七大,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本无生灭,这样可以了解,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,七大都是如来藏,本无生灭。
师父前面一直提醒你:识不是坏,我们以前一直说:破妄识无处、破妄识无体,破妄识非心;现在识本身就是性,分别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,执着当下即空就是不执着,就是如来藏性;颠倒当体即空就是如来藏性。诸位!但看你懂不懂得运用这个本性而已?修行就在当下,为什么禅宗讲万法回归当下?诸位,难道你念佛不用当下之心吗?当体用本心念佛,哇!那可好了!没有烦恼,全心不是阿弥陀佛,依靠这一句阿弥陀佛,信、愿、行具足,没有烦恼,没有第二月,完全是真心,是真月。所以,若不见性,念佛很难得到一心不乱,就内心里面留下那些影像,你都受不了,每天都会过那种痛苦的阴影,活在痛苦的阴影之下。
我看了一段韩剧,颇有感触,没有学佛的人生观,那个痛苦是没有办法讲!新婚夫妻,因为老婆经常和以前的熟人打招呼,就开始一直问你们什么关系,还去公司查她们的过去。老婆希望老公不要一直追究,老公认为自己非常的爱自己老婆。就是一直要穷追到底,他的理由就是我太爱你了!这就是众生,他快要逼死她了,还不知道,他其实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爱!看了这一段以后,喔,这个没有学佛!学佛那就以前你的事放下,从现在开始是新生活!嫁给我就是我老婆,我就是这样宽恕,真正来爱你。爱是真心,不是肉体,所有的缺点都可以包容,其实可以建立一个很圆满、很快乐的家庭。所以,不懂得佛法,就没有真正的幸福。
[倘不圆满,可说从缘所生,今既圆满,此外无法,岂有缘之可从?兼彼无情之虚空,及地、水、火、风悉皆均等,同名七大。此以识大,会通前之六大。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者:七大一一皆性皆真,圆融无碍;如前云: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等。既唯性唯真,七大本非七大,故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,常住不动也]。
经文,[阿难,汝心粗浮,不悟见闻,发明了知,本如来藏。汝应观此:六处识心,为同为异?为空为有?为非同异?为非空有]?
哇!这个真是有学问,阿难,你的心实在是很粗浮,不悟见闻,也不悟发明了知;不能悟明这个见闻觉知等六根的见性,不悟发明了知这个识性,了知此识性本如来藏。再讲一遍,阿难!汝心实在是粗浮,不能悟明见闻觉知等六根的根性,其实就是平等,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。你不悟、不悟明,也不能悟明了知这个识性其实就是平等,周遍法界的本如来藏。识就是性,性就是识,性识不二,这个是如来所悟的。
汝应观此:六处识心,六处就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你应当观此六处的差别的识心,这个六处识心,好好的了解一下。如果这个识心统统是相同,为什么它的六种作用都不同?六用差别。所以,讲六识心是同是不对的,因为眼睛是见色、耳朵是闻声的。所以,若说六识心相同是不对的,因为六用差别不同。如果说讲六用的识心是有差异的,不对,因为元是一精明。为空为有?如果说六识识心都是空,是不对的,六识的识心都有了别作用。如果说六识识心统统讲有也不对,六识的识心全无形相,不能讲有。讲空不对,因为它可以了别;讲有不对,因为全无形相。为非同,[非同]就是异,也不对。如果六识的识心有差异,不对,因为原来是一体。[非异]就是同,为什么?同也不对,因为六处的作用是有差别的。眼能见色、耳能闻声等等、意是法尘。六尘产生六识,六识的作用是不一样的。所以,讲非同的异不对,因为它是一体的;讲非异(是同)也不对,因为六处是用殊。为非空有,[非空]就是有,[非有]就是空。这六处心就是有也不对!为什么?闻于根尘元无,识心元无所有,所以,它是非空(就是讲有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