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四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見性而産生的,無(塵),識從何發?再講一遍:如果你的識性,單單因爲外塵而顯現,不是從你的根産生的話,沒有根,就不可能見明;不可能見暗,明暗都看不到,根本就不可能有外在的色空,根沒有,塵當然沒有,能、所都不存在,那麼,彼外在的塵相都沒有,你這個意識心到底從哪裏跑出來?

  經文,[若生于空,非相非見,非見無辨,自不能知,明暗色空?非相滅緣,見、聞、覺、知、無處安立]?

  如果是生于空,空會産生識心,如果說空自己會産生識心,虛空自己跑出意識心,不借重根跟塵,那會變成什麼?非相非見,也沒有外在的塵相,因爲是虛空而産生,虛空無相;又不借重見根,也沒有根。意思就是沒有塵沒有根,自己從虛空跑出識。非見無辨,沒有見根,哪裏有辦法分辨明、暗、色、空?自不能知,明、暗、色、空?很清楚的。意思就是離根根本無塵。非相滅緣,如果沒有外在的塵相,就滅去了外在所緣之境。現在是沒有塵,那你就滅去了所緣之境,[滅]就少去了、滅掉了;[緣]就是所緣之境,滅去外在所緣之境。那麼,能緣的見、聞、覺、知也無處安立,沒有塵,當然就沒有能緣之意識心,沒有能就沒有所;沒有所就沒有能。

  [此破因空生。若生于空,既非塵相,又非見根。若非見根,則無能辨之性,自然不能知于明、暗、色、空,是離根無塵;若非塵相],如果沒有外在的塵相,[則滅所緣之境,而見、聞、覺、知無處安立,是離塵無根矣]!能所是一對的。

  經文,[處此二非,空則同無,有非同物縱發汝識,欲何分別]?

  二非就是非相、非見,沒有外在的塵相,也沒有內在根見、根性都沒有;空則同無,那麼,也沒有塵相、也沒有根之見,那怎麼辦?空則同無,如果說虛空就等于沒有。非塵非相就是空,空則同無,有非同物,如果空就算有,也不是像有形相之物,有非同物就算空是有的,也不能像有形的物。縱發汝識,就算你有識心,因爲沒有塵相,欲何分別?你怎麼分別呢?

  [處此非相、非見二非之中,能生之空,則幾同于無。何以故?因非見無辨故?此空等同于無,何能生識耶?若說空是有,又非同于物,亦何能生識?縱然能生汝識,因非相]就是無相,沒有相貌,[已滅所緣之境],沒有所緣之境。那麼,[欲將何者爲所分別耶]?縱然你有識,你要分別什麼?因爲沒有外在的塵境,空無一物啊!

  經文,[若無所因,突然而出,何不日中,別識明月]?

  如果不借重因緣,方便說它是因緣而生,是無因突然冒出來,而出分別之識心。若無所因,突然冒出了分別的識心,意思就是不借重因緣。那麼,何不日中,別識明月?爲什麼不在白天,特別生出你的識心,來加以了別這個明月呢?意思就是你也必須借重晚上啊,白天日光太強,當然看不到月亮。所以,如果說:無因可以産生這個識心的話,突然冒出這個識心,那爲什麼不會在白天突然看到月亮,而讓你很明了的見到這個月亮,對不對?特別生出汝識,來加以了知說這是明月?大家都知道,白天看不到明月。

  [此破無因生。若謂無因,突然而能生出汝識者,何不于白日之中,無有明月,突然特別生出汝識,以了知明月耶]?

  經文,[汝更細詳,微細詳審:見托汝睛,相推前境,可狀成有,不相成無,如是識緣,因何所出]?

  你要細細的審察觀照,要微細的詳審:這個見精是依托在你的眼根;[睛]就是眼根。而這個外相是托,就是借重于、必須仰仗。前境就前塵之境,相推前境,就是外相必須借重于前塵之境,才能顯出眼根所對的相。可狀成有,有相狀的,這個就成爲有相之色法;不相成無,如果是無相,那就變成空無之相了。如是生出識緣,如是生出了別識心之因緣,到底從哪裏來?此見精托于眼根、還有外在的塵境,有相的是有相之色法;無相就變成無相的空,好好的冷靜一下,到底這個識心,從哪裏借重什麼因緣跑出來?

  [如前所說,非和合非不和合之義。汝可更加細詳,微細詳審句,即解釋細詳二字。能見之根,寄托于眼睛之內;所見之塵,推爲現前之境;可有形狀者,成爲有相之色;不有形相者,成爲無相之空;如是根、塵、色、空之中,汝可微細審詳,生識之緣,畢竟因(依也)何所出]?到底識心是從哪裏跑出來?[于根、塵、色、空,既無所出,則非和合明矣]!

  經文,[識動、見澄,非和非合,聞、聽、覺、知,亦複如是;不應識緣,無從自出]?

  識動、見澄,這個識是分別的、是生滅的,是屬于動性;而見性是屬于無分別,是澄寂的,根本二種性是完全不同的,是非和非合,聞性、聽性、覺性、知覺性,這五根之性完全一樣,外塵,這個引發的識心,是分別、是動、是生滅,而這個五根之根性是不生滅的,完全跟見性是一樣,亦複如是;不應識緣,不應當此之識心,生出來的緣是無從而出,沒有原因而出,也必須方便說是因因緣。

  [凡言和合,必體性相類,可說和合,現今識有分別屬動,見無分別屬澄,澄湛不動也。體性各異,非和非合;聞、聽、覺、知五根之性,亦複如是,均非因緣和合矣。不應、誡止之詞,不應說此識生緣,乃是無從(因也)自然而出耶]?識出有因,就是必須借重因緣,而因緣本空,是佛的究竟說;佛說因緣是方便說,是權巧方便說。[然必根、塵相對而生,則又非不和合矣]!

  [巳叁 合會警悟]

  經文,[若此識心,本無所從,當知了別,見、聞、覺、知,圓滿湛然,性非從所,兼彼虛空,地、水、火、風,均名七大,性真圓融,皆如來藏本無生滅]。

  如果你覺悟到這個識心本無所從來,妄當體即空,如果你能夠體悟這個,[此合前六大,會歸藏性。謂如我前來所說,此之識心,本無所從,則非和合而有。當知此了別之識,與上見、聞、覺、知之根,同是圓滿湛然],這個圓滿湛然,[其性非從緣所生]。這個[緣]就是有能生跟所生,緣,它就是能所對立,[緣]就包括能所。所以,其性非從所,就是其性非從緣(能所)而生,就是獨立絕對。兼彼虛空,地、水、火、風,同名七大,性真圓融,皆如來藏本無生滅,這樣可以了解,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,七大都是如來藏,本無生滅。

  師父前面一直提醒你:識不是壞,我們以前一直說:破妄識無處、破妄識無體,破妄識非心;現在識本身就是性,分別當體即空就是不生滅,執著當下即空就是不執著,就是如來藏性;顛倒當體即空就是如來藏性。諸位!但看你懂不懂得運用這個本性而已?修行就在當下,爲什麼禅宗講萬法回歸當下?諸位,難道你念佛不用當下之心嗎?當體用本心念佛,哇!那可好了!沒有煩惱,全心不是阿彌陀佛,依靠這一句阿彌陀佛,信、願、行具足,沒有煩惱,沒有第二月,完全是真心,是真月。所以,若不見性,念佛很難得到一心不亂,就內心裏面留下那些影像,你都受不了,每天都會過那種痛苦的陰影,活在痛苦的陰影之下。

  我看了一段韓劇,頗有感觸,沒有學佛的人生觀,那個痛苦是沒有辦法講!新婚夫妻,因爲老婆經常和以前的熟人打招呼,就開始一直問你們什麼關系,還去公司查她們的過去。老婆希望老公不要一直追究,老公認爲自己非常的愛自己老婆。就是一直要窮追到底,他的理由就是我太愛你了!這就是衆生,他快要逼死她了,還不知道,他其實從來不懂得什麼叫做真正的愛!看了這一段以後,喔,這個沒有學佛!學佛那就以前你的事放下,從現在開始是新生活!嫁給我就是我老婆,我就是這樣寬恕,真正來愛你。愛是真心,不是肉體,所有的缺點都可以包容,其實可以建立一個很圓滿、很快樂的家庭。所以,不懂得佛法,就沒有真正的幸福。

  [倘不圓滿,可說從緣所生,今既圓滿,此外無法,豈有緣之可從?兼彼無情之虛空,及地、水、火、風悉皆均等,同名七大。此以識大,會通前之六大。性真圓融,皆如來藏,本無生滅者:七大一一皆性皆真,圓融無礙;如前雲: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等。既唯性唯真,七大本非七大,故皆如來藏,本無生滅,常住不動也]。

  經文,[阿難,汝心粗浮,不悟見聞,發明了知,本如來藏。汝應觀此:六處識心,爲同爲異?爲空爲有?爲非同異?爲非空有]?

  哇!這個真是有學問,阿難,你的心實在是很粗浮,不悟見聞,也不悟發明了知;不能悟明這個見聞覺知等六根的見性,不悟發明了知這個識性,了知此識性本如來藏。再講一遍,阿難!汝心實在是粗浮,不能悟明見聞覺知等六根的根性,其實就是平等,周遍法界的如來藏性。你不悟、不悟明,也不能悟明了知這個識性其實就是平等,周遍法界的本如來藏。識就是性,性就是識,性識不二,這個是如來所悟的。

  汝應觀此:六處識心,六處就是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你應當觀此六處的差別的識心,這個六處識心,好好的了解一下。如果這個識心統統是相同,爲什麼它的六種作用都不同?六用差別。所以,講六識心是同是不對的,因爲眼睛是見色、耳朵是聞聲的。所以,若說六識心相同是不對的,因爲六用差別不同。如果說講六用的識心是有差異的,不對,因爲元是一精明。爲空爲有?如果說六識識心都是空,是不對的,六識的識心都有了別作用。如果說六識識心統統講有也不對,六識的識心全無形相,不能講有。講空不對,因爲它可以了別;講有不對,因爲全無形相。爲非同,[非同]就是異,也不對。如果六識的識心有差異,不對,因爲原來是一體。[非異]就是同,爲什麼?同也不對,因爲六處的作用是有差別的。眼能見色、耳能聞聲等等、意是法塵。六塵産生六識,六識的作用是不一樣的。所以,講非同的異不對,因爲它是一體的;講非異(是同)也不對,因爲六處是用殊。爲非空有,[非空]就是有,[非有]就是空。這六處心就是有也不對!爲什麼?聞于根塵元無,識心元無所有,所以,它是非空(就是講有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