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教,一直执着缘起,汝性沉沦,不悟这个见大,你的见精、闻精、觉精、觉知精等六根之根性,本来是平等,周遍法界,平等无边的如来藏性。你应当观这个见大,跟见、闻、觉、知之性,是生是灭,其实是戏论。我们见大与五大同是戏论;我们见大与五大异仍然是戏论,因为证入了绝对的如来藏性就不可言说,离一切的生灭、同异。当我们的悟到见大即如来藏性,就不能说它不生不灭。为什么?没有这个名词,性相本来就一如,全事即理,全相即性,这里面没有所谓生灭,讲不生灭是戏论。
这个见大悟到如来藏性没有能所的时候,也不能说跟前面五大非同,非同就是异,这是戏论;非异就是同,这个仍然是戏论,尽是戏论。悟道的人,开口就错,开口就不对!为什么?不是语言、不是文字、不是音声、不是六根、不是六尘、不是六识;但是,即于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没有一法不是如来藏性。诸位!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就是破除众生的执着讲的。即一切相就是佛,就是当相,就是不能离相,当下就是!讲离,不对;讲即,不对,性相本来一如,没有离,没有即,因为诸法本空,不能讲离,不能讲即。本空亦空,诸法本无,本无亦无,如是才入于无戏论的如来究竟之义,就是没有任何的戏论。
继续,你一向不悟之,如来藏中,性具之见性,就是觉体之本明;真觉之见精,就是妙明之真见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随众生之心,应所知量,小人小心量,所知有限;大人大心量。那么,他的听、嗅、尝、触、或者是觉触、觉意,其实都是周遍法界,他的妙德莹然,妙用是周遍法界的,毫无障碍。若见性,他到哪里都解脱,在台湾,台湾解脱;到欧洲,欧洲解脱;去美国,美国解脱,但是,要先有生存的条件,没有生存的条件就没办法。所以,要有色身,才讲这个见性,因为性相是不二的。圆满十方,宁有方所。一切众生因为业力所感,所以,业感就是缘起,缘起里面含有一定的业力,各个人无量劫来,和今生今世所造的业,就会循他前世和今生所造的业去发现。
世间不知道,二乘人及权教菩萨认为有根尘相对的因缘法而产生识,这个都是意识分析。更无知的外道认为这个是无因的自然性,这个仍然是知见立知的意识心,这是分析、计度,头上安头,本如来藏,没有能所,没有意识心,万法但有言说,其实都无实义,所以,惟佛悟如来藏究竟之义。回去看师父的DVD好好体悟,你会发现你这条路没有走错,你拜了世尊,释迦牟尼佛全世界最伟大的圣人,你这一条路绝对走得不虚此行!我告诉你,能够跨进释迦牟尼佛这个门,你认识了世尊,你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!比中大乐透十亿更幸运,十亿是生灭法的东西,对不对?我们日子过得去,我们根本就不会羡慕那个,听到佛法最重要,这个是生灭,可以解脱之大法。你们是幸运的男人、女人,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真的是非常幸运。
台语有一句话:结婚,快乐一天,痛苦一辈子;学佛,辛苦一个晚上,快乐一辈子。一般人结婚那一天都很幸福,但是接下来,接下来就是责任,生儿育女就是养育,生育、养育、教育,然后夫妻常常因为这个小朋友吵架,开始一直很辛苦,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嘛!相爱容易相处难,我常常讲修行容易公关难,这一句是我的座右铭。自己修行、弘法利生,这个很容易的;可是,你要跟他相处在一起,哇!那很苦啊,那种个性,二个人个性不一样,还是你住那边,我住这边,彼此之间这样子互相尊重,相处实在很不容易!学佛,辛苦一个晚上,譬如今天你坐在这个地方,突然听到一句,哪一句契合你的本心说:喔!这一句就是我要的,我这辛苦了一辈子就等这一句!豁然开朗那一刹那,你就知道一辈子的苦,歇即是菩提,就停止了,你就不会再这个自我分别、与人相处,感觉很困扰,一辈子的快乐就跟在后面,这个就是观念。你们大家在座,坐在这里研读《楞严》、听讲《楞严》,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群,在全世十八亿到七十亿人口,你们是最幸运的一群。将来制作成DVD,哪一个人拿到《楞严》,他真的有心去研读,这个人也不是普通的善根,是大善根的人!哪怕是说没有在现场,无论在任何时空。
[辰七 识大 (分五)]
[巳初 标约根尘 二 就根尘辨 三 合会警悟 四 结显体用五 双拂二计 今初]
经文,[阿难,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。汝今遍观:此会圣众,用目循历,其目周视,但如镜中,无别分析]。
阿难,识性无源,识的了别性无源,本来就没有任何的根源。这个识是怎么来的呢?因于六种根跟尘互相来作为因缘而妄出,就是虚妄而显出这个识心,根、尘而引发这个虚妄的识心,刹那生即刹那灭。汝今遍观此会圣众;用目循历,[循]就是循序,依照次第;[历]就是历览,用眼根、眼目循序历览。其目周视,[周]就是周围,[视]就是巡视,眼睛周围整个巡视,转一圈,你用清净心,就会象镜中之象,但如镜中的显像,在第一念无分别,无差别,在第一念本如来藏的心,没有能所,这个时候的识心就没有办法分析,这个就是无所分别。意思就是用无分别心的第一念看,就像镜中显相一样。所以,我们第一念刹那之间它是清净的;但是,我们众生清净不到一秒钟,他接着第二念分别执着就跑出来了。
[识性对下六种根尘,是指前六识,性即了别性,此性无有根源。下二句,即释无源之义,因于六种根尘为缘,虚妄显现,乃为尘影],这个尘影你如果悟得出来,就了解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你看到的是一合相,一合相即是非相;一合相影现在你心中,其实那个就是你心的影像,我们贪爱这个境界不舍,其实是贪爱那个影像。所以,为什么愚痴的众生活得痛苦不堪?就是这个道理,不知道万法只是尘影。[尘有则有,尘无则无,是谓无源]。这识心本来就无源。[汝今遍观:此楞严法会圣众,此单举眼根对色尘,以例余五]。以例其它的五根。[用目循历者:用眼目循序历览。其目周围巡视,此根尘相对之时,一念未起,正根中见性,取现量性境。但如镜中现像,元无妍、媸、美、恶],[妍]就是美好的样子;[媸]就是容貌丑陋。[差别之分析也。此拣明眼根之相也]。
前面叫做无别的第一念,这个就进入分别第二念,经文,[汝识于中,次第标指,此是文殊,此富楼那,此目犍连,此须菩提,此舍利弗]。
你第二念就开始用识心来分别了,你分别的识心,在中间就开始贴这个标签了,次第标指,这是文殊,这是富楼那,这是目犍连,这是须菩提,这是舍利弗,一一用意识心标指出来。
[此拣明识之相。即眼识及随眼识,同时而起之明了意识],这个明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,眼睛产生识的分别,其实它是如如不动的,再动念,这个分别心就开始出来了,意思就是明了意识配合着眼识而起来。[此二者亦有拣别。但对色尘,初起第一念,不涉名言,即是眼识名随念分别];眼识只有分别,可是,它就是等于不分别。但是,[如起第二念,计执名字,即是随眼家,俱起之同时意识],同时意识这个是第六意识的别名,同时于五俱(五识同时而起),叫同时意识。[名计度分别。分别名相,缘境之后,将外境摄入,交内之独头意识]。单独而起的意识叫独头意识。[于中次第标指者:于此圣众之中,次第与循历相照应,眼根循序而观,意识次第标名指相。此是文殊,译为妙德;此富楼那,译为满慈;此目犍连,译采菽氏;此须菩提,译为空生;此舍利弗,译为鹙子。此拣明眼识],这个是分别眼识,[与随眼意识之相]。
[巳二 就根尘辨]
经文,[此识了知,为生于见?为生于相?为生虚空?为无所因,突然而出]?
这个识能了别的知,能了别识知,能了别的识心,到底是由眼根的见根所产生的识?或者是生于外在的尘相的识?或者是虚空跑出来的识?或者是无因所生,突然而产生的识心?到底是根生识?尘生识?虚空生识?或者是无因而生识?
[此先征起,下则逐破。征问此识,能了别之知,为是生于见根?为是生于尘相?为是生于虚空?为无所因,突然(忽然)生出此识耶]?
经文,[阿难,若汝识性,生于见中,如无明暗,及与色空,四种必无。元无汝见,见性尚无,从何发识]?
阿难,若汝识性,你的识性,这个根尘所产生的分别心,现在用假设的,若生于见中,就是单根生识,不借重外尘。生于见根当中,不借重外尘,这个时候,如果没有外在的明相、暗相,及色相、虚空相,这四种明、暗、色、空,这四种相必无,全部都没有。你单根有什么用?元无汝见,为什么?见是因为有明、暗、色、空才有分析,这些外在的尘境若没有,当然就没有能知之见。见性尚无,从何发识?连依靠的见性都没有,怎么发这个意识心?
[此破因根生]。就是单根不生识,[见即根也。离尘无根,从何发识]?根它无自性的,必须借重于尘;尘无自性,必须借重于根,根尘都无自性,当然识心也是没有自性。
经文,[若汝识性,生于相中,不从见生?既不见明,亦不见暗,明暗不瞩视也,即无色空,彼相尚无,识从何发]?
若汝识性,你这个意识心的心性,就是识性,生于相中,[此破因尘生。相即尘也],外尘。假设说单尘生识,假设说你的意识心是单单因为外尘而生的,就是外尘生识,不借重这个根,不从见生,不借重眼根而生。诸位!没有眼根的状况是什么?没有眼根,既不见明,也不见暗,没有眼根,没有见性,不能见明,也不能见暗!见性没有的话,见明、见暗都不可能了。不[瞩]就是视,明、暗都看不到,即无色空,根本就没有所谓色空的尘相,外在的尘相当然就没有了。能缘的见性没有,所缘的色空哪里存在?彼相尚无,[彼相亦即尘相],彼外在之尘相,[尘尚无有],连所缘的外在尘相都没有,那么,[识从何发]?这个识心是因为外在尘相由根引发这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