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信,故须合会:一者见闻等是无形,说圆周遍,易知易信;地等是有形,说圆周遍,难知难信。二者见等是有情,说是藏心,易知易信,空等是无情,说是藏心,难知难信,今已合会,皆同藏性。此段警令觉悟,谓阿难言:汝之心性沉沦,溺于权见],不晓得佛讲缘起,只是一时善巧方便的,没有真实义。[无有真智,不悟汝之见、闻、嗅、尝、觉、知六精]之性,[本来是如来藏,妙真如性]。平等不二,[汝当观察:此等见、闻、觉、知(闻摄鼻根知摄舌根)之性,为是生灭耶?为非生灭耶?而与五大,为是同异耶?为非同异耶]?

  [上科不悟者四大,当观者空大,令悟四大],叫你观空,不出不入,悟到四大也是不出不入,这是上一科讲的。[与空大同体圆融];这一科不一样,[此科不悟者见大,当观者亦见大]。这是非常重要的,为什么?他是讲体性的东西,前面是讲衬托,四大衬托一个空,空来衬托四大的色,不一样。现在讲不悟者是见大,当观者也是见大,意思是自体性就是当下,这个是很重要的观念。[生、灭就自体言],就是发生在当下这个心性上,无关于外尘。[同、异对五大说。欲令阿难,悟明见等,非生、灭、同、异,亦非不生灭、不同异。若能悟此见大,性圆周遍,本无生灭,则生灭与不生灭,同异与非同异,俱为戏论],全部都不对,所以,真正悟道的人,说似一物即不中。

  说:师父,听说你见性,麻烦把您见性说一说。我就讲:能说给你听就不是,说了就不对,不能说!师父,善巧方便说,善巧方便说也不行,这种东西是解脱的真实境,讲就不对,形容就不对,说似一物即不中,你讲什么形容统统不对,绝对的东西它不能讲;不能讲,也可以方便说,方便说,那个是第二月,方便让你进去。[便知五大,亦本如来藏,非和非合非不和合矣]。

  [巳四 结显体用]

  经文,[汝曾不知:如来藏中,性见觉明,觉精明见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]。

  你一向不悟之如来藏中,性见就是性具之见性,本性具足的这个见性。觉明即觉体之本明,本明,不加思索、不加造作的明;本性具足的见性,就是觉体的本明。真觉之见精就是妙明之真见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。说汝曾不知,如来藏中,性见觉明,觉精明见,清净本然周遍法界。你一向不悟如来藏性当中,性具之性见就是觉体之本明,真觉之见精就是妙明的真见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。

  [此显全体圆融。曾不知,即一向未曾悟也。汝未悟如来藏中,性具之见,即是觉体本明,本觉之精,即是妙明真见。此中性见、明见,同上性色、真色,以性融大也;觉明、觉精,同上性空、真空,直指本体也。清净本然二句,谓见等体本清净,广大圆满,周遍法界]。

  经文,[随众生心。应所知量。如一见根,见周法界。听、嗅、尝、触、觉触、觉知,妙德莹然,遍周法界,圆满十虚,宁有方所]?

  随众生心。应所知量。如一见根,就是我们眼根的见性,这个见性周遍法界。包括耳的闻性、鼻子嗅性、舌头的尝触、身体的觉触、全部会归心性;还有觉知的意性,就是识性,这是妙德莹然,妙德就是妙用,[莹]就是光洁透明,遍周法界,圆满十方,就是十虚,宁有方所?随你众生的心,应你所知的量,如一见根,见就周法界,耳听、鼻嗅、舌尝、身触、意觉,这些都能够妙用透明,周遍法界。圆满十方,没有一定,宁有方所。所以,大用就无限,不会像众生束缚在那上小心眼。

  [此显大用无限。随即随缘起用,能随九界众生,胜劣之心,大小之量,一一应之;下则举例以显,如一见根,称体周遍,以例诸根,耳之听,鼻之嗅,舌之尝触,味以合方知,故亦名触,身之觉触,意之觉知,此等诸根,即妙性之德用,清净光明,如玉之莹光皎洁,俱同见根,遍周法界,圆满十方虚空,宁有一定方所,即无在无所不在也]。这个是[四结显体用竟]。

  [巳五 双拂二计]

  [循业发现。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,及自然性,皆是识心,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都无实义]。

  本来是如来藏性,没有能所,现在你把这个搞混了,认为它是有根、尘、识的缘起因缘法,或者是外道执着的自然性,它是无因论,这些都是意识形态的执着,分别计度而有的。其实是不存在的,是妄动、是妄执、是不究竟义,万法,这些识心分别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,只有说一说,语言说一说,识心分别分别,其实它都是毕竟空,都没有真实义。

  [循九界众生之业,发现之见,各有不同。众生肉眼,不见障外之色];不能见有障碍之外的颜色。[天眼视远惟明];天眼看到很遥远的地方很清楚。[慧眼见色了空];见到色,知道当体就是空。[法眼遍观尘世],无法不空。[此皆循染净业,发现胜劣见。世间无知众生,惑为因缘]之见、或者或为[自然]之见,这些知见都是头上安头,知见立知,[皆是意识妄心,妄生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真实之义。问:十番显见,已显见性即是真心,而为诸法总相,今则融入藏性,则见大乃为别相,未审其义云何?答:此经推重圆通,悟修证入,皆依六根,故前特显见性,以为全体,必须悟此不生灭性,为本修因,然后方可圆成,果地修证]。

  [此七大普融万法,而如来藏当为总相,万法皆为别相。若约圆实教旨,法法皆可互为总别,如帝网千珠],帝网是指天上、天界的,就像我们称的种种的玉皇大帝,尤其在《华严经》讲的特别多。[一珠含多珠]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这个《华严》讲的最多。[多珠趣一珠,以一珠为总相,多珠为别相,珠珠皆然,即是互为总别。《正脉》云:良以前之开显,今之融入,俱有初后二相。前之初相,自根中荐出],自根中就是从根里面去了解根性,自根性当中推出。[及其后相],这个根性[则会万法为一体],万法,如来藏性就是我们的体性。[而根身器界,皆是其中幻影],我们现在就是看到了幻影,而执为实法。[当即是此中,如来藏也。

  今之初相],这个见性从眼睛的目,[亦从目前],[目]可以用二个角度:眼根的目也可以;当下现在的明暗也行。即从目前[明暗辨起],就是从眼根的前面的明、暗辨起。[与前根中荐出无异,及其后相,则合会结显,性真圆融,周遍法界,当亦与前开显后相],前面这个开出来,后面有这个究竟之相,[无有异也。又此中七大,皆许同是圆融,又是依圆旨之万法互含也。而彼中见性],这个见性就是如来密因,叫你微密观照,开发如来密因,见性就是什么?就是本修因、下手处,修行的下手处就是用本性修行。[独许冠于万法],为什么?要成佛,不得不见性;而见性,要好好的修行就能成佛。见性是成佛的因,毋庸置疑,见性就是本修因,本修因就是明心见性,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。[又是本经之别旨宗要也。当知前欲其巧于悟修,而此欲其圆于见解矣。具眼者辨之。六见大竟]。明眼人当然就很酒桶有够明辨,自然就能够明辨。

  七大里面这个见大最不好讲,因为这一段有相当的长度,又难,我们一气呵成把它贯串起来,才不会遗漏,你容易了解。阿难,我们的见觉本来是无分别也无执着,没有能所,是因为外在的色法和虚空,而变成了有能知以及所知。就像你今天现在正在祇陀林,你看清楚,就是早上日出之明,日落之昏。假设说在中宵的半夜,如果是月亮很皎白,我们就见到光明;如果碰到黑月我们就见到暗。那么这个明相、暗相、色、空等等,都是因为见性、能知的见性才来分析的。

  这个见性到底是跟明、暗相、并太虚空之相,到底是同一体的?或者是不同一体?或同非同?或者是异,非同?或者是非异,非异就是同。阿难,这个见性如果说跟明、暗、以及虚空,假设说是一体的话,那么问题就出来了。明跟暗二体性是互相倾夺,或互相取代、倾夺的,为什么?明来暗去、暗生明就灭,意思就是暗的时候就无明,明的时候就无暗。如果这个见性跟暗为一体的话,那么明来的时候,暗去,这个见性就跟着跑掉,就无法再见到明。如果这个见精、见性一定跟明相一体的话,那么明相走了,就是暗生出来的时候,见性就跟明相走了,暗生的时候,见性就应当灭,因为它跟明相走了,就见不到暗。如果见性有随其明、暗相灭掉,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尚能见明见暗?可见见性不随明、暗而灭。如果明跟暗的确有差别,那我们了解它是生灭;见性本来是没有生灭的,见大与明暗之尘如果说同一体,怎么可以成立呢?因为明暗是生灭,见性是不生灭。

  如果说见精跟暗、明是不同一体,假设这样成立的话,那你们试试看,离开了明相、暗相跟虚空,你的见性要分析什么?见性是分析明、暗跟虚空,现在连这些所缘的尘境都没有,那么,你分析见元,作何形相?离明、暗、以及虚空,那这个见性本来就如同龟毛、兔角,明、暗、虚空三事都离,哪里有办法立一个能知之见性。明、暗是互相违背的,明来暗去,暗生明灭的,怎么可以讲是一体的?但是离开明、暗、虚空,见性本来就无自体性,就不存在这个能知的见性,怎么能讲见精跟明、暗、虚空有什么不同?分能见之空、色,分能见之见性,本来就没有中间的界限之边畔,云何有不同之处呢?见暗、见明,其实这个是生灭的;但这个见性是不生灭的,怎么可以讲它没有不同?还是有差别、有不同之处,不可以讲非异。

  汝更细审,微细审详,审谛审观:明从太阳,暗随黑月,通属虚空,壅归大地,如是这个见精,到底从何而出?见精是有知觉的,虚空是无知觉的,它的体性完全不同,根本谈不上和,也谈不上合。也不能说这个见性、见精无因而出。如果是见、闻、觉、知等六根之性,其实是性圆周遍,本不动摇,当知无边不动的虚空,并其动摇的地、水、火、风,全部叫做六大,这六大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,所以,众生悟到这个地方,就彻底解脱。阿难!你的性碍于权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