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信,故須合會:一者見聞等是無形,說圓周遍,易知易信;地等是有形,說圓周遍,難知難信。二者見等是有情,說是藏心,易知易信,空等是無情,說是藏心,難知難信,今已合會,皆同藏性。此段警令覺悟,謂阿難言:汝之心性沈淪,溺于權見],不曉得佛講緣起,只是一時善巧方便的,沒有真實義。[無有真智,不悟汝之見、聞、嗅、嘗、覺、知六精]之性,[本來是如來藏,妙真如性]。平等不二,[汝當觀察:此等見、聞、覺、知(聞攝鼻根知攝舌根)之性,爲是生滅耶?爲非生滅耶?而與五大,爲是同異耶?爲非同異耶]?
[上科不悟者四大,當觀者空大,令悟四大],叫你觀空,不出不入,悟到四大也是不出不入,這是上一科講的。[與空大同體圓融];這一科不一樣,[此科不悟者見大,當觀者亦見大]。這是非常重要的,爲什麼?他是講體性的東西,前面是講襯托,四大襯托一個空,空來襯托四大的色,不一樣。現在講不悟者是見大,當觀者也是見大,意思是自體性就是當下,這個是很重要的觀念。[生、滅就自體言],就是發生在當下這個心性上,無關于外塵。[同、異對五大說。欲令阿難,悟明見等,非生、滅、同、異,亦非不生滅、不同異。若能悟此見大,性圓周遍,本無生滅,則生滅與不生滅,同異與非同異,俱爲戲論],全部都不對,所以,真正悟道的人,說似一物即不中。
說:師父,聽說你見性,麻煩把您見性說一說。我就講:能說給你聽就不是,說了就不對,不能說!師父,善巧方便說,善巧方便說也不行,這種東西是解脫的真實境,講就不對,形容就不對,說似一物即不中,你講什麼形容統統不對,絕對的東西它不能講;不能講,也可以方便說,方便說,那個是第二月,方便讓你進去。[便知五大,亦本如來藏,非和非合非不和合矣]。
[巳四 結顯體用]
經文,[汝曾不知:如來藏中,性見覺明,覺精明見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]。
你一向不悟之如來藏中,性見就是性具之見性,本性具足的這個見性。覺明即覺體之本明,本明,不加思索、不加造作的明;本性具足的見性,就是覺體的本明。真覺之見精就是妙明之真見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。說汝曾不知,如來藏中,性見覺明,覺精明見,清淨本然周遍法界。你一向不悟如來藏性當中,性具之性見就是覺體之本明,真覺之見精就是妙明的真見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。
[此顯全體圓融。曾不知,即一向未曾悟也。汝未悟如來藏中,性具之見,即是覺體本明,本覺之精,即是妙明真見。此中性見、明見,同上性色、真色,以性融大也;覺明、覺精,同上性空、真空,直指本體也。清淨本然二句,謂見等體本清淨,廣大圓滿,周遍法界]。
經文,[隨衆生心。應所知量。如一見根,見周法界。聽、嗅、嘗、觸、覺觸、覺知,妙德瑩然,遍周法界,圓滿十虛,甯有方所]?
隨衆生心。應所知量。如一見根,就是我們眼根的見性,這個見性周遍法界。包括耳的聞性、鼻子嗅性、舌頭的嘗觸、身體的覺觸、全部會歸心性;還有覺知的意性,就是識性,這是妙德瑩然,妙德就是妙用,[瑩]就是光潔透明,遍周法界,圓滿十方,就是十虛,甯有方所?隨你衆生的心,應你所知的量,如一見根,見就周法界,耳聽、鼻嗅、舌嘗、身觸、意覺,這些都能夠妙用透明,周遍法界。圓滿十方,沒有一定,甯有方所。所以,大用就無限,不會像衆生束縛在那上小心眼。
[此顯大用無限。隨即隨緣起用,能隨九界衆生,勝劣之心,大小之量,一一應之;下則舉例以顯,如一見根,稱體周遍,以例諸根,耳之聽,鼻之嗅,舌之嘗觸,味以合方知,故亦名觸,身之覺觸,意之覺知,此等諸根,即妙性之德用,清淨光明,如玉之瑩光皎潔,俱同見根,遍周法界,圓滿十方虛空,甯有一定方所,即無在無所不在也]。這個是[四結顯體用竟]。
[巳五 雙拂二計]
[循業發現。世間無知,惑爲因緣,及自然性,皆是識心,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都無實義]。
本來是如來藏性,沒有能所,現在你把這個搞混了,認爲它是有根、塵、識的緣起因緣法,或者是外道執著的自然性,它是無因論,這些都是意識形態的執著,分別計度而有的。其實是不存在的,是妄動、是妄執、是不究竟義,萬法,這些識心分別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,只有說一說,語言說一說,識心分別分別,其實它都是畢竟空,都沒有真實義。
[循九界衆生之業,發現之見,各有不同。衆生肉眼,不見障外之色];不能見有障礙之外的顔色。[天眼視遠惟明];天眼看到很遙遠的地方很清楚。[慧眼見色了空];見到色,知道當體就是空。[法眼遍觀塵世],無法不空。[此皆循染淨業,發現勝劣見。世間無知衆生,惑爲因緣]之見、或者或爲[自然]之見,這些知見都是頭上安頭,知見立知,[皆是意識妄心,妄生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真實之義。問:十番顯見,已顯見性即是真心,而爲諸法總相,今則融入藏性,則見大乃爲別相,未審其義雲何?答:此經推重圓通,悟修證入,皆依六根,故前特顯見性,以爲全體,必須悟此不生滅性,爲本修因,然後方可圓成,果地修證]。
[此七大普融萬法,而如來藏當爲總相,萬法皆爲別相。若約圓實教旨,法法皆可互爲總別,如帝網千珠],帝網是指天上、天界的,就像我們稱的種種的玉皇大帝,尤其在《華嚴經》講的特別多。[一珠含多珠],一爲無量,無量爲一,這個《華嚴》講的最多。[多珠趣一珠,以一珠爲總相,多珠爲別相,珠珠皆然,即是互爲總別。《正脈》雲:良以前之開顯,今之融入,俱有初後二相。前之初相,自根中薦出],自根中就是從根裏面去了解根性,自根性當中推出。[及其後相],這個根性[則會萬法爲一體],萬法,如來藏性就是我們的體性。[而根身器界,皆是其中幻影],我們現在就是看到了幻影,而執爲實法。[當即是此中,如來藏也。
今之初相],這個見性從眼睛的目,[亦從目前],[目]可以用二個角度:眼根的目也可以;當下現在的明暗也行。即從目前[明暗辨起],就是從眼根的前面的明、暗辨起。[與前根中薦出無異,及其後相,則合會結顯,性真圓融,周遍法界,當亦與前開顯後相],前面這個開出來,後面有這個究竟之相,[無有異也。又此中七大,皆許同是圓融,又是依圓旨之萬法互含也。而彼中見性],這個見性就是如來密因,叫你微密觀照,開發如來密因,見性就是什麼?就是本修因、下手處,修行的下手處就是用本性修行。[獨許冠于萬法],爲什麼?要成佛,不得不見性;而見性,要好好的修行就能成佛。見性是成佛的因,毋庸置疑,見性就是本修因,本修因就是明心見性,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就是這個道理。[又是本經之別旨宗要也。當知前欲其巧于悟修,而此欲其圓于見解矣。具眼者辨之。六見大竟]。明眼人當然就很酒桶有夠明辨,自然就能夠明辨。
七大裏面這個見大最不好講,因爲這一段有相當的長度,又難,我們一氣呵成把它貫串起來,才不會遺漏,你容易了解。阿難,我們的見覺本來是無分別也無執著,沒有能所,是因爲外在的色法和虛空,而變成了有能知以及所知。就像你今天現在正在祇陀林,你看清楚,就是早上日出之明,日落之昏。假設說在中宵的半夜,如果是月亮很皎白,我們就見到光明;如果碰到黑月我們就見到暗。那麼這個明相、暗相、色、空等等,都是因爲見性、能知的見性才來分析的。
這個見性到底是跟明、暗相、並太虛空之相,到底是同一體的?或者是不同一體?或同非同?或者是異,非同?或者是非異,非異就是同。阿難,這個見性如果說跟明、暗、以及虛空,假設說是一體的話,那麼問題就出來了。明跟暗二體性是互相傾奪,或互相取代、傾奪的,爲什麼?明來暗去、暗生明就滅,意思就是暗的時候就無明,明的時候就無暗。如果這個見性跟暗爲一體的話,那麼明來的時候,暗去,這個見性就跟著跑掉,就無法再見到明。如果這個見精、見性一定跟明相一體的話,那麼明相走了,就是暗生出來的時候,見性就跟明相走了,暗生的時候,見性就應當滅,因爲它跟明相走了,就見不到暗。如果見性有隨其明、暗相滅掉,那麼爲什麼我們現在尚能見明見暗?可見見性不隨明、暗而滅。如果明跟暗的確有差別,那我們了解它是生滅;見性本來是沒有生滅的,見大與明暗之塵如果說同一體,怎麼可以成立呢?因爲明暗是生滅,見性是不生滅。
如果說見精跟暗、明是不同一體,假設這樣成立的話,那你們試試看,離開了明相、暗相跟虛空,你的見性要分析什麼?見性是分析明、暗跟虛空,現在連這些所緣的塵境都沒有,那麼,你分析見元,作何形相?離明、暗、以及虛空,那這個見性本來就如同龜毛、兔角,明、暗、虛空叁事都離,哪裏有辦法立一個能知之見性。明、暗是互相違背的,明來暗去,暗生明滅的,怎麼可以講是一體的?但是離開明、暗、虛空,見性本來就無自體性,就不存在這個能知的見性,怎麼能講見精跟明、暗、虛空有什麼不同?分能見之空、色,分能見之見性,本來就沒有中間的界限之邊畔,雲何有不同之處呢?見暗、見明,其實這個是生滅的;但這個見性是不生滅的,怎麼可以講它沒有不同?還是有差別、有不同之處,不可以講非異。
汝更細審,微細審詳,審谛審觀:明從太陽,暗隨黑月,通屬虛空,壅歸大地,如是這個見精,到底從何而出?見精是有知覺的,虛空是無知覺的,它的體性完全不同,根本談不上和,也談不上合。也不能說這個見性、見精無因而出。如果是見、聞、覺、知等六根之性,其實是性圓周遍,本不動搖,當知無邊不動的虛空,並其動搖的地、水、火、風,全部叫做六大,這六大性真圓融,皆如來藏,本無生滅,所以,衆生悟到這個地方,就徹底解脫。阿難!你的性礙于權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