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教,一直執著緣起,汝性沈淪,不悟這個見大,你的見精、聞精、覺精、覺知精等六根之根性,本來是平等,周遍法界,平等無邊的如來藏性。你應當觀這個見大,跟見、聞、覺、知之性,是生是滅,其實是戲論。我們見大與五大同是戲論;我們見大與五大異仍然是戲論,因爲證入了絕對的如來藏性就不可言說,離一切的生滅、同異。當我們的悟到見大即如來藏性,就不能說它不生不滅。爲什麼?沒有這個名詞,性相本來就一如,全事即理,全相即性,這裏面沒有所謂生滅,講不生滅是戲論。
這個見大悟到如來藏性沒有能所的時候,也不能說跟前面五大非同,非同就是異,這是戲論;非異就是同,這個仍然是戲論,盡是戲論。悟道的人,開口就錯,開口就不對!爲什麼?不是語言、不是文字、不是音聲、不是六根、不是六塵、不是六識;但是,即于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沒有一法不是如來藏性。諸位!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就是破除衆生的執著講的。即一切相就是佛,就是當相,就是不能離相,當下就是!講離,不對;講即,不對,性相本來一如,沒有離,沒有即,因爲諸法本空,不能講離,不能講即。本空亦空,諸法本無,本無亦無,如是才入于無戲論的如來究竟之義,就是沒有任何的戲論。
繼續,你一向不悟之,如來藏中,性具之見性,就是覺體之本明;真覺之見精,就是妙明之真見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隨衆生之心,應所知量,小人小心量,所知有限;大人大心量。那麼,他的聽、嗅、嘗、觸、或者是覺觸、覺意,其實都是周遍法界,他的妙德瑩然,妙用是周遍法界的,毫無障礙。若見性,他到哪裏都解脫,在臺灣,臺灣解脫;到歐洲,歐洲解脫;去美國,美國解脫,但是,要先有生存的條件,沒有生存的條件就沒辦法。所以,要有色身,才講這個見性,因爲性相是不二的。圓滿十方,甯有方所。一切衆生因爲業力所感,所以,業感就是緣起,緣起裏面含有一定的業力,各個人無量劫來,和今生今世所造的業,就會循他前世和今生所造的業去發現。
世間不知道,二乘人及權教菩薩認爲有根塵相對的因緣法而産生識,這個都是意識分析。更無知的外道認爲這個是無因的自然性,這個仍然是知見立知的意識心,這是分析、計度,頭上安頭,本如來藏,沒有能所,沒有意識心,萬法但有言說,其實都無實義,所以,惟佛悟如來藏究竟之義。回去看師父的DVD好好體悟,你會發現你這條路沒有走錯,你拜了世尊,釋迦牟尼佛全世界最偉大的聖人,你這一條路絕對走得不虛此行!我告訴你,能夠跨進釋迦牟尼佛這個門,你認識了世尊,你是全世界最幸運的人!比中大樂透十億更幸運,十億是生滅法的東西,對不對?我們日子過得去,我們根本就不會羨慕那個,聽到佛法最重要,這個是生滅,可以解脫之大法。你們是幸運的男人、女人,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真的是非常幸運。
臺語有一句話:結婚,快樂一天,痛苦一輩子;學佛,辛苦一個晚上,快樂一輩子。一般人結婚那一天都很幸福,但是接下來,接下來就是責任,生兒育女就是養育,生育、養育、教育,然後夫妻常常因爲這個小朋友吵架,開始一直很辛苦,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嘛!相愛容易相處難,我常常講修行容易公關難,這一句是我的座右銘。自己修行、弘法利生,這個很容易的;可是,你要跟他相處在一起,哇!那很苦啊,那種個性,二個人個性不一樣,還是你住那邊,我住這邊,彼此之間這樣子互相尊重,相處實在很不容易!學佛,辛苦一個晚上,譬如今天你坐在這個地方,突然聽到一句,哪一句契合你的本心說:喔!這一句就是我要的,我這辛苦了一輩子就等這一句!豁然開朗那一刹那,你就知道一輩子的苦,歇即是菩提,就停止了,你就不會再這個自我分別、與人相處,感覺很困擾,一輩子的快樂就跟在後面,這個就是觀念。你們大家在座,坐在這裏研讀《楞嚴》、聽講《楞嚴》,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一群,在全世十八億到七十億人口,你們是最幸運的一群。將來製作成DVD,哪一個人拿到《楞嚴》,他真的有心去研讀,這個人也不是普通的善根,是大善根的人!哪怕是說沒有在現場,無論在任何時空。
[辰七 識大 (分五)]
[巳初 標約根塵 二 就根塵辨 叁 合會警悟 四 結顯體用五 雙拂二計 今初]
經文,[阿難,識性無源因于六種根塵妄出。汝今遍觀:此會聖衆,用目循曆,其目周視,但如鏡中,無別分析]。
阿難,識性無源,識的了別性無源,本來就沒有任何的根源。這個識是怎麼來的呢?因于六種根跟塵互相來作爲因緣而妄出,就是虛妄而顯出這個識心,根、塵而引發這個虛妄的識心,刹那生即刹那滅。汝今遍觀此會聖衆;用目循曆,[循]就是循序,依照次第;[曆]就是曆覽,用眼根、眼目循序曆覽。其目周視,[周]就是周圍,[視]就是巡視,眼睛周圍整個巡視,轉一圈,你用清淨心,就會象鏡中之象,但如鏡中的顯像,在第一念無分別,無差別,在第一念本如來藏的心,沒有能所,這個時候的識心就沒有辦法分析,這個就是無所分別。意思就是用無分別心的第一念看,就像鏡中顯相一樣。所以,我們第一念刹那之間它是清淨的;但是,我們衆生清淨不到一秒鍾,他接著第二念分別執著就跑出來了。
[識性對下六種根塵,是指前六識,性即了別性,此性無有根源。下二句,即釋無源之義,因于六種根塵爲緣,虛妄顯現,乃爲塵影],這個塵影你如果悟得出來,就了解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你看到的是一合相,一合相即是非相;一合相影現在你心中,其實那個就是你心的影像,我們貪愛這個境界不舍,其實是貪愛那個影像。所以,爲什麼愚癡的衆生活得痛苦不堪?就是這個道理,不知道萬法只是塵影。[塵有則有,塵無則無,是謂無源]。這識心本來就無源。[汝今遍觀:此楞嚴法會聖衆,此單舉眼根對色塵,以例余五]。以例其它的五根。[用目循曆者:用眼目循序曆覽。其目周圍巡視,此根塵相對之時,一念未起,正根中見性,取現量性境。但如鏡中現像,元無妍、媸、美、惡],[妍]就是美好的樣子;[媸]就是容貌醜陋。[差別之分析也。此揀明眼根之相也]。
前面叫做無別的第一念,這個就進入分別第二念,經文,[汝識于中,次第標指,此是文殊,此富樓那,此目犍連,此須菩提,此舍利弗]。
你第二念就開始用識心來分別了,你分別的識心,在中間就開始貼這個標簽了,次第標指,這是文殊,這是富樓那,這是目犍連,這是須菩提,這是舍利弗,一一用意識心標指出來。
[此揀明識之相。即眼識及隨眼識,同時而起之明了意識],這個明了意識就是第六意識,眼睛産生識的分別,其實它是如如不動的,再動念,這個分別心就開始出來了,意思就是明了意識配合著眼識而起來。[此二者亦有揀別。但對色塵,初起第一念,不涉名言,即是眼識名隨念分別];眼識只有分別,可是,它就是等于不分別。但是,[如起第二念,計執名字,即是隨眼家,俱起之同時意識],同時意識這個是第六意識的別名,同時于五俱(五識同時而起),叫同時意識。[名計度分別。分別名相,緣境之後,將外境攝入,交內之獨頭意識]。單獨而起的意識叫獨頭意識。[于中次第標指者:于此聖衆之中,次第與循曆相照應,眼根循序而觀,意識次第標名指相。此是文殊,譯爲妙德;此富樓那,譯爲滿慈;此目犍連,譯采菽氏;此須菩提,譯爲空生;此舍利弗,譯爲鹙子。此揀明眼識],這個是分別眼識,[與隨眼意識之相]。
[巳二 就根塵辨]
經文,[此識了知,爲生于見?爲生于相?爲生虛空?爲無所因,突然而出]?
這個識能了別的知,能了別識知,能了別的識心,到底是由眼根的見根所産生的識?或者是生于外在的塵相的識?或者是虛空跑出來的識?或者是無因所生,突然而産生的識心?到底是根生識?塵生識?虛空生識?或者是無因而生識?
[此先征起,下則逐破。征問此識,能了別之知,爲是生于見根?爲是生于塵相?爲是生于虛空?爲無所因,突然(忽然)生出此識耶]?
經文,[阿難,若汝識性,生于見中,如無明暗,及與色空,四種必無。元無汝見,見性尚無,從何發識]?
阿難,若汝識性,你的識性,這個根塵所産生的分別心,現在用假設的,若生于見中,就是單根生識,不借重外塵。生于見根當中,不借重外塵,這個時候,如果沒有外在的明相、暗相,及色相、虛空相,這四種明、暗、色、空,這四種相必無,全部都沒有。你單根有什麼用?元無汝見,爲什麼?見是因爲有明、暗、色、空才有分析,這些外在的塵境若沒有,當然就沒有能知之見。見性尚無,從何發識?連依靠的見性都沒有,怎麼發這個意識心?
[此破因根生]。就是單根不生識,[見即根也。離塵無根,從何發識]?根它無自性的,必須借重于塵;塵無自性,必須借重于根,根塵都無自性,當然識心也是沒有自性。
經文,[若汝識性,生于相中,不從見生?既不見明,亦不見暗,明暗不矚視也,即無色空,彼相尚無,識從何發]?
若汝識性,你這個意識心的心性,就是識性,生于相中,[此破因塵生。相即塵也],外塵。假設說單塵生識,假設說你的意識心是單單因爲外塵而生的,就是外塵生識,不借重這個根,不從見生,不借重眼根而生。諸位!沒有眼根的狀況是什麼?沒有眼根,既不見明,也不見暗,沒有眼根,沒有見性,不能見明,也不能見暗!見性沒有的話,見明、見暗都不可能了。不[矚]就是視,明、暗都看不到,即無色空,根本就沒有所謂色空的塵相,外在的塵相當然就沒有了。能緣的見性沒有,所緣的色空哪裏存在?彼相尚無,[彼相亦即塵相],彼外在之塵相,[塵尚無有],連所緣的外在塵相都沒有,那麼,[識從何發]?這個識心是因爲外在塵相由根引發這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