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題: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
日期:2009.6.13——2009.6.21
片數:共5片(本片爲第5片)DVD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3稱)
《楞嚴經義貫》,我們要用兩天的時間把七大即如來藏性,周遍法界告一個段落。在《楞嚴經講義》經文,我們盡力的诠釋和發揮;在《楞嚴經講義》的注解也講得特別詳盡,主要是《楞嚴經》難,研究《楞嚴經》的人也多,但真正進入義理的,或者是悟到究竟的還是少,主要是《楞嚴經》太深、太繁。這輩子有因緣講《楞嚴經》就把它講詳盡一點,將來無論是文言文、白話,都給衆生再一次的機會。我們今天把七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再浏覽一次,碰到需要解釋的師父再诠釋一下。諸位!不能用輕忽的角度或者是心態來面對白話文,在這一念之間如果你貫通了,就開悟。所以,不能說文言文比較有水平,白話文你就輕忽它,這心態非常要不得,經典沒有高下,要看看各人的根器契不契入。有的人在文言文很受益,但有的人在白話文相同的也很受益,所以不一定。因此我們對聖教,都必須以最虔誠、最恭敬求法的心,來看這一本《義貫》,這種心態,渴望求得正法,不厭其煩,這個是佛弟子、求道的人一個健康的心理跟心態。
第五節 七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
經文,[阿難白佛言:世尊,如來常說和合因緣:一切世間種種變化,皆因四大和合發明。雲何如來因緣、自然、二俱排擯?我今不知斯義所屬;惟垂哀愍,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。]
注釋,[如來常說]:指如來往昔在開示權教之法時常說。權教就是善巧方便、不究竟義,借重一時的時間、空間,給他一種安慰、給他一種依靠,這個叫做權教。[和合因緣]:即因緣和合,生一切法。這是權教所認定、認同的。
[一切世間種種變化]:[一切世間],即一切世間之法,包括蘊、界、處及七大,他這裏稱(合稱四科)。這跟《講義》判的不一樣,講義是五蘊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這才是四科;這個不影響每個大德的著作,完全不影響。此一切法之種種變化。
[雲何如來因緣、自然、二俱排擯]:爲什麼如來現在卻把因緣性與自然性,兩種能生的法則,都排斥掉了?如果排斥自然性那沒有話講,爲什麼連平常所修的因緣法都要排斥、排擯?[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]:中道了義爲第一義究竟之法,超越遠離凡、外、權、小一切戲論名言之不究竟法。究竟就是一佛乘,只要不能成佛的統統稱爲戲論,十方一切法其實就是爲一佛乘而准備的。
義貫:[阿難白佛言:世尊,如來]往昔于開示中[常說和合因緣]生法的道理,而言[一切世間]蘊處界等[種種變化,皆因四大]之[和合]而顯[發明]了其性相。[雲何]現今[如來]卻把[因緣]性與[自然]性[二]種能生法之法則[俱排]除[擯]斥了?[我今]實[不知,斯義]理[所屬](所在);[惟]願如來[垂]示[哀愍,開示]我及[衆生中道]第一義究竟[了義]之教,令得超越遠離一切凡外權小之言說而入于[無戲論]之[法]。
诠論:阿難在前面七處破妄之中,已知妙覺明性非因緣和合,但對于世間法則,還是計著它們是因緣和合之法。計著因緣和合之法,它的基本盤是什麼?要承認微塵有其實性,就是構成緣起最小顆粒微塵的色法,他是承認是有實體性、是存在的,這個才能構成因緣和合;如果說連這個最微小的臨虛塵也不存在、也是性空,那麼,衆緣就沒有東西可以合,因爲合空不能成色。換句話說,體空本來就沒有能所、本來就沒有色法,而色法只是緣起暫時顯現的,體性本空,本空就沒有能所。所以,要承認緣起法,六根對六塵引發的六識心,一十八界,必須先承認微塵有其實性。
若說微塵沒有實性,那麼就是空,空合空不能成色,這個是關鍵。合空只能成空,意思就是根本就沒有緣起法,緣起是相上生滅法在打轉,生生滅滅、滅滅生生,它是如夢幻泡影,不實在的,在欺騙我們的真心的。阿難之意以爲:妙覺明性可說是非因緣、非和合,但世間法之法性與之不同,故阿難之見爲世間法與本性爲有差別,而不知世間法與本性非二,世間法乃本性中事也。叁藏十二部經典就在這裏,意思就是,所有的有爲法,當體即空就是無爲法,世間法就是生滅法;本性就是不生不滅。但是,記住!見到本性的時候,就沒有所謂生滅跟不生滅這個名相;就像一個成佛的人,自然絕對不會說:我是聖人!所以,一定要了解,不生滅是究竟的證量,證量裏面沒有言說、沒有名相、沒有標簽。所以,真理的究竟如來藏性,不能有任何的標簽,真理它就是本空,本空就是永恒的真理。你要承認有緣起法,就必須承認有色法;承認有色法,就必須承認最小的顆粒微塵的塵性,小乘就是承認微塵有其自性。大乘不同,大乘當體即空,微塵性就是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空,本空、合空不能成色,所以,沒有東西是因緣法。
經文,[爾時世尊告阿難言:汝先厭離聲聞、緣覺諸小乘法,發心勤求無上菩提。故我今時爲汝開示第一義谛。如何複將世間戲論、妄想因緣,而自纏繞!汝雖多聞,如說藥人,真藥現前不能分別,如來說爲真可憐愍!汝今谛聽,吾當爲汝分別開示,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。阿難默然,承佛聖旨。]
注釋,[如說藥人]:依藥書而論說藥方之人;亦即,只是依文解義,不達實際。修行的可貴在于實際的行動,這是最可貴的![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]:[大乘],即佛乘。[修大乘者],即志求無上菩提者。[實相],實者,非虛妄也;實相即如來藏清淨莊嚴之相。
義貫:[爾時世尊告阿難言]:我是因爲[汝]已[先厭離]了[聲聞、緣覺、諸小乘法],而[發]大[心勤求無上菩提,故我今時]方[爲汝開示]究竟佛道的[第一義谛]。你既已聽受了第一義谛法,[如何複將]虛妄的[世間]之[戲論、妄想]分別不究竟之權教[因緣]之法,[而自纏繞]不肯放舍?[汝雖多聞]第一(然而,我已經應你所請,而爲你詳細開示了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一切法皆非因緣、非自然,乃如來藏妙真如性,這樣至高至深最了義的第一義谛之法——你卻不能識得,還要請我開示無戲論的第一義谛法!殊不知因緣、自然即是戲論,離于此戲論即是第一義谛。)
你這樣的情形,正[如]依著藥書而論[說藥]方之[人],當[真藥]之草[現]在其[前]時,卻[不能分別]了知是真貨,反而疑而棄之,這樣的人[如來說爲真可憐愍]者![汝今]再好好地[谛]實而[聽,吾當爲汝]更進一步廣[分別開示]一切法非因緣生、非自然有,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的無上谛理,令你開悟,[亦令當來修大乘]法[者]也都能[通達]如來藏清淨、莊嚴之[實相]。于是[阿難默然]而[承]聽[佛]之[聖旨]。
經文,[阿難,如汝所言:四大和合,發明世間種種變化。阿難,若彼大性體非和合,則不能與諸大雜和,猶如虛空不和諸色。若和合者,同于變化——始終相成,生滅相續;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,如旋火輪,未有休息。阿難,如水成冰,冰還成水。]
注釋,[若彼大性體非和合,則不能與諸大雜和]:成觀法師這裏的解釋跟《楞嚴經講義》的解釋切入點完全不同;但是,都符合佛義,所以,師父尊重二位大德的注解,二本都符合佛義,因此,二本都保留。四大之本體,乃如來藏,而非其余。此如來藏體自然是非和合性的;既是非和合性,則不能與其他諸大種相雜和。[猶如虛空不和諸色]:就如同虛空一樣,虛空雖能容納諸色法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),但是虛空並不與諸色法相和合,因爲虛空是絕對的。
[若和合者,同于變化]:[變化],變異遷化。若言四大之體是和合性的話,那麼四大便與其他物類一樣變異遷化;如是則一切法便只有和合生滅,無止盡的變化,如是則法將斷滅:因爲前法不至後法,後法異于前法,故法法相異,不得相續;法若不相續,即是斷滅。而實不然,世間之法並不斷滅;世間之法雖有種種變化,但在其變化的同時,其中亦有不變之體性存在,所以世間之法在無情界,與有情界兩方面,才能現出在變化中有不變而相續的現象。
[始終相成,生滅相續]:這是指無情界方面。[始],指成;[終],指空。[始終]亦即代表成住壞空。此言,無情界雖有成住壞空,但始與終皆相銜相成,生與滅也相接相續;不會說曆經了成住壞空,一到空以後,就不再繼續,就什麼都沒有了。如果你了解天文學,就是佛講的這樣子;成、住、壞、空,空以後再成、住、壞、空,你看看星球,統統是這樣,一個周期,一個周期,佛經也是這樣講:成、住、壞、空,完全符合現在的天文學。換句話說這個星球、太陽系一定毀滅,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。
而是[空]了以後,又有下一個[成],[成]後複[空],[空]後複[成]。生滅也是一樣,生後複滅,滅後複生,不會說滅了就永遠什麼都沒有了。這是指外四大(無情界),之所以能如此,完全是因爲四大之本體是如來藏性之故,以此[一線牽],故外四大雖現生滅之相,但總不致斷滅——以其以如來藏爲本體故,而如來藏之性,非和合而成,故不斷、不滅。[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]:這是指有情世間(內四大),雖然現有生死,然生死相續,而不斷滅;不會說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。之所以能如此的原因,亦是由于衆生內四大是以如來藏而爲其本體,故能曆無量生死而相續不斷。諸位!沒有本體就變成斷滅,有情、無情都是這樣子,因爲有如來藏性,情與無情,緣起如幻的假相,這樣才構成生滅、構成輪回;但是,悟了,這個歇即是菩提,就停止了。
[如旋火輪,未有休息]:[旋火輪],爲點燃火把,旋之成輪。看魔術表演就是這樣子,火輪雖見之成輪,然實在並無[輪],只是一支火把在轉動,然而以此火把旋轉之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