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女孩子玩玩繩子,或者是橡皮筋,以前我們看小女孩愛跳皮筋,男孩子玩足球。現在不一樣,現在孩子沒的地方出去玩,因爲人口太多,爆炸,人都住在都市裏面,人與人幾乎沒有什麼感情。有的住了十幾年,對面那個住的是誰還不知道,老死不相往來,也不問;我家沒有著火就好,管你家是什麼。所以,現在的人沒有什麼人情味,小朋友也沒地方玩,而且整個生活的方式也改變了。像以前的人都是八點就去睡覺,以前只要電視出來[報告新聞],阿媽一定去睡覺。她能夠活到八十八歲也很不容易。現在不一樣,現在晚上不睡覺,你看現在的人,他會突然的暴斃,就是太勞累了,肝髒都沒有休息。那個年輕人怎麼一下子死掉?肝癌!肝硬化,不睡覺,肝一定完蛋!陰陽顛倒!所以,現在的人不得憂郁症也很難,心理不出病也很困難!
因爲物欲太強,生命不單純,生命不單純他就一直追求,這個識心就強大的執著,然後一直分別。所以,不幸的生命觀就一直顯現,到最後活不下去就自殺!現在自殺仍然列爲十大死因的前面幾個位置。我講到這一段最主要就是說,如果你有因緣把這個佛法傳達出去,無論出錢出力,或者是親朋友好友給他一片DVD、VCD,印兩本書給他看也好,只要有這個因緣,就也許可以救一個人的生命。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屠,比你做任何功德都大!佛法有時候一句話會救一個人,一句話會救整個家庭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
6.根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
經文,[阿難,見覺無知,因色、空有。如汝今者在祇陀林,朝明夕昏,設居中宵,白月則光,黑月便暗,則明暗等,因見分析。]
注釋,[見覺無知]:[見],即見根。在此即代表六根之見、聞、覺、知、嘗、嗅六種性能。[覺],覺性。此處之根非指扶塵根,而是八識之見分映在六根者。故此六根之覺知,爲因塵而有,是故無有能、所,隨緣幻現而已。[因色、空有]:因對色與空二境而現有。[設居中宵]:[設],假設。[居],在。[中宵],半夜。假如在半夜的時候。[白月則光]:白月之夜則見有光明。
義貫:[阿難,見]根之[覺]性本身實[無]能[知]及所知之別,乃[因]對[色、空]等塵境而[有。如汝今者在祇陀林]平常所見,[朝]則[明]亮,[夕]則[昏]暗,假[設居]于[中宵](半夜之時),[白月]之夜[則]見有[光]明,[黑月]之夜[便]見昏[暗,則明]與[暗等,因見]性而得[分]明清[析]。
诠論:以上所明爲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五大。這節是講根大。諸經通常講六大,即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本經則再加一根大,成爲七大,則更加圓滿。因爲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是色法,也是塵,故主要是無情的外色,本經爲重究竟解脫及圓通,故特立內色之根大,如是于七大中,根、塵、識叁者皆圓備明析;否則若是只有六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)則便在前五大中之色法裏,含攝了內、外色,如是于闡示六根圓通時,較不周備。又,此根大,亦有稱爲[見大]者,蓋爲以見根統攝其余,故以爲名;然依蕅益大師言,見大是舊科之名,新名則爲根大,似較明白,故從之。叫做根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,所以,根大即是見大,見大即是根大,這二個只是新舊翻譯不同而已。
經文,[此見爲複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爲同一體?爲非一體?或同、非同?或異、非異?阿難,此見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,則明與暗,二體相亡,暗時無明,明時無暗;若與暗一,明則見亡;必一于明,暗時當滅,滅則雲何見明見暗?若明暗殊,見無生滅,一雲何成?]
注釋,[則明與暗二體相亡]:[相],遞也,代也。明與暗二體是遞相而滅,互相嬗遞的。[必一于明]:[一],同也,動詞。若言見性一定是和明塵爲一體者。[若明暗殊,見無生滅,一雲何成]:[一],一體,指明與暗成爲一體。如果說見性是與明暗殊別,因而明暗雖有生滅,而見性並無生滅;若如是者,則見性爲與明暗成一體之說怎麼能成立呢?
義貫:[此見]性[爲複與明暗]塵[相並太虛空爲同一體]呢?抑[爲非]同[一體?或]者是亦[同]亦[非同?或]是亦[異]亦[非異]呢?[阿難,此見]性[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]是[一體者,則明與暗二體]爲遞[相]而[亡],互相嬗代,因此若[暗時]則[無明],若[明時]則[無暗],(不可能明與暗同時出現;明暗若不同在,則不能說是一體;結論:因此說見性爲與明、暗、虛空叁者同一體,不能成立。)退一步而言,[若]言見性爲單[與暗]相爲同[一]體的話,如是則[明]相現時,[則見]性應隨暗相之離去而[亡](然而事實不然,暗相去時,見性從未隨之而亡,因爲暗去明來之時,仍能見明;結論:故知見性不去。)
若[必]言見性爲[一]體[于明]相,則[暗]相來[時]見性[當]與明同[滅],若見性有[滅,則雲何]複能[見明]與[見暗]呢?(結論:因此說見性爲與明相一體,不能成立。)[若]言見性與[明暗]二相,體有[殊]別,因而[見]性並[無生滅],若如是者,則見性與明暗爲[一]體之說[雲何]能[成]立呢?(結論:故知言見性與明暗殊別,不能成立。)
經文,[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,汝離明暗及與虛空,分析見元,作何形相?離明離暗及離虛空,是見元同龜毛、兔角;明、暗、虛空,叁事俱異,從何立見?]
注釋,[見元]:即見精。[明、暗、虛空叁事俱異,從何立見]:[異],離異,分開之義。[立見],成立見性之事。如果將明、暗、虛空叁者各自分開,不聚在一處,這樣怎能成立見性之事呢?
義貫:[若]言[此]能[見]之[精與暗與明]爲[非一體者],那麼[汝]試著[離]于[明、暗及與虛空],而去[分析]此能[見]之[元],看看它到底[作何形相]呢?事實上是,若[離]于[明]又[離]于[暗,及離]于[虛空,是]能[見]者[元同]于[龜毛、兔角],本無所有(以有所見的明暗等塵,能見之性方得顯現。)又,若[明、暗、虛空叁事]皆[俱]離[異],而不聚合,則[從何]而得成[立]能見、所[見]?之事?(結論:故知言明暗與見精非一體者,不以成立。)
經文,[明暗相背,雲何或同?離叁元無,雲何或異?分空分見,本無邊畔,雲何非同?見暗見明,性非遷改,雲何非異?]
注釋,[明暗相背,雲何或同]:[相背],相反。[或同],或,有時;有時而同,亦即:也有相同的時候。明與暗二者之性本即相反,互相陵替,怎能說見性與明暗二者有時而同呢?[離叁元無,雲何或異]:[或異],有時而異(也有相異之時)。見性若離于明、暗、空叁者,原無獨立之見,故怎能說見性與此叁者有時而異呢?[分空分見,本無邊畔,雲何非同]:[分],分析。若分析空與分析見,則發現二者本沒有什麼邊畔疆界,找不到界線,各自既無疆界,怎可說見與空非混同呢?因爲沒有界線。[見暗見明,性非遷改,雲何非異
]見暗與見明之時,明暗二者互相陵奪(侵淩劫奪),然見精之性並無遷改,雲何可說見性與塵是[非異]的呢?
義貫:再者,[明]與[暗]二者之性本[相背]反,互陵互奪,[雲何]能說見性與明暗二相有時[或同]一相。然[離]于明、暗、虛空[叁]者[元無]獨立之見可得,[雲何]而得說見性與此叁塵之相有時[或異]?若[分]析[空]及[分]析[見],則可發現見與空二者[本無邊畔]疆界可得;若無疆界,即無自體,[雲何]可說[非同]?然而[見暗]與[見明]之際,明暗二塵雖互相陵奪,能見之[性]則[非]有[遷]變[改]易,如是則塵與見,一變、一不變,[雲何]可說塵與見[非異]呢?
經文,[汝更細審,微細審詳,審谛審觀:明從太陽,暗隨黑月,通屬虛空,壅歸大地,如是見精因何所出?見覺空頑,非和非合。不應見精無從自出?]
注釋,[壅歸大地]:[壅],塞,不通之義。壅塞不通之性是歸屬于地大的。[見覺空頑,非和非合]:見精是有知覺的,而虛空則是頑鈍之塵,體性各自不同,故實不能和、也不能合。
義貫:[汝]今[更]加詳[細審]察、[微細]地[審]思[詳]察、[審谛審觀:明]相是[從太陽]而來的,[暗]相則爲[隨黑月]而有,[通]相是[屬]于[虛空]之性,[壅]塞不通之質礙則[歸]屬于[大地]之性。在這四者這中,沒有一個是有能見之功的;那麼,[如是見精]爲[因何]物[所出]呢?此四者各自既不能生見精之性,而[見]精爲有知[覺]、虛[空]是屬[頑]鈍之塵,體性各自不同,二者[非]可[和、非]可[合]。(故知見精非從和合而有。)(既然明、暗、通、塞各自單獨不能生見性,彼此和合時亦非能生,則)[不應]說[見精]是[無]所[從]來、無因而[自]然[出]生的吧?
經文,[若見、聞、知,性圓周遍,本不動搖。當知無邊不動虛空,並其動搖地、水、火、風,均名六大,性真圓融,皆如來藏,本無生滅。阿難,汝性沈淪,不悟汝之見、聞、覺、知本如來藏,汝當觀此見、聞、覺、知爲生爲滅?爲同爲異?爲非生滅?爲非同異?]
義貫:[若]根大之[見、聞]、覺、[知]、嘗、嗅等六精之[性,圓]滿[周遍]十方法界,[本不動搖]生滅,[當知無邊不動]不搖之[虛空,並其]有[動搖]相之[地、水、火、風,均]得[名]爲[六大]之屬,其[性真]常、[圓]滿[融]貫無礙,[皆]是[如來藏]本體,[本無生滅]動搖來去之相。[阿難],但是[汝]之心[性沈]沒[淪]溺于權見,無有真如,因而[不悟汝之見、聞、覺、知]等六精之根性,[本如來藏];今[汝當]更[觀]汝[此見、聞、覺、知]之性,[爲]有[生]?[爲]有[滅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