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女孩子玩玩绳子,或者是橡皮筋,以前我们看小女孩爱跳皮筋,男孩子玩足球。现在不一样,现在孩子没的地方出去玩,因为人口太多,爆炸,人都住在都市里面,人与人几乎没有什么感情。有的住了十几年,对面那个住的是谁还不知道,老死不相往来,也不问;我家没有着火就好,管你家是什么。所以,现在的人没有什么人情味,小朋友也没地方玩,而且整个生活的方式也改变了。像以前的人都是八点就去睡觉,以前只要电视出来[报告新闻],阿妈一定去睡觉。她能够活到八十八岁也很不容易。现在不一样,现在晚上不睡觉,你看现在的人,他会突然的暴毙,就是太劳累了,肝脏都没有休息。那个年轻人怎么一下子死掉?肝癌!肝硬化,不睡觉,肝一定完蛋!阴阳颠倒!所以,现在的人不得忧郁症也很难,心理不出病也很困难!
因为物欲太强,生命不单纯,生命不单纯他就一直追求,这个识心就强大的执着,然后一直分别。所以,不幸的生命观就一直显现,到最后活不下去就自杀!现在自杀仍然列为十大死因的前面几个位置。我讲到这一段最主要就是说,如果你有因缘把这个佛法传达出去,无论出钱出力,或者是亲朋友好友给他一片DVD、VCD,印两本书给他看也好,只要有这个因缘,就也许可以救一个人的生命。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屠,比你做任何功德都大!佛法有时候一句话会救一个人,一句话会救整个家庭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
6.根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
经文,[阿难,见觉无知,因色、空有。如汝今者在祇陀林,朝明夕昏,设居中宵,白月则光,黑月便暗,则明暗等,因见分析。]
注释,[见觉无知]:[见],即见根。在此即代表六根之见、闻、觉、知、尝、嗅六种性能。[觉],觉性。此处之根非指扶尘根,而是八识之见分映在六根者。故此六根之觉知,为因尘而有,是故无有能、所,随缘幻现而已。[因色、空有]:因对色与空二境而现有。[设居中宵]:[设],假设。[居],在。[中宵],半夜。假如在半夜的时候。[白月则光]:白月之夜则见有光明。
义贯:[阿难,见]根之[觉]性本身实[无]能[知]及所知之别,乃[因]对[色、空]等尘境而[有。如汝今者在祇陀林]平常所见,[朝]则[明]亮,[夕]则[昏]暗,假[设居]于[中宵](半夜之时),[白月]之夜[则]见有[光]明,[黑月]之夜[便]见昏[暗,则明]与[暗等,因见]性而得[分]明清[析]。
诠论:以上所明为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五大。这节是讲根大。诸经通常讲六大,即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本经则再加一根大,成为七大,则更加圆满。因为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是色法,也是尘,故主要是无情的外色,本经为重究竟解脱及圆通,故特立内色之根大,如是于七大中,根、尘、识三者皆圆备明析;否则若是只有六大(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)则便在前五大中之色法里,含摄了内、外色,如是于阐示六根圆通时,较不周备。又,此根大,亦有称为[见大]者,盖为以见根统摄其余,故以为名;然依蕅益大师言,见大是旧科之名,新名则为根大,似较明白,故从之。叫做根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,所以,根大即是见大,见大即是根大,这二个只是新旧翻译不同而已。
经文,[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?为非一体?或同、非同?或异、非异?阿难,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,则明与暗,二体相亡,暗时无明,明时无暗;若与暗一,明则见亡;必一于明,暗时当灭,灭则云何见明见暗?若明暗殊,见无生灭,一云何成?]
注释,[则明与暗二体相亡]:[相],递也,代也。明与暗二体是递相而灭,互相嬗递的。[必一于明]:[一],同也,动词。若言见性一定是和明尘为一体者。[若明暗殊,见无生灭,一云何成]:[一],一体,指明与暗成为一体。如果说见性是与明暗殊别,因而明暗虽有生灭,而见性并无生灭;若如是者,则见性为与明暗成一体之说怎么能成立呢?
义贯:[此见]性[为复与明暗]尘[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]呢?抑[为非]同[一体?或]者是亦[同]亦[非同?或]是亦[异]亦[非异]呢?[阿难,此见]性[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]是[一体者,则明与暗二体]为递[相]而[亡],互相嬗代,因此若[暗时]则[无明],若[明时]则[无暗],(不可能明与暗同时出现;明暗若不同在,则不能说是一体;结论:因此说见性为与明、暗、虚空三者同一体,不能成立。)退一步而言,[若]言见性为单[与暗]相为同[一]体的话,如是则[明]相现时,[则见]性应随暗相之离去而[亡](然而事实不然,暗相去时,见性从未随之而亡,因为暗去明来之时,仍能见明;结论:故知见性不去。)
若[必]言见性为[一]体[于明]相,则[暗]相来[时]见性[当]与明同[灭],若见性有[灭,则云何]复能[见明]与[见暗]呢?(结论:因此说见性为与明相一体,不能成立。)[若]言见性与[明暗]二相,体有[殊]别,因而[见]性并[无生灭],若如是者,则见性与明暗为[一]体之说[云何]能[成]立呢?(结论:故知言见性与明暗殊别,不能成立。)
经文,[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,汝离明暗及与虚空,分析见元,作何形相?离明离暗及离虚空,是见元同龟毛、兔角;明、暗、虚空,三事俱异,从何立见?]
注释,[见元]:即见精。[明、暗、虚空三事俱异,从何立见]:[异],离异,分开之义。[立见],成立见性之事。如果将明、暗、虚空三者各自分开,不聚在一处,这样怎能成立见性之事呢?
义贯:[若]言[此]能[见]之[精与暗与明]为[非一体者],那么[汝]试着[离]于[明、暗及与虚空],而去[分析]此能[见]之[元],看看它到底[作何形相]呢?事实上是,若[离]于[明]又[离]于[暗,及离]于[虚空,是]能[见]者[元同]于[龟毛、兔角],本无所有(以有所见的明暗等尘,能见之性方得显现。)又,若[明、暗、虚空三事]皆[俱]离[异],而不聚合,则[从何]而得成[立]能见、所[见]?之事?(结论:故知言明暗与见精非一体者,不以成立。)
经文,[明暗相背,云何或同?离三元无,云何或异?分空分见,本无边畔,云何非同?见暗见明,性非迁改,云何非异?]
注释,[明暗相背,云何或同]:[相背],相反。[或同],或,有时;有时而同,亦即:也有相同的时候。明与暗二者之性本即相反,互相陵替,怎能说见性与明暗二者有时而同呢?[离三元无,云何或异]:[或异],有时而异(也有相异之时)。见性若离于明、暗、空三者,原无独立之见,故怎能说见性与此三者有时而异呢?[分空分见,本无边畔,云何非同]:[分],分析。若分析空与分析见,则发现二者本没有什么边畔疆界,找不到界线,各自既无疆界,怎可说见与空非混同呢?因为没有界线。[见暗见明,性非迁改,云何非异
]见暗与见明之时,明暗二者互相陵夺(侵凌劫夺),然见精之性并无迁改,云何可说见性与尘是[非异]的呢?
义贯:再者,[明]与[暗]二者之性本[相背]反,互陵互夺,[云何]能说见性与明暗二相有时[或同]一相。然[离]于明、暗、虚空[三]者[元无]独立之见可得,[云何]而得说见性与此三尘之相有时[或异]?若[分]析[空]及[分]析[见],则可发现见与空二者[本无边畔]疆界可得;若无疆界,即无自体,[云何]可说[非同]?然而[见暗]与[见明]之际,明暗二尘虽互相陵夺,能见之[性]则[非]有[迁]变[改]易,如是则尘与见,一变、一不变,[云何]可说尘与见[非异]呢?
经文,[汝更细审,微细审详,审谛审观:明从太阳,暗随黑月,通属虚空,壅归大地,如是见精因何所出?见觉空顽,非和非合。不应见精无从自出?]
注释,[壅归大地]:[壅],塞,不通之义。壅塞不通之性是归属于地大的。[见觉空顽,非和非合]:见精是有知觉的,而虚空则是顽钝之尘,体性各自不同,故实不能和、也不能合。
义贯:[汝]今[更]加详[细审]察、[微细]地[审]思[详]察、[审谛审观:明]相是[从太阳]而来的,[暗]相则为[随黑月]而有,[通]相是[属]于[虚空]之性,[壅]塞不通之质碍则[归]属于[大地]之性。在这四者这中,没有一个是有能见之功的;那么,[如是见精]为[因何]物[所出]呢?此四者各自既不能生见精之性,而[见]精为有知[觉]、虚[空]是属[顽]钝之尘,体性各自不同,二者[非]可[和、非]可[合]。(故知见精非从和合而有。)(既然明、暗、通、塞各自单独不能生见性,彼此和合时亦非能生,则)[不应]说[见精]是[无]所[从]来、无因而[自]然[出]生的吧?
经文,[若见、闻、知,性圆周遍,本不动摇。当知无边不动虚空,并其动摇地、水、火、风,均名六大,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。阿难,汝性沉沦,不悟汝之见、闻、觉、知本如来藏,汝当观此见、闻、觉、知为生为灭?为同为异?为非生灭?为非同异?]
义贯:[若]根大之[见、闻]、觉、[知]、尝、嗅等六精之[性,圆]满[周遍]十方法界,[本不动摇]生灭,[当知无边不动]不摇之[虚空,并其]有[动摇]相之[地、水、火、风,均]得[名]为[六大]之属,其[性真]常、[圆]满[融]贯无碍,[皆]是[如来藏]本体,[本无生灭]动摇来去之相。[阿难],但是[汝]之心[性沉]没[沦]溺于权见,无有真如,因而[不悟汝之见、闻、觉、知]等六精之根性,[本如来藏];今[汝当]更[观]汝[此见、闻、觉、知]之性,[为]有[生]?[为]有[灭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