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緣,而得相似相續成就輪之幻相:爲什麼稱幻相,因爲沒有一種東西是實在的,如果你也能夠了悟,諸法如幻,佛道就成,幻就沒有東西可以執著,就契入佛心。輪實非有,火體是真。這用來比喻四大生滅相續之相。[火把]比喻四大之體;[輪相]比喻四大生滅之相。四大之如來藏體(火把)是真,其生滅相續相(火輪)則爲幻化所現,並無實體。所以,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,就是這個道理。
[如水成冰,冰還成水]:又如水之性,遇冷緣則成冰,再遇熱緣則成水。當水成冰時,水流動之性不複見(流性滅去);冰遇熱又成水時,冰之堅硬之性滅去。此中水之相雖有來去生滅,然而水體之本性,雖經百千萬次如是之變化,終不改異,也不失去。水之本性比喻如來藏,冷熱等外緣可比喻染淨等緣,成流體相及固體相,則比喻六道果報之相。衆生因爲以如來藏爲其本體,故雖經曆無量世染淨善惡之緣,而于六道百千生死,改頭換面,然其如來藏性始終如一,未曾改異——以如來藏性不和合故!水性亦如是,雖會受冷熱之緣而改變其相狀,但水始終不與冷或熱之緣相和合:冷是冷、熱是熱,水還是水——水體與冷熱相各不相幹!
義貫,佛言:[阿難,如汝]方才[所言]:由于[四大和合],才能顯[發明]了[世間]法之[種種變化](然而你但見有變化,而不知有不變者;而且,實際上既無和合,亦實無變化;和合變化皆是幻現之相。)所以記住!佛法是要論相?還是論性?性相是不二。你一定要注意,談論一件事情一定要論體、相、用,還有論因、緣、果。在相上來論有因、有緣、有果、有相、有用;在體來講,統統沒有。在有情界來講的體叫做佛性;在無情界來講體叫法性。佛性畢竟空、法性畢竟空,所以,情與無情,它的共同點就是畢竟空,人與天地萬物完全相同的一點就是畢竟空,統統是幻相。
[阿難,若彼]四[大]之[性]其[體]本[非和合]性(以其體是如來藏故),[則不能與]其他[諸大]相[雜和],這情況就[猶如虛空]之性一樣,實[不和]于[諸色]法。[若]言四大之性爲能與他物[和合者],則四大便與他物[同于變]異遷[化],如是終至斷滅。然而世間實不斷滅,以現見一切無情器世間雖有無量變化,然而在此等變化之中,其[始]與[終]總是[相]銜相[成],其[生]與[滅]總是相接[相續],而不落斷絕滅盡;在有情界亦然,有情衆生雖曆無量生死,[生]而後[死,死]後又[生],如是[生生死死],生死總是相續不斷,不致滅絕;如是世間有情與無情之生滅、生死,猶[如旋]轉[火]炬而成[輪]相,[未有休息](然而,雖現有輪相,而實無輪,只是一火真。同樣的,四大雖現有和合生滅不斷之相,此等和合生滅,實在非有,只是四大之本體,隨緣動轉所生之幻相,爲什麼稱幻相?因爲空無實性,是故實無和合,亦無生滅,只是本體轉動之相。)本體如如不動,相卻在轉動,而衆生看到相在轉動,以爲一切法都在動,其實有不動的就是本體。我們不了解歇即是菩提的道理,就是因爲隨著生滅,拼了老命,一直貪愛、一直轉動,所以一直輪回,而不懂得當體即空的不生不滅的本性。
[阿難],真如之體[如水]之性,遇冷緣則[成冰],逢熱緣[冰還成]爲[水]。(水性體無二致,逢緣而現液體、固體、氣體等幻化之相,雖曆千百次變化,而水性不失、不變;衆生本具之如來藏性亦複如是,雖于無量劫中,由染淨緣,經百千生六道現身,改頭換面,無量生死變化,然其如來藏體始終如一,亦不與染淨、善惡等法和合而變異,故無生滅,究竟清淨、堅固。)諸位!真空法性它如虛空,佛講的:虛空何時何曾爛壞,你看看這個虛空,什麼時候曾經爛?我們的涅槃妙性就是從來沒有生滅,也從來不會爛壞,這是一個比喻。
1.地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
經文,[汝觀地性:粗爲大地,細爲微塵。至鄰虛塵,析彼極微色邊際相,七分所成。更析鄰虛,即實空性。阿難,若此鄰虛析成虛空,當知虛空出生色相。汝今問言:“由和合故,出生世間諸變化相”。汝且觀此一鄰虛塵,用幾虛空和合而有?不應鄰虛合成鄰虛。又鄰虛塵析入空者,用幾色相合成虛空?若色合時,合色非空;若空合時,合空非色;色猶可析,空雲何合?]
注釋,[析鄰虛]:新譯爲極微;系色法的最小單位;七極微爲一微;七微爲一金塵;金塵以上爲:水塵、兔毛塵、羊毛塵、牛毛塵、隙遊塵、虮、虱、穬麥、指節等,就是越來越粗,累計七進位,以上皆爲七進位之容積單位。詳見《俱舍論》及《楞伽經》。虮是一種小小非常小的蟲;虱子,長在動物身上的;指節就是我們的手指。
[更析鄰虛,即實空性]:若還要理一步再分析鄰虛塵,那就要變成真正的空性了(因爲鄰虛塵太小了,再分析就沒有了,即如虛空性一樣。)這是小乘的[分析空],以證明色法之空性。然佛在此之意,並非贊成此說,以此說爲佛往昔爲開悟鈍劣之小根智人,令其信解空性,而作此說。今則不然,以究竟之實智觀之,物之空性,非以分析故空,本性空故。這個我們已經講的很清楚了,你再小的微塵把它變成千分之一、萬分之一還是有,有就不能講空;當體即空,就是表無自性。又,分析並不能令任何一法之性成空,不管再怎麼分析,即令再小,它還是有,只是人力無法再加以分析而已,人力無法再加以分析,並不表示它就沒有了、空了。所以[分析空]是不究竟的,是方便化導鈍根人用的一時之權教。
[若此鄰虛析成虛空,當知虛空出生色相]:如果鄰虛塵可以分析而成爲虛空(所謂[析入虛空]),那麼反過來說,則虛空也應能聚合成色相才對。因爲色法一旦析入虛空,則色法便散化在虛空中,亦即虛空的體中,即含有色法的極小質素在;[質素]就是成分。若如此,則應能再從虛空中,將這些色法的質素聚合起來,而還原成色法。[不應鄰虛合成鄰虛]:不應說是由幾個鄰虛可以合成一個鄰虛吧?這是不對的,鄰虛愈集合就愈大。
[又鄰虛塵析入空者,用幾色相合成虛空]:又如果鄰虛塵可被析入虛空,這又等于表示鄰虛塵中有虛空的質素,沒有虛空質素怎麼析色入空?如果這裏沒有油,你榨沙不成油啊,要有油的元素;色法如果沒有虛空,析色怎麼入空?亦等于是說:[空由色生](以[析色成空],故[空由色中來];亦即,[聚色成空],空當然就是由色而分析而成的。)若如是者,則是用幾個色相可以合成一個虛空呢?然而實無是事:不論多少色相,都不能合成一個虛空,故知鄰虛塵中並無虛空之質素存在;因此亦可知,析色實不能成虛空。
[若色合時,合色非空]:承上言,若將幾個色相聚合起來,所合成的仍是色法,而非虛空。[若空合時,合空非色]:這又是承上面所說的[一鄰虛塵,用幾虛空和合而有?]如果真的能將幾個虛空聚合起來,則所聚合成的,仍還是虛空,而非是色。亦即:[合空成空,合色成色];這樣才對,反之,即[合色不能成空,合空不能成色]。這一定的道理。
義貫,[汝觀地]大之[性]:其最[粗]者[爲大地,細]者[爲微塵],其[至]細者爲[鄰虛塵];接近虛空,因此若分[析彼極]其[微]小之塵,至于[色]法的[邊際](最小最小)之[相],則得[七分]極微塵[所成]之色,依如來權教所說,若還要[更]進一步分[析]此[鄰虛]塵,[即]得真[實]之[空性],而色性即亡。[以上爲小乘之分析空],我們稱爲析空觀,在天臺宗稱爲析空觀。[阿難,若此鄰虛]塵可分[析]而[成虛空,當知]反過來說,[虛空]亦應可[出生色相],才對。(然而虛空生出色相,斷無此理;結論:故知析色入空不得成立。)[以上爲破析色成空——小乘之分析空]。
[汝今問言:由和合故,出生世間諸變化相]。那麼,[汝且觀此一]個[鄰虛塵]到底是[用幾]個[虛空和合而有]的呢?(然決無是理,不論用幾個虛空,亦不可能合成一個鄰虛塵;是故,合空不能成色;結論:故知:[色非和合而有]),因爲什麼?色當體是空,空不能合。且[不應]說是由幾個[鄰虛]塵可[合成]一個[鄰虛]吧?[又]若能將[鄰虛塵]分[析]而[入]于[空者],即表示色中有虛空之質素;若如是者,則[用幾]個鄰虛之[色相]可以[合成]一個[虛空]呢?(然而亦無是理,合鄰虛定不能成空;結論:是故可知[析色不成空],以合色不成空故。)
析色只能成有,再小的還是有,析色絕對不能入空。這樣合色才能成色,要不合色就會變成空,就會變成無中生有。進而言之,[若]將[色]法和[合時,合色]即應成色,而決[非]成虛[空];[若]虛[空]真能和[合時],則[合空]亦應只能成空,而決[非]能成[色];再說,[色]法雖[猶可]分[析],虛[空雲何]可被和[合]呢?[以上爲破色有和合]。
诠論:佛在此破和合之計,而說從虛空生出色相,斷無此理。[虛空生出色相],換句話說,也就是[無中生有],諸位!這個特別重要,因爲析色可以入空,當然,集合空就會變色,合空當然成空,這個將來就會變成無因論,突然會冒出色法,集虛空可以成色法,因爲析色可以入空,集空就一定可以成色,這個就會變成虛空突然會跑出色相出來,這個就是問題。虛空當然不可能跑出色相,要借重因緣才會跑出色相,因此我們了解相妄性真,本體裏面是不生不滅,但是它是相在轉動;相在轉動有一種不動的東西就是體,所以體是不可以分析的,相是可以分析的。在相怎麼分析,其實就是不能進入本體;要進入本體,必須超越種種的表相,表相跟體是不二的,相就是體,這個就是佛法的重要的不二法門。相就是體,簡單講相體不二,相空體才空,體空相也空;如果由種種的分析,這個就是意識心、這個就是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