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因缘,而得相似相续成就轮之幻相:为什么称幻相,因为没有一种东西是实在的,如果你也能够了悟,诸法如幻,佛道就成,幻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,就契入佛心。轮实非有,火体是真。这用来比喻四大生灭相续之相。[火把]比喻四大之体;[轮相]比喻四大生灭之相。四大之如来藏体(火把)是真,其生灭相续相(火轮)则为幻化所现,并无实体。所以,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,就是这个道理。
[如水成冰,冰还成水]:又如水之性,遇冷缘则成冰,再遇热缘则成水。当水成冰时,水流动之性不复见(流性灭去);冰遇热又成水时,冰之坚硬之性灭去。此中水之相虽有来去生灭,然而水体之本性,虽经百千万次如是之变化,终不改异,也不失去。水之本性比喻如来藏,冷热等外缘可比喻染净等缘,成流体相及固体相,则比喻六道果报之相。众生因为以如来藏为其本体,故虽经历无量世染净善恶之缘,而于六道百千生死,改头换面,然其如来藏性始终如一,未曾改异——以如来藏性不和合故!水性亦如是,虽会受冷热之缘而改变其相状,但水始终不与冷或热之缘相和合:冷是冷、热是热,水还是水——水体与冷热相各不相干!
义贯,佛言:[阿难,如汝]方才[所言]:由于[四大和合],才能显[发明]了[世间]法之[种种变化](然而你但见有变化,而不知有不变者;而且,实际上既无和合,亦实无变化;和合变化皆是幻现之相。)所以记住!佛法是要论相?还是论性?性相是不二。你一定要注意,谈论一件事情一定要论体、相、用,还有论因、缘、果。在相上来论有因、有缘、有果、有相、有用;在体来讲,统统没有。在有情界来讲的体叫做佛性;在无情界来讲体叫法性。佛性毕竟空、法性毕竟空,所以,情与无情,它的共同点就是毕竟空,人与天地万物完全相同的一点就是毕竟空,统统是幻相。
[阿难,若彼]四[大]之[性]其[体]本[非和合]性(以其体是如来藏故),[则不能与]其他[诸大]相[杂和],这情况就[犹如虚空]之性一样,实[不和]于[诸色]法。[若]言四大之性为能与他物[和合者],则四大便与他物[同于变]异迁[化],如是终至断灭。然而世间实不断灭,以现见一切无情器世间虽有无量变化,然而在此等变化之中,其[始]与[终]总是[相]衔相[成],其[生]与[灭]总是相接[相续],而不落断绝灭尽;在有情界亦然,有情众生虽历无量生死,[生]而后[死,死]后又[生],如是[生生死死],生死总是相续不断,不致灭绝;如是世间有情与无情之生灭、生死,犹[如旋]转[火]炬而成[轮]相,[未有休息](然而,虽现有轮相,而实无轮,只是一火真。同样的,四大虽现有和合生灭不断之相,此等和合生灭,实在非有,只是四大之本体,随缘动转所生之幻相,为什么称幻相?因为空无实性,是故实无和合,亦无生灭,只是本体转动之相。)本体如如不动,相却在转动,而众生看到相在转动,以为一切法都在动,其实有不动的就是本体。我们不了解歇即是菩提的道理,就是因为随着生灭,拼了老命,一直贪爱、一直转动,所以一直轮回,而不懂得当体即空的不生不灭的本性。
[阿难],真如之体[如水]之性,遇冷缘则[成冰],逢热缘[冰还成]为[水]。(水性体无二致,逢缘而现液体、固体、气体等幻化之相,虽历千百次变化,而水性不失、不变;众生本具之如来藏性亦复如是,虽于无量劫中,由染净缘,经百千生六道现身,改头换面,无量生死变化,然其如来藏体始终如一,亦不与染净、善恶等法和合而变异,故无生灭,究竟清净、坚固。)诸位!真空法性它如虚空,佛讲的:虚空何时何曾烂坏,你看看这个虚空,什么时候曾经烂?我们的涅槃妙性就是从来没有生灭,也从来不会烂坏,这是一个比喻。
1.地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
经文,[汝观地性:粗为大地,细为微尘。至邻虚尘,析彼极微色边际相,七分所成。更析邻虚,即实空性。阿难,若此邻虚析成虚空,当知虚空出生色相。汝今问言:“由和合故,出生世间诸变化相”。汝且观此一邻虚尘,用几虚空和合而有?不应邻虚合成邻虚。又邻虚尘析入空者,用几色相合成虚空?若色合时,合色非空;若空合时,合空非色;色犹可析,空云何合?]
注释,[析邻虚]:新译为极微;系色法的最小单位;七极微为一微;七微为一金尘;金尘以上为:水尘、兔毛尘、羊毛尘、牛毛尘、隙游尘、虮、虱、穬麦、指节等,就是越来越粗,累计七进位,以上皆为七进位之容积单位。详见《俱舍论》及《楞伽经》。虮是一种小小非常小的虫;虱子,长在动物身上的;指节就是我们的手指。
[更析邻虚,即实空性]:若还要理一步再分析邻虚尘,那就要变成真正的空性了(因为邻虚尘太小了,再分析就没有了,即如虚空性一样。)这是小乘的[分析空],以证明色法之空性。然佛在此之意,并非赞成此说,以此说为佛往昔为开悟钝劣之小根智人,令其信解空性,而作此说。今则不然,以究竟之实智观之,物之空性,非以分析故空,本性空故。这个我们已经讲的很清楚了,你再小的微尘把它变成千分之一、万分之一还是有,有就不能讲空;当体即空,就是表无自性。又,分析并不能令任何一法之性成空,不管再怎么分析,即令再小,它还是有,只是人力无法再加以分析而已,人力无法再加以分析,并不表示它就没有了、空了。所以[分析空]是不究竟的,是方便化导钝根人用的一时之权教。
[若此邻虚析成虚空,当知虚空出生色相]:如果邻虚尘可以分析而成为虚空(所谓[析入虚空]),那么反过来说,则虚空也应能聚合成色相才对。因为色法一旦析入虚空,则色法便散化在虚空中,亦即虚空的体中,即含有色法的极小质素在;[质素]就是成分。若如此,则应能再从虚空中,将这些色法的质素聚合起来,而还原成色法。[不应邻虚合成邻虚]:不应说是由几个邻虚可以合成一个邻虚吧?这是不对的,邻虚愈集合就愈大。
[又邻虚尘析入空者,用几色相合成虚空]:又如果邻虚尘可被析入虚空,这又等于表示邻虚尘中有虚空的质素,没有虚空质素怎么析色入空?如果这里没有油,你榨沙不成油啊,要有油的元素;色法如果没有虚空,析色怎么入空?亦等于是说:[空由色生](以[析色成空],故[空由色中来];亦即,[聚色成空],空当然就是由色而分析而成的。)若如是者,则是用几个色相可以合成一个虚空呢?然而实无是事:不论多少色相,都不能合成一个虚空,故知邻虚尘中并无虚空之质素存在;因此亦可知,析色实不能成虚空。
[若色合时,合色非空]:承上言,若将几个色相聚合起来,所合成的仍是色法,而非虚空。[若空合时,合空非色]:这又是承上面所说的[一邻虚尘,用几虚空和合而有?]如果真的能将几个虚空聚合起来,则所聚合成的,仍还是虚空,而非是色。亦即:[合空成空,合色成色];这样才对,反之,即[合色不能成空,合空不能成色]。这一定的道理。
义贯,[汝观地]大之[性]:其最[粗]者[为大地,细]者[为微尘],其[至]细者为[邻虚尘];接近虚空,因此若分[析彼极]其[微]小之尘,至于[色]法的[边际](最小最小)之[相],则得[七分]极微尘[所成]之色,依如来权教所说,若还要[更]进一步分[析]此[邻虚]尘,[即]得真[实]之[空性],而色性即亡。[以上为小乘之分析空],我们称为析空观,在天台宗称为析空观。[阿难,若此邻虚]尘可分[析]而[成虚空,当知]反过来说,[虚空]亦应可[出生色相],才对。(然而虚空生出色相,断无此理;结论:故知析色入空不得成立。)[以上为破析色成空——小乘之分析空]。
[汝今问言:由和合故,出生世间诸变化相]。那么,[汝且观此一]个[邻虚尘]到底是[用几]个[虚空和合而有]的呢?(然决无是理,不论用几个虚空,亦不可能合成一个邻虚尘;是故,合空不能成色;结论:故知:[色非和合而有]),因为什么?色当体是空,空不能合。且[不应]说是由几个[邻虚]尘可[合成]一个[邻虚]吧?[又]若能将[邻虚尘]分[析]而[入]于[空者],即表示色中有虚空之质素;若如是者,则[用几]个邻虚之[色相]可以[合成]一个[虚空]呢?(然而亦无是理,合邻虚定不能成空;结论:是故可知[析色不成空],以合色不成空故。)
析色只能成有,再小的还是有,析色绝对不能入空。这样合色才能成色,要不合色就会变成空,就会变成无中生有。进而言之,[若]将[色]法和[合时,合色]即应成色,而决[非]成虚[空];[若]虚[空]真能和[合时],则[合空]亦应只能成空,而决[非]能成[色];再说,[色]法虽[犹可]分[析],虚[空云何]可被和[合]呢?[以上为破色有和合]。
诠论:佛在此破和合之计,而说从虚空生出色相,断无此理。[虚空生出色相],换句话说,也就是[无中生有],诸位!这个特别重要,因为析色可以入空,当然,集合空就会变色,合空当然成空,这个将来就会变成无因论,突然会冒出色法,集虚空可以成色法,因为析色可以入空,集空就一定可以成色,这个就会变成虚空突然会跑出色相出来,这个就是问题。虚空当然不可能跑出色相,要借重因缘才会跑出色相,因此我们了解相妄性真,本体里面是不生不灭,但是它是相在转动;相在转动有一种不动的东西就是体,所以体是不可以分析的,相是可以分析的。在相怎么分析,其实就是不能进入本体;要进入本体,必须超越种种的表相,表相跟体是不二的,相就是体,这个就是佛法的重要的不二法门。相就是体,简单讲相体不二,相空体才空,体空相也空;如果由种种的分析,这个就是意识心、这个就是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