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五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時,才能生風,就不能說此風是從衣所生。如果風真是從衣而生,則應任何時候都能生才對,不應只在行動時才能生,而靜止時就不能生。

  [若生虛空,汝衣不動,何因無拂?]:如果說此風是從虛空中生的,那麼當你的衣靜止不動的時候,爲什麼沒有風生起而拂傍人之面?亦即:既然空能生風,則何必假借衣動而生?衣靜之時,虛空亦應自能生風,才能稱爲[虛空能生風]。

  [若無風時,虛空當滅]:既然風從空生,兩個是一體的,則虛空爲[能生],風爲[所生];若無[所生],則[能生]亦無。所以說,如果沒有風的時候,那時虛空應該也滅去了才對——因爲虛空若還在,則一定一直有風生出,既無風生出來,可知虛空已經滅去。[滅風可見,滅空何狀]:不過話說回來,若說風滅了,這是可以知見的,但是說虛空滅去了,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相狀呢?

  [若有生滅,不名虛空;名爲虛空,雲何風出]:虛空如果有生滅,就不能再稱爲虛空了;反之,既然稱爲虛空,就不應有生滅;然而既無生滅,便是既無[能生],亦無[所生](亦即,自己本身不生滅者,也應不能生他。)既無能生、所生,爲何又說[風是從虛空中出生]的呢?[若風自生被拂之面,從彼面生,當應拂汝]:如果說這風是從那被拂的人的臉上生出來的,既是從他的臉上生出的,便應能吹拂到你才對。[自汝整衣,雲何倒拂]:然而,整衣的人自然是你,怎麼會說你整衣,而卻從他的面上出風來吹拂你的袈裟,這豈非倒拂?[虛空寂然,不曾流動]:[參],參與,參預,有關系之義。虛空本性是寂然不動的,不參與流動之性,故應與流動之風體性不同,因此不動的虛空應該不會生出會流動的風。因爲二種體性完全不同。

  義貫:[阿難,此風若複出]自于[袈裟角],則[汝乃]在[披風],而非披衣;若真是在披風的話,則[其衣]之體本風,若衣[飛搖],時,應捉持不住,早[應離汝]之身[體]而去,而汝成赤裸,不應如今還覆在你身上。(然而事實不然。)又,你看[我今]在此[說法],于此[會中垂]下法[衣]靜止不動,[汝看我衣]垂下不動之際,此時[風]到底[何所在?不應]說于靜止時[衣中]還[有]個[藏風]之[地],暫時將風藏起來吧?(然而衣中實無藏風之地,衣中亦無風;結論:故知風實不從衣中來。)[以上爲破風從衣生]

  [若]言此風爲[生]自[虛空],則當[汝衣不動]之時,以[何因]故卻[無]風[拂]動呢?(若空能生風,何必假借衣動方生?我們衣動,當然就知道風生,結論:故知風非從空生。)又,虛[空]之[性]是[常住]的,如是則[風]也[應常生]不斷才對,因此[若無風]生起之[時],則知[虛空當]已經[滅]去;[滅]去的[風]我們尚[可]以知[見],但是已[滅]去的虛[空]究竟是[何]相[狀]呢?又,[若有生滅],即當[不名]爲[虛空];既然[名爲虛空],便應無生滅;若無生滅,[雲何]還可說[風]自虛空中[出]?(結論:故知風實不從虛空中出。)[以上爲破風從虛空生]

  [若]言[風自]己[生]于[被拂]者[之面],既然是[從彼]被拂者之[面生],也[當應]能[拂汝]之面才對。而事實上[自]是[汝]在[整衣,雲何]他面上所生之風卻[倒拂]你的袈裟角?(結論:故知此風非從被拂的人面上自生。)

  既然于袈裟角、虛空、及被拂者之面叁處推求,都無生風之因,那麼[汝]再[審谛觀察:整衣]是[在汝](然衣中無風),而[面屬]于[彼]被拂之[人](彼面亦不生風);[虛空]本自[寂然]不動,必然[不參]預[流動]之性,(故空亦不生風);既然叁處皆不生,則此[風]爲[自誰方鼓動]而[來]至于[此]?若說是因緣和合而生,則[風]與[空]二者之體[性]迥相[隔]異,一動一靜,故[非]能[和、非]能[合](故知風不從和合而有。)[以上爲破風從因緣和合中生]

  若此風于叁處之單緣不生,和合之複緣亦不生,則更[不應]說此[風性]是[無]所[從]來、無因[自有]的(既然有因緣都不生了,若無因緣,則更不能生。)[以上爲破風大從無因中生]

  經文,[汝宛不知:如來藏中,性風真空,性空真風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;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。阿難,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,遍法界拂,滿國土生,周遍世間,甯有方所?循業發現。世間無知,惑爲因緣及自然性,皆是識心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]

  注釋,[汝宛不知]:[宛],顯然。

  義貫:[汝宛]然[不知]:衆生本具[如來藏中],其如來藏[性]所現之[風]大實爲[真空]之性,以托緣幻現故,無實自體[此爲如來藏隨緣不變之性];然亦以如來藏[性]之真[空]方能顯現世間之[真風]。[此爲如來藏不變隨緣之性],其性[清淨]從[本]而[然],其體則[周遍法界]以如來藏具如是不思議性業用,故能[隨]九法界[衆生心]之優劣,且[應]其[所知量]之大小而現其如幻業報之風大。[阿難],例[如汝一人微動]你所披[服]之[衣],即[有微風]如幻[出]生;若[遍法界]各處皆有衆生[拂]衣,則[滿國土]各地皆有風如幻而[生],故此風大即得[周遍世間,甯有]一定所出之[方所]呢?實乃九法界衆生各[循]其本[業]而開[發]顯[現]如來藏中如幻業報之風大。然而[世間無知]之人,以昧于藏性不變之體,而將風大[惑爲因緣]和合而生,[及]外道之人以昧于藏性隨緣之用,而計風大爲無因自生之[自然性],凡此[皆是]凡外權小之人依第六[識心]而作之妄想[分別]周遍[計]著忖[度,但有]虛妄名相[言說,都無實義]。

  很多人對《楞嚴經》聽不太懂,沒有關系,《楞嚴經》本來就是很深,阿羅漢都聽不太懂,何況我們還沒證阿羅漢果。諸位薰習再薰習,精進再繼續薰習,這個就是佛法;不怕困難、不怕繁、不怕艱澀,就不不能開悟,哪怕是一個偈頌、一個段落、一個比喻,我們也深深的被佛陀的正法所吸引。所以,任何的事業不比正法,佛法它是可以用生命下賭注和投資的。任何的事情有賺也有賠,只有佛法,它只有下面的,無量億劫來的法身慧命,就是像現在大家這樣子,努力、精進,沒有任何的捷徑,就是這樣,要吃苦耐勞。講完《義貫》要繼續用《表解》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解。

  5.空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

  經文,[阿難,空性無形,因色顯發;如室羅城去河遙處,諸刹利種及婆羅門、毘舍、首陀、兼頗羅墮、旃陀羅等,新立安居,鑿井求水,出土一尺,于中則有一尺虛空;如是乃至出土一丈,中間還得一丈虛空,虛空淺深,隨出多少。]

  注釋,[毘舍]:商賈階級。[首陀]:農人。[頗羅墮]:六藝百工,工匠階級。[旃陀羅]:屠夫。

  義貫:[阿難],虛[空]之[性]本自[無形],乃[因色]塵而[顯]現[發]明;這個[發明]就是互相襯托,沒有色法就沒有虛空的襯托;沒有虛空襯托就沒有色法的意思,所以叫做乃至色塵而顯現發明。例[如]舍衛國的[室羅]伐[城去河遙]遠之[處],因爲離河太遙遠了,就必須要有水,沒有水不行![諸刹利種及婆羅門]種,乃至[毘舍](商)、[首陀](農)、[兼頗羅墮](工匠)、[旃陀羅](屠戶),也就是屠夫等[等]各種姓之人,當他們[新立安居]之家,于[鑿井求水]之時,若掘[出土一尺,于]地[中則有一尺]之[虛空;如是乃至出土一丈,中間還得一丈]之[虛空],其地下之[虛空]之[淺深],即[隨出]土之[多少]而現。意思是:出土多,虛空就現得大。

  經文,[此空爲當因土所出?因鑿所有?無因自生?阿難,若複此空無因自生,未鑿土前何不無礙?唯見大地回無通達。若因土出,則土出時應見空入,若土先出無空入者,雲何虛空因土而出?若無出入,則應空土原無異因;無異則同,則土出時空何不出?若因鑿出,則鑿出空,應非出土。不因鑿出,鑿自出土,雲何見空?汝更審谛,谛審谛觀:鑿從人手、隨方運轉,土因地移,如是虛空因何所出?鑿、空虛實,不相爲用,非和非合。不應虛空,無從自出。]

  注釋,[未鑿土前何不無礙]:土是有質礙的,空則無礙。若說此空是無因自生,則還未鑿井之前,爲何地中不現出無礙的空相?[迥無通達]:[迥],遠,截然,全然,或者叫做完全。[若無出入,則應空土原無異因]:如果空實無于掘土時出入,則應空與土二者並無各異之生因,亦即空即是土,土即是空,空生即是土生。[無異則同,則土出時空何不出]:既然沒有相異,即是相同,那麼掘土出來時,空爲何不也跟著出來呢,(因爲土即是空故。然而,空若跟著出來)則地中便應無空可得;地中若無空在,則掘地出土,亦無井可用——然而斷無是理。)

  [若因鑿出,則鑿出空,應非出土]:如果此空爲因挖鑿而出生的話,那麼應于鑿地時鏟出空來,而非鏟出土來。[不因鑿出,鑿自出土,雲何見空]:若說此空不是因鑿而出的,那麼鑿時但自出土,應與空無關,爲何卻能于土出之後在地中見到虛空呢?可見是有關系的,可見出土非與空無關。[汝更審谛、谛審谛觀]:佛法,世尊叫你這樣子,就是什麼事情都要用正念,好好的觀察觀察,深究它的來源、原因是什麼。就是一而再,再而叁的強調修行是實實際際的去觀照、去了悟的。[審],詳也;熟究,深究也。此處詞句重疊,用以強調,令切實實行也。

  [鑿從人手,隨方運轉]:[方],方便,指器具。[鑿]這個動作是由人的手,隨著所持的器具之運轉而成。[土因地移]:[土],指挖出來的土堆。土堆是因爲移動所挖的泥土而成。[鑿、空虛實,不相爲用,非和非合]:開鑿的動作與虛空這兩者,一實一虛(開鑿的動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