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五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之时,才能生风,就不能说此风是从衣所生。如果风真是从衣而生,则应任何时候都能生才对,不应只在行动时才能生,而静止时就不能生。

  [若生虚空,汝衣不动,何因无拂?]:如果说此风是从虚空中生的,那么当你的衣静止不动的时候,为什么没有风生起而拂傍人之面?亦即:既然空能生风,则何必假借衣动而生?衣静之时,虚空亦应自能生风,才能称为[虚空能生风]。

  [若无风时,虚空当灭]:既然风从空生,两个是一体的,则虚空为[能生],风为[所生];若无[所生],则[能生]亦无。所以说,如果没有风的时候,那时虚空应该也灭去了才对——因为虚空若还在,则一定一直有风生出,既无风生出来,可知虚空已经灭去。[灭风可见,灭空何状]:不过话说回来,若说风灭了,这是可以知见的,但是说虚空灭去了,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相状呢?

  [若有生灭,不名虚空;名为虚空,云何风出]:虚空如果有生灭,就不能再称为虚空了;反之,既然称为虚空,就不应有生灭;然而既无生灭,便是既无[能生],亦无[所生](亦即,自己本身不生灭者,也应不能生他。)既无能生、所生,为何又说[风是从虚空中出生]的呢?[若风自生被拂之面,从彼面生,当应拂汝]:如果说这风是从那被拂的人的脸上生出来的,既是从他的脸上生出的,便应能吹拂到你才对。[自汝整衣,云何倒拂]:然而,整衣的人自然是你,怎么会说你整衣,而却从他的面上出风来吹拂你的袈裟,这岂非倒拂?[虚空寂然,不曾流动]:[参],参与,参预,有关系之义。虚空本性是寂然不动的,不参与流动之性,故应与流动之风体性不同,因此不动的虚空应该不会生出会流动的风。因为二种体性完全不同。

  义贯:[阿难,此风若复出]自于[袈裟角],则[汝乃]在[披风],而非披衣;若真是在披风的话,则[其衣]之体本风,若衣[飞摇],时,应捉持不住,早[应离汝]之身[体]而去,而汝成赤裸,不应如今还覆在你身上。(然而事实不然。)又,你看[我今]在此[说法],于此[会中垂]下法[衣]静止不动,[汝看我衣]垂下不动之际,此时[风]到底[何所在?不应]说于静止时[衣中]还[有]个[藏风]之[地],暂时将风藏起来吧?(然而衣中实无藏风之地,衣中亦无风;结论:故知风实不从衣中来。)[以上为破风从衣生]

  [若]言此风为[生]自[虚空],则当[汝衣不动]之时,以[何因]故却[无]风[拂]动呢?(若空能生风,何必假借衣动方生?我们衣动,当然就知道风生,结论:故知风非从空生。)又,虚[空]之[性]是[常住]的,如是则[风]也[应常生]不断才对,因此[若无风]生起之[时],则知[虚空当]已经[灭]去;[灭]去的[风]我们尚[可]以知[见],但是已[灭]去的虚[空]究竟是[何]相[状]呢?又,[若有生灭],即当[不名]为[虚空];既然[名为虚空],便应无生灭;若无生灭,[云何]还可说[风]自虚空中[出]?(结论:故知风实不从虚空中出。)[以上为破风从虚空生]

  [若]言[风自]己[生]于[被拂]者[之面],既然是[从彼]被拂者之[面生],也[当应]能[拂汝]之面才对。而事实上[自]是[汝]在[整衣,云何]他面上所生之风却[倒拂]你的袈裟角?(结论:故知此风非从被拂的人面上自生。)

  既然于袈裟角、虚空、及被拂者之面三处推求,都无生风之因,那么[汝]再[审谛观察:整衣]是[在汝](然衣中无风),而[面属]于[彼]被拂之[人](彼面亦不生风);[虚空]本自[寂然]不动,必然[不参]预[流动]之性,(故空亦不生风);既然三处皆不生,则此[风]为[自谁方鼓动]而[来]至于[此]?若说是因缘和合而生,则[风]与[空]二者之体[性]迥相[隔]异,一动一静,故[非]能[和、非]能[合](故知风不从和合而有。)[以上为破风从因缘和合中生]

  若此风于三处之单缘不生,和合之复缘亦不生,则更[不应]说此[风性]是[无]所[从]来、无因[自有]的(既然有因缘都不生了,若无因缘,则更不能生。)[以上为破风大从无因中生]

  经文,[汝宛不知:如来藏中,性风真空,性空真风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;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阿难,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,遍法界拂,满国土生,周遍世间,宁有方所?循业发现。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,皆是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]

  注释,[汝宛不知]:[宛],显然。

  义贯:[汝宛]然[不知]:众生本具[如来藏中],其如来藏[性]所现之[风]大实为[真空]之性,以托缘幻现故,无实自体[此为如来藏随缘不变之性];然亦以如来藏[性]之真[空]方能显现世间之[真风]。[此为如来藏不变随缘之性],其性[清净]从[本]而[然],其体则[周遍法界]以如来藏具如是不思议性业用,故能[随]九法界[众生心]之优劣,且[应]其[所知量]之大小而现其如幻业报之风大。[阿难],例[如汝一人微动]你所披[服]之[衣],即[有微风]如幻[出]生;若[遍法界]各处皆有众生[拂]衣,则[满国土]各地皆有风如幻而[生],故此风大即得[周遍世间,宁有]一定所出之[方所]呢?实乃九法界众生各[循]其本[业]而开[发]显[现]如来藏中如幻业报之风大。然而[世间无知]之人,以昧于藏性不变之体,而将风大[惑为因缘]和合而生,[及]外道之人以昧于藏性随缘之用,而计风大为无因自生之[自然性],凡此[皆是]凡外权小之人依第六[识心]而作之妄想[分别]周遍[计]着忖[度,但有]虚妄名相[言说,都无实义]。

  很多人对《楞严经》听不太懂,没有关系,《楞严经》本来就是很深,阿罗汉都听不太懂,何况我们还没证阿罗汉果。诸位薰习再薰习,精进再继续薰习,这个就是佛法;不怕困难、不怕繁、不怕艰涩,就不不能开悟,哪怕是一个偈颂、一个段落、一个比喻,我们也深深的被佛陀的正法所吸引。所以,任何的事业不比正法,佛法它是可以用生命下赌注和投资的。任何的事情有赚也有赔,只有佛法,它只有下面的,无量亿劫来的法身慧命,就是像现在大家这样子,努力、精进,没有任何的捷径,就是这样,要吃苦耐劳。讲完《义贯》要继续用《表解》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解。

  5.空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

  经文,[阿难,空性无形,因色显发;如室罗城去河遥处,诸刹利种及婆罗门、毘舍、首陀、兼颇罗堕、旃陀罗等,新立安居,凿井求水,出土一尺,于中则有一尺虚空;如是乃至出土一丈,中间还得一丈虚空,虚空浅深,随出多少。]

  注释,[毘舍]:商贾阶级。[首陀]:农人。[颇罗堕]:六艺百工,工匠阶级。[旃陀罗]:屠夫。

  义贯:[阿难],虚[空]之[性]本自[无形],乃[因色]尘而[显]现[发]明;这个[发明]就是互相衬托,没有色法就没有虚空的衬托;没有虚空衬托就没有色法的意思,所以叫做乃至色尘而显现发明。例[如]舍卫国的[室罗]伐[城去河遥]远之[处],因为离河太遥远了,就必须要有水,没有水不行![诸刹利种及婆罗门]种,乃至[毘舍](商)、[首陀](农)、[兼颇罗堕](工匠)、[旃陀罗](屠户),也就是屠夫等[等]各种姓之人,当他们[新立安居]之家,于[凿井求水]之时,若掘[出土一尺,于]地[中则有一尺]之[虚空;如是乃至出土一丈,中间还得一丈]之[虚空],其地下之[虚空]之[浅深],即[随出]土之[多少]而现。意思是:出土多,虚空就现得大。

  经文,[此空为当因土所出?因凿所有?无因自生?阿难,若复此空无因自生,未凿土前何不无碍?唯见大地回无通达。若因土出,则土出时应见空入,若土先出无空入者,云何虚空因土而出?若无出入,则应空土原无异因;无异则同,则土出时空何不出?若因凿出,则凿出空,应非出土。不因凿出,凿自出土,云何见空?汝更审谛,谛审谛观:凿从人手、随方运转,土因地移,如是虚空因何所出?凿、空虚实,不相为用,非和非合。不应虚空,无从自出。]

  注释,[未凿土前何不无碍]:土是有质碍的,空则无碍。若说此空是无因自生,则还未凿井之前,为何地中不现出无碍的空相?[迥无通达]:[迥],远,截然,全然,或者叫做完全。[若无出入,则应空土原无异因]:如果空实无于掘土时出入,则应空与土二者并无各异之生因,亦即空即是土,土即是空,空生即是土生。[无异则同,则土出时空何不出]:既然没有相异,即是相同,那么掘土出来时,空为何不也跟着出来呢,(因为土即是空故。然而,空若跟着出来)则地中便应无空可得;地中若无空在,则掘地出土,亦无井可用——然而断无是理。)

  [若因凿出,则凿出空,应非出土]:如果此空为因挖凿而出生的话,那么应于凿地时铲出空来,而非铲出土来。[不因凿出,凿自出土,云何见空]:若说此空不是因凿而出的,那么凿时但自出土,应与空无关,为何却能于土出之后在地中见到虚空呢?可见是有关系的,可见出土非与空无关。[汝更审谛、谛审谛观]:佛法,世尊叫你这样子,就是什么事情都要用正念,好好的观察观察,深究它的来源、原因是什么。就是一而再,再而三的强调修行是实实际际的去观照、去了悟的。[审],详也;熟究,深究也。此处词句重叠,用以强调,令切实实行也。

  [凿从人手,随方运转]:[方],方便,指器具。[凿]这个动作是由人的手,随着所持的器具之运转而成。[土因地移]:[土],指挖出来的土堆。土堆是因为移动所挖的泥土而成。[凿、空虚实,不相为用,非和非合]:开凿的动作与虚空这两者,一实一虚(开凿的动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