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相从黑月而来,通从虚空而显,壅有所阻碍就归于大地的色法,如是这个见性,眼根的见精因何所出?到底是为什么能显现出这个见精?好好的冷静一下到底从哪来?是同吗?是异吗?或同或异吗?

  [上以四义,已破见大无和合相,再令审观生信,故谓汝更加细审。下二句即释细审之义,必令观察现境,穷极见源而后已。当观所见之明相,从于太阳,暗相随于黑月,通相属于虚空,壅相归于大地,各有从来,汝能见明、暗、通、塞之见精,毕竟因何所出?既无所出,将何和合耶]?既然没有出,当然就没有和合这个东西。

  经文,[见觉空顽以空摄色,非和非合;不应见精,无从自出]?

  见觉就是见精是有知觉的;空顽,而虚空是没有知觉,是无情物,是无情的。所以,这二种体性各异,一个是有情的知觉性,一个是虚空的无情性,[顽]就是顽钝。这见觉空顽重点在强调什么?强调体性各异,体性是不同的,在强调这个。体性不和,非和非合,不应见精,无从自出,也不能说这个见精没有原因自己跑出来。也不能坏缘起,缘起自性本空,假借方便的缘起,其实缘起也不可得。

  [此破非因缘非自然。见精有知觉,虚空是顽钝,体性各异,非和非合,何得谓曰],怎么可以说,[诸法皆由因缘,和合而有?既非因缘,不应见精,无从(因也)自然而出]。

  [巳三 合会警悟]

  [若见、闻、知,性圆周遍,本不动摇,当知无边不动虚空,并其动摇地、水、火、风,均名六大,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]。

  解释一下:若见、闻、知,这个讲三个就包括六根的根性;见闻觉知等六根之根性。这个性圆周遍,这个性是圆满的,是周遍法界的,它本来就不动摇,因为它非根、尘、识。只要你心如如不动,当知无边不动的虚空,并其动摇的地、水、火、风;地、水、火、风是有相的,虚空是无相的,加上这个见大,统统叫做六大。为什么?都是如来藏性所显现的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,完全都是如来藏性,有情、无情都是如来藏性,根本没有能所。大悟的人悟到什么?都是平等,没有分别,没有能所,绝对的真心,彻底的解脱,对假相上的执着跟分别,也不在假相上起种种的颠倒,不贪婪、不嗔恨,也不愚痴,为什么?本来就是你心中的东西。

  [佛意以此见大,合前五大,同名六大,会归藏性。五大是无情,见大是有情,合会情与无情共一体。首句若见、闻、知:六精举三该六。性圆周遍:性即六精之性,本来圆满,周遍法界,非此有彼无,此无彼有,方是性圆周遍;本不动摇生灭,非先无今有,今有后无,乃是常住义]。什么是佛?就是证得法界永恒的慧命,相妄性真,相显现生灭当体即空,其实就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性。在这一期生灭里面,他开采出来了如来藏性,可是藏性其实是永恒存在的,但是随缘显现这个相,是方便来度众生的愿力。因此生命来讲,什么叫真正永恒?见性就得永恒。什么是开悟?于刹那之中即见永恒是开悟的圣者。哪种是明心见性大悟人的心境?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。为什么?觉性独立存在,周遍法界,没有什么增减,永远是寂照常住的东西,这个就是佛的伟大。[阿难后悟遍常二义],周遍法界。[皆由此也。当知无边不动虚空,并其动摇地、水、火、风,与此见大均平,以其体性平等,可名六大。均字,上科作同义解,此科作平等解,义俱可通]。

  [性真圆融三句,即会相归性],诸位,相就是差别,性就是不差别;相就是有种种的分别,归性就是没有差别。会相归性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,如果你讲经说法,一直在相上打转,叫人家怎么做,而没有会归到心性,这个名为相说,叫做善巧方便。性是究竟第一义谛,这是诸佛菩萨的心,佛的心就是真性,真性就是佛的心。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这句话的重点在告诉你:没有明心见性,根本谈不上修行,因为你根本就不认识佛,佛号诵的很大声,诵经诵的很整齐,拜山拜的很好,放生放的无量无边,很好!师父赞叹你,有这样的善根不容易,但是对佛的心性不能了解跟体悟,你是什么?门外汉,连进入佛门都没有;进入佛门就是进入佛的心,你没有进到佛的心,你不认识佛。

  《金刚经》讲: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这就告诉你,要认识佛心才是佛弟子,离相才能认识佛。我们现在讲来讲去,你要用功,可是要怎么用功呢?多拜佛,拜佛是相啊!念佛,念佛是声相啊!《金刚经》讲了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打坐是身体相,行、住、坐、卧皆是相,诸位,法到底在哪里?如果你体悟法法本空,食、衣、住当体即空,所有的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一十八界尽是空,就是会相归性。诸位,没有这一层的功夫,谈不上在修行。在经典里面讲:说法不会归第一义谛,不名说法。《大智度论》讲的非常清楚,一个弘法的法师,讲经说法,如果没有会归究竟的实相第一义谛,这个法师不叫做说法,只能讲他是结善缘,善巧方便。有的人不听经、不闻法,整天念佛、诵经,看起来很有修行;但是内在的烦恼没办法。我们必须冷静自我检讨,佛教是可以检讨的。

  我曾经去过道场,这个道场是精进佛七,一直拜,很用功。大声念佛、精进拜佛,很好,我们很赞叹。但是,很少开示究竟第一义谛。这个是硬功夫,用这个硬功夫是很难契入佛的心性。当然精进也很重要,拜佛是硬功夫,没有心性的功夫。听经闻法是慧的功夫,禅定是定的功夫,见性是真功夫,它是真正佛的功夫。因此我跟他们这样相处,很用功的念佛,只要厨房一点小事就放不下,吵得很大声,这个是亲眼看到的。或者是为了一点小事情,也吵得很大声,当时我只是居士,不方便讲什么。我到今天为止,出家三十年,这个就需要冷静一下,我们也是为整个佛教好。所以,你要打精进佛七也好、禅七也好、各种法会活动,师父都赞叹,一定要会要归性,才是真正的修行人,否则没有目标。[论六大之相元妄,非无彼此;观六大之性本真,莫不圆融,皆是如来藏性,从本以来,原无生、灭、动摇之相可得]。

  经文,[阿难,汝性沉沦,不悟汝之见、闻、觉、知,本如来藏,汝当观此:见、闻、觉、知,为生为灭?为同为异?为非生灭?为非同异]?

  阿难,汝性沉沦,因为对这个究竟的第一义谛,会相归性,相妄性真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,还不能体悟,阿难一直执,碍于权教的这个阶位。不悟汝之见、闻、觉、知,本如来藏,不悟到这个见大,你的见精、闻精、觉精、觉知精等六根的根性,通称根大。没有体悟到你这个见大,当下就是本如来藏,本来你的见性,我们的心性,本来就是平等,本来就是无边,本来就是周遍法界,即如来藏性,见性就是见如来藏性。要注意那个[本]字,你整部经典全面看下来,那个[本]字就叫做绝对,[本]就是早就存在了,只是你没有发现。不经过比较叫做本;不经过思索叫做本;不经过推测叫做本,本来就是如来藏;就是有责备的意思,你为什么不能体悟?它本来就具足如来藏性,见性就是如来藏性,何以你不能体悟?而且它本来就存在。我们众生很可怜,这一颗摩尼宝珠如来藏性用不出来,每天老是向众生,老是向人乞请快乐、乞求快乐,是非常可怜!

  汝当观此:见、闻、觉、知,为生为灭?注意!你当观见大,这个见大有见、闻、觉、知之性。见大就是心,见闻觉知之性也是心,为什么?观心然后注意那个心性,是什么意思?当体就是你心的生跟灭,在这里见大完全是内心的事情,生灭就是内心的事情。你应当观察,那个六根见、闻、觉、知之性,到底这颗心,是生呢?为灭呢?这个是见大的自体性来讲的。你这个见大的自体性,是生的体,是灭的体,或者是生灭之体呢?而与前面五大,这个同跟异,是跟前面五大来比较的。这个见大与前面五大到底是相同吗?或者是这个见大与前五大是不同?或者这见大的体性在自己的心性或者是你讲不生灭,就是见大的体性或者是不生灭?或者是与前面的五大是非异,就是同,与前五大是同还是异?

  再讲一遍,阿难,汝性沉沦,不悟你的见大的见精、闻精、觉精、还有觉知精,这个六根的根性,其实本来跟平等无边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是同一体性,你现在好好谛观这个见大,见、闻、觉、知之性,到底它这个体性是生是灭呢?还有,这个见大跟前面的五大是同还是异呢?或者是这个见大的体性是不生灭的呢?还是跟前面的五大是不同的异呢?或者是非异的同呢?诸位!俱为戏论,统统就是戏论。师父再解释一遍,这一句就是真正完整的究竟义,前面讲的都是善巧方便解释,你要注意听!阿难,你完全没有了悟,这个见大在你的见精、闻精、觉精、知精等六根的根性,其实就是本来平等,没有能所、无一物的,周遍法界的如来藏性,等同虚空,没有能所的如来藏性。诸位!当你悟到如来藏性的这个时候,讲你的见大,这个见闻觉知之性是生是灭,这是戏论。见性跟前面的五大为同为异,俱是戏论。或者说当我们悟到本来如来藏,没有能所的时候,说这个见大的体性,本来非生灭,这是戏论。或者是我们悟到周遍法界本如来藏性,而说这见大与前面五大是同、是异、或者是非同,全部俱为戏论。证悟到了如来藏性,就没有所谓的生灭、同异、非生非灭、非同非异,完全没有,这个就是究竟义。当悟到见大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的时候,不可以说生,不可以讲灭;不可以说同,也不能说是异;不能讲它非生灭,也不可以说它非同非异,全部都是戏论。

  [上段合无情之五大,与有情之见大,皆会归如来藏性,以五大是第八识相分,见大是第八识见分,见、相皆依自证分],皆,就像是蜗牛的二只角,一只是相分,一只是见分,缩回来是同一个身体,有情、无情其实本来就是同一个体性。[自证分是第八识本体,乃依证自证分(即是真如)。其中有两重难知难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