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從黑月而來,通從虛空而顯,壅有所阻礙就歸于大地的色法,如是這個見性,眼根的見精因何所出?到底是爲什麼能顯現出這個見精?好好的冷靜一下到底從哪來?是同嗎?是異嗎?或同或異嗎?
[上以四義,已破見大無和合相,再令審觀生信,故謂汝更加細審。下二句即釋細審之義,必令觀察現境,窮極見源而後已。當觀所見之明相,從于太陽,暗相隨于黑月,通相屬于虛空,壅相歸于大地,各有從來,汝能見明、暗、通、塞之見精,畢竟因何所出?既無所出,將何和合耶]?既然沒有出,當然就沒有和合這個東西。
經文,[見覺空頑以空攝色,非和非合;不應見精,無從自出]?
見覺就是見精是有知覺的;空頑,而虛空是沒有知覺,是無情物,是無情的。所以,這二種體性各異,一個是有情的知覺性,一個是虛空的無情性,[頑]就是頑鈍。這見覺空頑重點在強調什麼?強調體性各異,體性是不同的,在強調這個。體性不和,非和非合,不應見精,無從自出,也不能說這個見精沒有原因自己跑出來。也不能壞緣起,緣起自性本空,假借方便的緣起,其實緣起也不可得。
[此破非因緣非自然。見精有知覺,虛空是頑鈍,體性各異,非和非合,何得謂曰],怎麼可以說,[諸法皆由因緣,和合而有?既非因緣,不應見精,無從(因也)自然而出]。
[巳叁 合會警悟]
[若見、聞、知,性圓周遍,本不動搖,當知無邊不動虛空,並其動搖地、水、火、風,均名六大,性真圓融,皆如來藏,本無生滅]。
解釋一下:若見、聞、知,這個講叁個就包括六根的根性;見聞覺知等六根之根性。這個性圓周遍,這個性是圓滿的,是周遍法界的,它本來就不動搖,因爲它非根、塵、識。只要你心如如不動,當知無邊不動的虛空,並其動搖的地、水、火、風;地、水、火、風是有相的,虛空是無相的,加上這個見大,統統叫做六大。爲什麼?都是如來藏性所顯現的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,完全都是如來藏性,有情、無情都是如來藏性,根本沒有能所。大悟的人悟到什麼?都是平等,沒有分別,沒有能所,絕對的真心,徹底的解脫,對假相上的執著跟分別,也不在假相上起種種的顛倒,不貪婪、不嗔恨,也不愚癡,爲什麼?本來就是你心中的東西。
[佛意以此見大,合前五大,同名六大,會歸藏性。五大是無情,見大是有情,合會情與無情共一體。首句若見、聞、知:六精舉叁該六。性圓周遍:性即六精之性,本來圓滿,周遍法界,非此有彼無,此無彼有,方是性圓周遍;本不動搖生滅,非先無今有,今有後無,乃是常住義]。什麼是佛?就是證得法界永恒的慧命,相妄性真,相顯現生滅當體即空,其實就是不生滅的如來藏性。在這一期生滅裏面,他開采出來了如來藏性,可是藏性其實是永恒存在的,但是隨緣顯現這個相,是方便來度衆生的願力。因此生命來講,什麼叫真正永恒?見性就得永恒。什麼是開悟?于刹那之中即見永恒是開悟的聖者。哪種是明心見性大悟人的心境?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。爲什麼?覺性獨立存在,周遍法界,沒有什麼增減,永遠是寂照常住的東西,這個就是佛的偉大。[阿難後悟遍常二義],周遍法界。[皆由此也。當知無邊不動虛空,並其動搖地、水、火、風,與此見大均平,以其體性平等,可名六大。均字,上科作同義解,此科作平等解,義俱可通]。
[性真圓融叁句,即會相歸性],諸位,相就是差別,性就是不差別;相就是有種種的分別,歸性就是沒有差別。會相歸性是叁藏十二部經典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,如果你講經說法,一直在相上打轉,叫人家怎麼做,而沒有會歸到心性,這個名爲相說,叫做善巧方便。性是究竟第一義谛,這是諸佛菩薩的心,佛的心就是真性,真性就是佛的心。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這句話的重點在告訴你:沒有明心見性,根本談不上修行,因爲你根本就不認識佛,佛號誦的很大聲,誦經誦的很整齊,拜山拜的很好,放生放的無量無邊,很好!師父贊歎你,有這樣的善根不容易,但是對佛的心性不能了解跟體悟,你是什麼?門外漢,連進入佛門都沒有;進入佛門就是進入佛的心,你沒有進到佛的心,你不認識佛。
《金剛經》講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這就告訴你,要認識佛心才是佛弟子,離相才能認識佛。我們現在講來講去,你要用功,可是要怎麼用功呢?多拜佛,拜佛是相啊!念佛,念佛是聲相啊!《金剛經》講了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打坐是身體相,行、住、坐、臥皆是相,諸位,法到底在哪裏?如果你體悟法法本空,食、衣、住當體即空,所有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一十八界盡是空,就是會相歸性。諸位,沒有這一層的功夫,談不上在修行。在經典裏面講:說法不會歸第一義谛,不名說法。《大智度論》講的非常清楚,一個弘法的法師,講經說法,如果沒有會歸究竟的實相第一義谛,這個法師不叫做說法,只能講他是結善緣,善巧方便。有的人不聽經、不聞法,整天念佛、誦經,看起來很有修行;但是內在的煩惱沒辦法。我們必須冷靜自我檢討,佛教是可以檢討的。
我曾經去過道場,這個道場是精進佛七,一直拜,很用功。大聲念佛、精進拜佛,很好,我們很贊歎。但是,很少開示究竟第一義谛。這個是硬功夫,用這個硬功夫是很難契入佛的心性。當然精進也很重要,拜佛是硬功夫,沒有心性的功夫。聽經聞法是慧的功夫,禅定是定的功夫,見性是真功夫,它是真正佛的功夫。因此我跟他們這樣相處,很用功的念佛,只要廚房一點小事就放不下,吵得很大聲,這個是親眼看到的。或者是爲了一點小事情,也吵得很大聲,當時我只是居士,不方便講什麼。我到今天爲止,出家叁十年,這個就需要冷靜一下,我們也是爲整個佛教好。所以,你要打精進佛七也好、禅七也好、各種法會活動,師父都贊歎,一定要會要歸性,才是真正的修行人,否則沒有目標。[論六大之相元妄,非無彼此;觀六大之性本真,莫不圓融,皆是如來藏性,從本以來,原無生、滅、動搖之相可得]。
經文,[阿難,汝性沈淪,不悟汝之見、聞、覺、知,本如來藏,汝當觀此:見、聞、覺、知,爲生爲滅?爲同爲異?爲非生滅?爲非同異]?
阿難,汝性沈淪,因爲對這個究竟的第一義谛,會相歸性,相妄性真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,還不能體悟,阿難一直執,礙于權教的這個階位。不悟汝之見、聞、覺、知,本如來藏,不悟到這個見大,你的見精、聞精、覺精、覺知精等六根的根性,通稱根大。沒有體悟到你這個見大,當下就是本如來藏,本來你的見性,我們的心性,本來就是平等,本來就是無邊,本來就是周遍法界,即如來藏性,見性就是見如來藏性。要注意那個[本]字,你整部經典全面看下來,那個[本]字就叫做絕對,[本]就是早就存在了,只是你沒有發現。不經過比較叫做本;不經過思索叫做本;不經過推測叫做本,本來就是如來藏;就是有責備的意思,你爲什麼不能體悟?它本來就具足如來藏性,見性就是如來藏性,何以你不能體悟?而且它本來就存在。我們衆生很可憐,這一顆摩尼寶珠如來藏性用不出來,每天老是向衆生,老是向人乞請快樂、乞求快樂,是非常可憐!
汝當觀此:見、聞、覺、知,爲生爲滅?注意!你當觀見大,這個見大有見、聞、覺、知之性。見大就是心,見聞覺知之性也是心,爲什麼?觀心然後注意那個心性,是什麼意思?當體就是你心的生跟滅,在這裏見大完全是內心的事情,生滅就是內心的事情。你應當觀察,那個六根見、聞、覺、知之性,到底這顆心,是生呢?爲滅呢?這個是見大的自體性來講的。你這個見大的自體性,是生的體,是滅的體,或者是生滅之體呢?而與前面五大,這個同跟異,是跟前面五大來比較的。這個見大與前面五大到底是相同嗎?或者是這個見大與前五大是不同?或者這見大的體性在自己的心性或者是你講不生滅,就是見大的體性或者是不生滅?或者是與前面的五大是非異,就是同,與前五大是同還是異?
再講一遍,阿難,汝性沈淪,不悟你的見大的見精、聞精、覺精、還有覺知精,這個六根的根性,其實本來跟平等無邊周遍法界的如來藏性是同一體性,你現在好好谛觀這個見大,見、聞、覺、知之性,到底它這個體性是生是滅呢?還有,這個見大跟前面的五大是同還是異呢?或者是這個見大的體性是不生滅的呢?還是跟前面的五大是不同的異呢?或者是非異的同呢?諸位!俱爲戲論,統統就是戲論。師父再解釋一遍,這一句就是真正完整的究竟義,前面講的都是善巧方便解釋,你要注意聽!阿難,你完全沒有了悟,這個見大在你的見精、聞精、覺精、知精等六根的根性,其實就是本來平等,沒有能所、無一物的,周遍法界的如來藏性,等同虛空,沒有能所的如來藏性。諸位!當你悟到如來藏性的這個時候,講你的見大,這個見聞覺知之性是生是滅,這是戲論。見性跟前面的五大爲同爲異,俱是戲論。或者說當我們悟到本來如來藏,沒有能所的時候,說這個見大的體性,本來非生滅,這是戲論。或者是我們悟到周遍法界本如來藏性,而說這見大與前面五大是同、是異、或者是非同,全部俱爲戲論。證悟到了如來藏性,就沒有所謂的生滅、同異、非生非滅、非同非異,完全沒有,這個就是究竟義。當悟到見大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的時候,不可以說生,不可以講滅;不可以說同,也不能說是異;不能講它非生滅,也不可以說它非同非異,全部都是戲論。
[上段合無情之五大,與有情之見大,皆會歸如來藏性,以五大是第八識相分,見大是第八識見分,見、相皆依自證分],皆,就像是蝸牛的二只角,一只是相分,一只是見分,縮回來是同一個身體,有情、無情其實本來就是同一個體性。[自證分是第八識本體,乃依證自證分(即是真如)。其中有兩重難知難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