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),也不對。講空也不對,很清楚它能夠分別種種的塵境,怎麼講非有,它的的確確存在啊!
再講一遍:六處識心講同不對,因爲它六用差別;講異不對,因爲它元是一精明。講空不對,因爲它有了別作用;講有也不對,它全無形相。講非同是異也不對,它不異,因爲它元是一真性;講非異是同也不對,因爲它六處作用是不一樣的。講非有是有也不對,六識心離于根塵,元無所有;講非有是空也不對,現在也很清楚能夠分別諸塵的境界。
[此警令悟明識大即藏性。謂阿難言:汝心粗浮,粗則不細,浮則不深,無有深細之慧,不能悟明,見聞等根即藏性,不發明能了知之識性,本如來藏者:不字雙用],用兩次,[即不悟不發明根識,同是如來藏性。則教以應當起智觀察,六處識心。爲是同異乎?爲是空有乎?爲非同異乎?爲非空有乎?若言是同,六用差別;若言是異,元一精明;此識豈可以同異言耶?若言是空,現有了別;若言是有,全無形相;此識豈可以空有言耶?若言非同,元本一體;若言非異,六處用殊;則知此識,又不可以非同非異言矣?若言非空,離于根塵,元無所有;若言非有],[非有]就是空,可是它[現能分別,諸塵境界;則知此識,又未可以空、有言矣]?講識性空不對,講識性有仍然不對,不可以說空,不能講有。[若能悟明識大,同、異、非同]、非[異],若能悟明[空、有、非空]、非[有],你曉得識就是性。非:不即不離。[則可悟明前之見大,與今之識大,非和合非不和合矣]!
諸位!轉識成智就在這一念間,識性本空就是智;轉煩惱成菩提,煩惱本空,就是菩提;轉凡成聖,凡心空無所有,就是聖心。識心不壞,不必除,但莫于相上執著,但莫于相上分別,識性就顯現出來,識心寂滅,識性就顯。有一句話:昔爲惡友,今爲良朋。過去這個識心是我們的惡友,因爲它是傷害、是六賊;現在把它轉識成智,轉煩惱成菩提,轉凡成聖,竟然是我們的良朋益友,二六時中,識當體即空,識就是性,沒有什麼不好。昔日亂臣賊子,變成今日的忠臣,我們要把識轉化成我們的心性,它就是我們的忠臣。善于運用識,識就是性,全在一念之間,全在哪裏?無所住心。修行不懂得轉念,千萬億劫會沈淪,一直痛苦。如果你實在不能體會,你記得底下師父這一句話就好:凡事往好的地方去想。這一輩子你都用不完,碰到任何的境界一定要往好的去想,你的心靈就一直健康。心靈要有陽光,你的臨命終的神識就會往生淨土;心靈要是憂郁,你的臨終就會往下一直沈淪。
[巳四 結顯體用]
經文,[汝元不知:如來藏中,性識明知,覺明真識,妙覺湛然,遍周法界]。
你元來不知,如來藏性當中,[性識]就是性具之識,即是妙明真知,[即是]就是等同,性識等同明知,性具之識即是妙明的真知;覺明等同真識,本覺之明即是怎麼樣?性真之識。[真識]就是性真之識。妙覺湛然就是本妙本覺,就是本明湛然,凝然遍周法界。[湛然]就是光明。
[此結顯識大之體。以識體即是如來藏體,由阿難無有真智,不悟真理,故曰:汝元不知如來藏性之中,性具之識,即是妙明真知;本覺之明,即是性真之識。以藏性、識性,相融、相即也]。識性雖分別,其體本空。[妙覺湛然,然周法界者:前雲清淨本然,約本元自性說;今此識大,體即妙本明覺,湛然凝然,故直稱妙覺湛然;體中元具遍周法界之用,此亦但理具,而非事造,事造亦在下文。理具與事造之用,當雲何分?理具者,全體具足大用,渾涵未發];[渾]就是全部,包容未發。[雖然未發,其本有之力用,毫無欠阙],[阙]通缺,[如火柴具足火之力用,雖然未發,具有焚燒林野之用]。其實它可以大用的,可是我們用少了。[事造者,將此火柴一擦,一星之火,便可燎原]。[燎]就是燒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就是燒了整片的原野。[理具事造,亦複如是]。
經文,[含吐十虛,甯有方所]?
[虛]就是方,就是這個識性含吐十方無際的虛空,甯有方所?只要有因緣,識心就會顯現。所以,禅宗裏面講,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。如果你能夠了悟這一顆真心,就了解一合相就是無相。爲什麼?連微塵相都不存在,空無自性,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花草樹木的一合相,統統是空相。如果你了解這一顆真心,所有的相全是一合相,一合相即是非相,沒有相可得。
[此明大用無限。此科無隨心應量之文者,以心即識心,量亦識量,不複自隨自應,故不列焉。但言識性,能含能吐,含即包藏義,吐即出生義。此即稱性所起之大用,藏性能含裹十方,無際虛空,何況空中,所有世界衆生耶]?所有的衆生,都是你心性的衆生,你要珍惜,你對衆生嗔恨,你的心性就被汙染。記得!萬法唯心造的道理,動什麼念,你就過什麼日子,所有的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所有的衆生,其實是你本分的事情、是你本性的事情、是你如來藏性同一個體性的東西,它只是在你的前面而已。所以,傷害它就等于傷害你的心這個[能]。因此懂得佛法的人,是絕對不會傷害任何一個衆生,也不隨便傷害植物、礦物,都不會![藏性能顯現十方,無盡虛空,以及空中所有一切諸法,識亦如是。故相宗雲,“萬法唯識”也]。就是這個道理,萬法唯識,就是萬法都是緣起,能引發能緣的識心!這一句重點就是說:循業發現,你所産生的識心,到底是善識還是惡識,是善良的心還是惡的心?是菩薩的心還是佛的心,全部看你自己。學佛就這一句聽得進去,一輩子都受用!你要過痛苦的日子,就每天都執著、分別,每天都斤斤計較,你就會過得很痛苦;每天想改變別人,你就會活得很痛苦!
[巳五 雙拂二計]
經文,[循業發現。世間無知,惑爲因緣,及自然性,皆是識心,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]。
[循有漏、無漏二種之業],循有漏業的煩惱,循無漏業的無煩惱二種業。[發現六凡有情世間。叁乘正覺世間,染淨之識。凡、外]凡夫、外道,[無有正知正見之衆,迷惑爲]二乘人所講的[因緣和合而生,及自然不和合而生]。及外道無自然因緣和合而生,[此等皆妄想識心],爲什麼?他沒有悟,沒有能所的見性、如來藏性,當然就是用識心,而識心就是生死![分別計度,但有戲論之言說,都無真實之了義耳。《正脈》問:此經首先正破識心,如七處曲搜],[搜]就是找,在七處征心裏面一直找。[叁迷決了],叁迷就是破妄識無處,破妄識非心,破妄識無體。[名義皆妄,畢竟無體;乃至顯見文中,又複旁兼相形而破],破這個妄識,就是兼帶的,繼續破這個妄識,附帶的。[未嘗少假寬容。何後于十八界],根、塵、識這十八界,[即已許爲如來藏心,妙真如性,至此愈稱其周遍法界,含吐十虛,是即性之全體,而同彼開顯見性之極量,何前乃妄之至],就是極處了。前面講一直講識心是妄,妄到極處;而後乃識心變成了真心?[而後乃真之極乎]?真心之極,變成含吐十方的真心?
[答:前約初心悟修須從方便,決擇真妄],要決擇真心跟妄心,要[舍生死根本,取涅槃妙心,則識須破盡,決定不用;後約圓解普融,無法不真,無法不如,乃至刹塵、念、劫],刹就是無量叁千大千世界,怎麼樣?它是一真,也是畢竟空。就算很小很小的塵相,微塵相,也是畢竟空,也是如來藏性。就算刹那之間的一念,它的塵點劫的長時間;前面[塵刹]是講空間,後面[念劫]是講時間。其實[無非一真法界],全部都是如來藏性,[何況識心,不融法界?懸示中雙具二門,此意詳盡,宜研味之。《指掌》雲:識之所以爲患者,要在不知是妄,良以不知是妄,必至認以爲真],所以,這個真妄要弄得很清楚。[遂不複更求真本:因將如來藏心,日汨沒于情塵之中],[汨沒]就是沈淪、埋沒。
[從迷積迷,浩劫不返。]我們現在一切衆生就是:把本性一念真智妄動,變成妄覺,就是用這個微細的妄覺,一直産生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從來沒有停止。所以,我們輪回得很冤枉,其中沒有能受、所受,痛苦得很冤枉!一切衆生,苦沒有意義![若果知是妄,不認爲真,還須會歸如來藏性,如不然者,必至全體灰泯,][泯]就是消滅。[反將含吐十虛之妙覺明用,永沈幻果,塵劫莫升。]因爲不會用,佛性就是不會用,一定要佛陀示現成道,來啓發我們的覺性。[所以妙成二智,][妙]就是妙觀察智;[成]就是成所作智。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這二智,[斷分于焦芽敗種者],[斷]就是指斷滅;[分]就是沒有分。斷滅而怎麼樣?指二乘人沒有分,沒有因緣修大乘究竟了義的實相、實相教。是指妙觀察智跟成所作智在二乘人來講,它是沒有的,斷分于焦芽敗種者,就是不悟如來藏性的,統統稱爲焦芽敗種,因爲沒有辦法轉識成智,既沒有妙觀察智,也沒有成所作智,統統沒有![豈曰無故?]不是沒有理由的、不是沒有原因的,就是得少爲足,裹足不前,得到一點點佛法的喜悅,哇!聽到了這個我就很滿足了,我就懂得這一點皮毛,好了,關起門來,不聽經、不聞法了,人家勸也勸不來,就裹足不前了,這個就是焦芽敗種。
[是知前之所以正破旁破者,][旁破]就是兼破。[務令了識是妄;]真跟妄要分得很清楚,到最後,妄當體即空就是真。[後之所以會相融性者,務令達妄即真,]諸位,當你這一句體悟以後,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,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。修行在知道根塵識是妄、體空,就放下,無所住,單刀直入就契入佛的真心。爲什麼《金剛經》講:若有所得,燃燈佛就不授記叫做釋迦牟尼佛?因爲無所得,妄本空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萬法不可得,不可得就會相融性了。務令達妄即真,[得旨忘筌,][筌]本來是捕魚的竹器,也就是說:達到了目的地的時候,這個只是方便手段。我們捕魚是抓裏面的魚,捕魚的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