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),也不对。讲空也不对,很清楚它能够分别种种的尘境,怎么讲非有,它的的确确存在啊!
再讲一遍:六处识心讲同不对,因为它六用差别;讲异不对,因为它元是一精明。讲空不对,因为它有了别作用;讲有也不对,它全无形相。讲非同是异也不对,它不异,因为它元是一真性;讲非异是同也不对,因为它六处作用是不一样的。讲非有是有也不对,六识心离于根尘,元无所有;讲非有是空也不对,现在也很清楚能够分别诸尘的境界。
[此警令悟明识大即藏性。谓阿难言:汝心粗浮,粗则不细,浮则不深,无有深细之慧,不能悟明,见闻等根即藏性,不发明能了知之识性,本如来藏者:不字双用],用两次,[即不悟不发明根识,同是如来藏性。则教以应当起智观察,六处识心。为是同异乎?为是空有乎?为非同异乎?为非空有乎?若言是同,六用差别;若言是异,元一精明;此识岂可以同异言耶?若言是空,现有了别;若言是有,全无形相;此识岂可以空有言耶?若言非同,元本一体;若言非异,六处用殊;则知此识,又不可以非同非异言矣?若言非空,离于根尘,元无所有;若言非有],[非有]就是空,可是它[现能分别,诸尘境界;则知此识,又未可以空、有言矣]?讲识性空不对,讲识性有仍然不对,不可以说空,不能讲有。[若能悟明识大,同、异、非同]、非[异],若能悟明[空、有、非空]、非[有],你晓得识就是性。非:不即不离。[则可悟明前之见大,与今之识大,非和合非不和合矣]!
诸位!转识成智就在这一念间,识性本空就是智;转烦恼成菩提,烦恼本空,就是菩提;转凡成圣,凡心空无所有,就是圣心。识心不坏,不必除,但莫于相上执着,但莫于相上分别,识性就显现出来,识心寂灭,识性就显。有一句话:昔为恶友,今为良朋。过去这个识心是我们的恶友,因为它是伤害、是六贼;现在把它转识成智,转烦恼成菩提,转凡成圣,竟然是我们的良朋益友,二六时中,识当体即空,识就是性,没有什么不好。昔日乱臣贼子,变成今日的忠臣,我们要把识转化成我们的心性,它就是我们的忠臣。善于运用识,识就是性,全在一念之间,全在哪里?无所住心。修行不懂得转念,千万亿劫会沉沦,一直痛苦。如果你实在不能体会,你记得底下师父这一句话就好:凡事往好的地方去想。这一辈子你都用不完,碰到任何的境界一定要往好的去想,你的心灵就一直健康。心灵要有阳光,你的临命终的神识就会往生净土;心灵要是忧郁,你的临终就会往下一直沉沦。
[巳四 结显体用]
经文,[汝元不知:如来藏中,性识明知,觉明真识,妙觉湛然,遍周法界]。
你元来不知,如来藏性当中,[性识]就是性具之识,即是妙明真知,[即是]就是等同,性识等同明知,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的真知;觉明等同真识,本觉之明即是怎么样?性真之识。[真识]就是性真之识。妙觉湛然就是本妙本觉,就是本明湛然,凝然遍周法界。[湛然]就是光明。
[此结显识大之体。以识体即是如来藏体,由阿难无有真智,不悟真理,故曰:汝元不知如来藏性之中,性具之识,即是妙明真知;本觉之明,即是性真之识。以藏性、识性,相融、相即也]。识性虽分别,其体本空。[妙觉湛然,然周法界者:前云清净本然,约本元自性说;今此识大,体即妙本明觉,湛然凝然,故直称妙觉湛然;体中元具遍周法界之用,此亦但理具,而非事造,事造亦在下文。理具与事造之用,当云何分?理具者,全体具足大用,浑涵未发];[浑]就是全部,包容未发。[虽然未发,其本有之力用,毫无欠阙],[阙]通缺,[如火柴具足火之力用,虽然未发,具有焚烧林野之用]。其实它可以大用的,可是我们用少了。[事造者,将此火柴一擦,一星之火,便可燎原]。[燎]就是烧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就是烧了整片的原野。[理具事造,亦复如是]。
经文,[含吐十虚,宁有方所]?
[虚]就是方,就是这个识性含吐十方无际的虚空,宁有方所?只要有因缘,识心就会显现。所以,禅宗里面讲,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。如果你能够了悟这一颗真心,就了解一合相就是无相。为什么?连微尘相都不存在,空无自性,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花草树木的一合相,统统是空相。如果你了解这一颗真心,所有的相全是一合相,一合相即是非相,没有相可得。
[此明大用无限。此科无随心应量之文者,以心即识心,量亦识量,不复自随自应,故不列焉。但言识性,能含能吐,含即包藏义,吐即出生义。此即称性所起之大用,藏性能含裹十方,无际虚空,何况空中,所有世界众生耶]?所有的众生,都是你心性的众生,你要珍惜,你对众生嗔恨,你的心性就被污染。记得!万法唯心造的道理,动什么念,你就过什么日子,所有的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所有的众生,其实是你本分的事情、是你本性的事情、是你如来藏性同一个体性的东西,它只是在你的前面而已。所以,伤害它就等于伤害你的心这个[能]。因此懂得佛法的人,是绝对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众生,也不随便伤害植物、矿物,都不会![藏性能显现十方,无尽虚空,以及空中所有一切诸法,识亦如是。故相宗云,“万法唯识”也]。就是这个道理,万法唯识,就是万法都是缘起,能引发能缘的识心!这一句重点就是说:循业发现,你所产生的识心,到底是善识还是恶识,是善良的心还是恶的心?是菩萨的心还是佛的心,全部看你自己。学佛就这一句听得进去,一辈子都受用!你要过痛苦的日子,就每天都执着、分别,每天都斤斤计较,你就会过得很痛苦;每天想改变别人,你就会活得很痛苦!
[巳五 双拂二计]
经文,[循业发现。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,及自然性,皆是识心,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]。
[循有漏、无漏二种之业],循有漏业的烦恼,循无漏业的无烦恼二种业。[发现六凡有情世间。三乘正觉世间,染净之识。凡、外]凡夫、外道,[无有正知正见之众,迷惑为]二乘人所讲的[因缘和合而生,及自然不和合而生]。及外道无自然因缘和合而生,[此等皆妄想识心],为什么?他没有悟,没有能所的见性、如来藏性,当然就是用识心,而识心就是生死![分别计度,但有戏论之言说,都无真实之了义耳。《正脉》问:此经首先正破识心,如七处曲搜],[搜]就是找,在七处征心里面一直找。[三迷决了],三迷就是破妄识无处,破妄识非心,破妄识无体。[名义皆妄,毕竟无体;乃至显见文中,又复旁兼相形而破],破这个妄识,就是兼带的,继续破这个妄识,附带的。[未尝少假宽容。何后于十八界],根、尘、识这十八界,[即已许为如来藏心,妙真如性,至此愈称其周遍法界,含吐十虚,是即性之全体,而同彼开显见性之极量,何前乃妄之至],就是极处了。前面讲一直讲识心是妄,妄到极处;而后乃识心变成了真心?[而后乃真之极乎]?真心之极,变成含吐十方的真心?
[答:前约初心悟修须从方便,决择真妄],要决择真心跟妄心,要[舍生死根本,取涅槃妙心,则识须破尽,决定不用;后约圆解普融,无法不真,无法不如,乃至刹尘、念、劫],刹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,怎么样?它是一真,也是毕竟空。就算很小很小的尘相,微尘相,也是毕竟空,也是如来藏性。就算刹那之间的一念,它的尘点劫的长时间;前面[尘刹]是讲空间,后面[念劫]是讲时间。其实[无非一真法界],全部都是如来藏性,[何况识心,不融法界?悬示中双具二门,此意详尽,宜研味之。《指掌》云:识之所以为患者,要在不知是妄,良以不知是妄,必至认以为真],所以,这个真妄要弄得很清楚。[遂不复更求真本:因将如来藏心,日汨没于情尘之中],[汨没]就是沉沦、埋没。
[从迷积迷,浩劫不返。]我们现在一切众生就是:把本性一念真智妄动,变成妄觉,就是用这个微细的妄觉,一直产生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从来没有停止。所以,我们轮回得很冤枉,其中没有能受、所受,痛苦得很冤枉!一切众生,苦没有意义![若果知是妄,不认为真,还须会归如来藏性,如不然者,必至全体灰泯,][泯]就是消灭。[反将含吐十虚之妙觉明用,永沉幻果,尘劫莫升。]因为不会用,佛性就是不会用,一定要佛陀示现成道,来启发我们的觉性。[所以妙成二智,][妙]就是妙观察智;[成]就是成所作智。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这二智,[断分于焦芽败种者],[断]就是指断灭;[分]就是没有分。断灭而怎么样?指二乘人没有分,没有因缘修大乘究竟了义的实相、实相教。是指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在二乘人来讲,它是没有的,断分于焦芽败种者,就是不悟如来藏性的,统统称为焦芽败种,因为没有办法转识成智,既没有妙观察智,也没有成所作智,统统没有![岂曰无故?]不是没有理由的、不是没有原因的,就是得少为足,裹足不前,得到一点点佛法的喜悦,哇!听到了这个我就很满足了,我就懂得这一点皮毛,好了,关起门来,不听经、不闻法了,人家劝也劝不来,就裹足不前了,这个就是焦芽败种。
[是知前之所以正破旁破者,][旁破]就是兼破。[务令了识是妄;]真跟妄要分得很清楚,到最后,妄当体即空就是真。[后之所以会相融性者,务令达妄即真,]诸位,当你这一句体悟以后,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,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修行在知道根尘识是妄、体空,就放下,无所住,单刀直入就契入佛的真心。为什么《金刚经》讲:若有所得,燃灯佛就不授记叫做释迦牟尼佛?因为无所得,妄本空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万法不可得,不可得就会相融性了。务令达妄即真,[得旨忘筌,][筌]本来是捕鱼的竹器,也就是说:达到了目的地的时候,这个只是方便手段。我们捕鱼是抓里面的鱼,捕鱼的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