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办法。根本无明叫做最微细的法执;根本无明又有一名叫做生相无明,产生起心动念的生相的无明。本来自体分是没有见分跟相分的差别,那一念动,动就是无明,就是生相无明,叫做根本无明。[能障无上菩提,不尽]就是不能断,[变易生死。]变易生死就是境界的转变,方便称为生死,它其实没有生死。变易就是说:由粗糙慢慢断,剩下的微细,微细慢慢的转变,成为究竟的佛果。所以,变易其实不是生死,是境界一天一天的转变,境界一天一天的变化。[佛告净诸业障: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妄想执有我、人、众生及与寿命,由此不能入清净觉。此示迷识四相,]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[又明修行所证,便生证、悟、了、觉,四种法执,]以为我有所证、我有所悟、我有所了、我有所觉,其实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,[此示迷智四相。二种四相颠倒穷尽,]都尽了,[乃入如来清净觉海。佛为示穷尽四相,故说此经。

  九、为示四病应离故。] 四种病应离,应该离,哪四种病呢?[四病者:作、任、止、灭是也。]作病、任病、止病、灭病,一者作病。修行人,第一,有作病:若复有人,作是言:我于本心,作种种行,就是种种的修行,欲求圆觉。欲求圆觉,就是有所求,有求于圆觉,彼圆觉性,非作得故,圆满的觉性,不是用生灭法造作而能得,要全盘的放下,悟入,不是作入,要悟,不能用作。作病:若复有人,作是言,我等今者,不断生死,不求涅槃。生死涅槃,无起灭念,任彼一切,随诸法性,欲求圆觉。彼圆觉性,非任有故,说名为病。这一段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,任病就是:任从自己的习气,他以为是解脱的圣人,任从自己恶劣的习气,以为自己是解脱的圣人。当他在造业的时候,他就说:这无碍啊!以为这个是圣人。他今天贪,就说:没关系啊!贪,自性本空啊!他就这样子。不修行,然后说自己是圣人,这是很糟糕的!说:生死涅槃本来空,我也不用修行了!所以,这个任病,有一点接近断灭的这个念头!任从自己,反正也没有所谓的生死,也没有所谓的涅槃,任,起心动念也不加以克制、也不加以对治,以为任就叫做修行。所以,虽然佛性本来具足,你也不能任从习气的侵损,还是要克制、对治;虽克制,也不把它当作是克制;虽对冶,也不当作是对治,这样才叫做功夫。三者止病。若复有人,作如是言:我今自心,永息诸念,得一切性,寂然平等,欲求圆觉。彼圆觉性,非止合故,我停止,意思是,停止变成一种断灭,落入这个冥顽不灵的空性,变成不能产生妙有。止就是说:我停止,那就不能圆满。释迦牟尼佛没有说:我证悟佛性后就不度众生!我就停止,入寂灭法。为什么?他怕自己起心动念,度众生会起烦恼!对不对?没有这个道理。这个不是说你停止,诸念永息,叫做圆觉,不能这样子,圆觉性不是这样,你止一切现,而无一切止,没有一切妄想,但是,妙有常常现前。所以,止,不能见圆满的觉性。灭病,若复有人,作如是言:我今永断,一切烦恼,身心毕竟,空无所有,何况六根、六尘虚妄的境界,一切永寂,欲求圆觉。彼圆觉性,非寂相故,为什么?因为圆觉性有无量的妙有。所以,灭病,以为全部都灭掉。好!简单解释一下,后面会再开示。你要先了解这四种病,作,圆觉性非造作;圆觉性不是任运恶习性,以为是解脱,以为是圣人;圆觉性不能停止就可以见到;圆觉性不是用灭的方法而能得。[此四本来是药,执药又复成病矣!]这作、任、止、灭,本是修行;但是,执着于作、任、止、灭,又变成是病了。[以此四者,药病双通,执之,能为入道障缘,即是病;] 就是生病了。[不住,则为进修方便,可为药。]你如果不执着,就可以当作修行的方便,当作是药。[又四者互为药病,以作则止治;止则作治;任则灭治;灭则任治。故告普觉当知:欲求善知识,应当求正见,心远二乘者,]你想求正见,要怎么做呢?前面那一句,你有没有注意看?欲求善知识,应当求正知正见的善知识。怎么样叫做正见呢?心远离二乘,[法中除四病。]作、任、止、灭。[佛为示四病应离,故说此经。

  十、为示真修实证故。]真修实证,[此经文殊创问]创问就是他发起的,发起这个问题。[:如来本起因地发心之后。如来答以圆照清净觉相,结以知是空华,]空华意思是虚空有华,这是一种错觉。所以,你如果了解虚空无华,[即无轮转。]轮转就是没有生灭,那就没有所谓的生灭相。[自下正宗十位菩萨,相继发问,不出信、解、修、证四字。]“修”就是行,一切修行人,不能离开这四个字:信、解、修、证。信,你要先相信圣人的话,解,我先了解经典的意思。所以,第一个先勉强相信圣人的话是不欺骗众生的;解呢?先了解一下;修就是行,要实地的去体会;证就是到最后就是悟,信、解、行、证,就是证悟,原来佛陀所言,确确实实是无上妙法。[此上八种因缘,而于生信、开解、教修诸义,已经极力发挥,更无隐覆。惟是闻说良药,不能济病,]还不能解决事情,只是听到而已,没用![见陈嘉馔,未克除饥]“陈”就是陈列在前面;美好的食物叫做嘉馔,放在前面,见到陈列在你面前的美好的食物,未克就是不能,还是不能除掉饥饿,放在前面没有吃到啊!只听到药,无益于我们的病苦,只听到药而已嘛!看到前面美味的食物,如果不实际去吃,还是不能治饿病。[,故于圆觉章中,示以真修,方得实证。]所以,你不要一直用祈祷的方式,你用祈祷的不实际,说:我祈祷怎么样!还是要实际的去修行!以前有一首歌,好象是叫《千言万语》,我每天都在洗澡(祈祷)~~~(法师唱)没用!快赶走爱的寂寞,有那么厉害吗?以前不懂,还唱得很快乐,这首梦歌我还很会唱呢,没用!现在听到佛法,一直觉得以前实在幼稚得可笑,很幼稚!十几年前、或者是二、三十年前的思想,没有听到佛法的思想,跟现在的思想真的有天壤之别!听到佛法以后,感觉上,一切都可以免了,都是虚妄的东西。于《圆觉章》中,示以真修,才是实证。[欲求无上道,先当结三期(上期一百二十日,中期一百日,下期八十日),克期取证,踞菩萨乘,]就是根据。“踞”本来是老虎蹲的姿势叫做踞。[修寂灭行,即是真修。同入(证入也)清净实相住持,以大圆觉,为我伽蓝,]这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道场,伽蓝就是道场。以大圆觉,为我伽蓝,这才是真正的道场。我早就告诉过诸位:你要找道场,要找到内心解脱的道场,你舍此道场,取彼道场,一样的道理。[即是实证。佛为示真修实证,故说此经。以上十种别因缘,已尽一经之要义,故贤善首,请问经名流通。二教起因缘竟。

  甲三藏乘摄属

  已知此经,教起因缘,未知藏乘,何所摄属?]是属于哪一藏呢?是属于经藏、律藏或是论藏呢?[藏有三藏,如来一代时教,不出经律论三。经,为定学之藏;律,为戒学之藏;论,为慧学之藏。此皆从正不从兼(如经正诠定学,亦有兼诠戒慧),]兼的意思是说,经典正面是讲定,但是,也有讲到戒律的问题,从正不从兼,譬如讲定,但是附带讲戒;讲戒,但是附带也讲定、慧,是这个意思,此皆从正不从兼。[从多分不从少分(如律多分说戒学,亦有少分说定慧),此经是经藏摄,其中所诠,正属定学,虽有少分之戒(如普眼章中云,先依如来奢摩他行,坚持禁戒,]持戒,定多慧少,是不是?或者是慧多定少。[安处徒众等),]先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。[及少分辩论之慧(如普贤,金刚藏各申三问,皆含辩之义),]都是存在论慧,[此皆兼带而已。]附带而已。[乘有二乘:]到底这部《圆觉经》是声闻乘?或是菩萨乘?这一看就知道,这一定是菩萨乘,绝对是菩萨乘,对声闻不可能这样讲。[一、声闻乘(去声,是喻车乘也),二、菩萨乘。声闻乘:闻佛说法之声教,而得道果,故名声闻。以其机小,]根机太小了。[谈理狭隘,]所讲的道理比较小。[凡三藏中,]经、律、论,[有谈小乘教、理、行、果,俱属声闻乘。菩萨乘:以菩萨有大根大智,佛为说大乘,谈理深远。凡三藏中,有谈大乘教、理、行、果、俱属菩萨乘。此经佛与十二菩萨,说圆顿教,从因至果,远离二乘,皆依圆觉。踞菩萨乘,]就是说位于菩萨乘,[修寂灭行,是经名为顿教大乘,顿机众生,]不是普通人。[从此开悟,乃属菩萨乘。]有的众生就是有这种根机,宿世都是修菩萨乘。[三藏乘摄属竟。]就是藏乘摄属,是属于什么藏的?是属于菩萨藏;是属于什么乘的?是属于大乘的,叫做藏乘摄属,属于经藏,属于大乘摄属。

  [甲四体性深远

  已知此经,属经藏,菩萨乘摄,但未知以何为体?然诸大乘经,皆以实相(即真心之别名)为体。此经以一真法界,如来藏心为体。佛依法性土(音度),] 法性的国土,法性土就是无相。[现受用身,与诸菩萨,皆入三昧,凡圣一源,] 同一个根源,源就是根本,同一个水源嘛,同一个水源,就是同一个根本。[身土不二,即是一真法界。此经始终,皆明圆觉,圆觉在缠,即是众生如来藏心。经云:“入于神通大光明藏。” ]入于神通大光明藏。[即如来藏清净心体,平等不二,故为一真。文殊请问:如来因地法行。世尊首告之曰:“有大陀罗尼门,名为圆觉。”梵语陀罗尼,此云总持。能总一切法,能持无量义,即是圆觉。如来藏心,有此功能,此心“流出一切,清净真如,菩提涅槃,及波罗密,教授菩萨。” ] 圆满的觉性,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,因为他无所着,菩提涅槃,及波罗密(到彼岸),以此清净圆满的觉性,能教授一切菩萨,一切菩萨因地修行,都要如此,才能达到诸波罗密。[此经亦从如来藏心之所流出,故以如来藏为体。其体性深远,非大乘智慧,不能解悟。四体性深远竟。

  甲五能诠教体

  已知此经,体性甚深,未审何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