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辦法。根本無明叫做最微細的法執;根本無明又有一名叫做生相無明,産生起心動念的生相的無明。本來自體分是沒有見分跟相分的差別,那一念動,動就是無明,就是生相無明,叫做根本無明。[能障無上菩提,不盡]就是不能斷,[變易生死。]變易生死就是境界的轉變,方便稱爲生死,它其實沒有生死。變易就是說:由粗糙慢慢斷,剩下的微細,微細慢慢的轉變,成爲究竟的佛果。所以,變易其實不是生死,是境界一天一天的轉變,境界一天一天的變化。[佛告淨諸業障: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妄想執有我、人、衆生及與壽命,由此不能入清淨覺。此示迷識四相,]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[又明修行所證,便生證、悟、了、覺,四種法執,]以爲我有所證、我有所悟、我有所了、我有所覺,其實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,[此示迷智四相。二種四相顛倒窮盡,]都盡了,[乃入如來清淨覺海。佛爲示窮盡四相,故說此經。

  九、爲示四病應離故。] 四種病應離,應該離,哪四種病呢?[四病者:作、任、止、滅是也。]作病、任病、止病、滅病,一者作病。修行人,第一,有作病:若複有人,作是言:我于本心,作種種行,就是種種的修行,欲求圓覺。欲求圓覺,就是有所求,有求于圓覺,彼圓覺性,非作得故,圓滿的覺性,不是用生滅法造作而能得,要全盤的放下,悟入,不是作入,要悟,不能用作。作病:若複有人,作是言,我等今者,不斷生死,不求涅槃。生死涅槃,無起滅念,任彼一切,隨諸法性,欲求圓覺。彼圓覺性,非任有故,說名爲病。這一段的意思簡單解釋一下,任病就是:任從自己的習氣,他以爲是解脫的聖人,任從自己惡劣的習氣,以爲自己是解脫的聖人。當他在造業的時候,他就說:這無礙啊!以爲這個是聖人。他今天貪,就說:沒關系啊!貪,自性本空啊!他就這樣子。不修行,然後說自己是聖人,這是很糟糕的!說:生死涅槃本來空,我也不用修行了!所以,這個任病,有一點接近斷滅的這個念頭!任從自己,反正也沒有所謂的生死,也沒有所謂的涅槃,任,起心動念也不加以克製、也不加以對治,以爲任就叫做修行。所以,雖然佛性本來具足,你也不能任從習氣的侵損,還是要克製、對治;雖克製,也不把它當作是克製;雖對冶,也不當作是對治,這樣才叫做功夫。叁者止病。若複有人,作如是言:我今自心,永息諸念,得一切性,寂然平等,欲求圓覺。彼圓覺性,非止合故,我停止,意思是,停止變成一種斷滅,落入這個冥頑不靈的空性,變成不能産生妙有。止就是說:我停止,那就不能圓滿。釋迦牟尼佛沒有說:我證悟佛性後就不度衆生!我就停止,入寂滅法。爲什麼?他怕自己起心動念,度衆生會起煩惱!對不對?沒有這個道理。這個不是說你停止,諸念永息,叫做圓覺,不能這樣子,圓覺性不是這樣,你止一切現,而無一切止,沒有一切妄想,但是,妙有常常現前。所以,止,不能見圓滿的覺性。滅病,若複有人,作如是言:我今永斷,一切煩惱,身心畢竟,空無所有,何況六根、六塵虛妄的境界,一切永寂,欲求圓覺。彼圓覺性,非寂相故,爲什麼?因爲圓覺性有無量的妙有。所以,滅病,以爲全部都滅掉。好!簡單解釋一下,後面會再開示。你要先了解這四種病,作,圓覺性非造作;圓覺性不是任運惡習性,以爲是解脫,以爲是聖人;圓覺性不能停止就可以見到;圓覺性不是用滅的方法而能得。[此四本來是藥,執藥又複成病矣!]這作、任、止、滅,本是修行;但是,執著于作、任、止、滅,又變成是病了。[以此四者,藥病雙通,執之,能爲入道障緣,即是病;] 就是生病了。[不住,則爲進修方便,可爲藥。]你如果不執著,就可以當作修行的方便,當作是藥。[又四者互爲藥病,以作則止治;止則作治;任則滅治;滅則任治。故告普覺當知:欲求善知識,應當求正見,心遠二乘者,]你想求正見,要怎麼做呢?前面那一句,你有沒有注意看?欲求善知識,應當求正知正見的善知識。怎麼樣叫做正見呢?心遠離二乘,[法中除四病。]作、任、止、滅。[佛爲示四病應離,故說此經。

  十、爲示真修實證故。]真修實證,[此經文殊創問]創問就是他發起的,發起這個問題。[:如來本起因地發心之後。如來答以圓照清淨覺相,結以知是空華,]空華意思是虛空有華,這是一種錯覺。所以,你如果了解虛空無華,[即無輪轉。]輪轉就是沒有生滅,那就沒有所謂的生滅相。[自下正宗十位菩薩,相繼發問,不出信、解、修、證四字。]“修”就是行,一切修行人,不能離開這四個字:信、解、修、證。信,你要先相信聖人的話,解,我先了解經典的意思。所以,第一個先勉強相信聖人的話是不欺騙衆生的;解呢?先了解一下;修就是行,要實地的去體會;證就是到最後就是悟,信、解、行、證,就是證悟,原來佛陀所言,確確實實是無上妙法。[此上八種因緣,而于生信、開解、教修諸義,已經極力發揮,更無隱覆。惟是聞說良藥,不能濟病,]還不能解決事情,只是聽到而已,沒用![見陳嘉馔,未克除饑]“陳”就是陳列在前面;美好的食物叫做嘉馔,放在前面,見到陳列在你面前的美好的食物,未克就是不能,還是不能除掉饑餓,放在前面沒有吃到啊!只聽到藥,無益于我們的病苦,只聽到藥而已嘛!看到前面美味的食物,如果不實際去吃,還是不能治餓病。[,故于圓覺章中,示以真修,方得實證。]所以,你不要一直用祈禱的方式,你用祈禱的不實際,說:我祈禱怎麼樣!還是要實際的去修行!以前有一首歌,好象是叫《千言萬語》,我每天都在洗澡(祈禱)~~~(法師唱)沒用!快趕走愛的寂寞,有那麼厲害嗎?以前不懂,還唱得很快樂,這首夢歌我還很會唱呢,沒用!現在聽到佛法,一直覺得以前實在幼稚得可笑,很幼稚!十幾年前、或者是二、叁十年前的思想,沒有聽到佛法的思想,跟現在的思想真的有天壤之別!聽到佛法以後,感覺上,一切都可以免了,都是虛妄的東西。于《圓覺章》中,示以真修,才是實證。[欲求無上道,先當結叁期(上期一百二十日,中期一百日,下期八十日),克期取證,踞菩薩乘,]就是根據。“踞”本來是老虎蹲的姿勢叫做踞。[修寂滅行,即是真修。同入(證入也)清淨實相住持,以大圓覺,爲我伽藍,]這才是我們內心真正的道場,伽藍就是道場。以大圓覺,爲我伽藍,這才是真正的道場。我早就告訴過諸位:你要找道場,要找到內心解脫的道場,你舍此道場,取彼道場,一樣的道理。[即是實證。佛爲示真修實證,故說此經。以上十種別因緣,已盡一經之要義,故賢善首,請問經名流通。二教起因緣竟。

  甲叁藏乘攝屬

  已知此經,教起因緣,未知藏乘,何所攝屬?]是屬于哪一藏呢?是屬于經藏、律藏或是論藏呢?[藏有叁藏,如來一代時教,不出經律論叁。經,爲定學之藏;律,爲戒學之藏;論,爲慧學之藏。此皆從正不從兼(如經正诠定學,亦有兼诠戒慧),]兼的意思是說,經典正面是講定,但是,也有講到戒律的問題,從正不從兼,譬如講定,但是附帶講戒;講戒,但是附帶也講定、慧,是這個意思,此皆從正不從兼。[從多分不從少分(如律多分說戒學,亦有少分說定慧),此經是經藏攝,其中所诠,正屬定學,雖有少分之戒(如普眼章中雲,先依如來奢摩他行,堅持禁戒,]持戒,定多慧少,是不是?或者是慧多定少。[安處徒衆等),]先安住在這個境界裏面。[及少分辯論之慧(如普賢,金剛藏各申叁問,皆含辯之義),]都是存在論慧,[此皆兼帶而已。]附帶而已。[乘有二乘:]到底這部《圓覺經》是聲聞乘?或是菩薩乘?這一看就知道,這一定是菩薩乘,絕對是菩薩乘,對聲聞不可能這樣講。[一、聲聞乘(去聲,是喻車乘也),二、菩薩乘。聲聞乘:聞佛說法之聲教,而得道果,故名聲聞。以其機小,]根機太小了。[談理狹隘,]所講的道理比較小。[凡叁藏中,]經、律、論,[有談小乘教、理、行、果,俱屬聲聞乘。菩薩乘:以菩薩有大根大智,佛爲說大乘,談理深遠。凡叁藏中,有談大乘教、理、行、果、俱屬菩薩乘。此經佛與十二菩薩,說圓頓教,從因至果,遠離二乘,皆依圓覺。踞菩薩乘,]就是說位于菩薩乘,[修寂滅行,是經名爲頓教大乘,頓機衆生,]不是普通人。[從此開悟,乃屬菩薩乘。]有的衆生就是有這種根機,宿世都是修菩薩乘。[叁藏乘攝屬竟。]就是藏乘攝屬,是屬于什麼藏的?是屬于菩薩藏;是屬于什麼乘的?是屬于大乘的,叫做藏乘攝屬,屬于經藏,屬于大乘攝屬。

  [甲四體性深遠

  已知此經,屬經藏,菩薩乘攝,但未知以何爲體?然諸大乘經,皆以實相(即真心之別名)爲體。此經以一真法界,如來藏心爲體。佛依法性土(音度),] 法性的國土,法性土就是無相。[現受用身,與諸菩薩,皆入叁昧,凡聖一源,] 同一個根源,源就是根本,同一個水源嘛,同一個水源,就是同一個根本。[身土不二,即是一真法界。此經始終,皆明圓覺,圓覺在纏,即是衆生如來藏心。經雲:“入于神通大光明藏。” ]入于神通大光明藏。[即如來藏清淨心體,平等不二,故爲一真。文殊請問:如來因地法行。世尊首告之曰:“有大陀羅尼門,名爲圓覺。”梵語陀羅尼,此雲總持。能總一切法,能持無量義,即是圓覺。如來藏心,有此功能,此心“流出一切,清淨真如,菩提涅槃,及波羅密,教授菩薩。” ] 圓滿的覺性,能流出一切清淨真如,因爲他無所著,菩提涅槃,及波羅密(到彼岸),以此清淨圓滿的覺性,能教授一切菩薩,一切菩薩因地修行,都要如此,才能達到諸波羅密。[此經亦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,故以如來藏爲體。其體性深遠,非大乘智慧,不能解悟。四體性深遠竟。

  甲五能诠教體

  已知此經,體性甚深,未審何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