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 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丙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(分二) 丁初征釋用心 二 廣明行相 (丁初分五) 戊一普賢啓請 【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]就是合掌。[而白佛言:】 此爲請法進問威儀,以表叁業恭敬,可知。]要請法也是得恭恭敬敬來。所以,雖然說:他是一尊大菩薩,華嚴叁聖,普賢菩薩,華嚴叁聖之一,他還是要禮佛,一樣,按請法之儀來。 [戊二正陳請詞(分五) 己一總問雲何修行 【“大悲世尊!願爲此會諸菩薩衆,及爲末世一切衆生]爲了末世一切衆生,[修大乘者,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?】 此就機請修。大悲世尊,解見前章。]就是它的解釋在前面已經講過了,叫做解見前章,解釋在前面一章已經講過了,叫做解見前章。[前章佛答文殊,已顯頓悟法門,悟必依智,故以文殊表智。]悟必依智,不依若修。注意聽!悟必依智,不是依若行,修行人吃苦是應該;但是,吃苦不一定能大徹大悟,苦,還要會運用智慧,才是真正在吃苦。什麼叫做真正的苦行?要記住!平等不分別心,才是真正的苦行。我告訴諸位:你叫一個人日中一食,很多人都做得到;但是,你要叫衆生無分別心,沒有分別、執著心,這個沒那麼簡單!記住!沒有分別、執著,都是真正的苦行(héng),你要把這句話背起來!你不要動不動就說你在修苦行,你修什麼苦行?你的苦行就是一天吃一餐,然後衣服穿得很少,劈柴、挑水、洗廁所。對!這個也算是苦行,但是,不是真正地苦行,如果這樣能成道,那些挑糞的早就開悟了,你挑的,會比那些挑糞的多嗎?對不對?是不是這樣?如果是靠體力,你的力氣會比牛大嗎?泰國的elephant,大象,大象的腿很粗,很有力,所以,泰國的大象都必需工作。你想想看,如果要比力氣,嚇死人!大象在拔河比賽的時候,綁一條繩子跟六十個士兵,六十個人呢!六十個人拖一只大象,反而被大象拖著走,你想想看!六十個人!再多人都拖不贏它,如果要靠體力,大象最大了!所以,沒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力氣、體力不夠時就會說:原我來世爲大象(法師笑)!因爲大象最有力啊,最有力!對不對?如果要靠這樣修行,這種找木材苦修的,那應該叫:大象佛,南無大象佛……,可惜沒聽過!大象佛,對不對?沒有這種佛!所以,沒有分別心,才是真正的苦行,要修行就要修不起心、不動念,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,放下!我告訴你們:我今天如果沒有少許的定力跟功夫,早就離開衆生了,講真的!真的。所以,有一個居士打電話來,說:法師!您真的不簡單,要在都市裏面弘法利生,真的實在不簡單!爲什麼?人言可畏,是非多啊!對不對?自古以來,高僧大德都跑去躲到深山裏;我這個矮僧無德,所以,只好在都市。沒辦法!福報不夠,要去山上采荔枝了,再講一陣子,看看反應如何?所以說:悟必依智,我今天如果沒有一點智慧、沒有一點定力,光是被這些是非的衆生講,我說:對不起!對不對?所以,那天吳居士打電話來,我跟他講了一個多小時,吳居士說:我看有些衆生很奇怪,爲什麼要這樣傷害佛教的法師呢?這樣攻擊佛教的法師,他如果不出來講經,我們又得到什麼?我說:這樣講沒錯,這樣講沒錯!真的啊!對不對?最起碼他也是爲了佛教。我們衆生很奇怪,都不顧自己的生死。所以,有正知正見的居士,還是很難能可貴,很難能可貴!吳居士說:也有人來跟我講閑言閑語,可是,我偏偏要來!他說:我偏偏要來!他說他偏偏要來,看對方能如何?我說:這樣對!我沒有叫你不要來啊!我今天就有一個體悟,要來不來隨緣,大徹大悟,要跟六祖一樣: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對啊!我漸漸學就漸漸解脫,因爲我勸你們解脫,我漸漸就會警惕我自己。所以,你看我現在就無礙、自在,沒事![此章悟後請修,]悟了之後請修,[修假立行,故以普賢表行。]文殊是表智,所以,大智文殊師利菩薩、大行普賢菩薩,在佛教當中,不認識這兩尊菩薩,可說是不可能,這兩尊菩薩名遍十方。[此經以二菩薩居前者,]安排在前面。[正以智行相資,得入圓覺故。] 普賢因聞佛答文殊:]聽到佛回答文殊師利菩薩。[知是空華,即無輪轉,亦無身心,受彼生此;不假修行,]不必藉著修行,本性就是佛了。[亦無方便,非上上根人,莫能領荷。]不能領受到。[現在未來,此等根器衆生不多,若不假修行,必難悟入,若不假方便,不能造修。]“造”就是成就,也不能成就修行。如果你不假方便、不藉著方便,你就不能夠成就這個修行。簡單講:還是要修,雖然本性是佛,你還是要聽經聞法,還是要解行並重。[故願爲此會諸菩薩衆,及爲末世一切衆生,凡修大乘者,聞此因地法行,雲何依解修行?先問修行,後問方便漸次。]漸次就是次第,修行要有次第。[聞此圓覺清淨境界者:即文殊所問,如來本起清淨,因地法行。佛答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此乃頓悟頓了之境界,纖塵不立,]就是一點點,“纖”就是微細,微細的一塵都不立。[無事修證矣。]沒有所謂的修證,無事,這個“事”不能解釋作事相,要解釋:無所謂的有修有證。就是說:頓悟、頓了的境界是一塵不染,也沒有所謂修證的東西。 [然宗門悟修,亦不一概。]也不一而論。[有頓悟漸修,如日出冰消。頓悟,如朝曦忽出,]“曦”就是早晨的陽光,所以,臺灣大學佛學社叫做晨曦社,我去演講,就是去晨曦社演講。臺大校本部,羅斯福路跟徐州路,講真的,那個校園太大了!沒辦法,臺灣最好的大學。我第一次去羅斯福路臺大上課的時候,找不到地方。說在什麼教室上課,進去一看,喔!那實在很大!朝曦就是早上的陽光,剛出來的陽光。就像早上的陽光剛出來,[大光普照;漸修,如暖氣所熏,]所薰習。[堅冰漸化,此爲解悟。所以,頓悟,但是,是漸漸修。太陽出來,大光普照,漸修就是冰慢慢的融化。[有頓修漸悟,]什麼叫做頓修呢?[如學射中鹄。]“鹄”就是目的,學射箭,“鹄”就是目的、紅心、中心。[頓修,如射箭,一發即發;漸悟,]慢慢的射,才射中紅心、中心。[如中鹄,久習方中。]再來,[有漸修頓悟,如起程入都。]京都,就像入皇帝的首都,[漸修,如每日行路;頓悟,如一旦入都。]看到了,總統府看得清清楚楚。[有漸修漸悟,如登高遠眺。]。站得很高這樣看。我去文化大學跟他們講:文化大學是臺北市最“高”的學府,因爲在陽明山。[漸修,如步步登高;漸悟,如所鑒漸遠。]漸修就是一步一步登高;漸悟,一步一步看得更深遠。[此叁爲證語。更有頓悟頓修,此是上上根器,如以刀斬繩。]刀斬繩子。[此通叁義:一、先悟後修:]上上根器的人有叁種:第一、先悟而後修,[先悟則豁然貫通,頓了一切;]都是空性;[後修]就是長養聖胎,慢慢修,[則不著不證,]然後[任運合道,]我告訴諸位:剛開始要勉強,沒有勉強就沒有自然。你要先勉強爲道,要先勉強你的功夫,勉強久了,我不看人家的缺點,你常常這樣告訴自己:我寬恕衆生,我勉強自己!咦!很奇怪,久而久之,你就很自然,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。你要常常講謙虛的話、包容的話,久而久之,雖然一開始,覺得這樣很虛僞;但是,久了就變成很正常,很能夠收斂自己。任運合道,[此爲解悟。二、先修後悟;先修則如人服藥;]吃藥,[後悟如病除愈,此爲證悟。]這是證悟。[叁、悟修同時;如發電話,隨發隨到,此通解證。若雲本具一切佛法爲悟(如飲大海水),一念萬行爲修(自得百川味),]意思是說:你喝了海水,就具足一切海川的味道。[亦通解證。此《圓覺經》,如上悟修諸義皆具,]所以,[細研自知。《文殊章》,圓照清淨覺相,是頓修,知是空華,即無輪轉,是頓悟。余章隨文研究,不難明了。一總問雲何修行竟。]要如何修行。 [己二別難幻幻何修 【“世尊!若被衆生]“知”,注意!這個“知”不是分別心的知;這個“知”是能照之智,[知如幻者,]注意!是無明,如果能照之智,徹底的了悟無明,那麼,[身、心亦幻,]若彼衆生就是那些無明的衆生,如果知道無明是如幻的東西,不實在,當然身心也是如幻,[雲何以幻,]智,[還修于幻?]惑?注意聽!我們這個惑是幻化出來的,要如何用幻化出來的智慧,除掉幻化出來的無明?就是這樣子,這樣知道嗎?[】 此因聞知是空華,即無輪轉而起疑。]無輪轉就是無生滅、無變化,而起疑。[空華是幻。知如幻者:知,即能照之智;如幻,即無明不實如空華。既知無明如幻,則身心亦皆是幻。]身心是假的,身心既然是假的,我們就隨便穿、簡單過日子,叁餐吃得飽就行了;吃的好也不要執著。[雲何以幻,還修于幻者:上幻字是幻智,下幻字爲幻惑(惑,即無明)。無明身心,既皆是幻,則不必起幻智,而消幻惑矣!雲何,]這是反問,[是反難(去聲)辭,]這裏念難nan,“難”就是問難的意思,反過來問。[謂雲何更要依圓照清淨覺相,起幻智,還修治如幻之無明,而求成佛道耶]底下佛回答,[(下佛答:]下面佛回答,[衆生幻心,還依幻滅,不妨以幻修幻)?]因爲衆生的心是幻化出來的東西,這個叫做以毒攻毒。 [己叁別疑斷滅誰修 【“若諸幻性,]注意!幻性就是無明。就是說:能生幻化出來的這個無明,能生幻法的這個幻性,[一切盡滅,]就是說:連這個無明的性都盡滅了,無明的心都滅掉,衆生就認爲[則無有心,]如果身心世界都無,那麼,[誰爲修行?]身、心世界都沒… 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