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很穩,然後你講經才能運用自如;不然你在講什麼,根本就不曉得。所以,初學的人想要度衆生,經教不通,悟性沒辦法,爲什麼悟性沒辦法?無法進入空性,永遠有障礙。在座諸位,還是要聽經聞法。我告訴諸位:不要流浪,講真的!不要流浪;流浪的人,可比天邊那顆星,不究竟!浪蕩的命運無了時,菩薩,要穩定。有時候,我們搞一、二十年,抵不過師父講一句話!你們相信不相信?這樣亂闖亂撞,撞得頭破血流,師父兩句話:啊!就是這樣子!奇怪,我每天看經典,怎麼都沒注意到?看歸看,《圓覺經》也是有很多人看啊!

  [庚四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

  【“善男子!]!你看底下有多美![知幻即離,]你了解這個世間是幻化出來的,當下就放下,[不作方便;沒有經過任何次第,直入覺性的本懷,不作方便。[離幻即覺,]太棒了!只要你離開幻妄,明明知道這世間是幻妄的東西,沒什麼好計較的,分別心放下、是非心放下;富貴、貧窮統統放下,持戒、犯戒,這是別人的事,統統放下![亦無漸次。]一刹那間,馬上證得佛的覺悟,六祖說: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[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,如是乃能永離諸幻。”】]我告訴諸位:你《圓覺經》不聽,聽其他的經典,你想要修行,也很困難!《圓覺經》是非常的重要!

  [前問作何方便漸次修習,令諸衆生永離諸幻。佛既示用心之法,乃結答雲:]結答這樣講,[既知是幻,即已離幻。]底下這個比喻得太好了![如人夢身生瘡,求醫施藥(作方便也),]在夢中一直想,我長了一顆爛瘡,我要求醫施藥!後來,[既知是夢,即已離夢,不須更作方便。]你這個惡瘡馬上就好,這個比喻得太好了![既已離幻,即是真覺,如夢瘡之人,]我們夢見身上有爛瘡,我要求醫啊,我們當下[既已離夢,即是醒覺之人。亦無漸次者:覓瘡了不可得,]我們既然已經醒了,覺悟了,覺悟之後,說還要去夢中找這個瘡,你找不到![亦無須施藥,漸次求愈也。]這個比喻太棒了,棒得不得了!意思是說: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,如果我們知道,一切都是幻化的東西,當下統統放下,一切隨緣,每天都用歡喜心,對待一切衆生,不計較、不執著,保持我們的任務,把它完成,責任跟義務把它完成。知幻即離,亦無次第,你想想看,何等的爽快![又知幻,是對不知幻者,開方便也。遠離,是對有取著者,示漸次也。]有次第,[離之又離,離之又離,至無可離,即此乃是假說方便。]所以,你今天無論遇到什麼境界,譬如說:你今天離婚!今天我們這裏的人一定有離過婚的,我當然不會說:沒離過婚的舉手!我是不會這樣問啦!如果今天因爲離婚讓你很痛苦,那麼,你放心!離開先生,或者離開老婆,不一定比較不好;如果離開智慧,你就很慘了;離開覺悟,你就很慘了,你會活得很痛苦!離開一切都沒關系,包括身上的金錢,如果離開我們的智性、覺性,不懂得回光返照,好好的安住我們的本性,那你的麻煩就大了!因爲你二十四小時都在痛苦、煎熬、都在造業,起心動念都是執著。[前章重在知字,此章重在離字,]離,就是要離,整部《圓覺經》就是講這個字而已,叫你離。離婚很悲哀,若是離妄,就很可取了![均爲大乘頓教,爲上根人,說頓悟、頓斷、頓修、頓證之法。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果能依此修行,乃能永離諸幻而證真覺矣。]諸位!今天你說別人不覺悟、說別人犯戒,你自己就是犯戒!今天你講別人煩惱重,你的煩惱也是很重!爲什麼?你分別心看一切衆生,你心不清淨。我們今天學佛要轉回來,將那個離的功夫拿出來,單刀直入斬斷。難舍也是得離,這樣子,用這個字試試看,功夫拿出來試試看;不肯下決定心,一天到晚只會說:請師父開示!昨天有一間講堂,叁十幾個人來,來這裏聽經聞法後,已經九點半,師父已經累了,他們說要求開示;何必這樣做什麼呢?師父講的錄音帶、錄影帶,你如果能腳踏實地去做,怎麼可能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呢?今天就是做的問題,境界現前,知道這個在考試了,《圓覺經》的功夫:“離”要拿出來用了,舍的功夫要拿出來用了,保持平靜、保持忏悔:我對不起你,不是你對不起我。明明是我們對人有恩,我們也要想:不知道我有沒有對不起你的地方?我們對別人有恩,不要討人情;別人對不起我們,我們不要跟他計較,二十四小時都一直想:我有沒有對不起你?還要注意,不要講別人的壞話,你如果講別人的壞話,人家會傳來傳去,這樣會製造自己的困擾,因爲我們人這張嘴守不住話,除非你自己不講。若欲人不知,除非已莫講;這是我自己編的啦,沒有這一句,是我自己編的!一切都進入圓滿,究竟解脫,[本科辨幻覺不俱,結酬其請竟。己一長行竟。]“不俱”就是不存在,幻覺也沒有了,就是連那個覺也沒有。這段你要注意看!翻到後面:善男子!覺成就故,當知菩薩,不與法縛,不求法脫;不厭生死,不愛涅槃;不敬持戒,不憎毀禁;不重久習,不輕初學。何以故?一切覺故,一切都平等的意思,無相。再不肯下功夫就沒用了,枉費我講得口幹舌燥!因爲很多衆生都只是在文字上打轉,整天都是在聽結緣的而已,不是在聽下功夫的;如果肯下功夫,樣樣都無礙!衆生有兩種:煩惱、顛倒夢想;菩薩有兩種解脫:自在、無礙,你有辦法做到這樣嗎?對不對?很簡單的道理啊!不要看別人的過失,二十四個小時都看自己的缺點,別人的生死與我們無關,天大地大的事都沒事!

  [己二偈頌(分二)庚一 標頌 二 正頌

  庚一標頌

  【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]重宣就是再一次的宣說前面講的道理。[而證偈言:】

  此義,即長行如來所答,幻從覺生,幻盡覺滿,離幻顯覺,幻覺不俱諸義。一標頌竟。]就是說:沒有幻,也沒有覺,因爲幻才立這個覺,覺也不可著。所以說:幻覺不俱,不俱就是雙離的意思,也不可以執著有一個覺悟。

  [庚二正頌(科同長行,故不重列。)

  【“普賢汝當知:一切諸衆生,無始幻無明,皆從諸如來,]注意!這個“如來”不是指佛陀,是指我們人人心中的本性,圓覺的妙心。[圓覺心建立。】]說:普賢!你要知道,一切諸衆生無始劫來,幻化出來的無明,都是從諸位每個人心中的本性、圓覺的妙心所幻化出來的,也就是從加深心所建立的。

  [此告以當知,非普賢不知也。以普賢明知故問,乃代衆而問,]這是代替衆生發問,請佛陀回答,令衆生能得利益。[佛告以當知,實告現未菩薩當知也。]現在與未來的菩薩要知道。[一切(去聲)諸衆生,通指九法界衆生,]六凡叁乘,[以叁乘聖人,]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[枝末無明雖盡,]枝末就是見思,見思無明雖然盡,但是,[根本無明,猶未盡也。無始幻無明者:以無明無因,]我們今天爲什麼不能成佛?因爲我們有無明。爲什麼有無明?無明無始劫以來。爲什麼會有無明?不知道它從哪裏來,就是無明。你爲什麼不知道文殊講堂在哪裏?不知道路怎麼走,爲什麼不知道路怎麼走?就是不知道啊,這個道理是一樣的。無明沒有什麼原因,[故稱無始。最初一念妄動,]一開始一念,“最初”是一種假設,一念妄動。其實佛教它本來就講無始無明,只有爲了形容起見,所以,說最初一念妄動,[無有初相可得,名曰生相無明。亦無生處可得,]因爲它是幻化出來的,就像晚上做夢,夢見你去某一個地方,醒來之後說:我要去找那個地方!沒有那個地方啊,無生處可得。[無生則無因,無因故無始。幻者,不實之謂也,以本末二種無明,]“本”是指根本無明;“末”是指枝末無明。因爲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兩種無明,[皆無自性,]皆無自性就是無永久性,只是暫時覆蓋本性、遮蔽了本性;皆無自性,沒有一個體性。[故名爲幻。

  皆從諸如來,圓覺心建立者:以普賢但問離幻之法,未問起幻之源,]“之源”就是原因。[故此示之曰:皆從諸如來,圓覺心建立。諸字,助語詞。]幫助。[如來二字,當約義釋,莫作佛解。何以故?因佛幻盡覺滿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,故不可說無明從果上如來,圓覺心中建立,祗好說從如來藏,圓覺心建立也。圓覺妙心,在衆生迷位之中,名曰如來藏。]這個“藏”就是孕育著如來的德行,含藏的意思。名如來藏就是說:含藏有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的本性;如來藏反過來讀,就變成藏如來,蘊藏著如來。[如者,不變義:來者,隨緣義;藏者,]這個“藏”如何藏?[含藏染淨諸法。由含藏染法故,無明得依之建立,雖爲染法所依,隨緣也。不爲染法所染,不變也。故《楞嚴》雲:此心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。本經名爲清淨覺相,又曰淨圓覺心。]清淨又圓滿覺悟的這一顆心。

  [【“猶如虛空華,依空而有相,]就像虛空所産生的花,花藉著空來顯示這個相。[空華若複滅,虛空本不動。】]虛空本來就不動,不因爲花現花滅而改變;我們的本性也是如此,不因爲無明有、無明滅而改變。

  [此舉喻無明無體,]所謂無體就是無自性。[猶如空華,因眼病之人,見亦成病,]眼睛生病的人,看到的也是有病。[依清淨虛空(喻圓覺心),妄有華相發現。]眼睛的病如果痊愈了,[病眼若愈,華于空滅,]虛空産生花,虛空的“華滅”,[任從眼病眼愈,華生華滅,而虛空本性,始終不動。]你如果會修行,只要保持離一切相,保持如如不動,一切世間的事情都解決了!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我們最尊貴的就是這顆如如不動的清淨心,就是如此,最尊貴的!要離一切相,在聖者來講,叫做任運自如;如果是凡夫,就要返觀,返回來,入流亡所。聖人叫做保任的功夫到家;保持任運自如的功夫,叫做保任。因爲他離一切相,當下就如如不動。凡夫如果沒有辦法,很簡單,我們用感恩的心,一直感謝他;這樣子,轉個念頭。因爲他成就我們!一切事情雖然還不能達到不動,不過,煩惱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