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很稳,然后你讲经才能运用自如;不然你在讲什么,根本就不晓得。所以,初学的人想要度众生,经教不通,悟性没办法,为什么悟性没办法?无法进入空性,永远有障碍。在座诸位,还是要听经闻法。我告诉诸位:不要流浪,讲真的!不要流浪;流浪的人,可比天边那颗星,不究竟!浪荡的命运无了时,菩萨,要稳定。有时候,我们搞一、二十年,抵不过师父讲一句话!你们相信不相信?这样乱闯乱撞,撞得头破血流,师父两句话:啊!就是这样子!奇怪,我每天看经典,怎么都没注意到?看归看,《圆觉经》也是有很多人看啊!

  [庚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

  【“善男子!]!你看底下有多美![知幻即离,]你了解这个世间是幻化出来的,当下就放下,[不作方便;没有经过任何次第,直入觉性的本怀,不作方便。[离幻即觉,]太棒了!只要你离开幻妄,明明知道这世间是幻妄的东西,没什么好计较的,分别心放下、是非心放下;富贵、贫穷统统放下,持戒、犯戒,这是别人的事,统统放下![亦无渐次。]一刹那间,马上证得佛的觉悟,六祖说: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[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,如是乃能永离诸幻。”】]我告诉诸位:你《圆觉经》不听,听其他的经典,你想要修行,也很困难!《圆觉经》是非常的重要!

  [前问作何方便渐次修习,令诸众生永离诸幻。佛既示用心之法,乃结答云:]结答这样讲,[既知是幻,即已离幻。]底下这个比喻得太好了![如人梦身生疮,求医施药(作方便也),]在梦中一直想,我长了一颗烂疮,我要求医施药!后来,[既知是梦,即已离梦,不须更作方便。]你这个恶疮马上就好,这个比喻得太好了![既已离幻,即是真觉,如梦疮之人,]我们梦见身上有烂疮,我要求医啊,我们当下[既已离梦,即是醒觉之人。亦无渐次者:觅疮了不可得,]我们既然已经醒了,觉悟了,觉悟之后,说还要去梦中找这个疮,你找不到![亦无须施药,渐次求愈也。]这个比喻太棒了,棒得不得了!意思是说: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,如果我们知道,一切都是幻化的东西,当下统统放下,一切随缘,每天都用欢喜心,对待一切众生,不计较、不执着,保持我们的任务,把它完成,责任跟义务把它完成。知幻即离,亦无次第,你想想看,何等的爽快![又知幻,是对不知幻者,开方便也。远离,是对有取著者,示渐次也。]有次第,[离之又离,离之又离,至无可离,即此乃是假说方便。]所以,你今天无论遇到什么境界,譬如说:你今天离婚!今天我们这里的人一定有离过婚的,我当然不会说:没离过婚的举手!我是不会这样问啦!如果今天因为离婚让你很痛苦,那么,你放心!离开先生,或者离开老婆,不一定比较不好;如果离开智慧,你就很惨了;离开觉悟,你就很惨了,你会活得很痛苦!离开一切都没关系,包括身上的金钱,如果离开我们的智性、觉性,不懂得回光返照,好好的安住我们的本性,那你的麻烦就大了!因为你二十四小时都在痛苦、煎熬、都在造业,起心动念都是执着。[前章重在知字,此章重在离字,]离,就是要离,整部《圆觉经》就是讲这个字而已,叫你离。离婚很悲哀,若是离妄,就很可取了![均为大乘顿教,为上根人,说顿悟、顿断、顿修、顿证之法。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果能依此修行,乃能永离诸幻而证真觉矣。]诸位!今天你说别人不觉悟、说别人犯戒,你自己就是犯戒!今天你讲别人烦恼重,你的烦恼也是很重!为什么?你分别心看一切众生,你心不清净。我们今天学佛要转回来,将那个离的功夫拿出来,单刀直入斩断。难舍也是得离,这样子,用这个字试试看,功夫拿出来试试看;不肯下决定心,一天到晚只会说:请师父开示!昨天有一间讲堂,三十几个人来,来这里听经闻法后,已经九点半,师父已经累了,他们说要求开示;何必这样做什么呢?师父讲的录音带、录影带,你如果能脚踏实地去做,怎么可能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呢?今天就是做的问题,境界现前,知道这个在考试了,《圆觉经》的功夫:“离”要拿出来用了,舍的功夫要拿出来用了,保持平静、保持忏悔:我对不起你,不是你对不起我。明明是我们对人有恩,我们也要想:不知道我有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?我们对别人有恩,不要讨人情;别人对不起我们,我们不要跟他计较,二十四小时都一直想:我有没有对不起你?还要注意,不要讲别人的坏话,你如果讲别人的坏话,人家会传来传去,这样会制造自己的困扰,因为我们人这张嘴守不住话,除非你自己不讲。若欲人不知,除非已莫讲;这是我自己编的啦,没有这一句,是我自己编的!一切都进入圆满,究竟解脱,[本科辨幻觉不俱,结酬其请竟。己一长行竟。]“不俱”就是不存在,幻觉也没有了,就是连那个觉也没有。这段你要注意看!翻到后面:善男子!觉成就故,当知菩萨,不与法缚,不求法脱;不厌生死,不爱涅槃;不敬持戒,不憎毁禁;不重久习,不轻初学。何以故?一切觉故,一切都平等的意思,无相。再不肯下功夫就没用了,枉费我讲得口干舌燥!因为很多众生都只是在文字上打转,整天都是在听结缘的而已,不是在听下功夫的;如果肯下功夫,样样都无碍!众生有两种:烦恼、颠倒梦想;菩萨有两种解脱:自在、无碍,你有办法做到这样吗?对不对?很简单的道理啊!不要看别人的过失,二十四个小时都看自己的缺点,别人的生死与我们无关,天大地大的事都没事!

  [己二偈颂(分二)庚一 标颂 二 正颂

  庚一标颂

  【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]重宣就是再一次的宣说前面讲的道理。[而证偈言:】

  此义,即长行如来所答,幻从觉生,幻尽觉满,离幻显觉,幻觉不俱诸义。一标颂竟。]就是说:没有幻,也没有觉,因为幻才立这个觉,觉也不可着。所以说:幻觉不俱,不俱就是双离的意思,也不可以执着有一个觉悟。

  [庚二正颂(科同长行,故不重列。)

  【“普贤汝当知:一切诸众生,无始幻无明,皆从诸如来,]注意!这个“如来”不是指佛陀,是指我们人人心中的本性,圆觉的妙心。[圆觉心建立。】]说:普贤!你要知道,一切诸众生无始劫来,幻化出来的无明,都是从诸位每个人心中的本性、圆觉的妙心所幻化出来的,也就是从加深心所建立的。

  [此告以当知,非普贤不知也。以普贤明知故问,乃代众而问,]这是代替众生发问,请佛陀回答,令众生能得利益。[佛告以当知,实告现未菩萨当知也。]现在与未来的菩萨要知道。[一切(去声)诸众生,通指九法界众生,]六凡三乘,[以三乘圣人,]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[枝末无明虽尽,]枝末就是见思,见思无明虽然尽,但是,[根本无明,犹未尽也。无始幻无明者:以无明无因,]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成佛?因为我们有无明。为什么有无明?无明无始劫以来。为什么会有无明?不知道它从哪里来,就是无明。你为什么不知道文殊讲堂在哪里?不知道路怎么走,为什么不知道路怎么走?就是不知道啊,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无明没有什么原因,[故称无始。最初一念妄动,]一开始一念,“最初”是一种假设,一念妄动。其实佛教它本来就讲无始无明,只有为了形容起见,所以,说最初一念妄动,[无有初相可得,名曰生相无明。亦无生处可得,]因为它是幻化出来的,就像晚上做梦,梦见你去某一个地方,醒来之后说:我要去找那个地方!没有那个地方啊,无生处可得。[无生则无因,无因故无始。幻者,不实之谓也,以本末二种无明,]“本”是指根本无明;“末”是指枝末无明。因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两种无明,[皆无自性,]皆无自性就是无永久性,只是暂时覆盖本性、遮蔽了本性;皆无自性,没有一个体性。[故名为幻。

  皆从诸如来,圆觉心建立者:以普贤但问离幻之法,未问起幻之源,]“之源”就是原因。[故此示之曰:皆从诸如来,圆觉心建立。诸字,助语词。]帮助。[如来二字,当约义释,莫作佛解。何以故?因佛幻尽觉满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,故不可说无明从果上如来,圆觉心中建立,祗好说从如来藏,圆觉心建立也。圆觉妙心,在众生迷位之中,名曰如来藏。]这个“藏”就是孕育着如来的德行,含藏的意思。名如来藏就是说:含藏有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的本性;如来藏反过来读,就变成藏如来,蕴藏着如来。[如者,不变义:来者,随缘义;藏者,]这个“藏”如何藏?[含藏染净诸法。由含藏染法故,无明得依之建立,虽为染法所依,随缘也。不为染法所染,不变也。故《楞严》云:此心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。本经名为清净觉相,又曰净圆觉心。]清净又圆满觉悟的这一颗心。

  [【“犹如虚空华,依空而有相,]就像虚空所产生的花,花藉着空来显示这个相。[空华若复灭,虚空本不动。】]虚空本来就不动,不因为花现花灭而改变;我们的本性也是如此,不因为无明有、无明灭而改变。

  [此举喻无明无体,]所谓无体就是无自性。[犹如空华,因眼病之人,见亦成病,]眼睛生病的人,看到的也是有病。[依清净虚空(喻圆觉心),妄有华相发现。]眼睛的病如果痊愈了,[病眼若愈,华于空灭,]虚空产生花,虚空的“华灭”,[任从眼病眼愈,华生华灭,而虚空本性,始终不动。]你如果会修行,只要保持离一切相,保持如如不动,一切世间的事情都解决了!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。我们最尊贵的就是这颗如如不动的清净心,就是如此,最尊贵的!要离一切相,在圣者来讲,叫做任运自如;如果是凡夫,就要返观,返回来,入流亡所。圣人叫做保任的功夫到家;保持任运自如的功夫,叫做保任。因为他离一切相,当下就如如不动。凡夫如果没有办法,很简单,我们用感恩的心,一直感谢他;这样子,转个念头。因为他成就我们!一切事情虽然还不能达到不动,不过,烦恼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