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三 己二征释迷悟始终(分五) 庚一金刚藏启请 【于是金刚藏菩萨]《圆觉经》就是这样,诸大菩萨一一起来请问佛陀,现在轮到金刚藏菩萨。[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]绕佛三圈。[长跪叉手,]叉手就是合掌。[而白佛言:】 此请法之仪,表示三业恭敬可知。 庚二正陈请词 辛一庆闻述益 【“大悲世尊!善为一切诸菩萨众,]准备要成佛的都是菩萨。为一切诸菩萨众[宣扬如来]宣扬如来什么呢?如来,我们本性具足的[圆觉清净大陀罗尼,]大陀罗尼简单讲,就是含藏一切、总持一切。[因地法行,]因地的法行,就是因地的修行,[渐次方便,]一个次第。[与诸众生,开发蒙昧。]对众生来开发蒙昧,就是无知的状况叫做蒙昧。开发他无知的状况。[在会法众,承佛慈诲,幻翳朗然,慧目清净。]智慧之目叫做慧目。[】 此庆闻述益。]庆幸听闻来叙述这个利益。[大悲世尊,指世尊具大悲心。]我们说要学“佛”嘛,学佛如果仍用这种仇恨的心来看世间,不能入同体大悲,这样离佛还很远,离佛还很远!所以,你看这个世间你周围的人,慢慢就会发现。所以,有很多人说:宁可救虫,不愿救人。当然,这是一句怨言,意思是说:过去救了他,对他那么好的因,他竟然不知道感念,反而违背我们、伤害我们,所以,我们会觉得很痛心,很痛心!我们学佛的心地功夫如果不够,会一直恨。在哲学中虽然有一句话很平淡,但是,这句话可以适用第一个人,它说:当你在对某某人失望的时候,或者觉得他很幼稚无知,或是说忘恩负义,你不要责备他,你用另外一个观念,你就告诉自己:在这个世界上,在这个世界上,也需要这样的人,才形成一个社会。在这个世间中,也需要这种忘恩负义的人,也需要这种人来担任这个角色。所以它说:在这个世间也需要这样的一个人。记住喔!很平淡喔,在这个世间,也需要一个这样的人,因为这样才构成一个社会嘛!你觉得他很幼稚、很无知、很忘恩负义,恨不能解决事情,这样你就了解,什么叫做凡夫,什么叫做圣人,就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,山不转路转,境不转心转。是不是这样?我们要学大悲,第一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,我们一定要提升;第一个阶段没有提升,我们没有办法修行。所以,我如果遇到那种忘恩负义的人;或是可恶、可厌的人;或者你明明知道这个人是大妄语的人,有的人反白为黑,自以为是,内心里面我们就想:在这个世界上也需要一个这样的人,也需要一个这样的人,这样你就能很平淡地处理这件事情,非常平淡。这虽然是一句哲学,它就是叫你安住第一种状态,不取不舍,不取不舍;不然你说你要跟这些众生,又无知、无明具足烦恼的众生计较,你会发疯,计较不完,每个人都能各自讲出一篇大道理,却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,不懂得替别人着想,看看别人的角度是怎么样子。[善为一切菩萨,循循善诱,]好好地引导,叫做循循善诱。[宣扬如来,圆觉清净者:宣扬如来藏,清净本然,]本性具足的东西。[周遍法界。]什么叫做清净本然?外来的叫做外道,譬如说:外来的灵界的力量附在我们身体,这不是我们本性具足的东西。本性具足的东西,我们统统有,不必藉着外力,这才是真正的佛法。我们的清净本希有,周遍法界。[此即如来圆觉妙心。大陀罗尼,因地法行者:而此心、能总一切法,能持无量义,]总一切法就是包括一切法,持无量义就是存在无量义的妙用。[故曰:大陀罗尼。依此心、普照法界,寂灭无二,]你想学寂灭无二,首先你要认识一句话:如实相,寂灭就是无诤,你要进入内心无量的安详,你要在事相当中当下就要接受它,你存在的是一颗智慧心;你若牢骚、抱怨、埋怨,落入生灭,凡夫之见,你不能得到安详、清净的世界;不必等到富有,我们就能进入清净状态;也不用等到说我今天遭遇很大的逆境,才体悟到寂灭,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之法,一切都是幻化的东西,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,所以说:一切法就是寂灭。什么叫做如实相呢?如实相就是:眼睛看出去的相,你都当作这是在演电影,都当作这都是过目的云烟,求一个永恒,不可得;既求一个永恒不可得,执着任何一个动点,就会动,就会引导变成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个错觉。所以,如实相当体即空,不会被它欺骗,不会被它迷了,你用智慧心看这个世间、用空性的心看这个世间,二十四个小时当中充满了空性,运用空性包容一切,无所不照,没有一件事情能障碍你,外境纷乱吵杂,内心清净又安详,我们就真正找到我们的极乐世界。[是谓:因地法行。]普照法界,寂灭无二,这叫做因地法行。[由顿至圆,无渐次而立渐次,无方便假设方便。与诸众生,开发蒙昧者:]就是说[此等道理,众生不知,如童蒙之迷昧。今承我佛之慈悲训诲,开示发明。在会法众,幻翳朗然:]在会的法众幻翳朗然。[幻者、无而忽有,虚幻不实之义。眼中忽起翳病,]就是眼睛有毛病。[空中妄见空华,]我们现在看到一切境界的变化,我们不了解、执着,叫做妄见空华,因为境界的幻化出来的东西。[非但所见空华是幻,即能见翳眼亦幻。于诸幻法,妄生执取,]执取,[故名幻翳。]所以,三藏十二部经典讲到最后,我们所有的毛病就是一个字:执。执,我们解不开,就要藉着时间,譬如说,譬如说一般人都会不知足,我们对方对方的恶,是我们自认为恶,我们一直放不下,一直不能宽恕对方,我们今天与其要跟对方说:你这个人很可恶!这样讲是一句话,这个人很可恶;但是,我们可以改变一个观念:这个人今天到这个地方,能有这种表现已经不简单了,他能够这样,已经不简单了!譬如说一个佛教徒,他虽然还有一些习气、烦恼,但是,在师父来看,我就会下降这个标准:他今天还会想修行、还会想吃素,这样就不简单了!我对一切众生都用下降的标准来看他,我的烦恼就很少。这是懂得退一步、懂得观照的人。有些众生,他本身就不是很有善根,他来到三宝的地方,他就说:这个不对、那个不对……,我就教他,我就教他:三宝的地方,再怎么样,毕竟人家已经剃度出家,你想想看,我们还没有这种勇气呢,这样就不简单了,这样就不简单了!所以说:你对第一位众生,包括出家、在家,我们能够把这个“执”用对立的观照,一直降低标准;不然就一刀两断,用因果论法,因果论法就是:你造因得什么果,跟我没有关系;我造什么因,得什么果,我自己负责,这样子,清清楚楚!如果没办法这样,还一直妄生执着去看别人……,而其实都是我们自己认为对方有错,不是人家真的有错喔,是我们一直认为他有错,这样也是一种执着,执着。所以,我们人就是这样,我们人就是这样,上次有一张海报,人家在画海报,画海报,海报的内容是说要清理环保,清理环保,那个人很会画画,很会画画。有个人提了一桶机油,机油,他提了一桶机油,他看到公布栏上的海报这样画,公布栏写:我们要注重环保。他提着一桶机油,嘴巴讲了一句话:哎呀!这个容易嘛,这个容易嘛,其实手上的机油一直在漏,机油一直在漏!他看着公布栏上写着:要做环保的工作。他说:这很简单嘛,大家都做得到!其实他就做不到,因为底下的机油一直在漏。这张海报虽然很单纯,也能够影射众生的毛病就是如此,自己已经把地上污染得一片黑了,整天还是在烦恼别人的生死,这就是法,不了解佛法。所以,我们就是妄生执取,故名幻翳。[故佛前云:犹如翳目,见空中华,]就像我们眼睛有毛病,看到幻化出来的空华。[空本无华,病者妄执。]所谓有病就是心中无智慧,心中如果不用智慧之心,他就是有病,只有外表健康,不能说是一个健康的人,只有身体的健康,不能说他是一个健康的人,必需心灵也健康。[而今信知,幻身、幻心、幻智,诸幻灭尽,所见之幻既尽,能见之幻亦亡,故曰朗然。]朗然就是太阳高照,清清楚楚的意思,朗然。[眼翳已除,]眼睛的病已经除,[则为慧目。]智慧之目。[如《楞严经》云:“以清净目,观晴明空,]观天气很好的天空,[惟一晴虚,]只有一个晴朗万里无云的虚空。[迥无所有。]完全没有任何一点东西。这句话的意思,注意听!以清净目,意思是说:我们的眼睛如果没有毛病,来看天气很好的天空,只会看到整个都是蓝色的天空,什么都没有。这一句“清净目”要特别注意,以无分别的智慧之心,以无分别、以平等清净之心,来观看一切的境界,只有清净、平等,了无所有,就是这样!你说修行很难;我一直说修行很简单,我一直说修行很简单,关键在于你不肯,你不肯,就算打死你,你也不用平等心、无所住的心去做,那么即使修千百万年又如何?最近大家都很流行诵《无量寿经》,诵《无量寿经》很好;但是,想成佛作祖,不是只诵《无量寿经》就可以的,经是佛讲的,经典是佛讲的,经典是佛讲的,你再诵给佛听?对不对?所以说:我们今天学佛,你一定要先了解心地功夫要先拿出来;心地功夫不先拿出来,一切都在事相里面着,就算你长久修行,也不如别人一刹那之间的功夫。举一个例子来说,你诵经,已经诵《无量寿经》十年了,你看到一切境界都放不下,整天在是非圈里面打转,整天一直看别人的过失,一直认为自己很有修行,你没有平等心,一直认为自己很持戒、很精进,而轻视别人。另一个人没有整天诵《无量寿经》,他内心无所着,单提一句佛号,什么他都放得下,也不会觉得自己很厉害,换我问你:你认为,临命终哪一个会往生极乐世界?嗯?既然佛法是心法,禅者,佛之心也,佛法离了禅就没有生命,你听过这一句话吗?佛教离了禅… 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