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问
庚初清净慧启请
【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而白佛言:】]这是请法的仪式,现在轮到清净慧。
[初清净慧启请竟。
庚二正陈请词(分二)
辛初庆前二 请后
辛初庆前
【“大悲世尊!为我等辈,广说如是不思议事;本所不见,本所不闻。我等今者,蒙佛善诱,]藉着佛陀的慈悲,好好的引导。[身心泰然,]泰然就是很安适、很舒适,身心愉快,[得大饶益。】]大饶益本来是说宽恕众生,佛说法,众生得到法喜,等于佛给众生快乐,产生智慧,所以是大饶益。
[大悲世尊,解见在前。为我等辈,广说如是者:于一味圆觉,重重分析,轮回根本,五性差别,染净等法,融通无碍。如是不思议事,本所不见,如来为众演说;本所不闻,]本来不曾闻过,[如来为众宣扬。我等今者,蒙佛循循善诱,]就是一次又一次的,依着某一个一定的原则,好好的引导。[迥异寻常,]远超过一般。[立相之教,染净攸分,破相之宗,染净双绝。]立教就是一般用语言或文字教化的教,所以叫做立相之教。简单讲就是所谓显教,在文字上的教化,用文字、音声教化,一般是指文字居多。染净攸分,一般佛所讲的经典、教典,以文字上的显示来讲,什么是染法,什么是净法?攸就是迅速的意思,很快就分得很清楚。染净很快就分得很清楚,这是染法、这是净法,这是一般落入言教的教化。但是,如果是破相之宗,前面是立相,是藉着文字来教化,现在连文字都要放下,破相之宗是染法、净法双绝。“绝”就是统统要放下、要灭掉,平等。[今者显出觉性,染净融通,不禁圆解内发,]圆觉就是圆满的觉性,从内在发出来。[轻安外形,]于我们的外在显示出来,我们悟到圆觉的思想,显示于外表很轻安。轻安就是所谓定的开始,轻安是一种定,不是深入的定;轻安可以说是一种法喜充满,但法喜不代表定。所以,一般来说他很轻安,就是觉得他很法喜、很舒畅。但是,不是真正的像证悟的定,觉得很好而已。[故得身心泰然,安舒之貌,得大饶益也。初庆前竟。
辛二请后
【“愿为一切诸来法众,]诸来不是如来,不是这个意思;就是凡是来参加这次法会的人,愿为这一次来参加法会的一切法众,[重宣法王]就是佛,再一次的请佛慈悲,来宣说[圆满觉性,一切众生及诸菩萨,如来世尊所证、所得,云何差别?]有什么差别呢?一切众生跟诸菩萨、如来世尊所证的有什么差别呢?[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,随顺开悟,渐次能入。”】]因为凡夫有凡夫的根机,菩萨有菩萨的根机,所以,因为有差别性,诸佛慈悲,众生听到佛开示之后,他就随顺开悟,渐次能入。
[愿为十方,诸来一切法会听众,重宣法王,圆满觉性,一味平等,凡圣无差。因何现在一切发心修行众生,及诸菩萨,如来世尊,从凡至圣,其所证之觉性,与所得之位次,前后竟有差别耶?]所以,究竟来讲,诸佛的心地没有差别;但是,如果从凡夫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一直到佛,当然就有差别,根性不同嘛![前云:因二种障,]就是理跟事相的障碍;唯识学的二种障碍是烦恼障跟所知障;《圆觉经》的二种障碍却是理的障碍跟事相的障碍,这个要注意。[而现深浅差别。良以]就是因为,因为[如来在世,三业殊胜,]为什么说:如来在世,三业殊胜呢?就是给你一个增上缘,如来在世、佛在世的时候,我们只要见到佛的庄严、佛的神通,一见到就开悟!佛当时在世的时候,凡是见到佛陀的人,光是看到佛的外相,就有无量的欢喜。对于佛,看到佛的庄严相,不会产生淫的念头,这在经典有讲。如来三十二相,阿难三十相,只有差两相,但是,看到阿难会产生爱慕的心理;而看到佛的庄严相,因为佛又加上一个威德,他不但是庄严,又有威德,你看到他很庄严,但是,不敢靠得太近,佛是非常慈悲的人,威德慈悲并重。所以,看到佛不会动到淫的念头,这很不可思议!就是很景仰的,如来在世,三业殊胜。三业殊胜就是说:能使我们的外缘比较好。[诸来法众,五根通利,所以法雷既震,聋耳全声。]耳聋的人都听得到。[至于末世,恐未能尔,故再问所证所得,云何差别?令末世众生,时至机熟,闻此圣教,随顺开悟,渐次能入者:谓随顺圣教,心得开悟,所证之理,圣凡平等,渐次伏断,]还是要有次第的,修行,我们不是六祖的根器,还是要一步一步来,渐次能入。随顺圣教,心得开悟,所证的道理,圣凡平等,渐次,慢慢的降伏,慢慢再断。伏跟断不一样,伏是没有断,烦恼暂时不起叫做伏;烦恼连根拔除叫做断,所以,伏跟断是不一样。[随顺觉性,而能得入差别之位矣。如《楞严经》所云:“理则顿悟,乘悟并销,事须渐除,因次第尽。” ]这个讲得实在太好了!理则顿悟就是一般来说道理能使我们顿悟,知道我们人人都有清净的心、清净的本性,我们要有平等心,这大家都讲得出来,知道是这样讲,大家都有这种见解,刹那之间我们就了解,我们将来能成佛。乘悟并销,“乘”就是阶级,不论是声闻乘、圆觉乘、菩萨乘,只要他悟到了,“并”就是一切,都可以融通这个道理。乘悟并销就是在不同的阶段里面只要他悟到平等的法性,统统可以融通。凡夫也好、二乘人也好、菩萨也好;但是,事须渐除,就事相来讲;事相就是习气,就我们身上所有的事相的习气来说,这个很难断,这个要一步一步来,因次第尽。虽然我们了解道理,不过,如果我们不在事相上下功夫,我们坏的习气会继续保留,生死就不了。所以,我规定这些徒弟,第一个要远离女众,二要远离在家居士。为什么?远离女众烦恼少,远离在家居士,啰哩啰嗦的事情就没有。因为在家人的事情讲不完,他如果听他讲他家里的事,就讲不停。再来,就是我们心的问题了,出家人如果远离这二种情形,再来就是我们心地的问题了。自己起烦恼,自己慢慢处理,为什么?事相上,你要慢慢的去除掉,慢慢的去除掉。我们在家居士也是这样,要远离恶缘,很简单,就像戒毒所,想戒掉,不是不想改,但身边的坏朋友多,还是会被拉去。所以,虽然他内心都知道这个道理,很清楚,但是,没有办法,经不起诱惑。有一句话说:誓言敌不过诱惑;我们所发的愿,敌不过五欲六尘的引诱。凡夫没有办法,很不容易的!有时候,我们一下子发的愿太大,一下子就退道心了。以前有一个教我们《四十二章经》的比丘,下课后,他马上关起房门开始念咒,整天都在用功。人家去跟老和尚讲:他很用功,很赞叹他!老和尚因为出家久了,很了解,只是笑一笑。意思是:现在的用功精进,哪能代表以后?你一下子不能发很大的愿,说我要怎么样子,要怎么做。发愈大的愿,你就退得愈快,我就跟你讲:一步一步来,慢慢来,师父讲的你要听。听师父话的人最聪明,他都不要动到脑筋,这是最聪明!不相信的话,我放这三十几个徒弟出去,经过二十年,最少还俗二十个,保证倒,一定倒,还加上盖章!很没有智慧,二、三年就要出去自己修行,讲起来是很可悲的!我搞了二十年,还不敢自己跑到山上修行。要学聪明一点!为什么?事相、习气,这个太难断了!女众如果给你念一下“召请咒”就跟着走了;或是金钱诱惑,就跟着走了!不然就是整天浑浑噩噩的,不知道修行,自己住茅蓬,就到处逛了,变成去哪里没人管。住过茅蓬的都劝你不要住茅蓬,所以,我们在家人也是一样。第一要先远离外境,恶劣的环境;譬如这个人很烦恼,整天都讲别人坏话,你就一定要远离。这个人烦恼很重,每天来,都讲他家的事情给你听,你也会很烦恼,也要远离。为什么?我们要听就要听清净法。金钱、名利,不能搞得我们太忙碌,忙到最后,都是空的东西。再来,听经闻法绝对不要缺席,不能离开文殊讲堂,善知识的地方,与这些法师互相共勉励,听师父这几句话,你的道业已经六十分了,你生死已经有相当的把握了,每天在熏习,这个力量很可怕!你自己去山上用功,你三年的用功,比不上你在这边一年,因为你每天在磨练嘛![于一圆觉妙性,一味平等,而现差别之位,虽现差别,还是平等也。
【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;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】
二正陈请词竟。
庚三如来赞许
【尔时,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,请问如来渐次差别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!” 】
告清净慧者,因是请主故。重赞善哉者:乃能为末世众生,请问如来,既悟所证之理,本来平等,复悟所入之位,渐次差别。此二者,均可赞善。汝今谛听,吾当为汝解说。三如来赞许竟。
庚四承教静听
【时,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】
四承教静听竟。
庚五正答所问(分二)
辛初长行二 偈颂(辛初又分二)
壬初明圆觉无证二 明对机说证(壬初又分二)
癸初正明无证二 徵释所以
癸初正明无证
【“善男子!圆觉自性,非性性有,循诸性起,无取无证。于实相中,实无菩萨及诸众生。】]这如果不解释,保证看不懂,不知道在讲什么,念起来是每个字都认得,奇怪!整段念起来就是看不懂。古人翻译的经典,词句都很简洁。善男子!圆觉自性,我们圆满清净的觉性、自性,非性性有,非性就是非本性;性有,有所差别,譬如二乘人的性是小乘;菩萨的性就是大乘。非性性有就是说圆满自觉的本性,不是本性有差别,非本性的差别;性有:有种种的差别性。反过来,非本性性有就是:非本性有所差别,这真的不容易看!循诸五性而起,循诸就是依着,依着五种性,因为有五种性而起,而有差别;因为有五种根机的差别。“当下若能”无取无证,如果你当下放下,一切法不可得,包括善恶、圣凡对立,一切统统放下。师父一直告诉诸位:修行,你一定要从空性下手,你如果要执着这个世间的事情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