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你执着不完,一定要从空性下手。所以,当下若能无取无证,没有一个无所取的地方,也没有一个我们能证得什么东西,连那个能证的心也没有。于实相中,就是于平等实相当中,实在没有菩萨,也没有众生,这样我们就不会很崇拜菩萨,也不会很瞧不起众生,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。昨天我看到二、三个小姐在这里拜佛、看经典,把大灯都打开来,那可能是初机的,好几千瓦的灯就这样开着。我也不敢把它关掉,第一、她虔诚在拜佛,但是,她不知道这样是侵损常住,她不懂。我们自己一个人在用功时,如果看得到经典就不要开常住的灯,所谓:爱护常住物,如护眼中珠。以后如果有这种情形,要劝导一下,这样不好,不要这样。

  [呼善男子而告之曰:汝前请重宣法王,圆满觉性:当知圆觉自性,清净本然,本非修证差别之性。]每一个众生的圆觉自性都相同,不是因为修证才有差别。[今性有差别者,皆由循顺诸性,]因为宿世的根机不同,[随缘现起差别之性。诸差别性起时,全觉性而起,]藉着我们圆满的觉性而起,[故曰法身流转五道。谁为能取所取,谁为能证所证,故曰:无取无证。于清净实相理中,实无菩萨,及诸众生;菩萨众生,同归圆觉故。初正明无证竟。]所以,《圆觉经》就是讲无差别,叫圆觉。简单讲:学这部经就是平等心,整部圆觉就是讲离幻即觉,就是平等。

  [癸二征释所以

  【“何以故?]底下讲的太好了,[菩萨、众生皆是幻化;]既然是幻化就无实体,菩萨是幻化,众生也是幻化,皆是幻化。[幻化灭故,无取证者。]既然是幻化的东西就本无,就像海水的水泡,水沟破了就不见了。幻化若灭,就无取证。水中的水泡如果破掉,它就回复成水。譬如大海无论起多少波浪,一落入水中,统统是水,统统平等,都是海水。[譬如眼根,不自见眼;]譬如你的眼睛,看不到自己的眼睛,如果看得到自己的眼睛,那就严重了。那不就是一眼有神通,返观回来看到另一眼?不然眼睛要怎么看得到自己的眼睛?[性自平等,]我们的眼睛看出去,一切都尽为眼所见,一样![无平等者。】]也没有所谓平等心的执着。性自平等,无平等者,本性本来就是平等,也无所谓平等心的执着。

  [此征释。]“征”就是问,“释”就是答,这个就是问答。[何以故,实无菩萨众生?因菩萨众生,不过假名,皆是幻化。约有幻垢,名曰众生。]幻垢就是因为幻化出来的,而有所烦恼,“垢”就是烦恼,因为不明了幻化,所以执着,而执着就会产生烦恼,烦恼就是众生。[对离幻垢,说名菩萨。]对离开幻化出来的烦恼,说名是菩萨。[今幻化灭故,]幻化的烦恼没有了,[是垢尽对除,]“垢”这个烦恼已经尽了,对除就是能除掉烦恼的心,以及烦恼的境都没有。对除就是能所的意思,能所都尽。能跟所是一对,能所除掉,那当然就是没有烦恼。[即无对垢,]也就是没有所谓能所所产生的烦恼。[及说名者,故无取无证。譬如眼根,不自见眼者:犹如眼根,能见一切诸物,而独不能自见其眼。又如眼光,照境之时,]我们的眼睛看外境的时候,能起心观照,照境的时候,[境有千差,见唯是一,]楼房、道路、树是千差万别;但是,见到的时候是一,都一起看到,在这个时候[故云平等。]不是说有的人比较丑,我的眼睛就没看那个丑的人,同样是我们的眼睛在看,统统看得到!这个人比较漂亮,我也看到;这个比较高、那个比较矮,我也有看到,统统看到,眼睛看出去时都是平等,不平等的是我们这颗心。所以,若心不强加分别,业障就没有,对一切业障的现前、困境,我们认为是前世欠人的,这样一切事情都解决。见一切境界,不要强加分别,一切平等法,以空性来修行,对于一切逆境,都欢喜心接受,你在这个世界就解脱了,没有颠倒,你就自在无挂碍。[但约于圣凡,无有分别胜劣之心,]就圣人、凡夫,无有分别胜劣之心,[而说平等,亦无有能作平等之者。]也没有一个有所造作平等的人。[初明圆觉无证竟。

  壬二明对机说证(分二)

  癸初总标大意二 诸位阶差(癸初又分二)

  子初功用有殊二 功极不异

  子初功用有殊

  【“众生迷倒,]“迷倒”就是因为无明,众生因为无明[未能除灭]他无法除去烦恼;众生因为无明障碍,烦恼重,无明就是烦恼重,未能除灭,[一切幻化,于灭未灭]“未灭”尚未全灭,还没有全部除掉。于灭,应该灭的烦恼,还没有全部除掉,意思是还留有烦恼在。于灭不灭,应该灭的还没有完全灭,[妄功用中,] 本虚妄不实,无功夫可用。但是,他藉着这个虚妄的烦恼,还没有完全破除,还有我执、法执,所以,在虚妄当中还在用功,叫做妄功用中,实在本是虚妄,放下就是!所以,我们修行不是用功,是放下,放下就是看得开,观照无常,本无自性,放下就对,不必强加用功。说:我要对治烦恼,你愈对治烦恼,你愈烦恼,你不离能所嘛!对治烦恼是方便说,究竟无烦恼可对治,虚妄的东西你对治什么?你对治的那个地方,那个也是烦恼。譬如人家骂我不好,师父不要对治,你就承担:我真的不好,我要好好检讨,这样事情就解决了!你现在把它反过来,他现在骂我不好,你问:你凭什么说我不好?你讲个道理给我听听看!他讲一大篇,我就讲得比他更多;然后他登报纸毁谤我,我也去登报纸反击。这样要搞到什么时候?所以,我告诉诸位:不用解决事情,别人说我们不好,嗯!我不好!直接接受,放下,就什么都解决了!菩萨!修行哪有困难?你就是抓不到决窍,拼命想要修行,你就死得更惨!直接接受,放下,就什么都解决了!菩萨!修行哪有困难?你就是抓不到诀窍,抓不到诀窍,拼命想要修行,你就死得更惨!譬如说滴到墨水时,我告诉你:滴到墨水时,你不要吹它,你愈用力吹,它就扩散得愈大……,听懂了吗?滴到墨水时,你就静静地把它摆着;所有的赞叹、侮辱,发现这种情形、是非,你保持如如不动,到最后,他就拿你没办法,他气得半死,你很自在,很自在!要往哪里去?往这里来:放下!菩萨!这就是真正在用功,这是真的厉害的人,当下承担,认了就是你的。现在听了很高兴,回去之后还是用压抑的:要忍耐……,至少要懂得方法,至少要懂得方法。对不对?要懂得方法。我们是凡夫,师父也是凡夫,互相勉励,不要像刚刚讲的那个法师,一下子发那么大的愿,迟早会退失道心,我不骗你,一步一步来。[便显差别。】]这样就显示出差别。就是说:你在虚妄不实的烦恼当中用功,这样你就是显示差别性;对我们的本性来讲,实在是没有这一些,没有这一些。

  [众生迷惑颠倒,以为差别之因,故先标此。]先标此。[然迷倒之体,即根本无明,三细、四粗。]三细六粗里面的前面四粗,三细六粗里面,把那个六粗变成生、住、异、灭,就变成四粗:如果说六粗的话,把那个六粗变成生、住、异、灭,归纳成生、住、异、灭,就变成四粗。[《起信论》中,亦约此以显始觉阶位。]始觉的阶位。[未能除灭,]未能除灭,[一切幻化者:上云菩萨众生,皆是幻化,犹执为实,故曰:未能除灭。于灭未灭,]于灭未灭,还没有灭掉。[妄功用中者:灭、则渐次断灭;]渐次断灭。[未灭、则渐次治伏。]功夫还没到,你就一步一步来。所以说:功夫到了叫做当下,功夫到的人,都是讲“当下”这两个字,当下大悟,言下大悟,禅宗都是讲这句话,那就是功夫到家了;而我们是言下不悟,不悟就慢慢地来,渐次治伏。[如论中,前三位“觉前不觉后。” ]觉前不觉后。[谓障习渐尽,]障碍的习气慢慢慢慢除掉是。[如一分尘尽,一分镜明,以不达如幻本空,均为妄加功用中。七地已还,]已还就是七地以上,也就是说怎么样?七地、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[皆是梦中修道。]已还是以下,不是以上,以下。意思就是说:皆是梦中修道就是说:到七地以上,才是真正的大修行,才能够圆悟我们的本来面目。师父讲得太快,七地以下,不是以上,皆是梦中修行,不实在,不实在。[故《华严》有梦渡大河之喻。]就像作梦渡大河。[圆明证悟,始知烦恼本无,则见能断智慧功用,亦是虚妄。]连那个能断的也是虚妄,这一句很重要,因为能断的智慧你如果不放下,变成一咱傲慢的智慧,变成:我比你强!那就麻烦了!我比你强。在究竟智慧来讲,是没有这一些,没有我比你强。可是,在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智慧的时候,算是一种世间的还不成熟的智慧,他会认为:我比你强!还有一个“比你强”,那就不能入平等,就不能称真正的智慧。所以,佛陀说:不要在智慧当中夹杂着我慢、傲慢,不要在智慧当中夹杂着傲慢,这是很重要的观念。[如梦中以药治病得差,]就是好了。[寤后则药病俱遣,]醒来之后,譬如说我们在梦中梦见感冒、肚子痛,但是,醒来之后,没有那个病,也没有那个药。[故言妄功用也。于此妄功用中,便显有众生、菩萨之分,故云差别。]所以,有差别也是自己显现的。[初功用有殊竟。

  子二功极不异

  【“若得如来,寂灭随顺,实无寂灭,及寂灭者。】]意思是说:你如果能得到如来圆觉本性的思想,究竟清净的本性,顺着我们本来的觉性,就是始觉跟本觉合,一切的道理都用我们的智慧,所有的智慧都产生真理,智能证理,理不离智,意思是说:智慧不能离开道理;道理不能离开智慧,这就是随顺圆觉,寂灭不二,所以说:寂灭随顺。若能得到如来寂灭随顺,“寂灭”就是如如智证如如理,这样就叫做寂灭。如如智,不动的智慧,证不动的道理、永恒的道理,如如智证如如理,名真寂灭随顺。实无寂灭,这是重复现描述上面,还要包括这个名相都要破除。所以,到如如智证如如理,即能能所平等,一念不生,实无寂灭之法,亦无能寂灭者,灭之令寂。所以,简单讲:放下就是,一切法不受,放下就是。菩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