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你執著不完,一定要從空性下手。所以,當下若能無取無證,沒有一個無所取的地方,也沒有一個我們能證得什麼東西,連那個能證的心也沒有。于實相中,就是于平等實相當中,實在沒有菩薩,也沒有衆生,這樣我們就不會很崇拜菩薩,也不會很瞧不起衆生,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。昨天我看到二、叁個小姐在這裏拜佛、看經典,把大燈都打開來,那可能是初機的,好幾千瓦的燈就這樣開著。我也不敢把它關掉,第一、她虔誠在拜佛,但是,她不知道這樣是侵損常住,她不懂。我們自己一個人在用功時,如果看得到經典就不要開常住的燈,所謂:愛護常住物,如護眼中珠。以後如果有這種情形,要勸導一下,這樣不好,不要這樣。
[呼善男子而告之曰:汝前請重宣法王,圓滿覺性:當知圓覺自性,清淨本然,本非修證差別之性。]每一個衆生的圓覺自性都相同,不是因爲修證才有差別。[今性有差別者,皆由循順諸性,]因爲宿世的根機不同,[隨緣現起差別之性。諸差別性起時,全覺性而起,]藉著我們圓滿的覺性而起,[故曰法身流轉五道。誰爲能取所取,誰爲能證所證,故曰:無取無證。于清淨實相理中,實無菩薩,及諸衆生;菩薩衆生,同歸圓覺故。初正明無證竟。]所以,《圓覺經》就是講無差別,叫圓覺。簡單講:學這部經就是平等心,整部圓覺就是講離幻即覺,就是平等。
[癸二征釋所以
【“何以故?]底下講的太好了,[菩薩、衆生皆是幻化;]既然是幻化就無實體,菩薩是幻化,衆生也是幻化,皆是幻化。[幻化滅故,無取證者。]既然是幻化的東西就本無,就像海水的水泡,水溝破了就不見了。幻化若滅,就無取證。水中的水泡如果破掉,它就回複成水。譬如大海無論起多少波浪,一落入水中,統統是水,統統平等,都是海水。[譬如眼根,不自見眼;]譬如你的眼睛,看不到自己的眼睛,如果看得到自己的眼睛,那就嚴重了。那不就是一眼有神通,返觀回來看到另一眼?不然眼睛要怎麼看得到自己的眼睛?[性自平等,]我們的眼睛看出去,一切都盡爲眼所見,一樣![無平等者。】]也沒有所謂平等心的執著。性自平等,無平等者,本性本來就是平等,也無所謂平等心的執著。
[此征釋。]“征”就是問,“釋”就是答,這個就是問答。[何以故,實無菩薩衆生?因菩薩衆生,不過假名,皆是幻化。約有幻垢,名曰衆生。]幻垢就是因爲幻化出來的,而有所煩惱,“垢”就是煩惱,因爲不明了幻化,所以執著,而執著就會産生煩惱,煩惱就是衆生。[對離幻垢,說名菩薩。]對離開幻化出來的煩惱,說名是菩薩。[今幻化滅故,]幻化的煩惱沒有了,[是垢盡對除,]“垢”這個煩惱已經盡了,對除就是能除掉煩惱的心,以及煩惱的境都沒有。對除就是能所的意思,能所都盡。能跟所是一對,能所除掉,那當然就是沒有煩惱。[即無對垢,]也就是沒有所謂能所所産生的煩惱。[及說名者,故無取無證。譬如眼根,不自見眼者:猶如眼根,能見一切諸物,而獨不能自見其眼。又如眼光,照境之時,]我們的眼睛看外境的時候,能起心觀照,照境的時候,[境有千差,見唯是一,]樓房、道路、樹是千差萬別;但是,見到的時候是一,都一起看到,在這個時候[故雲平等。]不是說有的人比較醜,我的眼睛就沒看那個醜的人,同樣是我們的眼睛在看,統統看得到!這個人比較漂亮,我也看到;這個比較高、那個比較矮,我也有看到,統統看到,眼睛看出去時都是平等,不平等的是我們這顆心。所以,若心不強加分別,業障就沒有,對一切業障的現前、困境,我們認爲是前世欠人的,這樣一切事情都解決。見一切境界,不要強加分別,一切平等法,以空性來修行,對于一切逆境,都歡喜心接受,你在這個世界就解脫了,沒有顛倒,你就自在無挂礙。[但約于聖凡,無有分別勝劣之心,]就聖人、凡夫,無有分別勝劣之心,[而說平等,亦無有能作平等之者。]也沒有一個有所造作平等的人。[初明圓覺無證竟。
壬二明對機說證(分二)
癸初總標大意二 諸位階差(癸初又分二)
子初功用有殊二 功極不異
子初功用有殊
【“衆生迷倒,]“迷倒”就是因爲無明,衆生因爲無明[未能除滅]他無法除去煩惱;衆生因爲無明障礙,煩惱重,無明就是煩惱重,未能除滅,[一切幻化,于滅未滅]“未滅”尚未全滅,還沒有全部除掉。于滅,應該滅的煩惱,還沒有全部除掉,意思是還留有煩惱在。于滅不滅,應該滅的還沒有完全滅,[妄功用中,] 本虛妄不實,無功夫可用。但是,他藉著這個虛妄的煩惱,還沒有完全破除,還有我執、法執,所以,在虛妄當中還在用功,叫做妄功用中,實在本是虛妄,放下就是!所以,我們修行不是用功,是放下,放下就是看得開,觀照無常,本無自性,放下就對,不必強加用功。說:我要對治煩惱,你愈對治煩惱,你愈煩惱,你不離能所嘛!對治煩惱是方便說,究竟無煩惱可對治,虛妄的東西你對治什麼?你對治的那個地方,那個也是煩惱。譬如人家罵我不好,師父不要對治,你就承擔:我真的不好,我要好好檢討,這樣事情就解決了!你現在把它反過來,他現在罵我不好,你問:你憑什麼說我不好?你講個道理給我聽聽看!他講一大篇,我就講得比他更多;然後他登報紙毀謗我,我也去登報紙反擊。這樣要搞到什麼時候?所以,我告訴諸位:不用解決事情,別人說我們不好,嗯!我不好!直接接受,放下,就什麼都解決了!菩薩!修行哪有困難?你就是抓不到決竅,拼命想要修行,你就死得更慘!直接接受,放下,就什麼都解決了!菩薩!修行哪有困難?你就是抓不到訣竅,抓不到訣竅,拼命想要修行,你就死得更慘!譬如說滴到墨水時,我告訴你:滴到墨水時,你不要吹它,你愈用力吹,它就擴散得愈大……,聽懂了嗎?滴到墨水時,你就靜靜地把它擺著;所有的贊歎、侮辱,發現這種情形、是非,你保持如如不動,到最後,他就拿你沒辦法,他氣得半死,你很自在,很自在!要往哪裏去?往這裏來:放下!菩薩!這就是真正在用功,這是真的厲害的人,當下承擔,認了就是你的。現在聽了很高興,回去之後還是用壓抑的:要忍耐……,至少要懂得方法,至少要懂得方法。對不對?要懂得方法。我們是凡夫,師父也是凡夫,互相勉勵,不要像剛剛講的那個法師,一下子發那麼大的願,遲早會退失道心,我不騙你,一步一步來。[便顯差別。】]這樣就顯示出差別。就是說:你在虛妄不實的煩惱當中用功,這樣你就是顯示差別性;對我們的本性來講,實在是沒有這一些,沒有這一些。
[衆生迷惑顛倒,以爲差別之因,故先標此。]先標此。[然迷倒之體,即根本無明,叁細、四粗。]叁細六粗裏面的前面四粗,叁細六粗裏面,把那個六粗變成生、住、異、滅,就變成四粗:如果說六粗的話,把那個六粗變成生、住、異、滅,歸納成生、住、異、滅,就變成四粗。[《起信論》中,亦約此以顯始覺階位。]始覺的階位。[未能除滅,]未能除滅,[一切幻化者:上雲菩薩衆生,皆是幻化,猶執爲實,故曰:未能除滅。于滅未滅,]于滅未滅,還沒有滅掉。[妄功用中者:滅、則漸次斷滅;]漸次斷滅。[未滅、則漸次治伏。]功夫還沒到,你就一步一步來。所以說:功夫到了叫做當下,功夫到的人,都是講“當下”這兩個字,當下大悟,言下大悟,禅宗都是講這句話,那就是功夫到家了;而我們是言下不悟,不悟就慢慢地來,漸次治伏。[如論中,前叁位“覺前不覺後。” ]覺前不覺後。[謂障習漸盡,]障礙的習氣慢慢慢慢除掉是。[如一分塵盡,一分鏡明,以不達如幻本空,均爲妄加功用中。七地已還,]已還就是七地以上,也就是說怎麼樣?七地、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[皆是夢中修道。]已還是以下,不是以上,以下。意思就是說:皆是夢中修道就是說:到七地以上,才是真正的大修行,才能夠圓悟我們的本來面目。師父講得太快,七地以下,不是以上,皆是夢中修行,不實在,不實在。[故《華嚴》有夢渡大河之喻。]就像作夢渡大河。[圓明證悟,始知煩惱本無,則見能斷智慧功用,亦是虛妄。]連那個能斷的也是虛妄,這一句很重要,因爲能斷的智慧你如果不放下,變成一咱傲慢的智慧,變成:我比你強!那就麻煩了!我比你強。在究竟智慧來講,是沒有這一些,沒有我比你強。可是,在現在還沒有成熟的智慧的時候,算是一種世間的還不成熟的智慧,他會認爲:我比你強!還有一個“比你強”,那就不能入平等,就不能稱真正的智慧。所以,佛陀說:不要在智慧當中夾雜著我慢、傲慢,不要在智慧當中夾雜著傲慢,這是很重要的觀念。[如夢中以藥治病得差,]就是好了。[寤後則藥病俱遣,]醒來之後,譬如說我們在夢中夢見感冒、肚子痛,但是,醒來之後,沒有那個病,也沒有那個藥。[故言妄功用也。于此妄功用中,便顯有衆生、菩薩之分,故雲差別。]所以,有差別也是自己顯現的。[初功用有殊竟。
子二功極不異
【“若得如來,寂滅隨順,實無寂滅,及寂滅者。】]意思是說:你如果能得到如來圓覺本性的思想,究竟清淨的本性,順著我們本來的覺性,就是始覺跟本覺合,一切的道理都用我們的智慧,所有的智慧都産生真理,智能證理,理不離智,意思是說:智慧不能離開道理;道理不能離開智慧,這就是隨順圓覺,寂滅不二,所以說:寂滅隨順。若能得到如來寂滅隨順,“寂滅”就是如如智證如如理,這樣就叫做寂滅。如如智,不動的智慧,證不動的道理、永恒的道理,如如智證如如理,名真寂滅隨順。實無寂滅,這是重複現描述上面,還要包括這個名相都要破除。所以,到如如智證如如理,即能能所平等,一念不生,實無寂滅之法,亦無能寂滅者,滅之令寂。所以,簡單講:放下就是,一切法不受,放下就是。菩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