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問
庚初清淨慧啓請
【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而白佛言:】]這是請法的儀式,現在輪到清淨慧。
[初清淨慧啓請竟。
庚二正陳請詞(分二)
辛初慶前二 請後
辛初慶前
【“大悲世尊!爲我等輩,廣說如是不思議事;本所不見,本所不聞。我等今者,蒙佛善誘,]藉著佛陀的慈悲,好好的引導。[身心泰然,]泰然就是很安適、很舒適,身心愉快,[得大饒益。】]大饒益本來是說寬恕衆生,佛說法,衆生得到法喜,等于佛給衆生快樂,産生智慧,所以是大饒益。
[大悲世尊,解見在前。爲我等輩,廣說如是者:于一味圓覺,重重分析,輪回根本,五性差別,染淨等法,融通無礙。如是不思議事,本所不見,如來爲衆演說;本所不聞,]本來不曾聞過,[如來爲衆宣揚。我等今者,蒙佛循循善誘,]就是一次又一次的,依著某一個一定的原則,好好的引導。[迥異尋常,]遠超過一般。[立相之教,染淨攸分,破相之宗,染淨雙絕。]立教就是一般用語言或文字教化的教,所以叫做立相之教。簡單講就是所謂顯教,在文字上的教化,用文字、音聲教化,一般是指文字居多。染淨攸分,一般佛所講的經典、教典,以文字上的顯示來講,什麼是染法,什麼是淨法?攸就是迅速的意思,很快就分得很清楚。染淨很快就分得很清楚,這是染法、這是淨法,這是一般落入言教的教化。但是,如果是破相之宗,前面是立相,是藉著文字來教化,現在連文字都要放下,破相之宗是染法、淨法雙絕。“絕”就是統統要放下、要滅掉,平等。[今者顯出覺性,染淨融通,不禁圓解內發,]圓覺就是圓滿的覺性,從內在發出來。[輕安外形,]于我們的外在顯示出來,我們悟到圓覺的思想,顯示于外表很輕安。輕安就是所謂定的開始,輕安是一種定,不是深入的定;輕安可以說是一種法喜充滿,但法喜不代表定。所以,一般來說他很輕安,就是覺得他很法喜、很舒暢。但是,不是真正的像證悟的定,覺得很好而已。[故得身心泰然,安舒之貌,得大饒益也。初慶前竟。
辛二請後
【“願爲一切諸來法衆,]諸來不是如來,不是這個意思;就是凡是來參加這次法會的人,願爲這一次來參加法會的一切法衆,[重宣法王]就是佛,再一次的請佛慈悲,來宣說[圓滿覺性,一切衆生及諸菩薩,如來世尊所證、所得,雲何差別?]有什麼差別呢?一切衆生跟諸菩薩、如來世尊所證的有什麼差別呢?[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,隨順開悟,漸次能入。”】]因爲凡夫有凡夫的根機,菩薩有菩薩的根機,所以,因爲有差別性,諸佛慈悲,衆生聽到佛開示之後,他就隨順開悟,漸次能入。
[願爲十方,諸來一切法會聽衆,重宣法王,圓滿覺性,一味平等,凡聖無差。因何現在一切發心修行衆生,及諸菩薩,如來世尊,從凡至聖,其所證之覺性,與所得之位次,前後竟有差別耶?]所以,究竟來講,諸佛的心地沒有差別;但是,如果從凡夫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一直到佛,當然就有差別,根性不同嘛![前雲:因二種障,]就是理跟事相的障礙;唯識學的二種障礙是煩惱障跟所知障;《圓覺經》的二種障礙卻是理的障礙跟事相的障礙,這個要注意。[而現深淺差別。良以]就是因爲,因爲[如來在世,叁業殊勝,]爲什麼說:如來在世,叁業殊勝呢?就是給你一個增上緣,如來在世、佛在世的時候,我們只要見到佛的莊嚴、佛的神通,一見到就開悟!佛當時在世的時候,凡是見到佛陀的人,光是看到佛的外相,就有無量的歡喜。對于佛,看到佛的莊嚴相,不會産生淫的念頭,這在經典有講。如來叁十二相,阿難叁十相,只有差兩相,但是,看到阿難會産生愛慕的心理;而看到佛的莊嚴相,因爲佛又加上一個威德,他不但是莊嚴,又有威德,你看到他很莊嚴,但是,不敢靠得太近,佛是非常慈悲的人,威德慈悲並重。所以,看到佛不會動到淫的念頭,這很不可思議!就是很景仰的,如來在世,叁業殊勝。叁業殊勝就是說:能使我們的外緣比較好。[諸來法衆,五根通利,所以法雷既震,聾耳全聲。]耳聾的人都聽得到。[至于末世,恐未能爾,故再問所證所得,雲何差別?令末世衆生,時至機熟,聞此聖教,隨順開悟,漸次能入者:謂隨順聖教,心得開悟,所證之理,聖凡平等,漸次伏斷,]還是要有次第的,修行,我們不是六祖的根器,還是要一步一步來,漸次能入。隨順聖教,心得開悟,所證的道理,聖凡平等,漸次,慢慢的降伏,慢慢再斷。伏跟斷不一樣,伏是沒有斷,煩惱暫時不起叫做伏;煩惱連根拔除叫做斷,所以,伏跟斷是不一樣。[隨順覺性,而能得入差別之位矣。如《楞嚴經》所雲:“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,事須漸除,因次第盡。” ]這個講得實在太好了!理則頓悟就是一般來說道理能使我們頓悟,知道我們人人都有清淨的心、清淨的本性,我們要有平等心,這大家都講得出來,知道是這樣講,大家都有這種見解,刹那之間我們就了解,我們將來能成佛。乘悟並銷,“乘”就是階級,不論是聲聞乘、圓覺乘、菩薩乘,只要他悟到了,“並”就是一切,都可以融通這個道理。乘悟並銷就是在不同的階段裏面只要他悟到平等的法性,統統可以融通。凡夫也好、二乘人也好、菩薩也好;但是,事須漸除,就事相來講;事相就是習氣,就我們身上所有的事相的習氣來說,這個很難斷,這個要一步一步來,因次第盡。雖然我們了解道理,不過,如果我們不在事相上下功夫,我們壞的習氣會繼續保留,生死就不了。所以,我規定這些徒弟,第一個要遠離女衆,二要遠離在家居士。爲什麼?遠離女衆煩惱少,遠離在家居士,啰哩啰嗦的事情就沒有。因爲在家人的事情講不完,他如果聽他講他家裏的事,就講不停。再來,就是我們心的問題了,出家人如果遠離這二種情形,再來就是我們心地的問題了。自己起煩惱,自己慢慢處理,爲什麼?事相上,你要慢慢的去除掉,慢慢的去除掉。我們在家居士也是這樣,要遠離惡緣,很簡單,就像戒毒所,想戒掉,不是不想改,但身邊的壞朋友多,還是會被拉去。所以,雖然他內心都知道這個道理,很清楚,但是,沒有辦法,經不起誘惑。有一句話說:誓言敵不過誘惑;我們所發的願,敵不過五欲六塵的引誘。凡夫沒有辦法,很不容易的!有時候,我們一下子發的願太大,一下子就退道心了。以前有一個教我們《四十二章經》的比丘,下課後,他馬上關起房門開始念咒,整天都在用功。人家去跟老和尚講:他很用功,很贊歎他!老和尚因爲出家久了,很了解,只是笑一笑。意思是:現在的用功精進,哪能代表以後?你一下子不能發很大的願,說我要怎麼樣子,要怎麼做。發愈大的願,你就退得愈快,我就跟你講:一步一步來,慢慢來,師父講的你要聽。聽師父話的人最聰明,他都不要動到腦筋,這是最聰明!不相信的話,我放這叁十幾個徒弟出去,經過二十年,最少還俗二十個,保證倒,一定倒,還加上蓋章!很沒有智慧,二、叁年就要出去自己修行,講起來是很可悲的!我搞了二十年,還不敢自己跑到山上修行。要學聰明一點!爲什麼?事相、習氣,這個太難斷了!女衆如果給你念一下“召請咒”就跟著走了;或是金錢誘惑,就跟著走了!不然就是整天渾渾噩噩的,不知道修行,自己住茅蓬,就到處逛了,變成去哪裏沒人管。住過茅蓬的都勸你不要住茅蓬,所以,我們在家人也是一樣。第一要先遠離外境,惡劣的環境;譬如這個人很煩惱,整天都講別人壞話,你就一定要遠離。這個人煩惱很重,每天來,都講他家的事情給你聽,你也會很煩惱,也要遠離。爲什麼?我們要聽就要聽清淨法。金錢、名利,不能搞得我們太忙碌,忙到最後,都是空的東西。再來,聽經聞法絕對不要缺席,不能離開文殊講堂,善知識的地方,與這些法師互相共勉勵,聽師父這幾句話,你的道業已經六十分了,你生死已經有相當的把握了,每天在熏習,這個力量很可怕!你自己去山上用功,你叁年的用功,比不上你在這邊一年,因爲你每天在磨練嘛![于一圓覺妙性,一味平等,而現差別之位,雖現差別,還是平等也。
【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;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】
二正陳請詞竟。
庚叁如來贊許
【爾時,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,請問如來漸次差別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!” 】
告清淨慧者,因是請主故。重贊善哉者:乃能爲末世衆生,請問如來,既悟所證之理,本來平等,複悟所入之位,漸次差別。此二者,均可贊善。汝今谛聽,吾當爲汝解說。叁如來贊許竟。
庚四承教靜聽
【時,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默然而聽。】
四承教靜聽竟。
庚五正答所問(分二)
辛初長行二 偈頌(辛初又分二)
壬初明圓覺無證二 明對機說證(壬初又分二)
癸初正明無證二 徵釋所以
癸初正明無證
【“善男子!圓覺自性,非性性有,循諸性起,無取無證。于實相中,實無菩薩及諸衆生。】]這如果不解釋,保證看不懂,不知道在講什麼,念起來是每個字都認得,奇怪!整段念起來就是看不懂。古人翻譯的經典,詞句都很簡潔。善男子!圓覺自性,我們圓滿清淨的覺性、自性,非性性有,非性就是非本性;性有,有所差別,譬如二乘人的性是小乘;菩薩的性就是大乘。非性性有就是說圓滿自覺的本性,不是本性有差別,非本性的差別;性有:有種種的差別性。反過來,非本性性有就是:非本性有所差別,這真的不容易看!循諸五性而起,循諸就是依著,依著五種性,因爲有五種性而起,而有差別;因爲有五種根機的差別。“當下若能”無取無證,如果你當下放下,一切法不可得,包括善惡、聖凡對立,一切統統放下。師父一直告訴諸位:修行,你一定要從空性下手,你如果要執著這個世間的事情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