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跟宇宙,不然实在是没有的东西,就是无明所生的产物。[翳华二法,皆无实体,非是对待安立之故。众生迷时,妄见生死,究竟众生,性自涅槃,故曰本来成佛。一翳差华亡喻竟。]我们人的执着,如果没有遇到佛法,颠倒梦想,到死也没办法!
[丑二空不生华喻
【“亦如空华灭于空时,不可说言:“虚空何时更起空华?”何以故?空本无华,非起灭故。】]简单解释一下:就像空中的花,在虚空消失的时候,消失于虚空;灭于空时,这个“空”就是圆觉。这个空华比喻作无明,消失在圆觉清净心当中,一样的意思。你不能说:虚空什么时候再产生空华?因为它本来就没有,何以故?空本无华,我们的圆觉本来就没有无明这种东西,因为本性没有生灭,“起”就是生,就是没有所谓的生灭故。
[亦如空华:喻生死涅槃。虚空,喻圆觉净心。若悟空华,灭于空时,不可说言,虚空何时,更起空华,为什么?[是空华本无故。]那是因为我们眼睛痛,就是本来没有人生、宇宙这种东西,这是因为我们无明的业力所牵引出来的错觉。[以何以故征释云:空本无华者:喻净眼不见空华,而如来已了识空,]就是分别心本来就是本性的圆觉心。如来已了识空,就是说已经彻底的了悟,这个分别心当体就没有。[不见有法起灭。]“起”就是增加,“灭”就是减少,不生不灭的意思。就是保持这颗清净如如不动的心,这样就完成佛道。[以既不见华,孰为起灭?]本来就没有的东西,你的眼睛如果清清净净的,空中没有花,什么东西灭呢?意思是:本来就没有无明,要怎么说灭掉无明呢?本来烦恼就是空性,我空、宇宙、法也空,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,到底是谁在起在灭呢?[喻如来于圆觉净心,真空实相之中,不见有少法生,]不见有少法生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在内心里面增加一点点欢喜;也不在内心里面减低一些些的清净,统统没有!本来就如此,烦恼自性本空,本无一切烦恼可得。不见有少法生,[不见有少法灭焉。]也没有灭。[初喻释竟。]我们如果用记忆的思想来讲,我们从小到大,只是这个肉体一天一天一直长大;不过,这是一个生灭法在增加、减少,以这颗心来说,我们从小到大,脑容量变大,思想增长,经验比较足够;但是,真如本性不增不减。
[子二法合
【“生死涅槃同于起灭,妙觉圆照离于华翳。】]生死是凡夫,涅槃是圣人;但是,你如果不放下涅槃,同样不究竟。所以,生死跟涅槃都要放下,不然,还是一样,执着一个涅槃,同样变成生灭法,同于起灭。妙觉圆照,离于华翳,我们本性的不可思议的妙觉圆照,那么,离开一切华翳;华翳不是对待,因有翳而有华,翳无华就空。翳华二法,非相待故。
[迷见生死,似华起;]就像空中有华,表示好象有这个人生跟宇宙的真实体,似华起就是真的好象有人生。[悟得涅槃,似华灭。执则成有,不执成无,空本无华,起无起处,灭何所灭?]所以,我们保持空荡荡的空性,运用于一切世间宇宙,一切法皆空。如果说:我们只用一个虚空来比喻,放大胸量;用一个放大胸量来完成佛道,这是一种很勉强的讲法。我们说放大度量,放大度量它的根本意识的立足点,还是一个我执,因为大空而有大有,那也是一个方便的比喻。见性之人,无所不空,不是说我放大我的度量来包容,那是一种譬喻法。大彻大悟的人,他根本就连空性的东西,连这个虚空在包容什么东西都没有,虚空粉碎,他所到之处,都没有时空的架构,哪里有什么我在包容你呢?用虚空来解释我们的度量大,这不是一个开悟的人。大彻大悟的人不是这样比喻,因为他连点都没有,就是说:他连感觉我在包容你,他都没有这种念头。连这个出发点都没有,也就是破除一个我执,就无我嘛。无我,你没有立足一个定点,没有一个固定点的存在,一切当体就是空性的东西,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东西。[妙明觉性,圆照法界,寂灭无二,离于生死涅槃,无明妄见,惟有空性独存,]离开这个虚妄之见,就是心错觉,产生执着,只有空性独存,[故曰:离于华翳。二法合竟。
子三结成
【“善男子!当知虚空,非是暂有,亦非暂无,]意思是:它本来就在那个地方,不管你承不承认,虚空都存在那个地方。虚空到达不增不减,离有跟无的观念,不是暂有,也不是暂无。况复如来圆觉随顺,而为虚空平等本性。】善男子!我们要了解,虚空不是暂时有,也不是暂时无,何况我们的本性、如来的本性,圆觉随顺,随顺就是随顺真如门而入。而为虚空,虚空尚且有这种情形,何况我们平等的本性呢?
[上云:惟有虚空,离于华翳,即以虚空为喻。故告以当知:虚空非是暂有,不是因离华翳而暂有,亦不是因有华翳而暂无。]不是这样。[此中虚空,喻圆觉净性,]统在那个地方,[恒常不变,即是成佛真体。]成佛的真体,[即此一喻,前二难自然而解矣!]前面两种困难的疑问,自然就解答了。[虚空非暂有无,觉性何关迷悟。此不因离华翳而暂有,]我们的本性也不是离开华翳就暂有。[显有华翳时,即有虚空。觉性,即是作众生时,]我们的觉性作众生的时候,[我法二执正炽,]“炽”就是燃烧,分别、执着得很厉害,就像火在烧一样,执恼,就像我们人的贪、嗔、痴三毒,像火在烧一样。[而佛性如故,故曰:众生本来成佛,复有一切无明。]众生本来成佛,哪里说有一切无明存在?[又不因有华翳而暂无,]也不因为空中有花,或是因眼睛有毛病而消失。你的眼睛有毛病,看到虚空有花,虚空还是在那里。[显虚空本有,不过为华翳所障覆。法中即是佛性本有,但为我法二执障覆,不妨说无明众生本有,复说本来成佛。况复如来,圆觉随顺者:此约在缠]就是在烦恼当中[之圆觉。]在缠就是指众生位的时候,这个是指在被烦恼所束缚众生位的,隐藏起来的那个圆觉来讲的,就是说:就在缠的圆觉,在缠,我们就是被束缚起来。[如来,约心真如生灭二门,因随顺真如生灭二门之故,而能成立虚空,及一切法。犹言虚空尚不因幻华起灭而为有无,何况圆觉真常之理,而为虚空平等本性,又岂随生死涅槃而起灭耶?初空中华无起灭喻竟。
癸二金中矿不重生喻
【“善男子!如销金矿,]销金矿就是说开采出来的矿有污点、有杂质,销就是把它放进炉子里冶炼。[金非销有;]它本来就有金子的性,不是经过大熔炉冶炼才有金。就是它本来就含有金,冶炼后才能得到纯金;如果你拿一把土去冶炼,炼了老半天还是土。金非销有,金子不是经过熔炉锻炼才产生的,是本来就有金性。[既已成金,]就是已经成佛了,[不重为矿。]就不再为众生,没有再变回众生的道理。“矿”就是比喻众生。既已成金,既然已经成佛道,哪里还会变成众生呢?就像深山里开采出来的金矿,把它锻炼成金后,金已经恢复本来,哪有可能再变成矿呢?[经无穷时,金性不坏。]意思是说:成佛永远不会变众生,经过无穷时劫,金子还是金性。[不应说言“本非成就。”如来圆觉亦复如是。】]不能说本来不是这样,不能这样讲。为什么?在为金怀本来就是存在的,如来圆觉也是这样子,如来圆觉本来具足。
[即此一喻,第三难亦涣然冰释矣!]疑问也消除了。[如销镕蕴金之矿,]“蕴”金就是藏着,含藏着金的这个矿叫做蕴。[令成精金,金在矿中,销矿金现,非销始有,]不是锻练才有。[虽假炉冶煆炼之功,金性要须本有。]不然你抓一把泥土去冶炼看看,它本来就不含有金,要如何炼成金呢?[既已销去矿滓,“滓”就是说不纯,所剩下来的东西。[而成真金,再不重为矿耳。]不会再变成矿,炼成金就是金了;我们成佛就是佛,永远不会再变成众生。[经无穷时,金性不坏者:此明在矿则隐,]在矿中,金性隐藏起来。[出矿则显,纵经无穷之时劫,而金性仍然不坏,不应说言。非本来成就。]不能说不是本来就成就的,意思是圆觉性本来就具足。[此释成金性本有也。]这就是藉着比喻来合这个法, “此法合”。
[如来圆觉,亦复如是者:此法合。如来证极圆觉妙性,亦复如是。最初修行,须假般若观照之功,照破无明,以显觉性。矿喻无明;金喻觉性。金非销有,]把它锻炼过,这个“销”是放入大熔炉里面冶炼,靠着这个高温。金如果没有经过锻炼,佛性就显现不出来,也不是经过销才有,也不是经过熔化才有金,本来矿中就有金。[谓觉性非因修观照而有,未断无明时,本来具足,不是修生,但是修显。]不是因为修行而产生佛性,是因为修行而显现出佛性。所以,未断无明的时候,本来也是具足佛性,不是因为修行才产生佛性;但是,只是因为修行,才显示出我们的佛性,如果我们没有佛性,怎么修都不能成佛。[既已成金,不重为矿者:谓既证极圆觉妙性,再不复重起无明。]不再回复无明,[解答三难,异生本成佛道,]异生就是一切众生,本成佛道。[后起无明,]又起无明,[一切如来,何时复生一切烦恼。二喻释现起之疑竟。
壬三显示浅难深造(分二)
癸一所造离念二 能造带情
癸一所造离念
【“善男子!一切如来妙圆觉心,本无菩提及与涅槃,亦无成佛及不成佛,无妄轮回及非轮回。】]无妄轮回,无所谓的生死轮回相,以及非轮回,非轮回就是涅槃相。无妄轮回及非轮回,就是无所谓的生死虚妄的轮回相,以及所谓的涅槃清净相,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。这个讲得实在是太好了!一切如来就是我们的本性,已经脱离假相的佛性(如来),每个人心中的本性叫做如来。妙觉的圆觉心中是什么情形呢?底下这句你就知道怎么修行。如果有人跟你说,他很有修行,他就是很没有修行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的圆觉妙心本无菩提可修,亦无所谓涅槃,也没有所谓成佛,不迷就是佛。及不成佛,无所谓成佛跟不成佛,这都是对立性的东西,也没有所谓生死生灭的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