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跟宇宙,不然實在是沒有的東西,就是無明所生的産物。[翳華二法,皆無實體,非是對待安立之故。衆生迷時,妄見生死,究竟衆生,性自涅槃,故曰本來成佛。一翳差華亡喻竟。]我們人的執著,如果沒有遇到佛法,顛倒夢想,到死也沒辦法!
[醜二空不生華喻
【“亦如空華滅于空時,不可說言:“虛空何時更起空華?”何以故?空本無華,非起滅故。】]簡單解釋一下:就像空中的花,在虛空消失的時候,消失于虛空;滅于空時,這個“空”就是圓覺。這個空華比喻作無明,消失在圓覺清淨心當中,一樣的意思。你不能說:虛空什麼時候再産生空華?因爲它本來就沒有,何以故?空本無華,我們的圓覺本來就沒有無明這種東西,因爲本性沒有生滅,“起”就是生,就是沒有所謂的生滅故。
[亦如空華:喻生死涅槃。虛空,喻圓覺淨心。若悟空華,滅于空時,不可說言,虛空何時,更起空華,爲什麼?[是空華本無故。]那是因爲我們眼睛痛,就是本來沒有人生、宇宙這種東西,這是因爲我們無明的業力所牽引出來的錯覺。[以何以故征釋雲:空本無華者:喻淨眼不見空華,而如來已了識空,]就是分別心本來就是本性的圓覺心。如來已了識空,就是說已經徹底的了悟,這個分別心當體就沒有。[不見有法起滅。]“起”就是增加,“滅”就是減少,不生不滅的意思。就是保持這顆清淨如如不動的心,這樣就完成佛道。[以既不見華,孰爲起滅?]本來就沒有的東西,你的眼睛如果清清淨淨的,空中沒有花,什麼東西滅呢?意思是:本來就沒有無明,要怎麼說滅掉無明呢?本來煩惱就是空性,我空、宇宙、法也空,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,到底是誰在起在滅呢?[喻如來于圓覺淨心,真空實相之中,不見有少法生,]不見有少法生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在內心裏面增加一點點歡喜;也不在內心裏面減低一些些的清淨,統統沒有!本來就如此,煩惱自性本空,本無一切煩惱可得。不見有少法生,[不見有少法滅焉。]也沒有滅。[初喻釋竟。]我們如果用記憶的思想來講,我們從小到大,只是這個肉體一天一天一直長大;不過,這是一個生滅法在增加、減少,以這顆心來說,我們從小到大,腦容量變大,思想增長,經驗比較足夠;但是,真如本性不增不減。
[子二法合
【“生死涅槃同于起滅,妙覺圓照離于華翳。】]生死是凡夫,涅槃是聖人;但是,你如果不放下涅槃,同樣不究竟。所以,生死跟涅槃都要放下,不然,還是一樣,執著一個涅槃,同樣變成生滅法,同于起滅。妙覺圓照,離于華翳,我們本性的不可思議的妙覺圓照,那麼,離開一切華翳;華翳不是對待,因有翳而有華,翳無華就空。翳華二法,非相待故。
[迷見生死,似華起;]就像空中有華,表示好象有這個人生跟宇宙的真實體,似華起就是真的好象有人生。[悟得涅槃,似華滅。執則成有,不執成無,空本無華,起無起處,滅何所滅?]所以,我們保持空蕩蕩的空性,運用于一切世間宇宙,一切法皆空。如果說:我們只用一個虛空來比喻,放大胸量;用一個放大胸量來完成佛道,這是一種很勉強的講法。我們說放大度量,放大度量它的根本意識的立足點,還是一個我執,因爲大空而有大有,那也是一個方便的比喻。見性之人,無所不空,不是說我放大我的度量來包容,那是一種譬喻法。大徹大悟的人,他根本就連空性的東西,連這個虛空在包容什麼東西都沒有,虛空粉碎,他所到之處,都沒有時空的架構,哪裏有什麼我在包容你呢?用虛空來解釋我們的度量大,這不是一個開悟的人。大徹大悟的人不是這樣比喻,因爲他連點都沒有,就是說:他連感覺我在包容你,他都沒有這種念頭。連這個出發點都沒有,也就是破除一個我執,就無我嘛。無我,你沒有立足一個定點,沒有一個固定點的存在,一切當體就是空性的東西,一切語言都是多余的東西。[妙明覺性,圓照法界,寂滅無二,離于生死涅槃,無明妄見,惟有空性獨存,]離開這個虛妄之見,就是心錯覺,産生執著,只有空性獨存,[故曰:離于華翳。二法合竟。
子叁結成
【“善男子!當知虛空,非是暫有,亦非暫無,]意思是:它本來就在那個地方,不管你承不承認,虛空都存在那個地方。虛空到達不增不減,離有跟無的觀念,不是暫有,也不是暫無。況複如來圓覺隨順,而爲虛空平等本性。】善男子!我們要了解,虛空不是暫時有,也不是暫時無,何況我們的本性、如來的本性,圓覺隨順,隨順就是隨順真如門而入。而爲虛空,虛空尚且有這種情形,何況我們平等的本性呢?
[上雲:惟有虛空,離于華翳,即以虛空爲喻。故告以當知:虛空非是暫有,不是因離華翳而暫有,亦不是因有華翳而暫無。]不是這樣。[此中虛空,喻圓覺淨性,]統在那個地方,[恒常不變,即是成佛真體。]成佛的真體,[即此一喻,前二難自然而解矣!]前面兩種困難的疑問,自然就解答了。[虛空非暫有無,覺性何關迷悟。此不因離華翳而暫有,]我們的本性也不是離開華翳就暫有。[顯有華翳時,即有虛空。覺性,即是作衆生時,]我們的覺性作衆生的時候,[我法二執正熾,]“熾”就是燃燒,分別、執著得很厲害,就像火在燒一樣,執惱,就像我們人的貪、嗔、癡叁毒,像火在燒一樣。[而佛性如故,故曰:衆生本來成佛,複有一切無明。]衆生本來成佛,哪裏說有一切無明存在?[又不因有華翳而暫無,]也不因爲空中有花,或是因眼睛有毛病而消失。你的眼睛有毛病,看到虛空有花,虛空還是在那裏。[顯虛空本有,不過爲華翳所障覆。法中即是佛性本有,但爲我法二執障覆,不妨說無明衆生本有,複說本來成佛。況複如來,圓覺隨順者:此約在纏]就是在煩惱當中[之圓覺。]在纏就是指衆生位的時候,這個是指在被煩惱所束縛衆生位的,隱藏起來的那個圓覺來講的,就是說:就在纏的圓覺,在纏,我們就是被束縛起來。[如來,約心真如生滅二門,因隨順真如生滅二門之故,而能成立虛空,及一切法。猶言虛空尚不因幻華起滅而爲有無,何況圓覺真常之理,而爲虛空平等本性,又豈隨生死涅槃而起滅耶?初空中華無起滅喻竟。
癸二金中礦不重生喻
【“善男子!如銷金礦,]銷金礦就是說開采出來的礦有汙點、有雜質,銷就是把它放進爐子裏冶煉。[金非銷有;]它本來就有金子的性,不是經過大熔爐冶煉才有金。就是它本來就含有金,冶煉後才能得到純金;如果你拿一把土去冶煉,煉了老半天還是土。金非銷有,金子不是經過熔爐鍛煉才産生的,是本來就有金性。[既已成金,]就是已經成佛了,[不重爲礦。]就不再爲衆生,沒有再變回衆生的道理。“礦”就是比喻衆生。既已成金,既然已經成佛道,哪裏還會變成衆生呢?就像深山裏開采出來的金礦,把它鍛煉成金後,金已經恢複本來,哪有可能再變成礦呢?[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。]意思是說:成佛永遠不會變衆生,經過無窮時劫,金子還是金性。[不應說言“本非成就。”如來圓覺亦複如是。】]不能說本來不是這樣,不能這樣講。爲什麼?在爲金懷本來就是存在的,如來圓覺也是這樣子,如來圓覺本來具足。
[即此一喻,第叁難亦渙然冰釋矣!]疑問也消除了。[如銷镕蘊金之礦,]“蘊”金就是藏著,含藏著金的這個礦叫做蘊。[令成精金,金在礦中,銷礦金現,非銷始有,]不是鍛練才有。[雖假爐冶煆煉之功,金性要須本有。]不然你抓一把泥土去冶煉看看,它本來就不含有金,要如何煉成金呢?[既已銷去礦滓,“滓”就是說不純,所剩下來的東西。[而成真金,再不重爲礦耳。]不會再變成礦,煉成金就是金了;我們成佛就是佛,永遠不會再變成衆生。[經無窮時,金性不壞者:此明在礦則隱,]在礦中,金性隱藏起來。[出礦則顯,縱經無窮之時劫,而金性仍然不壞,不應說言。非本來成就。]不能說不是本來就成就的,意思是圓覺性本來就具足。[此釋成金性本有也。]這就是藉著比喻來合這個法, “此法合”。
[如來圓覺,亦複如是者:此法合。如來證極圓覺妙性,亦複如是。最初修行,須假般若觀照之功,照破無明,以顯覺性。礦喻無明;金喻覺性。金非銷有,]把它鍛煉過,這個“銷”是放入大熔爐裏面冶煉,靠著這個高溫。金如果沒有經過鍛煉,佛性就顯現不出來,也不是經過銷才有,也不是經過熔化才有金,本來礦中就有金。[謂覺性非因修觀照而有,未斷無明時,本來具足,不是修生,但是修顯。]不是因爲修行而産生佛性,是因爲修行而顯現出佛性。所以,未斷無明的時候,本來也是具足佛性,不是因爲修行才産生佛性;但是,只是因爲修行,才顯示出我們的佛性,如果我們沒有佛性,怎麼修都不能成佛。[既已成金,不重爲礦者:謂既證極圓覺妙性,再不複重起無明。]不再回複無明,[解答叁難,異生本成佛道,]異生就是一切衆生,本成佛道。[後起無明,]又起無明,[一切如來,何時複生一切煩惱。二喻釋現起之疑竟。
壬叁顯示淺難深造(分二)
癸一所造離念二 能造帶情
癸一所造離念
【“善男子!一切如來妙圓覺心,本無菩提及與涅槃,亦無成佛及不成佛,無妄輪回及非輪回。】]無妄輪回,無所謂的生死輪回相,以及非輪回,非輪回就是涅槃相。無妄輪回及非輪回,就是無所謂的生死虛妄的輪回相,以及所謂的涅槃清淨相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這個講得實在是太好了!一切如來就是我們的本性,已經脫離假相的佛性(如來),每個人心中的本性叫做如來。妙覺的圓覺心中是什麼情形呢?底下這句你就知道怎麼修行。如果有人跟你說,他很有修行,他就是很沒有修行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的圓覺妙心本無菩提可修,亦無所謂涅槃,也沒有所謂成佛,不迷就是佛。及不成佛,無所謂成佛跟不成佛,這都是對立性的東西,也沒有所謂生死生滅的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