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輪回相;也沒有所謂清淨非輪回的涅槃相,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。
[一切如來:約出纏妙覺果體,]已經離開煩惱的那個,出纏就是已經離開、擺脫了煩惱,擺脫了我法二執叫做出纏。已經擺脫了我法二執,妙覺的果體,[其所造離念。如《起信論》雲:“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。” ]這句話也很好,一個人若能離開一切執著,那麼,他的心的平等性就如同虛空。我們如果離念,這個念,念念都是執著的。離開一切善惡、大小、高下、貧富對立的念頭,凡是起心動念,都是執著的念嘛!對不對?離念相者,簡單講就是離執著者,簡單講就是這樣。離執著者,他的胸量等虛空界,“等”就是跟虛空一樣的大。簡單講就是什麼事情都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擅加刻意的把它劃分。凡夫可能沒有辦法做到這樣;但是,凡夫要趕快的調整我們的情緒,要隨時調整自己,進入與空相應的思想。要能夠把這個有化作無的力量,這樣佛道就快完成了。千萬不要讓這些仇視心、不滿的心,填塞我們的心中,事情過後,前一秒鍾過,這一秒鍾就不執著。我們雖然還有習氣存在,但是,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。[彌滿清淨,中不容他,]更加的圓滿清淨,其中不容他,不容他就是不雜,一滴塵不染;中不容他,一絲不挂,一塵不染。[故謂之妙。圓照法界,靈覺不迷,故稱圓覺真心。]所以稱爲圓覺真心。[絕諸對待,本無菩提,及與涅槃。以菩提涅槃,皆屬對待。轉煩惱而成菩提,轉生死而證涅槃,體雖即真,名因妄得,]體是無形的體,雖然說是真的;但是,安立一個名字上去,又變成虛妄的東西,名因妄得。名字還是因爲虛妄的對立襯托出來,而得到一個涅槃的假名,[故皆無之。]簡單講,涅槃本無一切相可得,既然無一切相,哪有涅槃可名之呢?既然無一切相,哪有涅槃?生死當下空性就是涅槃,所以,生死涅槃等同虛空,就是這個道理。[亦無成佛及不成佛,無妄輪回及非輪回:此的示圓覺性中,]的示就是直指目標,正確的指引;此的示,就是正確的來開示我們。我們的圓覺性中是什麼呢?[本無生死涅槃之相。]悟到生死本空,當下就是涅槃。[成佛,是涅槃不生不滅,非輪回相。不成佛,是生死有生有滅,妄輪回相。前雲生死涅槃,同于起滅,妙覺圓照,離于華翳,故皆無之。]統統沒有,[若有少見,則迷圓覺。]少見就是動到一點點的執著,你只要認爲有法可得,叫做少見,若以爲有法可得,一點點的法可得,有涅槃可得,也是少見。你只要落入觀念,統統會迷惑了我們圓覺的本來面目。所以,掃地就要掃幹淨,如果要修行念頭就要放得很幹淨;修行要有一個很大的關鍵,就是要有很大的志氣,肯放得下,不計較,過去放下,現在空性,未來不可得、不可知。過去不用去想它,現在是生滅,當下現在就是在滅,無一法可得,每一分一秒都在變化;既然一分一秒都在變化,不值得我們執著。你今天所有的執著,變成明天的後悔,這樣我們今天的執著,也是變成痛苦。我常常說: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最後尚且能夠解決,爲什麼一點紛爭不能解決呢?這樣是不是痛苦了我們自己?[《華嚴經》雲:“于法若有見,此則未爲見,若無有見者,如是乃見佛。”所造離念竟。]其實經典句句都是直指人心,明心見性,句句都叫你見本性。只是你一直團團轉,轉不出來而已,怎麼繞就是找不到目標。兩眼無神呆呆坐在那裏,其實就在眼前,踏破鐵鞋無處覓,得來全不費功夫。明心見性的人說:太容易啊!不見性的人說:太困難!踏破鐵鞋無處覓,大徹大悟的人說:得來全不費功夫,連功夫都不要用到。所以,但息妄念,別無聖解,只要息妄想就是了!以前有一個高僧大德都修這一句:還有嗎?這一句[還有嗎]就是高僧修到開悟的用功處,他常常問:還有嗎?這是什麼典故呢?這是起自一個叢林裏面,他教了一些徒弟很調皮,就是不聽師父的話,老是忤逆他。這個師父誓願要明心見性,而他的徒弟如果做到讓師父生氣,師父就問:還有嗎?意思是說:還有沒有更讓我生氣的?這樣聽懂了嗎?還有沒有那種會讓我生氣的?所以,他常問徒弟:還有嗎?他的徒弟聽不懂。這種功夫不簡單,你知道嗎?意思是:會讓我生氣的功夫,盡量使出來;另一個是修什麼呢?隨他去,就是修隨他去。他徒弟來說什麼,就:隨他去!任何事情都不挂礙!所以,祖師大德開悟,都是專修一法就開悟,我們就是不能專修一法,于法若有見,對于一切法,你只要動到念頭;所謂見就是指分別心,你只要動到分別跟執著心,此則未爲見,那還不算見到我們的佛性。你要到什麼功夫,才真正見到佛呢?若無有見,掃除一切,連動念、寬恕說:我在忍辱,都不可以。因爲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,佛說忍辱,即非忍辱,是名忍辱,連“忍辱”這個觀念都不可以。你說:我今天忍耐、明天忍耐、後天忍耐,只是一直壓抑;壓抑到最後,你就會爆發出來。我常常說:修行不能用忍耐的,連忍耐的功夫都不可以有,連忍耐的念頭都不可以有,本無的東西,你在忍什麼?壓抑不住,你就會發瘋、爆發出來。修行不能用壓抑的,人家如果對不起我們,功夫比較差的,你就想:這是我前世欠你的,要被你這樣打;這是我前世欠你的,要被你這樣罵、要被你這樣忤逆,功夫比較差的是如此。對不對?功夫好一點的就效法耶稣,人家打左邊,你就連右邊給他打!這是屬于中等的修行。如果大修行人,打下去,一笑置之。像佛陀,人家要害他,腳指頭被石頭砸到流血,佛連動一個念頭說:“我恨你提婆達多”都沒有,統統沒有!你想佛是何等修行,《金剛經》講:身體被節節支解,人家拿刀子割他全身,他統統沒有動到一個嗔恨心的念頭,這是何等的功夫啊!何以故?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我們沒有辦法,我先舉手,我沒辦法。只要有一支蚊子叮我,我就想打它了;手還是會過去,沒辦法,我們要做到像佛陀這樣,講真的,很困難!所以,講來講去,在座諸位還是要念佛。
[癸二能造帶情(分四)
子初舉勝彰劣二 舉喻顯情叁 戒息妄心四 重明妄義
子初舉勝彰劣
【“善男子!但諸聲聞所圓境界,身心語言皆悉斷滅,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,何況能以有思惟心,測度如來圓覺境界?】]但諸聲聞就是說:我們來舉這個聲聞的例子,就拿那一些聲聞來說,叫做但諸聲聞。所圓境界,以聲聞所圓滿取證的境界,是偏真的空的境界。聲聞只是修到我空而已,所圓就是聲音認爲最高圓滿取證的境界,是偏空涅槃。所以,身心語言,皆悉斷滅,離開六道輪回嘛!終不能至彼之親證,畢竟還是無法到達他所親證的東西,因爲他的親證還不到究竟,只是他覺得他所現出來的涅槃圓滿而已。再解釋一遍,終不能達到他所親證所現的涅槃,這句意思是說:他所現的涅槃,他雖然有親證到了涅槃,但是,畢竟無法到達佛陀究竟的圓覺心、圓覺的境界。還不能達到他自己所親證的,因爲他只有證到人空,還不圓滿。他所悟到的還不圓滿,自己證的境界,還不能達到圓滿的境界。何況能以有思惟心,思惟心就是凡夫心;何況你用凡夫之心,測度如來圓覺的境界,我們怎麼有辦法用凡夫之心,來測如來圓覺的境界呢?
[此示圓覺妙性,非心思可及也。前聞未出輪回,而辨圓覺,]辨就是想要清楚的去了解圓覺,[彼圓覺性,即同流轉。]也變成生滅性。你尚未出輪回,用生滅心;用生滅心要了解佛的圓覺性,佛的圓覺性也變成生滅。[此舉聲聞人,已斷見思,]已經斷見思惑,[已出輪回,想必能辨于圓覺,不致流轉也。]不會變成生滅,[故呼善男子而告之曰:但諸聲聞,所圓境界者:諸聲聞指一切小乘人,聞佛四谛]苦、集、滅、道[聲教,所圓滿取證,偏真境界。身心語言,皆悉斷滅者:]因爲怕度衆生,不敢留惑來潤生,因爲不敢,所以,[以聲聞人,斷六識分別之心,七識已伏不行,]注意!七識已伏,只伏我執,不伏法執。七識有兩種:我執跟法執,微細的法執他沒有辦法,所以,阿羅漢還有法執之見。所以,同樣證得阿羅漢果,意見還是會不合,辦爲他只斷我執而已,未斷法執,何況我們凡夫說要沒有是非?哪有可能的?師父只能說:若能減少是非,這樣就很好了!師父不講不才華,太閑就會講是非,不然他不知道要做什麼?煩惱的衆生,他會牢騷跟抱怨,整天如果頭著沒事坐著,偶爾拜個佛,如果有朋友來,就把他的煩惱講給別人聽,就很委屈,一講起來,全世界都對不起他,所有出家人都沒用,排斥別人,不然他要講什麼?在座諸位!你冷靜想想看,你不覺得你那些親戚朋友來你家坐二、叁個小時,聽他講叁個小時,看看哪一句話是有內容的?都是無聊的東西。整天都是:人家女兒懷孕了、哪個男人怎麼樣、誰的先生怎麼了、他們的會錢又如何了、出家人是怎麼樣沒修,一講起來,全臺灣省、全世界他最有修,又最有修養、最委屈!有一個人來講:你們出家人怎麼樣,怎麼樣,講了很久,我問他:你講完了嗎?他說:講完了。我說:講完了換我,既然我們出家人做的不好,那麼,你來剃度出家,當我們的模範!他嚇得轉身就想走了,連剃度都不敢,還跟人家講什麼?第一個,連這個勇氣都沒有,你毀謗什麼叁寶?你說我們做得不好,來!你就應該來做給我們看,教我們如何持戒。因爲你一講起來,大家統統沒持戒嘛,來!應該如何持戒,你講給我們聽聽看!所以,有時候,我們人就是這樣,狂妄自大,夜郎自大,別人的痛苦,比他更甚十倍,他的痛苦才一分而已,一講就很委屈。別人對他的大恩大德,他都不會想想過去人家對他恩重如山,只想著:你這一點點對不起我!這樣就不得了了!所以,俗話說:千萬不要得罪一個小人,就是這樣,你甯可得罪一千個君子;一千個君子,他不會報複,得罪一個小人,你麻煩大了!事情就嚴重了!那麼,阿羅漢的功夫不錯,但是,尚未究竟,七識已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