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伏不行,[現前身心語言,皆悉斷除滅盡,沈空]什麼叫做沈空?落入偏空叫做沈空。[滯寂,“滯”就是不通,滯寂就是說不前進,不再繼續前進了。沈空,沈浸在其中,沈入我空的狀態裏面,就是沈浸不出,浸在寂滅裏面。[灰身泯智。]灰身就是把這個身體除掉;泯智,也沒有所謂心智的問題,沒有這個色身,當然就沒有這個智慧,這只是指小乘的涅槃,無余涅槃。阿羅漢還存在這個色身,叫做有余依涅槃,灰身泯智叫做無余依涅槃。有余依就是他雖然證得阿羅漢果,斷我執,但是,還有這個色身,叫做有余依。剩下的余,有余依,還有所依靠這個身心。譬如說:舍利弗在世、目犍連在世,他們雖然證得阿羅漢果,但是,他還有這個果報身,還沒有報盡,叫做有余依涅槃。如果是灰身泯智,“身”就是色身,“智”就是所謂的心,除掉這個身心,那麼,就是所謂的無余依涅槃,進入無余依涅槃。[但所證涅槃,乃第八識全體無明,認作涅槃。]爲什麼叫全體無明?因爲還有法執,微細的法執還沒有掉。第八意識的微細,阿羅漢也還沒有辦法。[以小乘人,無明名字,]不曾聽過[尚且不知,但保守偏真,不前寶所,]“寶所”就是菩提道,最究竟的菩提道,就是佛。這個“真”就是空性,偏真就是只斷我執,不斷法執,偏真又名偏空,偏空涅槃。保守就是不前進,不繼續斷惑;但保守偏真,只是固執自己的斷了這個煩惱,享受那份清淨。不前寶所,他不要繼續度衆生,因爲太辛苦了!我今天如果出生在小乘國家,可能也是證得阿羅漢果就停了,因爲我也是很懶的人。能免則免的人,因爲度衆生度到會怕了,我拼命的度,衆生是拼命的攻擊。有時候我常跟你們講:菩薩!再讓你們批評也沒幾年了,因爲我不會常常講經,再批評也沒幾年了;有一天你如果發現,連讓你批評的機會都沒有,你就要開始煩惱了!我會跑去深山跟猴子一起住,去給猴子看,去度那些猴子。你知道嗎?猴子也是可以教的,日本人給一只猴子穿上西裝,打領帶,打扮成人的模樣,這只猴子還會抽煙,也會跳舞,很可愛!在南美洲給猴子穿上裙子,放上音樂給它們聽,它們就會跳舞,不過它的舞蹈都是隨便跳的,一直跳就對了。有一個法師跟我講:法師,度衆生度久了,實在心灰意冷,很疲勞!最主要是衆生不好惹,事非多。在座諸位,你今天冷靜想想看,是不是很希有跟難得的因緣?我今天若想停止講經,一下子就能切掉,怎麼不可以呢?我切掉犯什麼戒?我沒有啊!我怎麼不可以切掉不講經呢?很簡單的事!說停,明天馬上就可以停,讓你講,你要講什麼?放下,到時候你就欲哭無淚,我不騙你!真的!所以,我們衆生就是這樣,雖然是佛弟子,不知道要團結,佛教已經很沒落了,不會團結!山頭門戶之見那麼重,要團結才對,要掌握因緣、掌握機會。[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,]這句話反過來,雖有親證到涅槃,但是,不究竟的意思。[所現涅槃。何況能以有思惟分別之凡心,測度如來,圓覺境界耶?意謂小聖真智,尚不能至自證境界,]還無法達到他自己證得的境界,因爲他未證得圓覺。[何況凡心,不及真智真覺,又超前理,輾轉懸隔,]一次又一次的,“懸”就是架空,由高處隔閡到上下叫做懸;左右叫做“隔”就是畫十字架的距離,叫做懸隔。今天才知道懸隔是這樣解釋。[其何能造耶!]怎麼能夠造作呢?怎麼有辦法達到呢?[初舉勝彰劣竟。

  子二舉喻顯情

  【“如取螢火]螢火就是螢火蟲,[燒須彌山,終不能著;]螢火它不是真的火,似火非火,那種螢火如何燒須彌山呢?[以輪回心生輪回見,入于如來大寂滅海,]“大”絕對,[終不能至。】

  舉喻如螢蟲之火,似火而非是火。喻有作思惟,非是出世正慧。欲燒須彌之山,須彌,]中國話叫妙高,[此雲妙高,世間第一山,八萬四千由旬高,]一由旬是四十裏,有的說六十裏,有的說八十裏。[是四寶所成。劫火方能焚燒,]才能夠燒,[而凡火莫燒,況螢火乎?故雲:終不能著。]燒不起來,[此喻圓覺爲四智之總,]四智之總,所謂的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。[欲證圓覺,惟憑佛慧方可。]你只有靠佛的智慧才有辦法。[下以帶情。]帶情就是帶著一分的執著。[以輪回心:即顛倒分別妄心。生輪回見:即顛倒分別妄見,均屬于情。]都屬于執著。[入于如來,大寂滅海者:即如來所證,一切種智之海。豎窮橫遍,廣大無比,寂然不動,滅諸形聲,]不可以由外,或者由音聲去求。[不可以相顯,]也不可以用外相顯。[不可以言诠,]也不可以用語言講。[即不思議境界。]有時候我晚上打坐的時候,都會這樣贊歎佛:佛的空性智慧太偉大了,我在大學一年級的心境,到我出家以來閱讀藏經到今天,對自性上的認知,對佛的感恩跟贊歎,這種心境是太不可思議!凡夫要悟到佛的境界,實在不是很容易的事,像我就要搞二十年。大一到今天,1971到今年是1992年,十七、八年的時間,你想想看,我們還是很用功的一個孩子!所以,我一直在想:有緣的我就教他自性的東西;功力不夠,或者是根機不夠利的,幹脆就叫他念佛就好了。因爲實在是沒那麼簡單,要悟到自性平等性,這實在是不容易!因爲我們今天所聽的,都是一些名詞而已;要平等、要無分別心,其實不見性,這個統統是名相,都是這種分別、執著的東西。你們只得到一個相似、大概是這樣子,但是,那個不是本來的面目。本來的面目沒有所謂大概,本來的面目是清清楚楚,他講出來是斬釘截鐵,一點疑惑都沒有,聽懂了嗎?那叫做明心見性的境界、心境。如果是年紀大的,或是根器不夠:來,你念佛!你就執持佛號,沒有辦法,因爲來不及了,你要把這個搞通,沒那麼簡單!不思議的境界,時間久了,功夫用下去,你真的會體會到那種安祥、空性的東西。以前念個佛,怎麼樣都壓不住;一直想要壓,阿彌陀佛!不然就要數數目,要用讀數的。你想,我要打坐來用功,就是要強迫壓抑,因爲不了解本性上是什麼東西。現在念佛就不一樣了,現在念佛根本就不用拿念珠,也不用閉目打坐。我現在修行法門,念頭,培養無間斷的念頭,那聲音就出來,阿彌陀佛……一路念下去,你不喊停,它就一直念去,就一直念,爲什麼?因爲內心裏面只存一個,沒有什麼好執著的嘛,你不念佛,你做什麼?這是本命原則,這是你生死的根本,你不念佛做什麼?打妄想你又能得到什麼?二十年才懂得兩個字:放下,談何容易?二十年才懂得“放下”這兩個字是什麼東西。但是,熏習也是很重要,凡夫的修行就是這樣,雖然理論還不是很清楚;但是,執持佛號,盡量不打妄想,只能講盡量啦![萬用具含,謂之曰海。]一切都包容叫做海。[此顯分別心,不能證入圓覺,密責前叁種問難之非,]就是說:你用分別心,根本無法進入圓覺清淨之心。[故雲:修不能至。二舉喻顯情竟。

  子叁誠息妄心

  【“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先斷無始輪回根本。】]如果斷無始輪回的根本呢?你一定要用真心,所謂真心就是空性,絕對空性、非常安祥,安祥到連安祥都沒有所謂的輕安的執著。無量的歡喜心,不然輪回也沒有辦法。

  [此警誡止息顛倒分別妄想之心。這是警告要停止顛倒、分別妄想之心。[是故者:是以輪回心,生輪回見,入于如來,大寂滅海,終不能至之故。你興輪回見,簡單講:輪回心就是分別心。什麼叫輪回?輪回不是只六道輪回,輪回的意思叫做重複。你今天不高興,一下子高興;明天你不高興,後天又高興,這個就是重複的一種錯覺、執著,叫做輪回心,不是去轉世叫做輪回。我們現在每天都是生活在輪回裏面,早上起床、吃飯、大便、騎機車上班,下班看電視,晚上泡牛奶喝一喝,睡覺;起床後吃飯、大便、騎機車上班、看電視、下課、泡牛奶、睡覺,明天又起床,又繼續,這叫做輪回,聽懂了嗎?如果沒有聽到佛法,現在在家裏畫得五顔六色了(法師指化裝),開始夾眉毛,整天在美容院裏保養,拍打全身,拍得劈裏啪啦響,一樣,一定的!我如果當女人也是一樣,不過五十步笑百步,對不對?沒有學佛,天地萬物都是這樣,同樣如此。所以,我們要同情沒有學佛的人,講真的;學佛的人也不用貢高我慢,因爲你的功夫還不夠,不是聽到佛法生死就解決了,還有一段很辛苦的路要走。[所以我常說,一切修大乘行菩薩,及末世發菩提心衆生,先斷無始以來,輪回根本。]輪回的根本就是放不下,生滅刹那執著、起心動念,培養放下愛欲的執著、放下那一分感情的執著、這個生滅心,每一個動點的執著,輪回馬上就斷。[此指第六意識,顛倒分別,妄想之心。依惑造種種業,依業受輪回果報,故謂之根本。《楞嚴經》雲:“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]我們本性清淨,我們的光明之體。[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]用一切妄想,分別心叫做妄想,這個分別心不是我們真正的本性,[故有輪轉。” ]就是有生滅。[即指輪回根本也。叁誡息妄心竟。

  子四重明妄義

  【“善男子!有作思惟,從有心起,只要你有思惟、有所造作,這個思惟都從分別心、第六意識起,[皆是六塵]都是六塵。[妄想緣氣,]妄想能緣之氣,就是妄想能夠産生執著的氣分,緣是主動的接觸;妄想緣氣,不是說我們這個妄想攀緣這個氣,不是這個意思。妄想變成能緣的氣分,會變成一種主動的能之氣,“氣”就是氣分。[非實心體,]不是我們真正的本心,就是第六意識心不是我們的本心,我們的本心是清淨心,沒有分別心。[已如空華。用此思惟]就是前面所講的空華,用這種分別心,[辨于佛境,猶如空華,複結空果;]就像空華又結空的結果,爲什麼?重複的妄想,所以,[輾轉妄想,無有是處。】]你發的心如果錯誤,你永遠不會成佛,永遠沒辦法完成佛道。所以,千百萬修行人加起來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