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法界的见解,得到法喜,法喜变成一种障碍。[而欲断之,]所以,[是蹑前位,]“蹑”,就是依,依照前面来讲,依照前面来讲。[以辨明此位之相,]此位[即觉于念异也。]此位是异相,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异,前面是灭,现在是异。[虽断解碍,]断这个解碍。[犹住见觉者:]能观照的心叫做见觉,有一个观照觉悟的心,见觉就是见到一个觉悟的心,那还是执着!“我觉悟了!”执着这一念,还是觉碍,能观照的心。[以三贤观智增明,虽断净解之碍,然虽之云者,]然虽然是说,[虽超前位,]虽然走过前面的位次——灭;但是,[犹劣后位,]还没有达到地。所以说:[即念无异相。]念无异相,差别一点点,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差别。[所断虽亡,]虽无,[犹住著于能断之观智,名为见觉。]叫做见觉。我在观照、我在断烦恼,还执着这个。[此能见之见觉未亡,不复前进,]还停止在某一个阶段,简单讲:任何一个人只要动一个念头,觉得:我很了不起!统统停止在某一个前进的角度里面,只要你有一个念头说:我比你伟大;只要你动一个念头说:我在修行;只要你动一个念头说:我现在在觉悟,统统叫做障碍;要觉悟到无所觉悟,而且我们没有我慢的觉悟性,要这样子,这很难!修行人,认真念佛、念佛的有;但是,没有我慢的人很难,没有法执的人很少!为什么?他认为自己很行,吃不到几把青菜,就想上西天(自不量力),出家是这样,在家也是一样,出家一年、两年,自己就要去组个团体,就要来领众念佛了,时间一到,也披上袈裟要来开示,结果讲错了,自己也不知道,到后来,跑到阎罗王面前,遇到阎罗王:咦?我怎么会来这里?法说非法,非法说法,完了!违背因果。对不对?就是这样。在家人也是一样,稍微念一点书,领导习惯了,跟这里不合、跟那里不合,就自己组一团,组一团什么?级一团念佛,都不用善知识教,就是这样,这个就是这种情形,就是这种情形。藉着彼此的感情:我跟你比较好,你跟我比较好,来!我们聚在一起来共修!那你修什么?你行吗?劝他,他不会接受,若要说他学佛,他没有深入经藏,不明本性;他要说他学佛,的确,学了好几年,要说经验,他也有,问题是他没有大彻大悟,没有通达经典,所讲的都是在绕圆圈,都是说自己的经验;他的经验不是佛的经验,我们要听的是听佛的经验,不是要听他自己的经验。是不是这样?佛的经验就是在这里,在经典里面,佛的经验就是在经典里面。对不对?我们是要听佛的经验,还是要听他的经验?当然是要听佛的经验,要听佛的经验就是依法,很简单的道理!所以说,所以说:在家居士是这样,初出家也是这样,冷静,不要动不动……,所以说:人之所以大患,在于好为人师,就是这样。我们人最大的祸患,就是喜欢当人家的老师,这是很大的悲哀,很大的悲哀,也不知道自己还不行。再来,所以,住在这个见觉,此能见之见觉未亡,还没有结束,就不能精进。[则觉亦成碍,]觉悟也是成碍,[故元觉碍。而又云为碍者,以其为圆觉之碍,故不得自在无碍,而任运搬趣入圆觉性也。此名菩萨,显上求之心,已超凡位,而下化之功,不及贤位,故云未入地者,随顺觉性。结名贤位也。]结名贤位。[二贤位竟。

  丑三圣位(分三)寅初悟前非二明证相三结成位

  寅初悟前非

  【“善男子!有照有觉,俱名障碍。】]说:善男子!有照有觉,俱名障碍,就是说:你有观照这个念头,有能觉的心,如果还没有往下,自认为你还有这种功夫,住于照跟住于觉,那不是究竟的照、不是究竟的觉;究竟的觉,没有能所,他没有觉的念头、没有照的心念,因为他恢复平等,平等是无相。所以,有照有觉,俱名障碍,这都会障碍我们的圣道。

  [此圣位,论寄息于住相。]讲起来,应该是停止于安住的住相。我们就是生、住、异、灭,灭是最粗,最粗的相;异比粗更微细;住是第二微细;生相是最微细,生、住、异、灭。所谓生、住、异、灭,就是了解它变化的情形,这个“息”是停止的意思,就是说:在这里是停止在住相里面的讨论,停止在住相里面的讨论。[文云:“觉于念住,念无住相。” ]他有所觉悟,觉悟这个念头安住在何处:但是,这个念是没有住相,念是没有住相。[今悟前非。]现在悟到以前的修行不对。[善男子,有照有觉者:照,是所照之境,]所对照的境界。[乃信位中,净解为碍;]这是十信位当中;净解就是了解这种障碍。[觉,是能观之智,]能观照的智慧。[乃贤位中,觉碍之觉。]觉碍之碍,觉,觉悟到有所障碍的觉,如果你执着有一个觉,还是一种执着。所以说,[俱名障碍者:以二位对待未亡,]就是因为……,“以”就是因为,因为照跟觉都是互相对待,并没有能所双亡。所以,[觉前前皆非也。]所以,觉悟到以前都不对。[即论中觉于念住。]这一段是说悟到以前修行方向错误。[初悟前非竟。

  寅二明证相]

  所以,[【“是故菩萨常觉不住,照与照者,同时寂灭。】]这一句就是修行的重心点,人家常常问:师父!要如何修行?这句话就全部讲得清清楚楚!是故菩萨,菩萨是如何修行呢?常觉不住,什么叫做常觉呢?“常觉”就是没有分别的智慧,而且不住,连这个平等的智慧都不能执着,叫做常觉不住,常常觉悟,却不执着于觉悟的这个念头,简单讲:连能觉的这个智都没有,都要放下,叫做常觉不住。所以,是故菩萨,常觉不住,就是那个无分别的智慧,那个智慧也是不住。也可以说:常常觉悟,而不抬头于觉悟,能所觉悟的智慧。所以,照与照者,能照的、能观照的觉悟,与所观照的境界,照与照者,照者就是被、被动的,照就是能照的这个智慧;与照者,与被观照的对象,同时寂灭,就是没有能所,同时寂灭。简单讲:真正的修行人,不可能觉得自己很厉害。所以说:不要在智慧里面夹杂着傲慢,就是这样,就是这样。所以,世间没有悟道的人,对生命没有真实了解的人,不能进入空性的状态。所以,在哲学家,心理学家,他们讲的都是似是而非的道理,似是而非的道理,譬如说,譬如说:死亡对一个有破碎心的人来讲,死亡就是一种喜悦,死亡对一个破碎心的人来讲,是一种喜悦。就是说:一个人对这个世间很失望的时候,一死亡对他来讲是一种喜悦。这是世间人的看法,是哲学家、心理学家在不得已之下所说的。但是,为什么会拥有一颗破碎的心?没有觉悟,所以说:我们人会运用这个心,跟不会用这个心就差很多!我们为什么拥有破碎的心?就是对这个世间失望,觉得很很委屈;但是,他都不能认命,不能直接接受这种事实的存在,事实的存在,耐不住这种烦恼,烦恼。我们人如果烦恼,儒家的思想说:一平则鸣,不平则鸣;但是佛家、释迦牟尼佛是说:话多的时候,人家要批评;话少的时候,人家要批评;你沉默的时候,人家要批评;但是,虽然人家要批评,不过,沉默还接近圣者。意思是说:你话讲得多,人家要批评;话讲得少,人家也要批评;你沉默不语,人家还是要批评!所以,佛陀在开示的故事里就这样譬喻,爱讲话的人不好,爱讲话、老是不满的人不好。他说有一只乌龟,经典说:有一只乌龟,一只乌龟爬啊爬……,人家经过时就笑它:这只愚痴的乌龟!愚痴的乌龟!它很不高兴,人家常常笑它,这只乌龟很生气,很生气,它就很不满。佛陀讲经很厉害,譬喻得很好!后来有二只燕子,燕子,二只燕子来,来乌龟兄这个地方,乌龟兄这个地方,乌龟兄,乌龟兄!你有什么委屈?唉!大家都骂我乌龟,打瞌睡的乌龟、愚痴的乌龟!他们都这样耻笑我,不跟我做朋友!燕子说:你有什么要求吗?这只乌龟说:能不能藉你们的翅膀,载我到我兄弟那边,到丛林、沼泽那边,跟它显示一下我也有办法遨游虚空!燕子就跟它说:好啊!这个简单,简单!但是,我有一个要求就是:你都不要讲话,你都不要讲话!乌龟说:好!我都不讲话。燕子就说:我就载你去轻视你的朋友那边,让你风光一下,让你风光一下!国语不知道怎么讲,台语叫做“车扬”一下。这二只燕子就咬了一支竹子,咬了一根木棍,木棍,就叫乌龟:来!上!乌龟张开口咬住木棍,这两只燕子左右两边飞上来,乌龟很高兴,乌龟在地上跟那两只燕子说:来,来!载我去以前轻视我的人那个地方,让我风光一下!于是就飞……,飞到那个地方去,下面的人看到就骂它:你看!乌龟,乌龟!那只瞌睡龟在空中!它很生气,它想:我已经飞上天了,你们居然还瞧不起我!于是准备大骂它们一顿,一开口,哇!掉下来,粉身碎骨!佛这个故事的譬喻就是说:爱讲话、受不了忍辱,到最后都会惹上杀身之祸,沉默是金的人,往往比较没事,能够享受,享受,听懂了吗?享受。心境也差很多,你知道吗?心境。凡夫,凡夫就是像这样:啊!月亮在那里!小学的时候,听人家讲听吴刚砍桂树、嫦娥奔月,到中秋节就很高兴,用望远镜看月亮。凡夫以为月亮在宇宙的那一边;圣人就不一样了,圣人,圣人在喝水的时候,只要把双手一合掌,水就影现了月亮在水中,喔!圣者的月亮在心中,圣者的月亮在心中;凡夫的月亮在心外。意思就是说:所有的修行人,以心为清净心,就是说:月亮就不离当下这个念头,他能够享受他的生命,享受他的生命。因此我们如果会用我们这颗心,我们就会过得很快乐,非常快乐,非常快乐!不用去垦丁,不用去恒春,恒春。有一个人经过横贯公路,一下车,呯!被一颗落石砸中,至今仍然昏迷不醒,昏迷不醒!电视报导的,有三十几个人去爬山,去爬山,正好碰上台风,山崩地裂,被困在山上,想要下山,可是雨势太大,只得对外发出SOS讯号,请人去救援。爬山,爬山本来是很快乐的事,到最后悲哀!所以,任何一种事情,如果藉着外在的享受才能得到快乐,它的后面就跟随着痛苦。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