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法界的見解,得到法喜,法喜變成一種障礙。[而欲斷之,]所以,[是蹑前位,]“蹑”,就是依,依照前面來講,依照前面來講。[以辨明此位之相,]此位[即覺于念異也。]此位是異相,生、住、異、滅的異,前面是滅,現在是異。[雖斷解礙,]斷這個解礙。[猶住見覺者:]能觀照的心叫做見覺,有一個觀照覺悟的心,見覺就是見到一個覺悟的心,那還是執著!“我覺悟了!”執著這一念,還是覺礙,能觀照的心。[以叁賢觀智增明,雖斷淨解之礙,然雖之雲者,]然雖然是說,[雖超前位,]雖然走過前面的位次——滅;但是,[猶劣後位,]還沒有達到地。所以說:[即念無異相。]念無異相,差別一點點,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差別。[所斷雖亡,]雖無,[猶住著于能斷之觀智,名爲見覺。]叫做見覺。我在觀照、我在斷煩惱,還執著這個。[此能見之見覺未亡,不複前進,]還停止在某一個階段,簡單講:任何一個人只要動一個念頭,覺得:我很了不起!統統停止在某一個前進的角度裏面,只要你有一個念頭說:我比你偉大;只要你動一個念頭說:我在修行;只要你動一個念頭說:我現在在覺悟,統統叫做障礙;要覺悟到無所覺悟,而且我們沒有我慢的覺悟性,要這樣子,這很難!修行人,認真念佛、念佛的有;但是,沒有我慢的人很難,沒有法執的人很少!爲什麼?他認爲自己很行,吃不到幾把青菜,就想上西天(自不量力),出家是這樣,在家也是一樣,出家一年、兩年,自己就要去組個團體,就要來領衆念佛了,時間一到,也披上袈裟要來開示,結果講錯了,自己也不知道,到後來,跑到閻羅王面前,遇到閻羅王:咦?我怎麼會來這裏?法說非法,非法說法,完了!違背因果。對不對?就是這樣。在家人也是一樣,稍微念一點書,領導習慣了,跟這裏不合、跟那裏不合,就自己組一團,組一團什麼?級一團念佛,都不用善知識教,就是這樣,這個就是這種情形,就是這種情形。藉著彼此的感情:我跟你比較好,你跟我比較好,來!我們聚在一起來共修!那你修什麼?你行嗎?勸他,他不會接受,若要說他學佛,他沒有深入經藏,不明本性;他要說他學佛,的確,學了好幾年,要說經驗,他也有,問題是他沒有大徹大悟,沒有通達經典,所講的都是在繞圓圈,都是說自己的經驗;他的經驗不是佛的經驗,我們要聽的是聽佛的經驗,不是要聽他自己的經驗。是不是這樣?佛的經驗就是在這裏,在經典裏面,佛的經驗就是在經典裏面。對不對?我們是要聽佛的經驗,還是要聽他的經驗?當然是要聽佛的經驗,要聽佛的經驗就是依法,很簡單的道理!所以說,所以說:在家居士是這樣,初出家也是這樣,冷靜,不要動不動……,所以說:人之所以大患,在于好爲人師,就是這樣。我們人最大的禍患,就是喜歡當人家的老師,這是很大的悲哀,很大的悲哀,也不知道自己還不行。再來,所以,住在這個見覺,此能見之見覺未亡,還沒有結束,就不能精進。[則覺亦成礙,]覺悟也是成礙,[故元覺礙。而又雲爲礙者,以其爲圓覺之礙,故不得自在無礙,而任運搬趣入圓覺性也。此名菩薩,顯上求之心,已超凡位,而下化之功,不及賢位,故雲未入地者,隨順覺性。結名賢位也。]結名賢位。[二賢位竟。

  醜叁聖位(分叁)寅初悟前非二明證相叁結成位

  寅初悟前非

  【“善男子!有照有覺,俱名障礙。】]說:善男子!有照有覺,俱名障礙,就是說:你有觀照這個念頭,有能覺的心,如果還沒有往下,自認爲你還有這種功夫,住于照跟住于覺,那不是究竟的照、不是究竟的覺;究竟的覺,沒有能所,他沒有覺的念頭、沒有照的心念,因爲他恢複平等,平等是無相。所以,有照有覺,俱名障礙,這都會障礙我們的聖道。

  [此聖位,論寄息于住相。]講起來,應該是停止于安住的住相。我們就是生、住、異、滅,滅是最粗,最粗的相;異比粗更微細;住是第二微細;生相是最微細,生、住、異、滅。所謂生、住、異、滅,就是了解它變化的情形,這個“息”是停止的意思,就是說:在這裏是停止在住相裏面的討論,停止在住相裏面的討論。[文雲:“覺于念住,念無住相。” ]他有所覺悟,覺悟這個念頭安住在何處:但是,這個念是沒有住相,念是沒有住相。[今悟前非。]現在悟到以前的修行不對。[善男子,有照有覺者:照,是所照之境,]所對照的境界。[乃信位中,淨解爲礙;]這是十信位當中;淨解就是了解這種障礙。[覺,是能觀之智,]能觀照的智慧。[乃賢位中,覺礙之覺。]覺礙之礙,覺,覺悟到有所障礙的覺,如果你執著有一個覺,還是一種執著。所以說,[俱名障礙者:以二位對待未亡,]就是因爲……,“以”就是因爲,因爲照跟覺都是互相對待,並沒有能所雙亡。所以,[覺前前皆非也。]所以,覺悟到以前都不對。[即論中覺于念住。]這一段是說悟到以前修行方向錯誤。[初悟前非竟。

  寅二明證相]

  所以,[【“是故菩薩常覺不住,照與照者,同時寂滅。】]這一句就是修行的重心點,人家常常問:師父!要如何修行?這句話就全部講得清清楚楚!是故菩薩,菩薩是如何修行呢?常覺不住,什麼叫做常覺呢?“常覺”就是沒有分別的智慧,而且不住,連這個平等的智慧都不能執著,叫做常覺不住,常常覺悟,卻不執著于覺悟的這個念頭,簡單講:連能覺的這個智都沒有,都要放下,叫做常覺不住。所以,是故菩薩,常覺不住,就是那個無分別的智慧,那個智慧也是不住。也可以說:常常覺悟,而不擡頭于覺悟,能所覺悟的智慧。所以,照與照者,能照的、能觀照的覺悟,與所觀照的境界,照與照者,照者就是被、被動的,照就是能照的這個智慧;與照者,與被觀照的對象,同時寂滅,就是沒有能所,同時寂滅。簡單講:真正的修行人,不可能覺得自己很厲害。所以說:不要在智慧裏面夾雜著傲慢,就是這樣,就是這樣。所以,世間沒有悟道的人,對生命沒有真實了解的人,不能進入空性的狀態。所以,在哲學家,心理學家,他們講的都是似是而非的道理,似是而非的道理,譬如說,譬如說:死亡對一個有破碎心的人來講,死亡就是一種喜悅,死亡對一個破碎心的人來講,是一種喜悅。就是說:一個人對這個世間很失望的時候,一死亡對他來講是一種喜悅。這是世間人的看法,是哲學家、心理學家在不得已之下所說的。但是,爲什麼會擁有一顆破碎的心?沒有覺悟,所以說:我們人會運用這個心,跟不會用這個心就差很多!我們爲什麼擁有破碎的心?就是對這個世間失望,覺得很很委屈;但是,他都不能認命,不能直接接受這種事實的存在,事實的存在,耐不住這種煩惱,煩惱。我們人如果煩惱,儒家的思想說:一平則鳴,不平則鳴;但是佛家、釋迦牟尼佛是說:話多的時候,人家要批評;話少的時候,人家要批評;你沈默的時候,人家要批評;但是,雖然人家要批評,不過,沈默還接近聖者。意思是說:你話講得多,人家要批評;話講得少,人家也要批評;你沈默不語,人家還是要批評!所以,佛陀在開示的故事裏就這樣譬喻,愛講話的人不好,愛講話、老是不滿的人不好。他說有一只烏龜,經典說:有一只烏龜,一只烏龜爬啊爬……,人家經過時就笑它:這只愚癡的烏龜!愚癡的烏龜!它很不高興,人家常常笑它,這只烏龜很生氣,很生氣,它就很不滿。佛陀講經很厲害,譬喻得很好!後來有二只燕子,燕子,二只燕子來,來烏龜兄這個地方,烏龜兄這個地方,烏龜兄,烏龜兄!你有什麼委屈?唉!大家都罵我烏龜,打瞌睡的烏龜、愚癡的烏龜!他們都這樣恥笑我,不跟我做朋友!燕子說:你有什麼要求嗎?這只烏龜說:能不能藉你們的翅膀,載我到我兄弟那邊,到叢林、沼澤那邊,跟它顯示一下我也有辦法遨遊虛空!燕子就跟它說:好啊!這個簡單,簡單!但是,我有一個要求就是:你都不要講話,你都不要講話!烏龜說:好!我都不講話。燕子就說:我就載你去輕視你的朋友那邊,讓你風光一下,讓你風光一下!國語不知道怎麼講,臺語叫做“車揚”一下。這二只燕子就咬了一支竹子,咬了一根木棍,木棍,就叫烏龜:來!上!烏龜張開口咬住木棍,這兩只燕子左右兩邊飛上來,烏龜很高興,烏龜在地上跟那兩只燕子說:來,來!載我去以前輕視我的人那個地方,讓我風光一下!于是就飛……,飛到那個地方去,下面的人看到就罵它:你看!烏龜,烏龜!那只瞌睡龜在空中!它很生氣,它想:我已經飛上天了,你們居然還瞧不起我!于是准備大罵它們一頓,一開口,哇!掉下來,粉身碎骨!佛這個故事的譬喻就是說:愛講話、受不了忍辱,到最後都會惹上殺身之禍,沈默是金的人,往往比較沒事,能夠享受,享受,聽懂了嗎?享受。心境也差很多,你知道嗎?心境。凡夫,凡夫就是像這樣:啊!月亮在那裏!小學的時候,聽人家講聽吳剛砍桂樹、嫦娥奔月,到中秋節就很高興,用望遠鏡看月亮。凡夫以爲月亮在宇宙的那一邊;聖人就不一樣了,聖人,聖人在喝水的時候,只要把雙手一合掌,水就影現了月亮在水中,喔!聖者的月亮在心中,聖者的月亮在心中;凡夫的月亮在心外。意思就是說:所有的修行人,以心爲清淨心,就是說:月亮就不離當下這個念頭,他能夠享受他的生命,享受他的生命。因此我們如果會用我們這顆心,我們就會過得很快樂,非常快樂,非常快樂!不用去墾丁,不用去恒春,恒春。有一個人經過橫貫公路,一下車,呯!被一顆落石砸中,至今仍然昏迷不醒,昏迷不醒!電視報導的,有叁十幾個人去爬山,去爬山,正好碰上臺風,山崩地裂,被困在山上,想要下山,可是雨勢太大,只得對外發出SOS訊號,請人去救援。爬山,爬山本來是很快樂的事,到最後悲哀!所以,任何一種事情,如果藉著外在的享受才能得到快樂,它的後面就跟隨著痛苦。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