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世間的樂,是立竿就見影,意思是說:世間的快樂,只要你快樂,一定會留著後面後遺症的痛苦。佛教的快樂遊蕩在哪裏?遊蕩在虛空,無影無蹤,來無影,去無蹤,隨時産生智慧,所以,學佛的人,他的心境遨遊整個虛空,平等故,平等故。能照所照,同時寂滅,同時寂滅。所以,你聽了這個譬喻,要以這只烏龜爲前車之鑒,這只烏龜,愛講話的烏龜!
[地上菩薩,已證平等真如,以即理之智,]就是說道理當下就是智慧。[還照于理,]道理跟智慧,[理智冥符,]合起來,以如如智如如理。[如珠有光,還照于珠。]就是說珠本身有光,[是以曆位常覺,不成障礙;以不生住著心故,照而非照,不住照功,]什麼叫做照而非照?能照之心也沒有真實之體,因爲一切空性故。所以,照也沒有那個能照之心;也不住所照的能力,因爲本性就具足。所以,[理智一如,]智慧當下就有道理:所有的道理都是産生智慧;所有的智慧都是發揮道理,理跟智是一如,[能所契合。故《唯識見道偈》雲:“若時于所緣,智都無所得,爾時住唯識,離二取相故。”]所以,唯識學在佛門來講,是列爲很重要的一宗,唯識宗是非常重要的一宗!所以,我們這裏開唯識學已經開兩次了,開兩次了,一次開《唯識簡介》,現在要開《唯識讀本》,再來還要再開,再來還要開《唯識二十頌》、《唯識叁十頌》、《八識規矩頌》,因爲唯識是太重要了,太重要的經典!因爲萬法回歸到最後,都是一心的問題。《唯識見道偈》這樣說:若時于所緣,若時就是如果在一切時,針對所緣之境,智都無所得,連能緣的智慧,連能夠攀緣外境的那個智慧,都根本不存在,那個時候就真的,安住在唯識的本性了。離二取,二取就是能取跟所取,叫做二取,離能所對立,那就不存在了。惡,你不要一直說對方是惡;善,你也不要一直說對方是善,善無善性,惡無惡性;大無大性,小無小性;多無多性,一無一性,一多相融。在座諸位!你不相信這個世間沒有絕對性嗎?你認爲多一定比較好嗎?不一定比較好。譬如說我們臺灣的家庭,就算點亮一屋子的燈,也比不上夜總會裏的一盞大燈,夜總會的大燈一開,只要一盞就很亮;當然,有些夜總會會故意把燈光調得很暗。我們全臺灣的電燈,全臺灣的電燈,包括美國、日本都加起來,千百萬個電燈,比不上一顆太陽,比不上一顆太陽。枉費我們開電燈、用發電機發電,發電,結果比不上一顆太陽!所以,一不一定少,無量無邊的星球,比一定比一多,一個虛空就包容一切所有的星球,一比較大,不是多比較大,一,那就不得了了!所以,佛教講的這個一,是很有學問的,當下叫做一;不能形容叫做一;絕對叫做一,擁有一顆清淨心就包括一切,一切法門,一切法門。所以,不要以爲一很少,也不要認爲多就是比較大,一無定性,多也無定性。所以說:一多相逼無礙,這是《華嚴經》的思想。[智都無所得,則此常覺不住。常覺,即是無分別智;不住,即不取種種戲論相故。]戲論就是凡是于生死無助的,統統名爲戲論。所以,在經典裏面講:佛不戲論,佛不戲論。佛不戲論不是說佛不開玩笑,沒有,佛也曾經微笑過,佛也曾經微笑過,是不是?佛微笑,開口就說法,佛也是很幽默的一個人,很美好的。所謂不戲論是說沒有意義的語言,對生死、對證道、修行了無幫忙的,那個叫做戲論;而不是說開玩笑那個叫做戲論,不是這個意思。[離二取相,]離能取、所取。[即此照與照者,同時寂滅,]寂滅就是涅槃,不生不滅的意思。[智與真如之理,平等平等,俱離能取所取相故。此則念無住相,覺住相無故。]連這個覺都不執著住于覺性,叫做覺無相,無住相。
[【“譬如有人,自斷其首,]就像一個人斬斷自己的頭。[首已斷故,]頭斬斷了。[無能斷者。]你斬斷了自己的頭,就沒有人能再斷你的頭了。是不是這樣?[則以礙心,自滅諸礙,礙已斷滅,無滅礙者。】]則以礙心就是說:還沒有完全達到最圓滿的境界,尚有微細的法執,都稱爲礙。則以方便,還未達到究竟圓滿之心,用這種心,勇氣對立之心,暫時用一下。自滅諸礙,到最後,能觀照、所觀照都沒有,礙已斷滅,這個礙若斷滅,列滅礙者,礙就是最微細的一切,能所都無,無不礙者,那麼就平等,能所都空相,當然就是平等。
這是譬喻,[此以喻顯,]所以說,[故曰譬如有人。人,喻能斷之智;]能夠斷煩惱的這種智慧。[首,喻所斷之境。]就是我們所攀緣的境界。[今有誓死之人,]就是一定要自殺的人;這是一種譬喻,佛講經都是一種譬喻。說:一個人很想死,意思是說:譬如一個人很想斷掉煩惱的意思。[以刀自斷其首,]用刀子斬自己的頭。[首未斷時,則首爲所斷,人爲能斷。]自己斬自己的頭。[至首已斷,]斬斷自己的頭。[則所斷之首已落,]能所落地。[能斷之人亦亡,故無能斷者。]就沒有要拿刀斬自己頭的人。現在不用刀了,現在都是用槍,現在都是用槍。美國,最近報導的,美國人玩一種叫做死亡的遊戲,什麼叫做死亡的遊戲?拿一支轉輪槍,叁點五口徑的槍,一轉動下去,松口指向誰,就要自殺,槍口指向誰,就要自殺,自殺!美國禁止這種遊戲;可是,很多黑人在玩,那些不良少年聚集在一起,沒有什麼遊戲可以玩,就玩那個死亡遊戲,叫做50%死亡,fifty percent die,50%,你有50%的機率會死,如果剩下兩個一轉下去,不是你就是我,兩個人,一支槍轉動轉輪,其中一個就要死,這是很可怕的事,很可怕的事!如果是我,絕對不會去玩這種遊戲,槍一轉動,我就跑……,你打不到我!以前的人都是用刀。[更以法合:則以礙心,]以這個礙心。[即覺礙之覺。]覺悟這個礙的覺性,就是以礙心,即覺礙之覺,就是覺悟有障礙這個覺性。[自滅諸礙,即所覺之礙。]我們有能觀照,觀照到最後,障礙都沒有了,能觀照也滅。所以是所覺之礙,所覺悟的障礙。[礙已斷滅,無滅礙者:]既然觀察的智慧都無,[即觀智俱泯,]能觀照的智慧,跟所照的境界都無。[能所雙亡也。入地菩薩,以滅礙之心,自滅諸礙。礙未滅時,則礙爲所滅,覺爲能滅。]覺是能滅。[至礙已斷滅,]你就沒有障礙,就自在了,[則所滅既空,能滅之覺亦盡。]沒有。所以,簡單講一句話就是:不要覺得自己很有修行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所有的形容,就是永遠不能安住一個念頭:覺得你很有修行,這句話就是全部包括一切的思想。底下,[故上雲:照與照者,同時寂滅,即斯意耳。]能照跟所照,同時寂滅,一切境界,我們都知道是虛妄的,能觀照的這個心,同時放下,所有境界都無。
[【“修多羅教,如標月指,若複見月,了知所標,畢竟非月;】]這是一種譬喻,修多羅就是經典,佛講的一切經典都叫做修多羅,翻譯成中文叫做貫、攝、常、法,能貫通一切、攝受一切法,貫、攝;常是諸佛的永恒的常;法就是一切的經教統統叫做法,准則,貫、攝、常、法,叫做修多羅。簡單講:佛所講的一切經典這樣教導我們,都是要教我們什麼呢?說:如標月指,“標”就是指向,一個目的,一個目的。如標月指,標月就是我們的目的,是要叫你看指頭所指的月亮,說:月亮在那邊,月亮在那邊!說:電燈在那邊!我是叫你看電燈,看電燈,不是叫你看這個指頭。說:月亮,月亮在那邊!你卻往頭上問:哪裏?在哪裏啊?在哪裏?在指頭上面一直找;他是叫你看月亮,你不是,你一直看這人指頭;在哪裏?哪裏有月亮呢?意思是說:經典,所有的經典就是要令我們開悟,你不要死執在這個經典的文字相裏面。那麼,一貫道是死在非經典上面,真經不在文字,一貫道說:真經不在文字,他執著離開文字就有真經之談,那也是死路一條,頑空!悟道的人,文字不礙真空,真空不礙文字,文字當下就是實相般若,般若怎麼會障礙文字?所以說:修多羅,如標月指,佛所說的一切經典,就像指向月亮爲目的的那個手指;若複見月,如果你已經見到了月亮,如果你已經看到月亮在那裏;了知所標,了知所標就是指頭所指向的那個標,指向叫你看那個方向,定出來的那個方向;畢竟非月,當然那個不是月亮,那是方便。了知所標,所標就是一切的經典,了知一切經典畢竟不是我們的本性,那是暫時讓你方便的意思。再跟諸位解釋一遍:佛所講的一切經典的教化,就像指向月亮的指頭,你如果看到月亮,我們就知道,指頭所指的目標是什麼,畢竟那個指頭不是月亮。這樣知道嗎?反過來的意思是說:佛所講的經典,是教我們明心見性,要令我們明心見性、成佛、成佛道;你如果明心見性,那麼,一切文字畢竟不是明心見性的境界,那是文字,不是我們的心境,是方便而已。
[此顯登地菩薩之實證,不住名言。]這是顯示初地菩薩的實證,不執著在名相、語言當中。[地前未證實理,]初地菩薩以前,還沒有證到如……,實理就是見法身的道理,叫做如實智的理。[難亡言教,]無法忘卻文字上的執著,叫做難亡言教,無法忘記文字上的執著,我們凡夫沒有辦法,沒辦法離開文字相的執著。文字化作音聲,叫做語言,所以,我們經不起別人講兩句話、罵兩句、批評兩句,我們就氣沖沖的!所以,凡夫絕對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文字,因爲音聲就是等于文字,有形的叫做文字,沒有形的叫做音聲。知道嗎?叫做音聲。所以,我們人無法離開文字相,人家若罵你:你這只豬公,一天到晚睡覺!你就受不了了,你就受不了了![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,爲悟心之方便。修多羅教,通指佛說一切經也,故喻如標月之指。]標月,標示月亮的那個指頭。[謂見月須藉指端,]看那個指端指住何處。[悟心須假佛教。]“假”就是藉,藉著佛的教化。如果你想要悟到你的心,就必須借重佛的教化,語言的教化。[因指見月,]因爲往指頭的方向看過去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