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就可以看到月亮。[見月亡指。]我們如果見到月亮,那根指頭所指的就要放下。[因教诠心,]因爲佛的教化最主要是在講我們這個心;“诠”就是教化,就是解釋。[悟心亡教。][你如果悟到我們這個心,就放下文字之教;亡教不是沒有教,不是這個意思。[今既了悟自心,]現在既然了悟我們的心,[則一切言說,皆剩法矣。]剩法就是多余的,多余的。[如既見月,了知所標之指,畢竟非月也。

  【“一切如來種種言說,開示菩薩,亦複如是。】

  此明諸佛,]都是以語言來解釋、顯示這個道理,[同以言诠顯理,開示菩薩,凡有種種言說,皆標月之指。]皆標月之指。[今既證一心,則能所雙亡,絕諸對待,唯一寂滅真境矣。二明證相竟。]唯一寂來真實的境界。

  [寅叁結成位

  【“此名: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。】

  此結成位。]結成位就是成就了。[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:論亦結雲:名隨順覺。]後面。[此一科文,]就是說菩薩如果到地上之位,地上之位,初地以上。[謂覺性平等,理本一味,今因衆生迷倒,幻化未滅,]對于幻化出來的外在的虛妄的法,未滅就是沒有除滅。幻化未滅就是說:衆生顛倒,以假爲真,對于幻化出來的這個世間的法,還沒有除掉,所以,貪生怕死。[妄功用中,便顯差別。]虛妄境界裏面在用功,就會産生了差別,因爲我們沒有如實智照如如理。[此顯六即差別,]六即就是六即佛,理即佛、名字即佛、相似即佛、分證即佛、究竟即佛,後面都會講到,觀行即佛,後面都會一一來討論,六即佛。六即佛是天臺宗在解釋佛的差別,大家都是佛,看你是屬于哪一種佛。所以,衆生來講就是理即佛,在道理來講,我們是佛,可惜一點功夫都沒有,一點功夫都沒有![因迷而有,]因爲迷了而有,而有這個境界。[若究竟窮源,]如果究竟去探、追求這個根源。[寂滅無二。]寂滅不二。[若悟明六字,]這個“六”字就是六即佛的第一個字。你如果悟到六即佛這個“六”字,就是六種佛。[不生上慢,]不生上慢就是沒有驕傲,以爲自己很行,喔!原來佛有六種差別,六種佛。[若悟明即字,]六即的“即”,“即”就是講當下,當下就是佛,六種,當下就是佛,現當下就是佛;文字當下就是佛;觀行當下就是佛;相似當下就是佛;分證當下就是佛;究竟就是佛。所以,悟明六即的即字,[不生退屈。]就是說:喔!有六種這麼多,要修到什麼時候?不生退屈。[此天臺之圓旨也。上總示圓理,下別示六即,經義相符,故以釋之。善男子!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由妄想我,及愛我者,]就是執著有一個我相。[曾不自知,]“曾”就是從來不,從來不,never,是不是?從來不。曾不自知,從來不曾自己去了解。[念念生滅,]念念生滅,所以,于境界起這個恨跟愛的心,[故起憎愛,耽著五欲,]耽著就是執著五欲六塵。[此理即也;]爲什麼說是 即佛呢?底下就解釋了,[以衆生全體在迷,]全體就是整個心的體性,統統在迷惑,我們一顆清淨心,全部在迷當中。[約佛性在迷,故雲理衆生即佛,]按照道理來講,衆生是佛;但是,這只是道理來講,[遂雲:理即。]底下就講到名字即佛,[若遇善友,教令開悟,淨圓覺性,]發起覺悟,[發明起滅,]發明起滅就是覺悟到生滅,叫做發明起滅,發明起滅就是:覺悟了這個生滅的真實性是空性的。[即知此生,性自勞慮。]這一切的生滅,那都是本性多出來的。性自勞慮就是:那是本性裏面多出來的自勞自慮,意思是說:本性沒有這些東西,都是多余的。[此名字即也:以衆生迷已,不知本有佛性,]不知本有佛性。[若遇善知識開導,了悟自性,生即無生,知本是佛。]生當下就是無生,知道我們本來就是佛。[以知名識字,]了解佛的名、也解這個字,[即知一字,即佛性也,故雲:名字即。]喔!原來我也是未來佛,了解這個名字,這樣他慢慢就會聽經聞法了。名字即佛,再來就是觀行即佛,[若複有人,勞慮永斷,]心裏的壓抑、生滅、煩惱,叫做勞慮,用“勞”跟“慮”來包括一切,“勞”大部分都是指身體方面的一種痛苦;“慮”是指心上不安的一種煩惱,勞慮永斷就是身心永斷。[得法界淨,即彼淨解,]清淨的見解變成一種障礙,喔!我了解了,我了解了,身體有病苦,我要忍耐,認了就是我們的;心的煩惱也不可得、無所住,我已經了解了!結果了解變成一種障礙,也還是一種……還執著“我了解”。[爲自障礙,故于圓覺,而不自在,此名凡夫,隨順覺性,]此名凡夫,隨順覺性。[此觀行即也。天臺]宗[圓教五品觀行位人,]五品觀行位人。[圓伏五住,]圓伏五住,五住煩惱,過去已經講過很多遍了,叁界有五住煩惱,欲愛住地等等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煩惱。[惑息妄除,]迷惑停止,虛妄除掉,[故雲,勞慮永斷。叁毒不行,]叁毒就是貪、嗔、癡。用慈悲心起貪嗔癡,所有貪嗔癡統統是慈悲心。所以,《維摩诘經》說:貪嗔癡也是梵行,當下就是梵行,後面就會講到。叁毒不行,[故雲:得法界淨。耽著淨境,]執著這個清淨的境界。[故雲:淨解爲礙;]淨解爲礙就是說:發一個清淨心去了解,我們本來就是佛,降伏這個煩惱;執著我們有這種功夫,也是一種障礙。[無明全在,故于圓覺,而不自在。]還是不自在。簡單講:萬境、萬智統統放下,不要自己覺得:我很有修行!這樣就直接入佛的境界,當下能所平等,永遠不要起心動念說:我已經很了不起了!這樣你永遠都在進步。如果說:我看到佛、聽到音聲,聽到有人在念佛、聽到打鼓的聲音;或是說:我晚上見到鬼、見到神,我不得了了!醒後之後,就到處向人宣揚,這樣境界變成一種障礙,要化作無,無,不管你念佛念到什麼程度、作夢夢到什麼東西,多麼有修行,永遠保持一顆無相之心,就是一直念佛,堅持到底,這樣就對了!若作聖解,即著群邪,《楞嚴經》那一句話就講得非常好!《楞嚴經》說:若作聖解,即著群邪:如果你當作是聖人的的見解,你就受到魔的幹擾。太了不起!魔是最怕《楞嚴經》,誰是誰非,誰對誰錯,《楞嚴經》一照,清清楚楚!我們人的見解,如果跟別人不同,就說:他違背因果,我所做的沒有違背因果!大家都會說:正人行邪法,邪法亦正,每個人都說自己正;邪人行正法,正法亦邪,哪一個人要承認他是邪?對不對?《楞嚴經》一對照,就清清楚楚,自己贊歎自己也沒用,贊歎自己也沒用!對不對?所以,圓觀行位,[天臺判圓觀行位,]所以說:得到法界清淨,他就執著一種淨解,但是,這個時候無明還在,還在。所以,天臺宗判圓觀行位,圓教的觀行位,[別信位,]別教的十信位。[同伏見思,名爲外凡,]外凡位就是還沒有接近聖人,[故結名凡夫。]外凡;內凡位就是接近聖人了,入道叫做內凡,接近了。外凡:門外的凡夫,門外的凡夫;內凡:門內的凡夫,就是接近境界了。[善男子!一切菩薩見解爲礙,]一切菩薩,見解爲礙,什麼叫做見解爲礙?以一切菩薩有所覺、有所見、有所了解這個清淨心;但是,變成一種障礙。[雖斷解礙]雖然斷解這個淨解之礙,這個解礙就是淨解之礙。雖然斷了前面所謂的淨解這礙,以清淨心去了解。[猶住見覺,]還是執著自己所看到的、覺悟的,那一念還是放不下,菩薩還是有障礙。[覺礙爲礙]覺礙爲礙,覺悟到這個障礙也是一種障礙。[而不自在,]覺礙是一種礙,而不自在。[此名未入地者隨順覺性,此相似即也。]相似即佛。[叁賢位人,]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[觀智增明,]觀照的智慧增加。[已見前淨解爲礙,今已斷之,所斷雖亡,能斷觀智,名爲見覺。]前面是斷所,現在這個變成能,這個能覺悟的見地還沒有斷,見覺就是能覺悟的見地還沒有斷。[此能見之見覺爲礙,]能所裏面的能觀照的見解的智慧,也是一種障礙。[能所未亡,故于圓覺,而不自在。]而不自在。[結名未入地者,正指叁賢也。]未入地就是叁賢位。 [善男子!] 底下是另外一段,分證即佛。說善男子![有照有覺俱名障礙,]你有所照、有所覺,這都是一種障礙。[是故菩薩常覺不住,照與照者,同時寂滅,]真正的菩薩是如何修行?常常提正念,而不執著正念,勇氣同時放下,同時寂滅。[此分真即也。]這個“真”就是證,證悟的證,分證即佛。分真,這個“真”就是本來的佛性,清淨的佛性,分真即佛就是分證,幾分已經證到佛的境界,叫做分證,幾分已經證到佛的境界。[照,是所照之境,乃淨解;覺,是能觀之智,乃見覺。即前二位,對待未亡,故俱名障礙。今地上菩薩,以證平等真如,]以證得平等真如。[以即體之智,能照寂滅之體,]智慧也是無相的東西;體理也是無相的東西;理也是無相的東西,簡單講:都是在一心當中論斷,在一心當中論斷,如果講寂滅就是講體;講作用就講智慧;講法就講理,所以,法、理、智、體,都是用心來論斷。[故照而非照,]能照之心,也沒有能照這執著。[不住功照,故雲常覺不住。以理智一如,故同時寂滅。

  譬如有人,自斷其首,首已斷故,無能斷者;則以礙心,自滅諸礙,]礙心就是還沒有究竟圓滿,當然還有微細的執著,還有能所,則以礙心就是還有能所。自滅諸礙,“能”斷掉這個“所”,“能”也把它除掉。[礙已斷滅,無滅礙者:此以喻明,觀智俱泯,能所兩亡也。人,喻能照;首,喻所照。所照既亡,能照亦泯,故喻無能斷者。]無能斷者。[然以照爲礙者,《楞嚴經》雲:“圓明照生所”,]就是說:我們圓滿的這個清淨的本性,如果由觀照變成一種能所,叫做圓明照生所,還沒胡達到徹底的覺悟。[以圓明體中,本無能所,但起照心,]放不下這個照,能觀照的心。[則形所相,]則形所相,變成了,形:變成、形成,變成所對立的所照之相。[故以照爲礙也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