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就可以看到月亮。[见月亡指。]我们如果见到月亮,那根指头所指的就要放下。[因教诠心,]因为佛的教化最主要是在讲我们这个心;“诠”就是教化,就是解释。[悟心亡教。][你如果悟到我们这个心,就放下文字之教;亡教不是没有教,不是这个意思。[今既了悟自心,]现在既然了悟我们的心,[则一切言说,皆剩法矣。]剩法就是多余的,多余的。[如既见月,了知所标之指,毕竟非月也。

  【“一切如来种种言说,开示菩萨,亦复如是。】

  此明诸佛,]都是以语言来解释、显示这个道理,[同以言诠显理,开示菩萨,凡有种种言说,皆标月之指。]皆标月之指。[今既证一心,则能所双亡,绝诸对待,唯一寂灭真境矣。二明证相竟。]唯一寂来真实的境界。

  [寅三结成位

  【“此名: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。】

  此结成位。]结成位就是成就了。[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:论亦结云:名随顺觉。]后面。[此一科文,]就是说菩萨如果到地上之位,地上之位,初地以上。[谓觉性平等,理本一味,今因众生迷倒,幻化未灭,]对于幻化出来的外在的虚妄的法,未灭就是没有除灭。幻化未灭就是说:众生颠倒,以假为真,对于幻化出来的这个世间的法,还没有除掉,所以,贪生怕死。[妄功用中,便显差别。]虚妄境界里面在用功,就会产生了差别,因为我们没有如实智照如如理。[此显六即差别,]六即就是六即佛,理即佛、名字即佛、相似即佛、分证即佛、究竟即佛,后面都会讲到,观行即佛,后面都会一一来讨论,六即佛。六即佛是天台宗在解释佛的差别,大家都是佛,看你是属于哪一种佛。所以,众生来讲就是理即佛,在道理来讲,我们是佛,可惜一点功夫都没有,一点功夫都没有![因迷而有,]因为迷了而有,而有这个境界。[若究竟穷源,]如果究竟去探、追求这个根源。[寂灭无二。]寂灭不二。[若悟明六字,]这个“六”字就是六即佛的第一个字。你如果悟到六即佛这个“六”字,就是六种佛。[不生上慢,]不生上慢就是没有骄傲,以为自己很行,喔!原来佛有六种差别,六种佛。[若悟明即字,]六即的“即”,“即”就是讲当下,当下就是佛,六种,当下就是佛,现当下就是佛;文字当下就是佛;观行当下就是佛;相似当下就是佛;分证当下就是佛;究竟就是佛。所以,悟明六即的即字,[不生退屈。]就是说:喔!有六种这么多,要修到什么时候?不生退屈。[此天台之圆旨也。上总示圆理,下别示六即,经义相符,故以释之。善男子!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由妄想我,及爱我者,]就是执着有一个我相。[曾不自知,]“曾”就是从来不,从来不,never,是不是?从来不。曾不自知,从来不曾自己去了解。[念念生灭,]念念生灭,所以,于境界起这个恨跟爱的心,[故起憎爱,耽著五欲,]耽着就是执着五欲六尘。[此理即也;]为什么说是 即佛呢?底下就解释了,[以众生全体在迷,]全体就是整个心的体性,统统在迷惑,我们一颗清净心,全部在迷当中。[约佛性在迷,故云理众生即佛,]按照道理来讲,众生是佛;但是,这只是道理来讲,[遂云:理即。]底下就讲到名字即佛,[若遇善友,教令开悟,净圆觉性,]发起觉悟,[发明起灭,]发明起灭就是觉悟到生灭,叫做发明起灭,发明起灭就是:觉悟了这个生灭的真实性是空性的。[即知此生,性自劳虑。]这一切的生灭,那都是本性多出来的。性自劳虑就是:那是本性里面多出来的自劳自虑,意思是说:本性没有这些东西,都是多余的。[此名字即也:以众生迷已,不知本有佛性,]不知本有佛性。[若遇善知识开导,了悟自性,生即无生,知本是佛。]生当下就是无生,知道我们本来就是佛。[以知名识字,]了解佛的名、也解这个字,[即知一字,即佛性也,故云:名字即。]喔!原来我也是未来佛,了解这个名字,这样他慢慢就会听经闻法了。名字即佛,再来就是观行即佛,[若复有人,劳虑永断,]心里的压抑、生灭、烦恼,叫做劳虑,用“劳”跟“虑”来包括一切,“劳”大部分都是指身体方面的一种痛苦;“虑”是指心上不安的一种烦恼,劳虑永断就是身心永断。[得法界净,即彼净解,]清净的见解变成一种障碍,喔!我了解了,我了解了,身体有病苦,我要忍耐,认了就是我们的;心的烦恼也不可得、无所住,我已经了解了!结果了解变成一种障碍,也还是一种……还执着“我了解”。[为自障碍,故于圆觉,而不自在,此名凡夫,随顺觉性,]此名凡夫,随顺觉性。[此观行即也。天台]宗[圆教五品观行位人,]五品观行位人。[圆伏五住,]圆伏五住,五住烦恼,过去已经讲过很多遍了,三界有五住烦恼,欲爱住地等等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的烦恼。[惑息妄除,]迷惑停止,虚妄除掉,[故云,劳虑永断。三毒不行,]三毒就是贪、嗔、痴。用慈悲心起贪嗔痴,所有贪嗔痴统统是慈悲心。所以,《维摩诘经》说:贪嗔痴也是梵行,当下就是梵行,后面就会讲到。三毒不行,[故云:得法界净。耽著净境,]执着这个清净的境界。[故云:净解为碍;]净解为碍就是说:发一个清净心去了解,我们本来就是佛,降伏这个烦恼;执着我们有这种功夫,也是一种障碍。[无明全在,故于圆觉,而不自在。]还是不自在。简单讲:万境、万智统统放下,不要自己觉得:我很有修行!这样就直接入佛的境界,当下能所平等,永远不要起心动念说:我已经很了不起了!这样你永远都在进步。如果说:我看到佛、听到音声,听到有人在念佛、听到打鼓的声音;或是说:我晚上见到鬼、见到神,我不得了了!醒后之后,就到处向人宣扬,这样境界变成一种障碍,要化作无,无,不管你念佛念到什么程度、作梦梦到什么东西,多么有修行,永远保持一颗无相之心,就是一直念佛,坚持到底,这样就对了!若作圣解,即着群邪,《楞严经》那一句话就讲得非常好!《楞严经》说:若作圣解,即着群邪:如果你当作是圣人的的见解,你就受到魔的干扰。太了不起!魔是最怕《楞严经》,谁是谁非,谁对谁错,《楞严经》一照,清清楚楚!我们人的见解,如果跟别人不同,就说:他违背因果,我所做的没有违背因果!大家都会说:正人行邪法,邪法亦正,每个人都说自己正;邪人行正法,正法亦邪,哪一个人要承认他是邪?对不对?《楞严经》一对照,就清清楚楚,自己赞叹自己也没用,赞叹自己也没用!对不对?所以,圆观行位,[天台判圆观行位,]所以说:得到法界清净,他就执着一种净解,但是,这个时候无明还在,还在。所以,天台宗判圆观行位,圆教的观行位,[别信位,]别教的十信位。[同伏见思,名为外凡,]外凡位就是还没有接近圣人,[故结名凡夫。]外凡;内凡位就是接近圣人了,入道叫做内凡,接近了。外凡:门外的凡夫,门外的凡夫;内凡:门内的凡夫,就是接近境界了。[善男子!一切菩萨见解为碍,]一切菩萨,见解为碍,什么叫做见解为碍?以一切菩萨有所觉、有所见、有所了解这个清净心;但是,变成一种障碍。[虽断解碍]虽然断解这个净解之碍,这个解碍就是净解之碍。虽然断了前面所谓的净解这碍,以清净心去了解。[犹住见觉,]还是执着自己所看到的、觉悟的,那一念还是放不下,菩萨还是有障碍。[觉碍为碍]觉碍为碍,觉悟到这个障碍也是一种障碍。[而不自在,]觉碍是一种碍,而不自在。[此名未入地者随顺觉性,此相似即也。]相似即佛。[三贤位人,]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[观智增明,]观照的智慧增加。[已见前净解为碍,今已断之,所断虽亡,能断观智,名为见觉。]前面是断所,现在这个变成能,这个能觉悟的见地还没有断,见觉就是能觉悟的见地还没有断。[此能见之见觉为碍,]能所里面的能观照的见解的智慧,也是一种障碍。[能所未亡,故于圆觉,而不自在。]而不自在。[结名未入地者,正指三贤也。]未入地就是三贤位。 [善男子!] 底下是另外一段,分证即佛。说善男子![有照有觉俱名障碍,]你有所照、有所觉,这都是一种障碍。[是故菩萨常觉不住,照与照者,同时寂灭,]真正的菩萨是如何修行?常常提正念,而不执着正念,勇气同时放下,同时寂灭。[此分真即也。]这个“真”就是证,证悟的证,分证即佛。分真,这个“真”就是本来的佛性,清净的佛性,分真即佛就是分证,几分已经证到佛的境界,叫做分证,几分已经证到佛的境界。[照,是所照之境,乃净解;觉,是能观之智,乃见觉。即前二位,对待未亡,故俱名障碍。今地上菩萨,以证平等真如,]以证得平等真如。[以即体之智,能照寂灭之体,]智慧也是无相的东西;体理也是无相的东西;理也是无相的东西,简单讲:都是在一心当中论断,在一心当中论断,如果讲寂灭就是讲体;讲作用就讲智慧;讲法就讲理,所以,法、理、智、体,都是用心来论断。[故照而非照,]能照之心,也没有能照这执着。[不住功照,故云常觉不住。以理智一如,故同时寂灭。

  譬如有人,自断其首,首已断故,无能断者;则以碍心,自灭诸碍,]碍心就是还没有究竟圆满,当然还有微细的执着,还有能所,则以碍心就是还有能所。自灭诸碍,“能”断掉这个“所”,“能”也把它除掉。[碍已断灭,无灭碍者:此以喻明,观智俱泯,能所两亡也。人,喻能照;首,喻所照。所照既亡,能照亦泯,故喻无能断者。]无能断者。[然以照为碍者,《楞严经》云:“圆明照生所”,]就是说:我们圆满的这个清净的本性,如果由观照变成一种能所,叫做圆明照生所,还没胡达到彻底的觉悟。[以圆明体中,本无能所,但起照心,]放不下这个照,能观照的心。[则形所相,]则形所相,变成了,形:变成、形成,变成所对立的所照之相。[故以照为碍也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