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叁 己二征釋迷悟始終(分五) 庚一金剛藏啓請 【于是金剛藏菩薩]《圓覺經》就是這樣,諸大菩薩一一起來請問佛陀,現在輪到金剛藏菩薩。[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]繞佛叁圈。[長跪叉手,]叉手就是合掌。[而白佛言:】 此請法之儀,表示叁業恭敬可知。 庚二正陳請詞 辛一慶聞述益 【“大悲世尊!善爲一切諸菩薩衆,]准備要成佛的都是菩薩。爲一切諸菩薩衆[宣揚如來]宣揚如來什麼呢?如來,我們本性具足的[圓覺清淨大陀羅尼,]大陀羅尼簡單講,就是含藏一切、總持一切。[因地法行,]因地的法行,就是因地的修行,[漸次方便,]一個次第。[與諸衆生,開發蒙昧。]對衆生來開發蒙昧,就是無知的狀況叫做蒙昧。開發他無知的狀況。[在會法衆,承佛慈誨,幻翳朗然,慧目清淨。]智慧之目叫做慧目。[】 此慶聞述益。]慶幸聽聞來敘述這個利益。[大悲世尊,指世尊具大悲心。]我們說要學“佛”嘛,學佛如果仍用這種仇恨的心來看世間,不能入同體大悲,這樣離佛還很遠,離佛還很遠!所以,你看這個世間你周圍的人,慢慢就會發現。所以,有很多人說:甯可救蟲,不願救人。當然,這是一句怨言,意思是說:過去救了他,對他那麼好的因,他竟然不知道感念,反而違背我們、傷害我們,所以,我們會覺得很痛心,很痛心!我們學佛的心地功夫如果不夠,會一直恨。在哲學中雖然有一句話很平淡,但是,這句話可以適用第一個人,它說:當你在對某某人失望的時候,或者覺得他很幼稚無知,或是說忘恩負義,你不要責備他,你用另外一個觀念,你就告訴自己:在這個世界上,在這個世界上,也需要這樣的人,才形成一個社會。在這個世間中,也需要這種忘恩負義的人,也需要這種人來擔任這個角色。所以它說:在這個世間也需要這樣的一個人。記住喔!很平淡喔,在這個世間,也需要一個這樣的人,因爲這樣才構成一個社會嘛!你覺得他很幼稚、很無知、很忘恩負義,恨不能解決事情,這樣你就了解,什麼叫做凡夫,什麼叫做聖人,就在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,山不轉路轉,境不轉心轉。是不是這樣?我們要學大悲,第一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,我們一定要提升;第一個階段沒有提升,我們沒有辦法修行。所以,我如果遇到那種忘恩負義的人;或是可惡、可厭的人;或者你明明知道這個人是大妄語的人,有的人反白爲黑,自以爲是,內心裏面我們就想:在這個世界上也需要一個這樣的人,也需要一個這樣的人,這樣你就能很平淡地處理這件事情,非常平淡。這雖然是一句哲學,它就是叫你安住第一種狀態,不取不舍,不取不舍;不然你說你要跟這些衆生,又無知、無明具足煩惱的衆生計較,你會發瘋,計較不完,每個人都能各自講出一篇大道理,卻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,不懂得替別人著想,看看別人的角度是怎麼樣子。[善爲一切菩薩,循循善誘,]好好地引導,叫做循循善誘。[宣揚如來,圓覺清淨者:宣揚如來藏,清淨本然,]本性具足的東西。[周遍法界。]什麼叫做清淨本然?外來的叫做外道,譬如說:外來的靈界的力量附在我們身體,這不是我們本性具足的東西。本性具足的東西,我們統統有,不必藉著外力,這才是真正的佛法。我們的清淨本希有,周遍法界。[此即如來圓覺妙心。大陀羅尼,因地法行者:而此心、能總一切法,能持無量義,]總一切法就是包括一切法,持無量義就是存在無量義的妙用。[故曰:大陀羅尼。依此心、普照法界,寂滅無二,]你想學寂滅無二,首先你要認識一句話:如實相,寂滅就是無诤,你要進入內心無量的安詳,你要在事相當中當下就要接受它,你存在的是一顆智慧心;你若牢騷、抱怨、埋怨,落入生滅,凡夫之見,你不能得到安詳、清淨的世界;不必等到富有,我們就能進入清淨狀態;也不用等到說我今天遭遇很大的逆境,才體悟到寂滅,因爲一切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之法,一切都是幻化的東西,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,所以說:一切法就是寂滅。什麼叫做如實相呢?如實相就是:眼睛看出去的相,你都當作這是在演電影,都當作這都是過目的雲煙,求一個永恒,不可得;既求一個永恒不可得,執著任何一個動點,就會動,就會引導變成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個錯覺。所以,如實相當體即空,不會被它欺騙,不會被它迷了,你用智慧心看這個世間、用空性的心看這個世間,二十四個小時當中充滿了空性,運用空性包容一切,無所不照,沒有一件事情能障礙你,外境紛亂吵雜,內心清淨又安詳,我們就真正找到我們的極樂世界。[是謂:因地法行。]普照法界,寂滅無二,這叫做因地法行。[由頓至圓,無漸次而立漸次,無方便假設方便。與諸衆生,開發蒙昧者:]就是說[此等道理,衆生不知,如童蒙之迷昧。今承我佛之慈悲訓誨,開示發明。在會法衆,幻翳朗然:]在會的法衆幻翳朗然。[幻者、無而忽有,虛幻不實之義。眼中忽起翳病,]就是眼睛有毛病。[空中妄見空華,]我們現在看到一切境界的變化,我們不了解、執著,叫做妄見空華,因爲境界的幻化出來的東西。[非但所見空華是幻,即能見翳眼亦幻。于諸幻法,妄生執取,]執取,[故名幻翳。]所以,叁藏十二部經典講到最後,我們所有的毛病就是一個字:執。執,我們解不開,就要藉著時間,譬如說,譬如說一般人都會不知足,我們對方對方的惡,是我們自認爲惡,我們一直放不下,一直不能寬恕對方,我們今天與其要跟對方說:你這個人很可惡!這樣講是一句話,這個人很可惡;但是,我們可以改變一個觀念:這個人今天到這個地方,能有這種表現已經不簡單了,他能夠這樣,已經不簡單了!譬如說一個佛教徒,他雖然還有一些習氣、煩惱,但是,在師父來看,我就會下降這個標准:他今天還會想修行、還會想吃素,這樣就不簡單了!我對一切衆生都用下降的標准來看他,我的煩惱就很少。這是懂得退一步、懂得觀照的人。有些衆生,他本身就不是很有善根,他來到叁寶的地方,他就說:這個不對、那個不對……,我就教他,我就教他:叁寶的地方,再怎麼樣,畢竟人家已經剃度出家,你想想看,我們還沒有這種勇氣呢,這樣就不簡單了,這樣就不簡單了!所以說:你對第一位衆生,包括出家、在家,我們能夠把這個“執”用對立的觀照,一直降低標准;不然就一刀兩斷,用因果論法,因果論法就是:你造因得什麼果,跟我沒有關系;我造什麼因,得什麼果,我自己負責,這樣子,清清楚楚!如果沒辦法這樣,還一直妄生執著去看別人……,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認爲對方有錯,不是人家真的有錯喔,是我們一直認爲他有錯,這樣也是一種執著,執著。所以,我們人就是這樣,我們人就是這樣,上次有一張海報,人家在畫海報,畫海報,海報的內容是說要清理環保,清理環保,那個人很會畫畫,很會畫畫。有個人提了一桶機油,機油,他提了一桶機油,他看到公布欄上的海報這樣畫,公布欄寫:我們要注重環保。他提著一桶機油,嘴巴講了一句話:哎呀!這個容易嘛,這個容易嘛,其實手上的機油一直在漏,機油一直在漏!他看著公布欄上寫著:要做環保的工作。他說:這很簡單嘛,大家都做得到!其實他就做不到,因爲底下的機油一直在漏。這張海報雖然很單純,也能夠影射衆生的毛病就是如此,自己已經把地上汙染得一片黑了,整天還是在煩惱別人的生死,這就是法,不了解佛法。所以,我們就是妄生執取,故名幻翳。[故佛前雲:猶如翳目,見空中華,]就像我們眼睛有毛病,看到幻化出來的空華。[空本無華,病者妄執。]所謂有病就是心中無智慧,心中如果不用智慧之心,他就是有病,只有外表健康,不能說是一個健康的人,只有身體的健康,不能說他是一個健康的人,必需心靈也健康。[而今信知,幻身、幻心、幻智,諸幻滅盡,所見之幻既盡,能見之幻亦亡,故曰朗然。]朗然就是太陽高照,清清楚楚的意思,朗然。[眼翳已除,]眼睛的病已經除,[則爲慧目。]智慧之目。[如《楞嚴經》雲:“以清淨目,觀晴明空,]觀天氣很好的天空,[惟一晴虛,]只有一個晴朗萬裏無雲的虛空。[迥無所有。]完全沒有任何一點東西。這句話的意思,注意聽!以清淨目,意思是說:我們的眼睛如果沒有毛病,來看天氣很好的天空,只會看到整個都是藍色的天空,什麼都沒有。這一句“清淨目”要特別注意,以無分別的智慧之心,以無分別、以平等清淨之心,來觀看一切的境界,只有清淨、平等,了無所有,就是這樣!你說修行很難;我一直說修行很簡單,我一直說修行很簡單,關鍵在于你不肯,你不肯,就算打死你,你也不用平等心、無所住的心去做,那麼即使修千百萬年又如何?最近大家都很流行誦《無量壽經》,誦《無量壽經》很好;但是,想成佛作祖,不是只誦《無量壽經》就可以的,經是佛講的,經典是佛講的,經典是佛講的,你再誦給佛聽?對不對?所以說:我們今天學佛,你一定要先了解心地功夫要先拿出來;心地功夫不先拿出來,一切都在事相裏面著,就算你長久修行,也不如別人一刹那之間的功夫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你誦經,已經誦《無量壽經》十年了,你看到一切境界都放不下,整天在是非圈裏面打轉,整天一直看別人的過失,一直認爲自己很有修行,你沒有平等心,一直認爲自己很持戒、很精進,而輕視別人。另一個人沒有整天誦《無量壽經》,他內心無所著,單提一句佛號,什麼他都放得下,也不會覺得自己很厲害,換我問你:你認爲,臨命終哪一個會往生極樂世界?嗯?既然佛法是心法,禅者,佛之心也,佛法離了禅就沒有生命,你聽過這一句話嗎?佛教離了禅… 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