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死命抓住你,這是溺水者自然反應。所以,先打昏,然後再拉他上岸,真的!你如果有救生的知識,就是這樣,接近他時先把他打昏,再救上岸。不然,我告訴你,當他快淹死時,看到什麼就緊抓不放,可能連你也得死。比丘戒說:救上岸來,就不要碰到她的身體。[若見若聞,得利益故。化令成佛者:唯依最上乘,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《法華經》雲:“我本立誓願,欲令一切衆,如我等無異。” ]同我,就是佛,與佛一樣。[皆依無始,清淨願力者:]師父今天也要這種願,我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跟師父一樣,能夠了解經典、了解生死的痛苦,師父是凡夫;但是,我們還知道,有一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接引我們,希望要將這個法傳出去。[遙指多劫,]“遙”就是很遠。[初發菩提心時,乘此願力,所生之處,便不退轉。心若疲倦,即憶昔願力,]我們是發過願的人,不能退道心。[以自策勵,所爲不是隨情,故雲:皆依願力。又非圖報,]也不是希望別人來回報我。[亦非愛見之悲,故言清淨。初大悲下化竟。]師父在病苦時,如果爬不起來,我也是說:還是要爬起來!沒辦法!要當菩薩嘛!

  [癸二大智上求

  【“若諸末世一切衆生,于大圓覺起增上心,]起增上心就是加強精進力量,叫做增上。[當發菩薩清淨大願。應作是言:“願我今者,住佛圓覺,求善知識,莫值外道]不要遇到外道,碰到外道你就很慘![及與二乘。]遇到二乘就不發大心。[依願修行,]依圓覺的願修行,[漸斷諸障,障盡願滿,]障礙盡,願就滿。[便登解脫]這樣就解脫。[清淨法殿,證大圓覺妙莊嚴域。”】]“域”就是領域,進入這個莊嚴、殊勝微妙的領域。

  [此言不但菩薩利生:依大願力,即末世修行,一切衆生,亦當大願持心,不墮邪見。于大圓覺,起增上心者:正明大智,上求菩提,對前大悲,下化衆生也。因大智故,信知一切衆生,自具大圓覺性,本來成佛,]在座諸位,我們大家都是佛,[雖因迷故,覺性不失。]我們的覺性不失。[由此起增上心,即菩提心,有大力用,決定趨向。當發菩薩,清淨大願者:以願導行,彌綸諸行,]“彌綸”就是充滿,“綸”就是衆生,就是充滿一切很多種種的行。[速至成佛,若無願力,則多退轉。]我們沒有願力就會退轉。[應作是言者:即發願之語也。願我今者,住佛圓覺:本住如來圓覺性中,發心趣向,此則內心既勝,外緣須湊。]“湊”就是集合,一定要有集合這些外緣。[求善知識,莫值外道邪師,及二乘]而不發菩提心的二乘人,[劣器,壞我善根。]我自己修行就好了,我不要度衆生,也不用起圓覺心,這樣就破壞我們的願力。我們要發願,有因緣就勸導左鄰右舍、兄弟姐妹進入佛門。[願得菩薩知識,假彼正知正見,開示無上菩提,正修行路,依願修行。但依願力,而自策勵,精進修行。願是總相,能通悲智故。此二段中,皆說願力,具悲智願,即菩提心也。

  漸斷諸障者:理雖頓悟,事必漸除。]理雖頓悟就是:道理你雖然知道有所悟了;但是,事實上你還是凡夫,“事”就是習氣,在事相上的習氣,要藉著境界來磨練。譬如講經來說,這些法師聽經聽這麼多了,不然你請法師上臺來講,有時候他還不能適應,因爲沒有經過大場面磨練,一樣沒辦法!雖然,我們有心學佛,但是,還是要有種種的逆境磨練我們,要成就,必須流很多淚水,真的!要吃很多苦才有辦法![先伏二障,若二障已伏,則能悟入菩薩境界,由叁賢而入初地。若事理障,已永斷滅,則障盡願滿。]障礙若盡,願就圓滿。[煩惱、所知二障,分別、俱生皆盡,成佛之願,亦得滿足,由十地而至等覺也。便登解脫,清淨法殿者:等覺進證佛果,不隔余位,]因爲四十一個階位就不隔了,直接進入佛的果位,[故雲便登。如《楞嚴經》雲:“如來逆流,]注意聽!逆流,就是回光返照,修行就是只有這幾個字,你要常常回光返照,要正念常現前。你有沒有常常觀照我們的煩惱?觀照我們的清淨本性,不要讓煩惱産生?無量的恨、計較、執著是不是放下了?我們是不是過著天下太平的盛世的世界呢?聖人就是過這個世界,外面是戰爭、紛紛擾擾,聖人就過著太平盛世。他本來就沒事,有事是你有事,他完全沒事,外面動蕩不安,他說:啊?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。[如是菩薩,順行而至,覺際入交,]覺際入交就是等覺跟佛的境界,差一點點,[名爲等覺。”釋雲:如來因圓果滿,]因地圓滿,果也是圓滿,[得證涅槃果海,因不舍衆生,]一定要慈悲,[倒駕慈航,逆涅槃流而出,入生死海度生。如是等覺菩薩,順涅槃流,修行而至,覺際入交。菩薩始覺,]才知道[與佛妙覺之際,]之際就是邊際。[分劑正齊,]就是平等,分際就是界線,是平等的。[但有逆順之不同耳。譬如入海采寶,]要來海中采寶,[前商]就是諸佛,諸佛[已得諸寶,逆流而出,]經過如來的指示,順流而入,[到于海門,後商方以進取,順流而入,亦到海門。是二船恰齊,但前商船頭向外,]一個船是向內,[後商船頭向內,爲不同耳。]差別在于一個向內,一個向外;一個已經挖到寶要回來了,一個是才剛要來采寶而已。

  [便登解脫,清淨法殿者:解脫,自在義。即指常寂光土,二死永亡,故曰解脫。清淨,無染義。亦指常寂光土,五住究盡,故曰清淨。法身所依,故以法殿稱之。便登者,不待移時也。]不必經過任何的時間。當下[證大圓覺,妙莊嚴域者:證者,證入,昔爲衆生,本具大圓覺性,今依願修行,而得證入,大圓覺妙莊嚴域,依自受用土,現微妙莊嚴,自受用身之所受用耳,故名曰域。域者,疆域,即境界也。初長行竟。

  辛二偈頌(分二)

  壬初標頌二 正頌

  

  壬初標頌

  【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】

  壬二正頌(科同長行。)

  【“彌勒汝當知:一切諸衆生,不得大解脫,皆由貪欲故,]我們爲什麼不能解脫,就是貪。[墮落于生死。若能斷憎愛,]就是擺平自己,愛就是執著,對外境的追求;恨,“憎”包括一切的煩惱。“愛”就是一切的追求,我們的煩惱就是這二種。[及與貪嗔癡,不因差別性,]不會因爲有五性差別,[皆得成佛道。】

  初五句頌輪回根本。彌勒汝應當以智知,一切九界衆生,不得無余涅槃大解脫者,皆由無始貪欲故,以爲輪回根本,所以墮落于生死流轉。次四句頌輪回有幾種性。長行雲:有惡種性、善種性、上善性、棄愛樂(去聲)舍,以愛舍愛,還滋愛本。棄愛樂舍,棄愛是指欲界的愛,樂舍,舍去這些欲界的貪嗔癡。以愛舍愛,以色無色界的愛,舍掉欲界的愛,還是愛,還是執著,就是還滋愛本。[若能斷憎愛之心,立志勇猛,勤修戒、定、慧,永斷貪、嗔、癡,自可不因二障]二種障礙,[而受差別之五性,皆能得成無上菩提之佛道矣。

  【“二障永銷滅,]理跟事,[求師得正悟,]講來講去,還是一定要師父。[隨順菩薩願,依止大涅槃。】

  此四句頌修佛菩提,幾等差別。長行雲:欲泛如來大圓覺海,先當發願,勤斷二障、求師而得最勝知識,正知正見,正悟菩提。依之修習,二障已永銷滅,隨順菩薩願,滿足菩提,及大涅槃。此約義略頌也。

  【“十方諸菩薩,皆以大悲願,示現入生死。現在修行者,及末世衆生,勤斷諸愛見,便歸大圓覺。”】]這些文字很簡單。

  [此頌回入塵勞,]爲什麼?[當設幾種教化方便。十方諸菩薩,回入塵勞,]要跟衆生打成一片,[教化衆生,皆以大悲願力爲主,變化種種形相。或現同類身,或現異類身,皆以妙觀察智之力,觀機施教,]要觀察,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講得很嚴,慢慢跟他講。初學佛,第一天來:師父……我沒吃素,可以皈依嗎?可以啊!第一天而已,慢慢的他有了認識,先六齋日吃素,慢慢進而吃全素。不可以用激烈的手段,度衆生要很有辦法,要觀機施教。[入于生死。即現在菩薩修行,及末世發菩提心之衆生,當依十方菩薩,發大悲願,]我們一定要發大悲願,[勤斷事理二障,不墮愛見之悲,]愛見之悲就是一種執著的悲心。你還有一個觀念:我對你這麼好,無所求的悲才沒有愛見。愛見之悲就是說我對你慈悲變成有一種執著,這樣就錯誤了,就成障礙了。[障盡願滿,即便歸于大圓覺。圓覺稱之爲歸者,以圓覺乃衆生本具,昔日雖迷不失,如暫離,今日既證爲得,如便歸。叁深究輪回根本竟。]只要你如如不動。我們這裏如果有人得了癌症,回去要趕快拼了,真的!我不騙你,不能再等待了,並不困難。菩薩,師父這樣講,你難道對往生還沒有信心嗎?一定要決定,深信不疑,我相信,我們講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定會很多,屹立不搖,都不要受人影響,清淨信,絕對不動搖,一直堅持到死,99.9%能往生,而且我敢跟你蓋章保證。你從這一念堅持到底,到死從不改變,老實念佛,莫換題目,沒有人能動搖你,絕對要往生極樂世界!師父就是發這種願,所以,我在念佛都是以二十四個小時爲主。我不是說晚上播放錄音帶,有人來問一個可笑的問題:請問師父,我媽媽年紀很大了,八十幾歲,每次念菩薩都少念一個字。我說:她怎麼念?他說:都念世音菩薩,世音菩薩。很奇怪,一般不是念[觀世音]就是念[觀音]沒聽過這麼念的,我說:世音菩薩,這是另一尊菩薩的名字了。他說:師父,要不要緊,當然要緊啦,沒有世音菩薩啊!我說:這個老菩薩真奇怪,不去掉中間那個字,反而去掉第一個字。所以,我們有幸聽聞佛法,回去要好好聽師父的錄音帶,不要休息,要繼續精進,要認真聽錄音帶、看經典。我告訴諸位:要做功德,只要把自己看過的VCD、錄音帶、DVD再散播出去,就能引他入佛門。有時候用最少的金錢,做最大的功德!

  [己四略分修證之位(分五)

  庚初清淨慧啓請二 正陳請詞叁 如來贊許 四 承教靜聽五 正答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