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單講就是要具足正慧。

  [佛具同體大悲,爲有情]有情就是迷了的世間[、正覺]是悟的世間,有情世間跟正覺的世間,一個是生滅法,一個是不生不滅,[二世間之尊。]就是佛,佛具足同體大悲。[廣爲菩薩開秘密藏者:菩薩,指現前所爲之機,如金剛藏等皆是也。圓覺覆于輪回,]就是我們的圓覺自性。“覆”就是被蓋覆、被蓋著,被六道輪回蓋覆了。[非機不說,]沒有對機,佛就不說;非機,如果不對機,你講了就閑言語,多的,他聽不懂,說法不對機。[故爲秘藏。縱說亦不顯了,]就算是說了,也不顯了,也沒有很顯示出來。故爲密藏。前致叁難,]就是叁問。[喻說法說,]用譬喻來說、用法來說,[重重開示,]一次又一次的開示,[令諸大衆,深悟輪回,如雲駛月運,]其實是雲在動,月並沒有動。[舟行岸移等,悟得真隨妄轉,分別邪正。]船一行,岸好象從後面一直往前走,其實是船在動,兩邊的岸並沒有動。船是譬如生滅法,岸是譬喻,我們如果用生滅心,就無法令圓覺性定住。我們如果[悟得真隨妄轉,分別邪正]分得清清楚楚,不僅能利益現在圓覺會上與會大衆,[不僅利益現會,兼亦遐被當來。]“遐被”就是遠被,可以影響到未來。[能施末世,一切衆生,無畏道眼者:]我們現在就是末世,所以,末世沒有地方可以參,就必須要依法,依佛所說的法修持。[能施末法之世,發菩提心,修行圓覺之衆生,辨識]分別清楚,[修道之眼,以正慧決定,邪正分明,得無所畏也。]當然,我們如果悟到本性、圓覺自性,我們就有正確的智慧,邪正就分得很清楚,你就得無所畏。[涅槃、是佛所證斷果,轉二種生死而成,]涅槃是佛所證的斷果,就是因斷惑而證果,斷果;轉二死,轉二種生死而成,[故名爲大。]轉煩惱障跟菩提障;轉分段生死跟轉變易生死,轉這二種生死,故名爲大。[生決定信者:于此大涅槃,生決定信心,無複重隨輪轉境界,而起月運、岸移等循環之見。初慶前竟。]我們如果悟到這世間是生滅法,一念放下就進入不生不滅的空性,雖遭受一切果報,他不會感覺痛苦,能化一切境界,變成一種增上緣。過去有一個高僧,結婚之後才出家;以前古人都會有自己的畫像,他出家之後,將他太太畫像帶著挂在前面,他沒有放佛像,而是放他太太的畫像;他的同參道友都毀謗他,瞧不起他,說他愧爲修行人,感情仍然斷不了。有時候這個高僧看他太太畫像還會掉眼淚,更增加別人對他的輕視。經過十年的修行,還是沒人了解他,到最後,他跟大衆說:我要回去了!那些同參道友都很驚訝,他宣布他要入涅槃。人家說:哪一個要入涅槃啊?說:就是平時,都將他太太的畫像放在前面,每天看的那個!嗯?他這樣能自知時至,樣樣都放得下?入涅槃時間到了,自己都知道?以前輕視他的人都趕來說:你且慢入涅槃,我請問你,你是出家人,怎麼對感情還看不開?怎麼把你太太的畫像每天挂在前面。他說:我每天看這個畫像,是感歎衆生可憐,以前我也是束縛在感情裏。那你爲什麼看畫像哭?他說:我是憐惜她,不能像我一樣出家修行,仍然在六道輪回。那你爲什麼連續看這麼久,不看佛呢?他說:因爲即心就是佛,佛不用我看他、憐惜他,我是以慈眼視衆生。別人所看的,跟他的心境是完全不同,完全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。所以,他說莫以凡夫眼,測度聖人境,不要用凡夫的眼光,來測試聖人的境界。講完後,一刹那之間,就離開這個娑婆世界,馬上就斷氣了,就坐在那個地方。我們人的修持,常常會因爲我們的愛見、執著;就是用我們的我見,以爲別人都沒有修行,別人所做的都違背因果,甚至會曲解別人,我們不必如此。我們修我們的,我們爲什會六道輪回?因爲在生滅法裏面放不下,起循環見。別人有修沒修,對我們不重要,我們自己有不有修行,這才是最重要,因爲生死是我們自己要解決的事。所以,修行第一個要放下的就是愛見,經典就講得很清楚了,愛見就是執著你自己的看法,一定要放下;愛見不放下的人,再怎麼努力修行,一樣沒辦法!再怎麼努力修行,一樣沒辦法!

  [辛二請後

  【“世尊!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,欲遊如來,大寂滅海,雲何當斷輪回根本?】]若諸菩薩及末世的衆生,要進入如來的境界;大寂滅就是說:永遠不會受動搖,因爲他離一切相、空一切相,畢竟不可得的境界。海是比喻很大,沒有盡端的意思,大寂滅海就是所謂的涅槃,大涅槃的意思。雲何當斷輪回的根本呢?要怎麼斷輪回的根本?

  據前章,以輪回心,生輪回見,入于如來,大寂滅海,終不能至。是故我說一切菩薩,及末世衆生,先斷無始輪回根本。彌勒聞說此語,心已明悟,代爲新學菩薩:及末世初心衆生致問:]他怎麼問呢?他問:[欲遊如來,大寂滅海,雲何當斷輪回根本?]我們今天要跳出輪回,要先斷輪回的根本。[前雲:入于如來大寂滅海,終不能至。此雲遊于大涅槃海,具含萬德,故喻如海。雲何當斷,輪回根本者,前章雲:有作思惟,從有心起,是的指六識,未曾顯了而說,故請問:雲何當斷輪回根本?按世尊答處,而雲由有諸欲,助發愛性,]因爲我們有這個欲望,助發我們的愛性,就是執著性。因爲我們先天性就是有欲望,欲望加上愛欲的追求,[能令生死相續,此總陳所請也。

  【“于諸輪回有幾種性?]幾種性就是哪幾種根性?是聲聞性或是菩薩性?或是外道的性呢?[修佛菩提幾等差別?回入塵勞,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?】]我們要回入輪回,就是爲了教化衆生,再來世間度化衆生;塵勞當然就是衆生輪回的地方。要設幾種教化的方便來度脫衆生?也就是要有二、叁種。[

  此別陳所請有叁:一曰:于諸輪回,有幾種性?因前章雲:種種取舍,皆是輪回。故此問輪回之性,共有幾種?二曰:修佛菩提,幾等差別?意謂既識輪回之苦,必須依解起修,速求證入佛果菩提,未知其中,有幾等差別?叁曰:回入塵勞,當設幾種,教化方便,度諸衆生?上問大智修證菩提,此問大悲回入塵勞世間,當設幾種方便,教化衆生。

  【“惟願不舍救世大悲,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,慧目肅清,]削平寇亂叫做肅清,在這裏意思就是除去對立、入于平等,就具足有智慧之目。所以,慧目肅清,這應該倒過來念。肅就是除掉,我們如果除掉對立,就能進入平等,你就有智慧之眼,叫做慧目肅清。古人寫文章,有時候也用倒裝句,還是要有一點文學的程度。[照耀心鏡,]照徹我們的心鏡。[圓悟如來無上知見。”】]能夠圓滿悟到如來無上的知見。

  [惟願如來,不舍救世大悲心,使斷愛欲之因,得出輪回之苦。令諸修行,一切新學菩薩,以及末世初心衆生,慧目]由這個正慧,然後除去敵對[肅清,照耀心鏡者:]通過智慧的妙,所以,[有慧目,即能照之慧眼,不向外出流,]出流就是[攀緣塵境,乃向內返觀,所以,要常常看我們的內心,觀照我們的內心。[照耀心鏡,以心淨如鏡,而能映現萬法,了知法法惟心,故曰:圓悟如來,無上知見。是謂正知,無所不知,正見、無所不見也。

  【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;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】

  二正陳請詞境。

  庚叁如來贊許

  【爾時,世尊告彌勒菩薩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!汝等乃能爲諸菩薩]爲這些菩薩[及末世衆生,請問如來]希望如來能回答深奧秘密微妙之義,令諸菩薩潔清慧目,]清淨智慧之目。[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,]永遠斷輪回。[心悟實相,]心悟到實相。[具無生忍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!”】]佛很慈悲,有問必答。

  [當爾之時,彌勒請問已竟,即告之曰善哉善哉者:贊其所問,近益現會,遠被末世,故重言之。汝等,指彌勒等,乃能爲諸新學菩薩及末世初心衆生,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者:謂一乘如來知見,]一乘就是絕對、實相。在《圓覺經》裏面講叫做圓覺,所謂的圓覺,如來的知見。[此是甚深幽奧秘密之義,微妙難思。佛于漸教門中,]漸教有這個次第。[久默斯要,]久默就是不明宣,久久不開口,不明顯的把它宣說出來,很重要的地方。[不常演說。今既廣爲菩薩開秘密藏,能令諸新學菩薩,潔清正慧之目。愛欲不萌于心,]“萌”就是發出,我們的愛欲發自于心。所以說,皈依佛,兩足尊;皈依法,離欲尊;皈依法就是說我們依法修持,離欲尊,能夠離開欲望、煩惱的束縛。愛欲就是一切欲望,深深的執著五欲叫做愛欲。那麼,這個五欲就不萌,就不會産生在我們的心裏。所以,還是要以法、真理,來洗清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無明。[無有翳病,]“翳”就是眼睛有病,看東西不清楚叫做翳病。[及令一切,末世初心衆生,永斷輪回。如下文雲:由有種種恩愛貪欲,]這四個字,[故有輪回。]“恩愛貪欲”你說你想要脫離六道輪回,恩愛就是指夫妻、男女、親戚朋友的恩愛。弘一律師要出家的時候,他日本的太太抱著孩子,到虎跑寺去找弘一律師,弘一律師不跟她見面。說:你就當作我得虐疾病死了!弘一律師出家以後,夫妻之情全部斷掉,不簡單!世間人講:這是很殘忍的人!但是,他能成爲一代偉人,能夠燒出一千七百多顆舍利子,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。弘一律師火化的時候,金光萬道,這是有記載的,恩愛斷。我們無始劫以來,就是恩愛不斷。所以,甯可讓人說我們無情沒關系,不要讓人說我們不慈悲,那就很糟糕了!人家如果罵你:你這個人很無情!這樣沒關系,因爲情是一種執著。如果人家說:你這個人很沒有慈悲心!那就很糟糕!學佛的人竟然沒有慈悲心!無情沒關系,但是,不能沒有慈悲。再來,貪欲,貪著五欲六塵,認爲跟自己不合的就是魔。貪欲就是說:執著自己的欲望。與自己的看法相違背的,都把人家講作是魔,別人都不對,占有欲嘛!所以,恩愛貪欲就包括一切。這個就是不能舍,舍不掉。所以,我常常聽他們講:師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