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沒牙齒,咬不動了!每天看到的都是大鍋菜,什麼叫做大鍋菜?就是用果汁機下去打一打,然後煮成糊狀舀起來吃。你看過人家做春卷皮嗎?用那一只髒手甩著軟面團,老了吃的東西就像那個,不然吞不下去,咬不動了,咬不動了!香茹、包心菜、高麗菜、稀飯熬煮後,全部放進果汁機打成糊狀,如果再加入咖哩,就像腹瀉那樣黃黃的,還是得吃啊,想活命還是要吞下去,老實說,人老了是很悲哀的事!我常常想:老了要怎麼吃東西?我這牙齒現在已經都快咬不動了,講起來很可憐!老人向上往往又會有一股怪味,一股怪味;拿一點東西,雙手就發抖……,對不對?發抖。端一碗飯要來吃,送到嘴邊時,飯粒已經快掉光了,我徒弟看到就大叫:把碗端好!不要對我那麼大聲啦,你要同情我以前教過你《圓覺經》,不要對我這麼凶!老了拿他沒辦法了,打不贏他,打不贏他!如果養到這麼不孝的徒弟,這也是命,我們的命,時也命也,非我之不能也,只因打不贏他也。沒辦法!所以,修行還是要趁年輕,講這個雖然是開玩笑,就是要你們警惕自己:趁著年輕要努力,修到像廣欽老和尚一樣,來無影,去無蹤,來去自如,說要回去就OK!所以說:還是要認真修行。所以,我最近都自己打佛七,阿彌陀佛……,我都只念四個字,不念六個字,念阿彌陀佛,有空就播放打佛七的那卷錄音帶,有空就播放……,薰習。所以,我現在連爬樓梯也是阿彌陀佛……,變成習慣性了,連晚上作夢也是,也是阿彌陀佛……,最近這幾天作夢都在念阿彌陀佛……,念阿彌陀佛,而且還會飛才是厲害;大家要努力修行![植衆德本者:以供佛則必聞法,供佛得福,聞法得慧,福慧雙修,已植萬德之本。以佛果萬德,惟以福慧爲種故。二驗果知因竟。
醜叁印成佛智
【“佛說是人名爲:成就一切種智。”】
佛說,信其不虛也;]佛的話,我們爲什麼不信呢?對不對?按照佛講的法去修行。佛說:[此等之人,雖居因位,決定成佛無疑。]爲什麼?因地心就是果地覺,以無所住的心修行,當然就是佛的心。[一切種智,即是佛智,成就此智,能生佛地一切智慧,故以種智爲名也。一長行竟。]所以說:依法不依人,佛講什麼法,我們就照這樣做,包括師父也是要依法。[
辛二偈頌(分二)
壬初標頌二正頌
壬初標頌
【爾時,世尊,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】
初標頌竟。
壬二正頌(科初二全同長行,末二句總結,長行無也。)]
佛要再一次地讓大家更清楚。[【“清淨慧當知:]你應當以智慧來了解。[圓滿菩提性,]按照圓覺自性修行,當然就圓滿我們的菩提之性,所以叫做圓滿菩提性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清淨慧菩薩!你要了解,我們圓滿的菩提之性,就是放下,用圓覺去修行,當然就能圓滿我們的菩提之性。[無取亦無證,]什麼叫做無取亦無證呢?我們證得究竟菩提,寂滅不二時,就沒有所謂能取……,能修行的人、所取的境界,就是無有能所之人,無能證所證之法,所以說:無取亦無證,沒有一個取證的人,也沒有所證的境界,何以故?一切平等故。所以說:[無菩薩衆生。】]真正大修行的人,不會很崇拜大修行人;也不會很瞧不起凡夫衆生。所以,菩薩、衆生,都幻化出來的。幻化滅故,我們如果幻化當下放下,所以就無,沒有菩薩,也沒有衆生,也就是佛,佛無一切相,所以,《金剛經》說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所以,我一直告訴諸位:在座諸位!有空要誦《金剛經》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誦《金剛經》開大智慧,求往生極樂世界也很有力量,而且《金剛經》的份量也不會很大,份量也不會很大。
[清淨慧!汝等應當以智知之。圓滿菩提性者:依圓覺自性而修,自可圓滿菩提之性。無取亦無證者:圓滿菩提時,寂滅無二,無有能取所取之人,及能證所證之法。無菩薩衆生者:以菩薩衆生,皆是幻化,幻化滅故,所以故無。
【“覺與未覺時,漸次有差別。】]
長行就是第行文,前面所說的,不是偈頌的那一段,叫做長行。[長行雲:]就是前面所說的,直接敘述的,不是用偈頌的,長行是對偈頌講的,偈頌是對長行文講的;現在是用偈頌,那麼,長行是指前面的。前面說:[一切幻化,皆生如來圓覺妙心,]你當下生長在娑婆世界,一切時間、空間,都可以産生如來圓覺的妙心,一切殺盜淫妄酒,不論一切多麼惡的境界,都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都能産生如來圓覺的妙心,看你有沒有善用心?[幻化滅一分,則顯一分覺性,故雲于滅未滅,]于滅未滅就是說:該滅的能所,你還沒有全部除掉,還沒有全部滅掉,在能所還沒有全部除掉,當然就還有虛妄,[妄功用中,便顯差別。]就有凡夫、就有二乘、就有菩薩等等的差別。所以說:[今言覺未覺時者,]覺與未覺的時候。[前約所滅之幻說,]滅掉所幻化。[今約所顯之覺言,]覺性。[如一分塵盡,]“塵”就是微細的煩惱,汙垢如果去一分,[自得一分鏡明也,]鏡子如果叁天沒擦,上面就會有灰塵,有灰塵。我們如果擦掉一分塵,鏡子就顯示一分;煩惱如果放下一分,就得一分解脫。[故雲:漸次有差別。]若論修行的關鍵人物經,當然是要漸漸前進;如果指究竟來講,是沒有差別。
[【“衆生爲解礙,菩薩未離覺。入地永寂滅,不住一切相,大覺悉圓滿,名爲遍隨順。】]我先簡單解釋一下,說:衆生爲解礙,衆生發一個清淨心,了解我們的自性就是佛,道理知道了,在淨解當中産生執著。解礙就是因爲有了清淨的解答,就是知道……,淨解就是了解了圓覺;但是,就以此爲執著。衆生發一個清淨心去了解,卻執著這個清淨心的理性的東西。菩薩未離覺,菩薩覺悟所覺的境界是幻化,結果執著一個能覺的智觀,智慧之觀照,“覺”就是智慧的觀照。所以,菩薩還執著有一個智慧在觀照,就是不能離開那個“能”,離開那個“能”,是指叁賢位,入地、入初地以後,能所就永寂滅,就進入如來的境界了,就不住一切相,不住一切相,就沒有能所之相。大覺悉圓滿,這樣就能圓滿大覺,大大覺悟。名爲遍隨順,這才是恒順如來的覺性。
[此明漸次差別之相,雖現差別,不違覺性。衆生爲解礙者:即彼淨解,爲自障礙。]因爲他發一個清淨心去了解,對本性圓覺有所了解。[于彼淨時,心生愛著,]起法的執著,愛著就是對法的一種執著,法執是衆生的毛病、學佛人的毛病,所以,學佛的人不應該互相攻擊,學佛的人應該互相勉勵。所以,還未到佛的究竟的境界,難免都會有看法不同。所以,[于淨起解,]對這個淨又起解,[故名淨解;不更求斷,故成障礙:]以爲得少爲足,我想我得到這樣了解就好了;了解不是我們的功夫,變成了不想要再進一步地去斷,斷掉這個障礙。[此信位也。菩薩未離覺者:]菩薩指叁賢位的菩薩。[以叁賢]是觀照的智慧增加,叫做[觀智增明,雖能斷淨解之礙,然猶住著于能斷觀智,名爲見覺。此能見之見覺未亡,]如果能見的那個見覺還沒有消化,[亦成障礙:此賢位也。]叁賢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如果入初地,[入地永寂滅,]初地菩薩就如同大地。[不住一切相者:以入地菩薩,已證平等真如,寂滅一心,故曆位常覺不住,]初地、二地、……、一直到十地,皆常覺而不住。[不生住著之心。長行雲:礙已斷滅,無滅礙者,]礙已經滅了,誰來滅礙呢?當然就無礙了。[故雲:不住一切相;此聖位也。大覺悉圓滿,名爲遍隨順者:以大覺世尊,萬德悉皆圓滿,無不具足。]所以,[長行雲:一切障礙,即究竟覺,]你看!所以,我們修行,我們常常說要去哪裏修行,你要去哪裏修行?自己的心的障礙沒有打開,你要跑到哪一間道場?你看,一切障礙就是究竟覺,是你不善用心而已,是你自己不會運用智慧。你常常講:哪裏好修行、哪裏不好修行,其實是我們的心不安,才會亂闖亂撞!大修行的根機,一切障礙都是究竟覺。[若見有障可斷,斷已名覺,即非究竟覺。若見一切障礙,無不是覺,方稱究竟覺矣。故得念失念,無非解脫等,]無非是解脫。前面講的十對,十種相對的諸法,[十對諸法普融,無取無舍,遍皆隨順,同歸圓妙,故雲遍隨順:此果位也。
【“末世諸衆生,心不生虛妄,]心不生虛妄就是說:妄想心起來沒關系,不要管它,放下就好,就是說:在虛妄當中,當體就是空,這樣虛妄就無生;你若是硬要壓抑它,那也是虛妄。所以,要懂得對治虛妄,對治虛妄就是常常很清楚你的念頭,常常很清楚你的念頭:啊!我現在在無知了,我在發揮無知了,我現在要趕快提起正念!功夫不夠就是這樣;功夫夠的話,連動念對治都不必。[佛說如是人,現世即菩薩。供養恒沙佛,功德已圓滿,】
末世頓根衆生,聞法領解本具覺性,心不生虛妄者,不惟妄念不起,]當下[全體都是本地風光。]本地風光就是禅宗所講的本來面目。本地風光,譬如說:我說:你家住何蓮,你家住何蓮,你講講看你家前面、後面有什麼樹?你當然很清楚,我家前面是什麼、後面是什麼、左邊中什麼、右邊是什麼,這就是本地風光。意思就是說:一個明心見性的人,要叫他講本性的東西,他絕對不懷疑,所講出來的都是決定性的東西,沒有那個好像是、好像非、好像對、又好像錯,大徹大悟的人講話,哪有好像是,又好像不是:嗯!可能這樣子。沒有那個,他講出來絕對單刀直入,沒有枝枝葉葉的東西,他講本性,就等于住在自己家裏,要講家裏的環境一樣,你家的環境,你會不清楚嗎?廁所在哪裏、餐廳在哪裏,你會走錯路嗎?我不相信!哪有可能的事,再複雜的房子,住叁年都可以了若指掌。對不對?本地風光。我們沒開悟也沒關系,聽一些法,代替別人歡喜也好,別人明心見性,我們聽經也能聽得像是快見性了;不過,其實我們沒有。有一個人說:師父!我聽經的時候很法喜充滿,覺得很好很好;不過回去這一星期,好像不太用得著,很奇怪!用不出來。大家都有同感,頗有同感,聽經時,好像自己快開悟了;不過回去後,好像沒什麼作用。所以說:還是要正念常現前,凡夫嘛!所以說:[即于妄心亦不息滅也。]也不要去管它,不息滅它。[何以故?以妄元是真故。]虛妄的東西,悟了,就是本來的面目。對不對?你不要被虛妄牽引就好了。[若如是,則終日住在妄想境中,但對妄想境,不加了知之心,]不加了知之心就是不強加分別。[則妄境即是真境。]我不分別、無住,無住就是一切……,譬如說:我們現在一切妄想境界都現前,我的眼睛都是平等,我不強加分別,那就是本來的面目,就是這樣。簡單講就是:不要讓境界影響你的情緒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不要讓境界影響你的情緒,如果你的情緒有變化,那就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如果一切境界,統統不可能讓你的情緒高低潮,那什麼都解決,沒有,沒有包括我們的生命受到威脅,我們一樣很鎮靜,很鎮靜。底下,所以說:[于無了知,不辨真實者,于無了知處,即是真知,不必起心,更辨是真實;]不要起心動念,不要更加一層的執著,那就是真實。[此正道人]這就是真正修行人。[日用安心妙法,]安心就是無所安,無所住就是安心。所以,二祖慧可大師去見達摩祖師:我心不安,麻煩師父幫我安心!將心來,安汝心,把心拿出來,我把你的心安了。所以,二祖說:覓心了不可得,覓心了不可得。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,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!就是這樣。[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。]就是說:什麼事都不要執著,一念不生就是:什麼事都放下,只存在一顆智慧的心、無所住的心、清清楚楚的心,那就是我們的佛性。[佛說如是人者:指末世頓根衆生,現世聞是法門不生驚畏,即是菩薩,乘願再來,已曾供養恒沙諸佛,功德悉已圓滿,即能成就一切種智故。
【“雖有多方便,皆名隨順智。”】]雖然有種種度衆生方便的方法,雖然說方便有多門的意思,統統叫做隨順如來的智慧,意思就是權智,權智。[
此二句,長行無,]前面的長行文沒有,[故此總結。雖有多種度生方便者,皆名隨順權智故也。]權智故。[一四問答,通明觀行上根修證竟。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叁終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