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没牙齿,咬不动了!每天看到的都是大锅菜,什么叫做大锅菜?就是用果汁机下去打一打,然后煮成糊状舀起来吃。你看过人家做春卷皮吗?用那一只脏手甩着软面团,老了吃的东西就像那个,不然吞不下去,咬不动了,咬不动了!香茹、包心菜、高丽菜、稀饭熬煮后,全部放进果汁机打成糊状,如果再加入咖哩,就像腹泻那样黄黄的,还是得吃啊,想活命还是要吞下去,老实说,人老了是很悲哀的事!我常常想:老了要怎么吃东西?我这牙齿现在已经都快咬不动了,讲起来很可怜!老人向上往往又会有一股怪味,一股怪味;拿一点东西,双手就发抖……,对不对?发抖。端一碗饭要来吃,送到嘴边时,饭粒已经快掉光了,我徒弟看到就大叫:把碗端好!不要对我那么大声啦,你要同情我以前教过你《圆觉经》,不要对我这么凶!老了拿他没办法了,打不赢他,打不赢他!如果养到这么不孝的徒弟,这也是命,我们的命,时也命也,非我之不能也,只因打不赢他也。没办法!所以,修行还是要趁年轻,讲这个虽然是开玩笑,就是要你们警惕自己:趁着年轻要努力,修到像广钦老和尚一样,来无影,去无踪,来去自如,说要回去就OK!所以说:还是要认真修行。所以,我最近都自己打佛七,阿弥陀佛……,我都只念四个字,不念六个字,念阿弥陀佛,有空就播放打佛七的那卷录音带,有空就播放……,薰习。所以,我现在连爬楼梯也是阿弥陀佛……,变成习惯性了,连晚上作梦也是,也是阿弥陀佛……,最近这几天作梦都在念阿弥陀佛……,念阿弥陀佛,而且还会飞才是厉害;大家要努力修行![植众德本者:以供佛则必闻法,供佛得福,闻法得慧,福慧双修,已植万德之本。以佛果万德,惟以福慧为种故。二验果知因竟。
丑三印成佛智
【“佛说是人名为:成就一切种智。”】
佛说,信其不虚也;]佛的话,我们为什么不信呢?对不对?按照佛讲的法去修行。佛说:[此等之人,虽居因位,决定成佛无疑。]为什么?因地心就是果地觉,以无所住的心修行,当然就是佛的心。[一切种智,即是佛智,成就此智,能生佛地一切智慧,故以种智为名也。一长行竟。]所以说:依法不依人,佛讲什么法,我们就照这样做,包括师父也是要依法。[
辛二偈颂(分二)
壬初标颂二正颂
壬初标颂
【尔时,世尊,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】
初标颂竟。
壬二正颂(科初二全同长行,末二句总结,长行无也。)]
佛要再一次地让大家更清楚。[【“清净慧当知:]你应当以智慧来了解。[圆满菩提性,]按照圆觉自性修行,当然就圆满我们的菩提之性,所以叫做圆满菩提性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清净慧菩萨!你要了解,我们圆满的菩提之性,就是放下,用圆觉去修行,当然就能圆满我们的菩提之性。[无取亦无证,]什么叫做无取亦无证呢?我们证得究竟菩提,寂灭不二时,就没有所谓能取……,能修行的人、所取的境界,就是无有能所之人,无能证所证之法,所以说:无取亦无证,没有一个取证的人,也没有所证的境界,何以故?一切平等故。所以说:[无菩萨众生。】]真正大修行的人,不会很崇拜大修行人;也不会很瞧不起凡夫众生。所以,菩萨、众生,都幻化出来的。幻化灭故,我们如果幻化当下放下,所以就无,没有菩萨,也没有众生,也就是佛,佛无一切相,所以,《金刚经》说: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所以,我一直告诉诸位:在座诸位!有空要诵《金刚经》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诵《金刚经》开大智慧,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很有力量,而且《金刚经》的份量也不会很大,份量也不会很大。
[清净慧!汝等应当以智知之。圆满菩提性者:依圆觉自性而修,自可圆满菩提之性。无取亦无证者:圆满菩提时,寂灭无二,无有能取所取之人,及能证所证之法。无菩萨众生者:以菩萨众生,皆是幻化,幻化灭故,所以故无。
【“觉与未觉时,渐次有差别。】]
长行就是第行文,前面所说的,不是偈颂的那一段,叫做长行。[长行云:]就是前面所说的,直接叙述的,不是用偈颂的,长行是对偈颂讲的,偈颂是对长行文讲的;现在是用偈颂,那么,长行是指前面的。前面说:[一切幻化,皆生如来圆觉妙心,]你当下生长在娑婆世界,一切时间、空间,都可以产生如来圆觉的妙心,一切杀盗淫妄酒,不论一切多么恶的境界,都是我们本来的面目,都能产生如来圆觉的妙心,看你有没有善用心?[幻化灭一分,则显一分觉性,故云于灭未灭,]于灭未灭就是说:该灭的能所,你还没有全部除掉,还没有全部灭掉,在能所还没有全部除掉,当然就还有虚妄,[妄功用中,便显差别。]就有凡夫、就有二乘、就有菩萨等等的差别。所以说:[今言觉未觉时者,]觉与未觉的时候。[前约所灭之幻说,]灭掉所幻化。[今约所显之觉言,]觉性。[如一分尘尽,]“尘”就是微细的烦恼,污垢如果去一分,[自得一分镜明也,]镜子如果三天没擦,上面就会有灰尘,有灰尘。我们如果擦掉一分尘,镜子就显示一分;烦恼如果放下一分,就得一分解脱。[故云:渐次有差别。]若论修行的关键人物经,当然是要渐渐前进;如果指究竟来讲,是没有差别。
[【“众生为解碍,菩萨未离觉。入地永寂灭,不住一切相,大觉悉圆满,名为遍随顺。】]我先简单解释一下,说:众生为解碍,众生发一个清净心,了解我们的自性就是佛,道理知道了,在净解当中产生执着。解碍就是因为有了清净的解答,就是知道……,净解就是了解了圆觉;但是,就以此为执着。众生发一个清净心去了解,却执着这个清净心的理性的东西。菩萨未离觉,菩萨觉悟所觉的境界是幻化,结果执着一个能觉的智观,智慧之观照,“觉”就是智慧的观照。所以,菩萨还执着有一个智慧在观照,就是不能离开那个“能”,离开那个“能”,是指三贤位,入地、入初地以后,能所就永寂灭,就进入如来的境界了,就不住一切相,不住一切相,就没有能所之相。大觉悉圆满,这样就能圆满大觉,大大觉悟。名为遍随顺,这才是恒顺如来的觉性。
[此明渐次差别之相,虽现差别,不违觉性。众生为解碍者:即彼净解,为自障碍。]因为他发一个清净心去了解,对本性圆觉有所了解。[于彼净时,心生爱著,]起法的执着,爱着就是对法的一种执着,法执是众生的毛病、学佛人的毛病,所以,学佛的人不应该互相攻击,学佛的人应该互相勉励。所以,还未到佛的究竟的境界,难免都会有看法不同。所以,[于净起解,]对这个净又起解,[故名净解;不更求断,故成障碍:]以为得少为足,我想我得到这样了解就好了;了解不是我们的功夫,变成了不想要再进一步地去断,断掉这个障碍。[此信位也。菩萨未离觉者:]菩萨指三贤位的菩萨。[以三贤]是观照的智慧增加,叫做[观智增明,虽能断净解之碍,然犹住著于能断观智,名为见觉。此能见之见觉未亡,]如果能见的那个见觉还没有消化,[亦成障碍:此贤位也。]三贤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。如果入初地,[入地永寂灭,]初地菩萨就如同大地。[不住一切相者:以入地菩萨,已证平等真如,寂灭一心,故历位常觉不住,]初地、二地、……、一直到十地,皆常觉而不住。[不生住著之心。长行云:碍已断灭,无灭碍者,]碍已经灭了,谁来灭碍呢?当然就无碍了。[故云:不住一切相;此圣位也。大觉悉圆满,名为遍随顺者:以大觉世尊,万德悉皆圆满,无不具足。]所以,[长行云:一切障碍,即究竟觉,]你看!所以,我们修行,我们常常说要去哪里修行,你要去哪里修行?自己的心的障碍没有打开,你要跑到哪一间道场?你看,一切障碍就是究竟觉,是你不善用心而已,是你自己不会运用智慧。你常常讲:哪里好修行、哪里不好修行,其实是我们的心不安,才会乱闯乱撞!大修行的根机,一切障碍都是究竟觉。[若见有障可断,断已名觉,即非究竟觉。若见一切障碍,无不是觉,方称究竟觉矣。故得念失念,无非解脱等,]无非是解脱。前面讲的十对,十种相对的诸法,[十对诸法普融,无取无舍,遍皆随顺,同归圆妙,故云遍随顺:此果位也。
【“末世诸众生,心不生虚妄,]心不生虚妄就是说:妄想心起来没关系,不要管它,放下就好,就是说:在虚妄当中,当体就是空,这样虚妄就无生;你若是硬要压抑它,那也是虚妄。所以,要懂得对治虚妄,对治虚妄就是常常很清楚你的念头,常常很清楚你的念头:啊!我现在在无知了,我在发挥无知了,我现在要赶快提起正念!功夫不够就是这样;功夫够的话,连动念对治都不必。[佛说如是人,现世即菩萨。供养恒沙佛,功德已圆满,】
末世顿根众生,闻法领解本具觉性,心不生虚妄者,不惟妄念不起,]当下[全体都是本地风光。]本地风光就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。本地风光,譬如说:我说:你家住何莲,你家住何莲,你讲讲看你家前面、后面有什么树?你当然很清楚,我家前面是什么、后面是什么、左边中什么、右边是什么,这就是本地风光。意思就是说:一个明心见性的人,要叫他讲本性的东西,他绝对不怀疑,所讲出来的都是决定性的东西,没有那个好像是、好像非、好像对、又好像错,大彻大悟的人讲话,哪有好像是,又好像不是:嗯!可能这样子。没有那个,他讲出来绝对单刀直入,没有枝枝叶叶的东西,他讲本性,就等于住在自己家里,要讲家里的环境一样,你家的环境,你会不清楚吗?厕所在哪里、餐厅在哪里,你会走错路吗?我不相信!哪有可能的事,再复杂的房子,住三年都可以了若指掌。对不对?本地风光。我们没开悟也没关系,听一些法,代替别人欢喜也好,别人明心见性,我们听经也能听得像是快见性了;不过,其实我们没有。有一个人说:师父!我听经的时候很法喜充满,觉得很好很好;不过回去这一星期,好像不太用得着,很奇怪!用不出来。大家都有同感,颇有同感,听经时,好像自己快开悟了;不过回去后,好像没什么作用。所以说:还是要正念常现前,凡夫嘛!所以说:[即于妄心亦不息灭也。]也不要去管它,不息灭它。[何以故?以妄元是真故。]虚妄的东西,悟了,就是本来的面目。对不对?你不要被虚妄牵引就好了。[若如是,则终日住在妄想境中,但对妄想境,不加了知之心,]不加了知之心就是不强加分别。[则妄境即是真境。]我不分别、无住,无住就是一切……,譬如说:我们现在一切妄想境界都现前,我的眼睛都是平等,我不强加分别,那就是本来的面目,就是这样。简单讲就是:不要让境界影响你的情绪,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。不要让境界影响你的情绪,如果你的情绪有变化,那就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如果一切境界,统统不可能让你的情绪高低潮,那什么都解决,没有,没有包括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,我们一样很镇静,很镇静。底下,所以说:[于无了知,不辨真实者,于无了知处,即是真知,不必起心,更辨是真实;]不要起心动念,不要更加一层的执着,那就是真实。[此正道人]这就是真正修行人。[日用安心妙法,]安心就是无所安,无所住就是安心。所以,二祖慧可大师去见达摩祖师:我心不安,麻烦师父帮我安心!将心来,安汝心,把心拿出来,我把你的心安了。所以,二祖说:觅心了不可得,觅心了不可得。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,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!就是这样。[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。]就是说:什么事都不要执着,一念不生就是:什么事都放下,只存在一颗智慧的心、无所住的心、清清楚楚的心,那就是我们的佛性。[佛说如是人者:指末世顿根众生,现世闻是法门不生惊畏,即是菩萨,乘愿再来,已曾供养恒沙诸佛,功德悉已圆满,即能成就一切种智故。
【“虽有多方便,皆名随顺智。”】]虽然有种种度众生方便的方法,虽然说方便有多门的意思,统统叫做随顺如来的智慧,意思就是权智,权智。[
此二句,长行无,]前面的长行文没有,[故此总结。虽有多种度生方便者,皆名随顺权智故也。]权智故。[一四问答,通明观行上根修证竟。
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三终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