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及無色界之法。[增上善果。】]加強、增加了一種力量,十善之果,但是,還不得解脫,還是不能解脫。師父再解釋一下:又知,我們這樣便知道,我們修上品的十善,諸愛就是修天上因,要生到天上的十善之因,是上品的。可厭惡故,我們知道天上是無常法、生滅法,也不是究竟的解脫,所以,雖修十善得到天人,還是可厭惡,還是要放棄。棄愛樂舍,棄欲界天十善的修善的執著,樂,喜歡修這個舍的禅定的功夫。還滋愛本,“滋”就是增長,增長色界、無色界的一種微細四大的執著。便現有爲,便産生了有漏的色界及無色界之法,增加十善之果而已,還是不能解脫,因爲行十善,能得到天人身。

  [又知諸愛可厭惡者:諸愛,指上品十善,爲生六天之因。天上五衰卒至,甚可厭惡(去聲),由是棄彼愛心,樂(去聲)修舍定。舍定,即四禅、四空、八定。樂,是好樂。還同彼愛,故雲還滋愛本。愛本,指上界身心。謂修色界定時,漸次舍下下粗身,受上上細身。修空界定時,漸次舍下下粗心,受上上細心。既有身心,還能生愛,故以愛本稱之。便現有爲,增上善果者:以修舍定爲因之。便現有爲,漸次增上善果。雖修舍定,終是有漏有爲,非是無漏無爲,故不得解脫。二依輪分性竟。

  癸叁結斷應先

  【“皆輪回故,]統統是輪回,[不成聖道。]這都是輪回,不能成聖道。[是故衆生欲脫生死,免諸輪回,先斷貪欲及除愛渴。】]一定要斷掉這個貪,心中如果無貪、無所追求,這樣就清淨。及除愛渴,愛像口渴一樣。

  [首二句結上文,以愛舍愛,]以執著的心舍棄這個愛,一樣[生死不斷。]以愛舍愛,你只是舍欲界天,還是執著色無色界。所以,以愛色無色界的心,來舍棄欲界的心,同樣生死不斷。[所謂:“饒君修到非非想,也落禅家第二籌。” ]“饒”就是假使,假使你修到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天,也是落入禅宗所講的第二籌,“籌”就是指抽簽,第二簽還是不能進入絕對,不能如實見,叫做第二籌。禅家第一簽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第二個簽,便落入一種愛見的執著。[報盡還來,]報應如果盡,福報若盡,又轉回來,[散入諸趣,]諸趣就是六道,分散開來,各個走各人的路線,[況其下者,故曰:皆輪回故。所以不成聖道,常隨生死流轉也。是故衆生,有心脫離生死,免諸輪回,先斷除貪欲之心,則下界之生因迥脫。]“迥”就是全部,就是遠遠的擺脫了下界的投胎之因。[及除愛渴者:愛心臨境,如渴思飲之狀,及其斷除,則上界之生因絕分,故結斷應先也。

  【“善男子,菩薩變化示現世間,非愛爲本]譬如菩薩要變化,不是以愛爲本,他示現的夫妻關系,示現種種的世間,並不是因爲父母的愛欲爲根本。[但以慈悲]他是以慈悲的願力再來,菩薩就是不同。[令彼舍愛,]憐愍衆生,[假諸貪欲]假借貪欲,[而入生死。】]有的人看到說:他在行菩薩道,不過,他還是有種種愛欲啊!那只是示現的。

  [此防難。]這是防止有人有疑問。[恐難雲:]恐怕有人因爲困難而問,有的人會懷疑,有所困難而發出一種好象疑問,這樣問了:[菩薩涉世利生,]來到這個世間利益衆生,[示有父母妻子,其于欲愛何?]是不是愛欲而來呢?[故防之曰:言菩薩,多皆變化,示現世間,不因父母所生,非是欲愛,以爲根本,設有妻子,心恒清淨。但以大慈大悲,愍念欲愛衆生,]愍念欲愛衆生,[令彼舍愛,欲行教化,須現受生,示同凡夫,]跟凡夫一樣,[同事利物,]同事,同一個立場,利益一切衆生,跟你的立場一樣。所以,聖人外表看起來,也是跟凡夫一樣。因此我說:我們與其將對方當作凡夫,不如把對方當作聖人。印光大師說:要將每個人當作是菩薩,唯我一人是凡夫。要不然我們的煩惱會很重。所以,別人看法與我們不同,我們就想:他是菩薩,他會這樣做,一定有他的原因,我們是凡夫,我們不了解,這樣也比較不會造業。同事利物,[假諸貪欲,而入世間生死,故菩薩常不離世間。現示者、悲深也;非愛者、智深也。]他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源是愛欲,他有大智慧,怎麼會貪著這種東西呢?[二于諸輪回有幾種性竟。

  壬叁修佛菩提幾等差別(分二)

  癸初斷迷成悟二 因修顯別

  癸初斷迷成悟

  【“若諸末世一切衆生,能舍諸欲及除憎愛,永斷輪回,勤求如來圓覺境界,于清淨心便得開悟。】]這段講得太好了。

  [若諸末世,一切衆生,欲修佛果菩提之道,能舍種種貪欲,及除憎愛。]簡單講:世間爲我所用,非我所有。世間只是暫時借我們使用,所以,擺在我們面前的,都不是我們的。[此言愛而兼憎者,何也?憎、愛是對待之法,境違于心,故生憎,]“憎”就是恨。[是知憎亦由于愛,故雖兼憎,]就是恨,[意但在愛。]說:我恨你,“我恨你”這是愛的一種。[欲愛是迷,且是輪回根本。今永斷輪回根本,勤求如來圓覺境界,舍欲除愛,令心清淨。心既清淨,便得開悟,圓覺境界,清淨本然,由來無有染汙故;不悟圓覺,終滯有爲,]停在有爲之上,[不能修佛菩提也。初斷迷成悟竟。

  癸二因修顯別(分二)

  子初總標二 別明

  子初總標

  【“善男子!一切衆生由本貪欲,]因爲貪心、欲望,[無揮無明,]發揮就是産生無明。[顯出五性]五性,凡夫性,聲聞性跟緣覺,這個合而爲一,菩薩性、不定性、外道性,顯出五性[差別不等,依二種障]就是理障跟事障,理,對理路不清楚,事相迷惑,[而現深淺。】

  善男子!一切衆生:指厭凡愛聖,]討厭凡夫之身,熱愛聖人,[已發心修菩提之衆生。平時只知六道衆生,而說輪回,何以發心修菩提者,亦在其中?然厭凡愛聖,未離取舍,由厭舍凡夫,取證聖位也。前雲:種種取舍,皆是輪回,因此本所貪愛,以爲根本、發揮無明:]就是因爲貪欲[助發揮揚,欲斷無明。是以又顯出五性差別,]如果要斷無明,就産生了種種的差別性。[或凡夫性,或聞緣性,]“聞”就是聲聞,“緣”就是緣覺,[或菩薩性,或不定性、或外道性,種種差別不等。凡、聖、大、小,不得齊等也。]齊等就是平等,無法平等。[依二種障,]就是理障跟事障。[而現深淺者:若依凡夫性,我法二執,極爲堅固,名之爲深。]我法二執堅固。[若依二乘人,已證我空,法執尚在,對前爲淺。若依菩薩及佛,深淺相望可知。初總標竟。]這樣我們就了解,深淺是對立性的講法。

  子二別名(分二)

  醜一別明二障二 別明五性

  醜一別明二障

  ,

  【“雲何二障?]什麼是二種障礙?[一者理障,]對道理不了解,[礙正知見;]我們的本性本具足正知見,因爲對道理不了解,我們的正知見發揮不出來,有障礙。[二者事障,續諸生死。】]續諸生死就是生死不斷。

  第一句是問[首句征,下釋。理障者:唯識名所知障。所知二字非障,]所知就是本性具足一切,無所不知,所有一切都知道,叫做所知。我們的本性,所有的都知道,這兩個字不是障礙,而是[被障障所知之理,]就是說被障礙,而障礙的是我們所應該知道,而變成不知道。再講一遍,被障障所知,因爲被障礙,障礙我們所應該知道的,而變成不知道的道理。譬如說我們大家都有佛性,因爲對真理不懂,不了解一切天地萬物,我們自性具足。[致令知見成礙,故雲:礙正知見。事障者:唯識名煩惱障。]煩惱的障礙。[能障真如,起諸煩惱,致令生死不斷,故雲:續諸生死。一別明二障竟。

  醜二別明五性(分五)

  寅初凡夫性二 聞緣性叁 菩薩性 四 不定性 五 外道性

  寅初凡夫性

  【“雲何五性?]這一段是講凡夫性,雲何五性?前面說因爲發揮無明,若要斷無明,就有五種差別。[善男子!若此二障]理的障礙跟事相的障礙,[未得斷滅,]還不能悟到理、斷除事相,[名未成佛。】]未成佛,那就是凡夫,凡夫當然不成佛。人家說:這世間人都不跟人家講道理的,而佛都跟衆生講道理,佛對于理論、理性很清楚;衆生不跟人家講道理,連賣東西也不跟人家講道理。有一次,我在調整公路旁看到一個胖子,如果我估計沒錯,起碼有一百二十公斤,是個男的,總是打赤膊。每次路過他那裏,他總是攔下來,手裏拿著叁顆芭樂,就擱到你車裏,也不跟你講道理,不讓你開車。然後就說:請你同情我,我叁天沒吃飯了!我想:那麼胖,怎麼可能叁天沒吃飯?每個開車經過的人,都被他困擾,你若不跟他買那叁顆不能吃的芭樂,他就罵你,攔住你車子不讓你走。我這些年來回走,遇上他十多回,每次都是同樣的臺詞,強迫你,我都不跟他買,他就不讓你關門。結果今天臺視報導出來,人家對他很不滿,因爲他都攔人家的車,就去請記者把他報導出來:賣霸王水果!那種人就是不講道理,明理的人不會這樣。話講回來,生在這個娑婆世界,爲了叁餐就是要拼,就是這樣,反正也沒有什麼叫做對,也沒有什麼叫做不對的,很難講,盜亦有道。所以,如果沒有斷理障,不跟人家講道理,對理路、真理也不清楚,在事相上,他當然就不能配合,理、事這當然是一體兩面的東西。所以,名未成佛。沒有遇到善知識,怎麼成佛?

  首句征,下釋。先釋凡夫性,本以發修佛菩提之心,約斷二障,故成五性。此二障未得斷滅,故非五數。亦未發心遇教,故言未熏,名未成佛。若據“楞伽”之文,即當第五無性。初凡夫性竟。]這凡夫性,我們一看就知道。

  [寅二聞緣性]

  就是把聲聞跟緣覺一起講。[【“若諸衆生永舍貪欲,先除事障,]所謂“事”是指因果,就是你要先守住這個因果的理念,事相因爲是生滅法。因爲事障就是說:你一定要清楚,貪欲,一定感應六道輪回的果報,所以,先斷事障。事障就是不要造惡,持戒、了解因果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。“事”就是生滅,指落入因果的一切法,要先守住因果。你沒有貪欲,當然你的果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