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及无色界之法。[增上善果。】]加强、增加了一种力量,十善之果,但是,还不得解脱,还是不能解脱。师父再解释一下:又知,我们这样便知道,我们修上品的十善,诸爱就是修天上因,要生到天上的十善之因,是上品的。可厌恶故,我们知道天上是无常法、生灭法,也不是究竟的解脱,所以,虽修十善得到天人,还是可厌恶,还是要放弃。弃爱乐舍,弃欲界天十善的修善的执着,乐,喜欢修这个舍的禅定的功夫。还滋爱本,“滋”就是增长,增长色界、无色界的一种微细四大的执着。便现有为,便产生了有漏的色界及无色界之法,增加十善之果而已,还是不能解脱,因为行十善,能得到天人身。

  [又知诸爱可厌恶者:诸爱,指上品十善,为生六天之因。天上五衰卒至,甚可厌恶(去声),由是弃彼爱心,乐(去声)修舍定。舍定,即四禅、四空、八定。乐,是好乐。还同彼爱,故云还滋爱本。爱本,指上界身心。谓修色界定时,渐次舍下下粗身,受上上细身。修空界定时,渐次舍下下粗心,受上上细心。既有身心,还能生爱,故以爱本称之。便现有为,增上善果者:以修舍定为因之。便现有为,渐次增上善果。虽修舍定,终是有漏有为,非是无漏无为,故不得解脱。二依轮分性竟。

  癸三结断应先

  【“皆轮回故,]统统是轮回,[不成圣道。]这都是轮回,不能成圣道。[是故众生欲脱生死,免诸轮回,先断贪欲及除爱渴。】]一定要断掉这个贪,心中如果无贪、无所追求,这样就清净。及除爱渴,爱像口渴一样。

  [首二句结上文,以爱舍爱,]以执着的心舍弃这个爱,一样[生死不断。]以爱舍爱,你只是舍欲界天,还是执着色无色界。所以,以爱色无色界的心,来舍弃欲界的心,同样生死不断。[所谓:“饶君修到非非想,也落禅家第二筹。” ]“饶”就是假使,假使你修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天,也是落入禅宗所讲的第二筹,“筹”就是指抽签,第二签还是不能进入绝对,不能如实见,叫做第二筹。禅家第一签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,第二个签,便落入一种爱见的执着。[报尽还来,]报应如果尽,福报若尽,又转回来,[散入诸趣,]诸趣就是六道,分散开来,各个走各人的路线,[况其下者,故曰:皆轮回故。所以不成圣道,常随生死流转也。是故众生,有心脱离生死,免诸轮回,先断除贪欲之心,则下界之生因迥脱。]“迥”就是全部,就是远远的摆脱了下界的投胎之因。[及除爱渴者:爱心临境,如渴思饮之状,及其断除,则上界之生因绝分,故结断应先也。

  【“善男子,菩萨变化示现世间,非爱为本]譬如菩萨要变化,不是以爱为本,他示现的夫妻关系,示现种种的世间,并不是因为父母的爱欲为根本。[但以慈悲]他是以慈悲的愿力再来,菩萨就是不同。[令彼舍爱,]怜愍众生,[假诸贪欲]假借贪欲,[而入生死。】]有的人看到说:他在行菩萨道,不过,他还是有种种爱欲啊!那只是示现的。

  [此防难。]这是防止有人有疑问。[恐难云:]恐怕有人因为困难而问,有的人会怀疑,有所困难而发出一种好象疑问,这样问了:[菩萨涉世利生,]来到这个世间利益众生,[示有父母妻子,其于欲爱何?]是不是爱欲而来呢?[故防之曰:言菩萨,多皆变化,示现世间,不因父母所生,非是欲爱,以为根本,设有妻子,心恒清净。但以大慈大悲,愍念欲爱众生,]愍念欲爱众生,[令彼舍爱,欲行教化,须现受生,示同凡夫,]跟凡夫一样,[同事利物,]同事,同一个立场,利益一切众生,跟你的立场一样。所以,圣人外表看起来,也是跟凡夫一样。因此我说:我们与其将对方当作凡夫,不如把对方当作圣人。印光大师说:要将每个人当作是菩萨,唯我一人是凡夫。要不然我们的烦恼会很重。所以,别人看法与我们不同,我们就想:他是菩萨,他会这样做,一定有他的原因,我们是凡夫,我们不了解,这样也比较不会造业。同事利物,[假诸贪欲,而入世间生死,故菩萨常不离世间。现示者、悲深也;非爱者、智深也。]他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源是爱欲,他有大智慧,怎么会贪着这种东西呢?[二于诸轮回有几种性竟。

  壬三修佛菩提几等差别(分二)

  癸初断迷成悟二 因修显别

  癸初断迷成悟

  【“若诸末世一切众生,能舍诸欲及除憎爱,永断轮回,勤求如来圆觉境界,于清净心便得开悟。】]这段讲得太好了。

  [若诸末世,一切众生,欲修佛果菩提之道,能舍种种贪欲,及除憎爱。]简单讲:世间为我所用,非我所有。世间只是暂时借我们使用,所以,摆在我们面前的,都不是我们的。[此言爱而兼憎者,何也?憎、爱是对待之法,境违于心,故生憎,]“憎”就是恨。[是知憎亦由于爱,故虽兼憎,]就是恨,[意但在爱。]说:我恨你,“我恨你”这是爱的一种。[欲爱是迷,且是轮回根本。今永断轮回根本,勤求如来圆觉境界,舍欲除爱,令心清净。心既清净,便得开悟,圆觉境界,清净本然,由来无有染污故;不悟圆觉,终滞有为,]停在有为之上,[不能修佛菩提也。初断迷成悟竟。

  癸二因修显别(分二)

  子初总标二 别明

  子初总标

  【“善男子!一切众生由本贪欲,]因为贪心、欲望,[无挥无明,]发挥就是产生无明。[显出五性]五性,凡夫性,声闻性跟缘觉,这个合而为一,菩萨性、不定性、外道性,显出五性[差别不等,依二种障]就是理障跟事障,理,对理路不清楚,事相迷惑,[而现深浅。】

  善男子!一切众生:指厌凡爱圣,]讨厌凡夫之身,热爱圣人,[已发心修菩提之众生。平时只知六道众生,而说轮回,何以发心修菩提者,亦在其中?然厌凡爱圣,未离取舍,由厌舍凡夫,取证圣位也。前云:种种取舍,皆是轮回,因此本所贪爱,以为根本、发挥无明:]就是因为贪欲[助发挥扬,欲断无明。是以又显出五性差别,]如果要断无明,就产生了种种的差别性。[或凡夫性,或闻缘性,]“闻”就是声闻,“缘”就是缘觉,[或菩萨性,或不定性、或外道性,种种差别不等。凡、圣、大、小,不得齐等也。]齐等就是平等,无法平等。[依二种障,]就是理障跟事障。[而现深浅者:若依凡夫性,我法二执,极为坚固,名之为深。]我法二执坚固。[若依二乘人,已证我空,法执尚在,对前为浅。若依菩萨及佛,深浅相望可知。初总标竟。]这样我们就了解,深浅是对立性的讲法。

  子二别名(分二)

  丑一别明二障二 别明五性

  丑一别明二障

  ,

  【“云何二障?]什么是二种障碍?[一者理障,]对道理不了解,[碍正知见;]我们的本性本具足正知见,因为对道理不了解,我们的正知见发挥不出来,有障碍。[二者事障,续诸生死。】]续诸生死就是生死不断。

  第一句是问[首句征,下释。理障者:唯识名所知障。所知二字非障,]所知就是本性具足一切,无所不知,所有一切都知道,叫做所知。我们的本性,所有的都知道,这两个字不是障碍,而是[被障障所知之理,]就是说被障碍,而障碍的是我们所应该知道,而变成不知道。再讲一遍,被障障所知,因为被障碍,障碍我们所应该知道的,而变成不知道的道理。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有佛性,因为对真理不懂,不了解一切天地万物,我们自性具足。[致令知见成碍,故云:碍正知见。事障者:唯识名烦恼障。]烦恼的障碍。[能障真如,起诸烦恼,致令生死不断,故云:续诸生死。一别明二障竟。

  丑二别明五性(分五)

  寅初凡夫性二 闻缘性三 菩萨性 四 不定性 五 外道性

  寅初凡夫性

  【“云何五性?]这一段是讲凡夫性,云何五性?前面说因为发挥无明,若要断无明,就有五种差别。[善男子!若此二障]理的障碍跟事相的障碍,[未得断灭,]还不能悟到理、断除事相,[名未成佛。】]未成佛,那就是凡夫,凡夫当然不成佛。人家说:这世间人都不跟人家讲道理的,而佛都跟众生讲道理,佛对于理论、理性很清楚;众生不跟人家讲道理,连卖东西也不跟人家讲道理。有一次,我在调整公路旁看到一个胖子,如果我估计没错,起码有一百二十公斤,是个男的,总是打赤膊。每次路过他那里,他总是拦下来,手里拿着三颗芭乐,就搁到你车里,也不跟你讲道理,不让你开车。然后就说:请你同情我,我三天没吃饭了!我想:那么胖,怎么可能三天没吃饭?每个开车经过的人,都被他困扰,你若不跟他买那三颗不能吃的芭乐,他就骂你,拦住你车子不让你走。我这些年来回走,遇上他十多回,每次都是同样的台词,强迫你,我都不跟他买,他就不让你关门。结果今天台视报导出来,人家对他很不满,因为他都拦人家的车,就去请记者把他报导出来:卖霸王水果!那种人就是不讲道理,明理的人不会这样。话讲回来,生在这个娑婆世界,为了三餐就是要拼,就是这样,反正也没有什么叫做对,也没有什么叫做不对的,很难讲,盗亦有道。所以,如果没有断理障,不跟人家讲道理,对理路、真理也不清楚,在事相上,他当然就不能配合,理、事这当然是一体两面的东西。所以,名未成佛。没有遇到善知识,怎么成佛?

  首句征,下释。先释凡夫性,本以发修佛菩提之心,约断二障,故成五性。此二障未得断灭,故非五数。亦未发心遇教,故言未熏,名未成佛。若据“楞伽”之文,即当第五无性。初凡夫性竟。]这凡夫性,我们一看就知道。

  [寅二闻缘性]

  就是把声闻跟缘觉一起讲。[【“若诸众生永舍贪欲,先除事障,]所谓“事”是指因果,就是你要先守住这个因果的理念,事相因为是生灭法。因为事障就是说:你一定要清楚,贪欲,一定感应六道轮回的果报,所以,先断事障。事障就是不要造恶,持戒、了解因果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。“事”就是生灭,指落入因果的一切法,要先守住因果。你没有贪欲,当然你的果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