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太如果跑回娘家,她父母親的家裏,又被趕出來。所以,她們就控訴,控訴,做女人的悲哀,女人的悲哀。我看她們這樣勞動……,整天都在工作,下田耕作的也是女人,男人都沒事做,頂多是打獵而已,打獵而已。所以說:生長在臺灣的女衆,講起來……,你如果想看這卷錄影帶,應該放給你們看看,那些女人會做死,會做死,真的!從早到晚都在工作,晚上還得侍奉她公公、婆婆;非洲人喜歡喝咖啡,coffee,喝咖啡,晚上她還得燒茶、燒開水泡咖啡,整天都在勞動,背著小孩工作,背著,還得趕麻雀,從早上就是這樣一直工作。她的控訴就是說:幾千年來,就是這樣不平等,這是女人的認命,因爲習俗都是這樣子,我們生長在非洲,沒有怨言,也不能有所怨言,怨言也沒有用,定論!一出生,它是封建的思想,男人、女人就非常明顯的,女衆就很沒有地位,就是負責生小孩、一直工作,一直做、做到死!看了夫她們很難過,夫她們很難過!所以說:我們這裏的男衆,要體諒你們的太太,要體諒太太。如果反過來,先生整天工作,換成你們這些太太要體諒,不要把你們的先生累死!有的老婆很凶,真的,有的老婆很凶,很可怕,她的身體很強壯,先生如果不去曬稻谷,她就(嗯!)……,(法師學著女子舉拳頭,男女做“不要”和害怕的動作),嚇得先生說:我去,我去!真的,所以,講起來是不平等,不平等,這世間講起來都不平等,我見、我執太重,出生在這個娑婆世界,就是要有此誰知,就是這樣,講起來很悲哀!所以說:錄影帶裏面,有很多都是很好的教育,讓你發現人的可怕,悲哀、悲慘的命運!出生在臺灣的女衆,好命,好命,講話都比別人大聲。上一句說我體,[上句我體,]就是我們的身體,[即所執也;下句我見,即能執也。曾不自知者:謂一向曾不自知,念念生滅,我體本無,唯心故有,心既念念無常,我亦念念生滅。]沒有一個我,既然無我,應該要犧牲才對,怎麼能貪著呢?[故《淨名經》雲:“是身如電,念念不住。”《]大乘起信[論]雲:“一切衆生,不名爲覺。]何以故?因爲從無始劫以來,[以從本來,念念相續,]每一念都執著。[故說無始無名。”由迷執故,念念造諸惡業,境違于情,]境界違背我們的情,[則生憎惡;]恨,[境順于情,則起貪愛。]貪愛。[耽著五欲者:]所以,菩薩![深心耽戀染著,五情欲境;如美色嬌聲,奇香厚味,以及細滑之觸,皆可欲之境。]這裏面最難斷的就是細滑之觸,細滑之觸,細滑的接觸,這個最難斷,那就是指男女,指男女,這個最難斷!我們人,你說眼睛,眼、耳、鼻、舌,身,這個觸最難斷,觸、身,觸最難,觸就是男女,男女一接觸就克製不住,觸,細滑之觸。你說我吃得差一點,這個控製得了,對不對?我不抽菸,這個也好控製,對不對?是不是這樣?[一標具足凡夫竟。
寅二明聞法覺悟
【“若遇善友,教令開悟]如果遇到善知識教導我們,教導令我們開悟。教令開悟,[淨圓覺性,]我們有一個清淨圓滿的覺性。[發明起滅,]“發明”就是我們覺悟了;“起”就是生,滅。覺悟了生滅,底下加兩個字:本空。發明起滅就是:如果你覺悟了生滅本空、不可得,如果你覺悟了生生滅滅本來就是空性。[即知此生,]既知此生,就知道這些生滅,此生就是:就知道這些生滅,此生滅[性自勞慮。]就是圓覺自性當中是沒有這一些的,你是自己勞,也是自己慮,自己疲勞,自己多慮。[】]再講一遍:若是遇到善友,就是善知識開示,教令開悟,讓我們了解清淨圓滿的覺性,覺悟到起滅,覺悟到生滅法本來就是空。則知此生,就了解這些生生滅滅,性自勞慮,勞慮就是圓滿自性當中本無,但是,是自己勞、自己勞慮,自勞自慮,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。所以說:到最後,性自勞慮就是:圓覺性當中是沒有這一些,是你自己過度的勞、過度的慮,自勞自慮。
[此遇教得悟本覺內熏。]有因緣遇到善知識開示我們,我們有本覺的自性來熏習。[不期而逢曰遇;善友者,具正知見,善能開覺于人也。淨圓覺性,人人本具,無奈久迷自性,因貪欲而造業。今既逢善友教化,一向依惑造業,自必依業受報,生死不休。今既開悟,不造諸業,]不造諸業,[即論寄息,于滅相,]即論寄息,那麼,就開始要怎麼樣?即論就是:那麼我們就必需知道,討論它,要了解,這個“論”就是要了解什麼?寄息,我們希望停止于這個滅相,就是要在滅相裏面下功夫。即論寄息于滅相,就是我們現在必需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去論斷,安住在哪裏?寄息就是安住停止于滅相,要趕快停止。[發明無分別智,]無分別就是平等心,來發明平等心的智慧出來,平等心的智慧。[慧照朗然,]智慧的觀照清清楚楚。[無始妄習,一時頓現,心冥真覺,不以妄念起滅爲我;]心合,“冥”就是符合,心符合……,“冥”可以寫一個:“合”,六合路的合。心合真覺,不以妄念起滅爲我,因爲確實是無我。[起之與滅,念念皆知,翻前曾不自知,念念起滅。即知此生,性自勞慮者:即知此生,皆是于圓覺性中,自勞自慮,而圓覺無與焉。]圓覺無與,“與”就是給與,圓覺的本性當中,並沒有給你這些業障,並沒有給你這些勞慮之相。即知這些生滅,統統是圓覺本性當中自勞自慮,你是自己勞、你自己慮。師父以前跟你們講過:一切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,別人根本就沒有問題,一切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對不對?別人怎麼會有問題?萬法唯心。所以,圓覺無與,意思就是說:在圓覺的本性當中,並沒有給他勞慮,也沒有給他這些分別之心,那是你自己的問題。[二明,聞法覺悟竟。
寅叁明息妄隨真
【“若複有人,勞慮永斷,]勞慮,就是這些分別心能斷。[得法界淨,即彼淨解,]清淨之了解,“解”就是悟。[爲自障礙,]爲自障礙,意思就是說:稍微得到一點覺悟,變成障礙,爲什麼?執著自己的覺悟。所以,得法界淨,即彼淨解,爲自障礙,他認爲自己很有功夫,他清淨心、他了解了,變成産生一種自我的執著。爲自障礙就是說:因爲有淨、清淨之解,而變成了一種障礙。[故于圓覺,而不自在。]還沒有達到圓滿,落入一個法執裏面,因爲太歡喜這個法,法變成一種執著,因爲他得到了淨解,這個淨解又變成一個法喜,法喜就變成自己的障礙,所以,在圓覺當中而不自在。[此名凡夫,隨順覺性。]這就是凡夫隨順我們的覺性。所以,我們修行如果修到很有境界,我們不要一直講,也不要一直執著,我們常常覺得還不夠,功夫還不夠,要常常覺得我們是凡夫,功夫還不夠,見佛、見光、見花聞香,統統不執著,放下,不然就會變成障礙,若作聖解,即著群邪,《楞嚴經》就是這樣講。若作聖解,即著群邪,如果你將自己當作是聖人的見解,那麼,你就遭遇到魔的侵入,即遭群邪。[】
此緣悟成礙。]因爲你有了悟境,因此你會感到法喜,變成法的執著,[若複有人,圓伏五住煩惱,了達惑妄空寂,]惑妄空寂,虛妄,惑是虛妄的東西。[故雲:勞慮永斷,]永斷。[以絕求作之心。]以絕,“絕”就是斷,以斷掉求作之心,本性是無求無作。[得法界淨者:若理法界,則法界體中,絕諸勞慮,]勞慮。[塵境不生,名之爲淨。若事法界,則分別念慮之心,]念慮之心,[差別塵境之法,當體不生,名之爲淨。]當體也是當下,本來就沒有,這都是虛妄的東西,強加執著,你當然業障現前;也沒什麼好傷心的,別人對我們不好,這理所當然,因爲他有業障,才來娑婆世界,對我們不好,這很正常;他如果會對我們好,他早就在極樂世界享受清淨平等心了,他對我們不好,這才是正常,正常。在這個娑婆世界,誰願意對人好呢?誰肯犧牲自己呢?大家都自私自利。對不對?[即彼淨解,爲自障礙者:粗念既盡,得少輕安,]輕安。[于彼淨時,心生愛著,于淨起解,名爲淨解。系心在淨,]系心在淨。[不更求斷,]不更求斷。[故成障礙。]所以,成障礙。[非外塵所擾,故言自障礙,障礙圓覺,不能自在任運增證也。]增證,增加這個修證。[此名凡夫隨順覺性,結名信位也。]這是凡夫位,明息妄隨真。[初信位竟。
醜二賢位]叁賢位。
[【“善男子!一切菩薩,見解爲礙,]有所見解,更進一步了。[雖斷解礙,]雖然斷這個解礙,[猶住見覺。覺礙爲礙,而不自在,此名菩薩未入地者,隨順覺性。】]我現在解釋一遍:善男子!一切菩薩,見解爲礙,我們看到了有所解悟,變成一種障礙;雖斷解礙,雖然你斷了這個有所了解的心,執著的這個心又把它斷掉;但是,猶住,就是還是執著于見覺,能斷的觀智,見覺,見覺就是能斷的觀察的智慧。我們能夠觀察,我能夠斷煩惱的這個智慧,你又執著這個智慧,所以,猶執著觀照的智慧,還是執著有一個能夠觀照的智慧在觀照它。覺礙爲礙,覺悟到這個觀照的智慧也是一種障礙,還是一種障礙,變成不自在。覺礙,你能夠有觀照,這個變成一種障礙,所以,覺礙爲礙,而不自在。此名菩薩,未入初地,未入地者,未入初地就是叁賢位,未入地,未入地就是叁賢,叁賢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這是叁賢,還未入初地,隨順覺性,隨順覺性。
此叁賢位所修,[此賢位,論寄息于異相。]我們剛才是講滅相,現在是異相,生、住、異、滅,從後面修回來,滅相,前面已經知道了;寄息停止于異相,異相就是變化比較微細的相,叫做異相;滅相是比較粗糙,異相又比較微細了。[文雲:“覺于念異,念無異相”等。]覺悟到念頭有所差別,但是,每一個念看起來又好像沒有差別。所以,覺于念異,我們可以發覺到這個念頭一直在變化,但是,粗的已經斷了,剩下的只是微細的,看起來又好像沒有什麼差別,所以說:覺于念異,念無異相。[一切菩薩見解爲礙者:謂見彼淨解,爲自障礙,]得到清淨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