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》、观世音菩萨,修习耳根圆通,解六结、越三空工夫,]我简单解释一下:解六结就是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。越三空:我空、法空、空空。解释一下:我们的耳根、耳朵,听外面的动尘,我们修行将它摄收回来,动,不要执着;听,变成静。变成静就是我们的六根,六根还感觉有一个静,这种感觉也要放下,变成觉。觉悟到这个根,有动静二相,这个觉也要放下,就变成空。连空都不可以执着,这叫做灭。动、静是六根所攀缘的,就是耳朵,耳朵不是听到动,就是听到静。 所以说:动结、静结、根结、觉结、空结、灭结,六结。“结”简单讲:就是六种通达自性里面的束缚,要经过六个阶段,你若能解开这六个结,就能超越三空。三空:我空、法空、空空的功夫,这《楞严经》会讲到。[若合符节。]就像这样子的符合。《圆觉经》跟《楞严经》讲的有一点相同。[远离一切幻化,虚妄境界者:即亡尘也(境界属前尘)。]前尘:前面的影像,落谢的影子叫做尘。境界只是一个落下来的影子,前面污染的东西而已。[所谓初于闻中,]一开始闻我们自己的声音,[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]回光返照回来,以前是听外面的,现在听里面的,叫做入流;入流就是逆流。“亡所”就是亡掉这个能所,有能听、有所听。[所入既寂]六根所入的尘,我们都无所着,六根无所着,入于寂静,那么,外面的[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也。]耳根就不会执着动,或者是静的相。也就是说:你讲什么话都无碍,他听到毁谤,不会难过,听到赞叹,不会欢喜,了然不生。我们今天都是在动静当中执着,不是执着动,就是执着静。我们如果能入流亡所,返闻自性,放下万缘,所入既寂,这样就了然不生。[心如幻者,亦复远离者:心,即根也。亡尘尽根,]就是亡掉这个六尘,尽掉六根。尽根就是连根都不去执着这个尘,连根也不执着;不执着有一个能攀缘动、静的根,所以说:亡六尘,尽六根,[所谓如是渐增,闻所闻尽也。]闻所闻尽就是:能闻以及所闻尽,都没有了,都亡了。这是心如幻者,亦复远离。[远离为幻,亦复远离者:即空智也。]这是空的智慧。[所谓尽闻不住,]闻性的能所都空尽,我们都不要执着。但是,[觉所觉空也。]有一个能觉悟,有一个所觉,也必须把它空掉,能觉所觉也是要空,远离为幻,亦复远离。[离远离幻,亦复远离者:有这个远离的功夫,还要远离,叫做远离远幻,[即灭空也。]连这个空都不能有执着。[所谓空觉极圆,]空掉那个觉悟,就达到极点的圆满。[空所空灭也。]能空、所空全部灭掉。[得无所离,即除诸幻者:还觉也。所谓生灭既灭(诸幻尽灭),]还觉就是回复到本来的觉性。得无所离,你就能除掉一切幻化,就恢复到觉悟,还觉。所谓生灭即灭,这是四阿含经讲的,[寂灭现前也]诸幻尽灭,寂灭现前,这句话在大乘佛法也可以用得着。寂灭就是[(真觉显现,觉心不动),以上离幻之功,]能力,[同观世音,耳根圆通无异,即圆照清净觉相,有以成之。辛二显觉竟。]这一段,离无所离,即除诸幻,显出我们的觉性。
[辛三举喻
【“譬如钻火,]钻木取火,[两木相因,]互相磨来磨去,这是比喻法智的心境。[火出木尽,灰飞烟灭。]烟先灭掉,灰才能飞,倒过来。怎么是灰先飞,烟才灭呢?譬如钻火,两木相因,就是用智慧观照心的境界,观照到火出的功夫;火出就是比喻离开心境的幻智,因为我们有智慧,就能离开心跟境界的执着。能离于心境执着的幻智,火出,冒出了智慧。我们一开始是心,用智慧来观照,观照这个心的执着、观照境界都是无常,放下,智慧就出来。火出就是智慧就产生,两木尽,就是心境皆离,心也离,境也离。烟灭灰飞,烟灭就是智爱的执着也离,为什么?因为你有智慧,也不能执着我有智慧,智爱的执着也离。灰飞,全部飞散了,空爱的执着也离。再解释一遍,譬如钻火,两木相因,就是说:用我们的智慧来观照心跟境界,一直观照,观照到最后,知道身心都是虚妄的,火出,产生智慧,产生智慧以后,这个木尽,木尽就是烧光。烧光就是说:心也没有了,境也没有了,能够放下心,也放下境了。烟灭就是智慧,有了智慧,连这个智慧的爱的执着也要放下;灰飞,连这个最后的空性的执着也必须放下。没有人跟你们讲这么详细的,这样已经很详细了!][】
[譬如钻火钻字,从金旁,似是金属,钻木求火。上古燧人氏,教人钻木取火,以自熟食。]这样可以让我们吃到热的东西。[今云:两木相因者,则能钻所钻,俱是用木。按五行,木能生火,独木不生,亦必两木相因方生。因者,依也,相依磨擦,暖极火出。两木,喻发智之心境;]要发智慧的心境。[火,比离心境之幻智。由智发,而心境皆离;如火发,而两木俱尽也。]在座诸位!今天我们修行要记住,要感念一切境界,用感恩的心来修行。在很短很短的时间,你就发无量的智慧。我们如果用感恩的心来修行,你想想看:顺境来,感恩;逆境来,感恩,这样众生对你都没有作用。谁想让你痛苦,都没有作用,我统统感恩你,你就对我莫可奈何,他就拿你没办法!我们今天因为不能用感恩的心修行,都是执着自己的主观意识,所以,会一直认为别人对不起我们,我们很少会想我们对不起别人。稍微一点不满,就象泼妇骂街一样的,一样的这样骂。也不想想过去人家是怎么对我们的,也没有想到这样子。我们人会分开,都是因为几句话而已,就离开一个好朋友、离开一个善知识,抵挡不住一点闲言闲语。在文殊讲堂结缘三年,听经闻法,师父也很疼他,抵挡不了别人几句话,远离!讲起来你会很想笑,也很悲哀,抵挡不了别人几句话,就散了!我们现在修行不要这样,要用感恩的心,转一个念头试试看:顺、逆境界来,感恩,都能吞得下去,消化得了,这样你的智慧就一直发出来。如果你不肯,任凭你多会拜佛,拜千佛、拜万佛,就算拜亿佛,照样没用!那只能算是结缘,要记住!学佛不是运动,你要记住我这句话。学佛,佛是什么意思?“佛”是觉悟的意思,你要学佛的觉悟,心才是主要的,拜佛、念佛,如果不能配合智慧之本性,你有多厉害?拜到头盖骨破掉,还是一样,脑髄都流出来,也不能开悟。没用![灰飞烟灭者:有谓译之倒也,应以烟灭在前,灰飞在后。若木虽尽,而烟未灭,木化为炭,犹有炭在。]还有炭在。[如心境空幻智在,即是智爱之病,]智爱,意思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智慧,执着自己很有智慧,这个也是一种毛病![其智亦应远离。此病未离,犹未了当。若烟虽灭,而灰未飞,此亦是病,亦未了当。以其智爱虽离,空爱又起,]因为他能空一切相,智慧能够空一切相;对于能够空一切相,那个空,他又执着![亦应远离。故修行之法,必如钻火,火出木尽,烟灭灰飞,才是到家消息。]有一次,佛在说法,就问徒弟说:弟子们?何者是世界多福之人?他说:什么是世间多福之人?弟子说:世尊!当布施者是多福之人。世尊说:非也!不对。佛说:忍辱才是多福之人。包括空,他都能够忍。能舍是最大福之人!舍掉身上的金钱、能舍一切名利、能舍世间一切执着的东西,这最富有。为什么最富有?大智慧,无所住就是世间最有大福的人,大大的好用!试试看这个[舍]菩萨,如果我们看不开,我讲一个例子。你今天如果有什么委屈看不开,你就想想看,佛陀无量劫来受多少的痛苦、受多少委屈、牺牲千百万世的生命,流了多少血、流了多少眼泪?度了多少众生,含冤委屈,舍多少的身命?到今天才能成佛!冷静!想到佛陀,我们今天被人倒了三万,就睡不着?回去就好睡了。能舍是大福之人,因为他有智慧。所以,你要享受人生,就要像昨天师父讲的那个禅宗的公案:有一个禅师在打坐,他打坐之后都会欢喜的笑;当然不是像老奸臣哇哈哈的笑,是微微的笑。徒弟看师父每次打坐后就无比欢喜,微微的笑,就问师父:师父,您每天打坐是为了什么?师父就回答:为了享受啊!徒弟又问:出家人也讲享受啊?师父说:出家人不一定享受得到,但是,大彻大悟的人,就懂得如何享受,知道如何享受。他享受他的生命、享受这颗平等的心、享受无量的慈悲心、享受忍辱的心、享受般若的心、享受慈悲喜舍的心、享受一切空性所带来无量财富的心、安祥的心、没有斗争的心、不分别、不执着的心,这样的享受!我们说享受,顶多泡一壶极顶乌龙茶、买一条三百三十元的素火腿来炒,不然还能享受什么?我们根本就不会享受真正的人生,学佛的人,就真正认识我们的生命。菩萨!我们有无量的财富,为何不会享受呢?为什么整天要摆一张苦瓜脸?人一出生就是痛苦,我们这张脸,人家说苦瓜脸,不是没道理的,很有道理!人家禅师就懂得享受,菩萨!你如果要享受,也是马上就能如愿!
[辛四法合
【“以幻修幻亦复如是。诸幻虽尽,不入断灭。】
以者,用也,用后后幻,修治前前幻。如以幻心,离幻境;幻智,离幻心;幻空,离幻智:幻灭,离幻空。]一层破除一层,[亦复如钻木出火,]钻木出火,[火出木尽,烟灭灰飞。]最后的灰飞走,[诸幻悉皆尽灭,幻尽觉显,]跟诸位讲一句具体的,你什么时候把你的执着放下,你什么时候成佛!就是这样子。因为幻,你就有执着心,你什么时候把你那一颗执着心放下,你什么时候就是自由、解脱无碍的人,否则免谈。不然学佛只是结一个善缘而已。幻尽觉显,[不入断灭。庚三令离幻显觉,正示用心竟。] 诸位!听经闻法,古人、大陆的丛林,古人在亲近师父;譬如圆瑛法师,徒弟都在他身边,一直听他讲经五年、十年,为什么?要奠定自己的基础啊!讲真的,现在的出家人很惭愧,为什么?没多久他就想要抬头了,想要当一国之君,渴望意气风发了,结果发不起来,没办法!他一定要闻法,这个基础性,地基要打得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