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》、觀世音菩薩,修習耳根圓通,解六結、越叁空工夫,]我簡單解釋一下:解六結就是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。越叁空:我空、法空、空空。解釋一下:我們的耳根、耳朵,聽外面的動塵,我們修行將它攝收回來,動,不要執著;聽,變成靜。變成靜就是我們的六根,六根還感覺有一個靜,這種感覺也要放下,變成覺。覺悟到這個根,有動靜二相,這個覺也要放下,就變成空。連空都不可以執著,這叫做滅。動、靜是六根所攀緣的,就是耳朵,耳朵不是聽到動,就是聽到靜。 所以說:動結、靜結、根結、覺結、空結、滅結,六結。“結”簡單講:就是六種通達自性裏面的束縛,要經過六個階段,你若能解開這六個結,就能超越叁空。叁空:我空、法空、空空的功夫,這《楞嚴經》會講到。[若合符節。]就像這樣子的符合。《圓覺經》跟《楞嚴經》講的有一點相同。[遠離一切幻化,虛妄境界者:即亡塵也(境界屬前塵)。]前塵:前面的影像,落謝的影子叫做塵。境界只是一個落下來的影子,前面汙染的東西而已。[所謂初于聞中,]一開始聞我們自己的聲音,[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]回光返照回來,以前是聽外面的,現在聽裏面的,叫做入流;入流就是逆流。“亡所”就是亡掉這個能所,有能聽、有所聽。[所入既寂]六根所入的塵,我們都無所著,六根無所著,入于寂靜,那麼,外面的[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也。]耳根就不會執著動,或者是靜的相。也就是說:你講什麼話都無礙,他聽到毀謗,不會難過,聽到贊歎,不會歡喜,了然不生。我們今天都是在動靜當中執著,不是執著動,就是執著靜。我們如果能入流亡所,返聞自性,放下萬緣,所入既寂,這樣就了然不生。[心如幻者,亦複遠離者:心,即根也。亡塵盡根,]就是亡掉這個六塵,盡掉六根。盡根就是連根都不去執著這個塵,連根也不執著;不執著有一個能攀緣動、靜的根,所以說:亡六塵,盡六根,[所謂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也。]聞所聞盡就是:能聞以及所聞盡,都沒有了,都亡了。這是心如幻者,亦複遠離。[遠離爲幻,亦複遠離者:即空智也。]這是空的智慧。[所謂盡聞不住,]聞性的能所都空盡,我們都不要執著。但是,[覺所覺空也。]有一個能覺悟,有一個所覺,也必須把它空掉,能覺所覺也是要空,遠離爲幻,亦複遠離。[離遠離幻,亦複遠離者:有這個遠離的功夫,還要遠離,叫做遠離遠幻,[即滅空也。]連這個空都不能有執著。[所謂空覺極圓,]空掉那個覺悟,就達到極點的圓滿。[空所空滅也。]能空、所空全部滅掉。[得無所離,即除諸幻者:還覺也。所謂生滅既滅(諸幻盡滅),]還覺就是回複到本來的覺性。得無所離,你就能除掉一切幻化,就恢複到覺悟,還覺。所謂生滅即滅,這是四阿含經講的,[寂滅現前也]諸幻盡滅,寂滅現前,這句話在大乘佛法也可以用得著。寂滅就是[(真覺顯現,覺心不動),以上離幻之功,]能力,[同觀世音,耳根圓通無異,即圓照清淨覺相,有以成之。辛二顯覺竟。]這一段,離無所離,即除諸幻,顯出我們的覺性。
[辛叁舉喻
【“譬如鑽火,]鑽木取火,[兩木相因,]互相磨來磨去,這是比喻法智的心境。[火出木盡,灰飛煙滅。]煙先滅掉,灰才能飛,倒過來。怎麼是灰先飛,煙才滅呢?譬如鑽火,兩木相因,就是用智慧觀照心的境界,觀照到火出的功夫;火出就是比喻離開心境的幻智,因爲我們有智慧,就能離開心跟境界的執著。能離于心境執著的幻智,火出,冒出了智慧。我們一開始是心,用智慧來觀照,觀照這個心的執著、觀照境界都是無常,放下,智慧就出來。火出就是智慧就産生,兩木盡,就是心境皆離,心也離,境也離。煙滅灰飛,煙滅就是智愛的執著也離,爲什麼?因爲你有智慧,也不能執著我有智慧,智愛的執著也離。灰飛,全部飛散了,空愛的執著也離。再解釋一遍,譬如鑽火,兩木相因,就是說:用我們的智慧來觀照心跟境界,一直觀照,觀照到最後,知道身心都是虛妄的,火出,産生智慧,産生智慧以後,這個木盡,木盡就是燒光。燒光就是說:心也沒有了,境也沒有了,能夠放下心,也放下境了。煙滅就是智慧,有了智慧,連這個智慧的愛的執著也要放下;灰飛,連這個最後的空性的執著也必須放下。沒有人跟你們講這麼詳細的,這樣已經很詳細了!][】
[譬如鑽火鑽字,從金旁,似是金屬,鑽木求火。上古燧人氏,教人鑽木取火,以自熟食。]這樣可以讓我們吃到熱的東西。[今雲:兩木相因者,則能鑽所鑽,俱是用木。按五行,木能生火,獨木不生,亦必兩木相因方生。因者,依也,相依磨擦,暖極火出。兩木,喻發智之心境;]要發智慧的心境。[火,比離心境之幻智。由智發,而心境皆離;如火發,而兩木俱盡也。]在座諸位!今天我們修行要記住,要感念一切境界,用感恩的心來修行。在很短很短的時間,你就發無量的智慧。我們如果用感恩的心來修行,你想想看:順境來,感恩;逆境來,感恩,這樣衆生對你都沒有作用。誰想讓你痛苦,都沒有作用,我統統感恩你,你就對我莫可奈何,他就拿你沒辦法!我們今天因爲不能用感恩的心修行,都是執著自己的主觀意識,所以,會一直認爲別人對不起我們,我們很少會想我們對不起別人。稍微一點不滿,就象潑婦罵街一樣的,一樣的這樣罵。也不想想過去人家是怎麼對我們的,也沒有想到這樣子。我們人會分開,都是因爲幾句話而已,就離開一個好朋友、離開一個善知識,抵擋不住一點閑言閑語。在文殊講堂結緣叁年,聽經聞法,師父也很疼他,抵擋不了別人幾句話,遠離!講起來你會很想笑,也很悲哀,抵擋不了別人幾句話,就散了!我們現在修行不要這樣,要用感恩的心,轉一個念頭試試看:順、逆境界來,感恩,都能吞得下去,消化得了,這樣你的智慧就一直發出來。如果你不肯,任憑你多會拜佛,拜千佛、拜萬佛,就算拜億佛,照樣沒用!那只能算是結緣,要記住!學佛不是運動,你要記住我這句話。學佛,佛是什麼意思?“佛”是覺悟的意思,你要學佛的覺悟,心才是主要的,拜佛、念佛,如果不能配合智慧之本性,你有多厲害?拜到頭蓋骨破掉,還是一樣,腦髄都流出來,也不能開悟。沒用![灰飛煙滅者:有謂譯之倒也,應以煙滅在前,灰飛在後。若木雖盡,而煙未滅,木化爲炭,猶有炭在。]還有炭在。[如心境空幻智在,即是智愛之病,]智愛,意思是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智慧,執著自己很有智慧,這個也是一種毛病![其智亦應遠離。此病未離,猶未了當。若煙雖滅,而灰未飛,此亦是病,亦未了當。以其智愛雖離,空愛又起,]因爲他能空一切相,智慧能夠空一切相;對于能夠空一切相,那個空,他又執著![亦應遠離。故修行之法,必如鑽火,火出木盡,煙滅灰飛,才是到家消息。]有一次,佛在說法,就問徒弟說:弟子們?何者是世界多福之人?他說:什麼是世間多福之人?弟子說:世尊!當布施者是多福之人。世尊說:非也!不對。佛說:忍辱才是多福之人。包括空,他都能夠忍。能舍是最大福之人!舍掉身上的金錢、能舍一切名利、能舍世間一切執著的東西,這最富有。爲什麼最富有?大智慧,無所住就是世間最有大福的人,大大的好用!試試看這個[舍]菩薩,如果我們看不開,我講一個例子。你今天如果有什麼委屈看不開,你就想想看,佛陀無量劫來受多少的痛苦、受多少委屈、犧牲千百萬世的生命,流了多少血、流了多少眼淚?度了多少衆生,含冤委屈,舍多少的身命?到今天才能成佛!冷靜!想到佛陀,我們今天被人倒了叁萬,就睡不著?回去就好睡了。能舍是大福之人,因爲他有智慧。所以,你要享受人生,就要像昨天師父講的那個禅宗的公案:有一個禅師在打坐,他打坐之後都會歡喜的笑;當然不是像老奸臣哇哈哈的笑,是微微的笑。徒弟看師父每次打坐後就無比歡喜,微微的笑,就問師父:師父,您每天打坐是爲了什麼?師父就回答:爲了享受啊!徒弟又問:出家人也講享受啊?師父說:出家人不一定享受得到,但是,大徹大悟的人,就懂得如何享受,知道如何享受。他享受他的生命、享受這顆平等的心、享受無量的慈悲心、享受忍辱的心、享受般若的心、享受慈悲喜舍的心、享受一切空性所帶來無量財富的心、安祥的心、沒有鬥爭的心、不分別、不執著的心,這樣的享受!我們說享受,頂多泡一壺極頂烏龍茶、買一條叁百叁十元的素火腿來炒,不然還能享受什麼?我們根本就不會享受真正的人生,學佛的人,就真正認識我們的生命。菩薩!我們有無量的財富,爲何不會享受呢?爲什麼整天要擺一張苦瓜臉?人一出生就是痛苦,我們這張臉,人家說苦瓜臉,不是沒道理的,很有道理!人家禅師就懂得享受,菩薩!你如果要享受,也是馬上就能如願!
[辛四法合
【“以幻修幻亦複如是。諸幻雖盡,不入斷滅。】
以者,用也,用後後幻,修治前前幻。如以幻心,離幻境;幻智,離幻心;幻空,離幻智:幻滅,離幻空。]一層破除一層,[亦複如鑽木出火,]鑽木出火,[火出木盡,煙滅灰飛。]最後的灰飛走,[諸幻悉皆盡滅,幻盡覺顯,]跟諸位講一句具體的,你什麼時候把你的執著放下,你什麼時候成佛!就是這樣子。因爲幻,你就有執著心,你什麼時候把你那一顆執著心放下,你什麼時候就是自由、解脫無礙的人,否則免談。不然學佛只是結一個善緣而已。幻盡覺顯,[不入斷滅。庚叁令離幻顯覺,正示用心竟。] 諸位!聽經聞法,古人、大陸的叢林,古人在親近師父;譬如圓瑛法師,徒弟都在他身邊,一直聽他講經五年、十年,爲什麼?要奠定自己的基礎啊!講真的,現在的出家人很慚愧,爲什麼?沒多久他就想要擡頭了,想要當一國之君,渴望意氣風發了,結果發不起來,沒辦法!他一定要聞法,這個基礎性,地基要打得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