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體、相、用叁大之義。]摩尼寶珠[其體,則清淨寶貴;其相,則內外明澈;其用,則隨方現色。由珠體清淨,珠明明徹,故映于五色,其用自在,隨方各現也,珠,喻淨圓覺心;五色,喻五蘊身心;隨方各現,喻隨業所感,各現五蘊身心;愚人,喻迷位衆生,不了如幻,妄執實有五蘊身心。]今天只要你沒有學佛,包括你當總統、國王、皇帝,都一樣是生死的凡夫,一樣!爲什麼?皇帝還是執著啊!譬如圓明園,慈禧太後蓋的,蓋了一百多年,結果八國聯軍時,英國攻進圓明園,放火燒了一個月,全部焚燒殆盡!女人執政,國家腐敗,清朝的滿州人;中國的兩個朝代亡國滅種:元朝跟清朝,外族統治我們漢族,就是這樣。因此,看到這個曆史的傷痛,學佛的人當國王,就不會這樣。自古以來,拜佛最虔誠的就是梁武帝,我們曆史上最護持僧寶的,梁武帝幫助兩萬多個出家人,建寺廟不計其數!但是,梁武帝到最後被賊兵圍困,活活餓死。有的人說:奇怪,他那麼護持,爲何會被賊兵圍困餓死呢?宿世的業,沒辦法!該有什麼業就有什麼業。你不要說:我來拜佛,爲什麼我先生會發生這種事?我有拜佛,爲什麼我兒子會發生這種事?我說:不是這樣,佛不是在開保險公司。如果拜佛能解決所有的事,目犍連就不會粉身碎骨而死。他證阿羅漢果,比你更有修行;定業不可轉,因果自有定奪,很簡單的道理!所以,聖者遇到因果報應,一點也不會痛苦,爲什麼?就認了,認了就是你的,對不對?你不認,那你就是痛苦,你能怎麼樣?所以,各現五蘊的身心,愚癡的人不了解,他就執著。[《華嚴經》雲:“凡夫見諸法,但隨諸相轉,不了法無性,以是不見佛。”]凡夫見諸法,但隨諸相轉,一直分別、一直執著,一天到晚就是爲了妻兒、先生、孩子,不然還有什麼?從來不曾爲了自己的生死,他不了解法無性,一切法不可得。以是不見佛,你想見佛,如果了解空性,你就見佛。
[此珠可喻叁性:摩尼,喻圓成實性,]昨天唯識學才剛講到,圓成實性。[即前所顯之理;]圓成實性就是無爲法,簡單講就是圓滿成就智慧實在的一個性,圓滿成就實實在在的一個智慧,不虛,就是前面所顯的無生之理。[現色,喻依他起性,]“依他”就是緣起,因緣生起,因緣所生叫做依他,“他”就是緣。依著緣而起的性,就是不可得,雖然不可得,但是假有,[即前所有諸幻;愚人定執實色,]我們衆生愚癡,一直執著外境確確實實,[喻遍計執性,]遍計所執有兩種:就是我執跟法執。我執,以爲有一個人,實實在在的人,其實是假相。以爲實實在在有一個宇宙境界,其實,也是假相,因爲這都是我們的錯覺,這都是無始劫以來,一種堅持自己的錯覺,就是我相,因爲我相太重,所以遍計太強。所以菩薩,犧牲一些、吃一點虧,你並沒有真正吃虧,因爲本來就無我,吃什麼虧?吃虧就是占便宜,你現在吃他的虧,以後換他照顧我們;學吃虧,你就學會了一切。[即前妄認身心。]是真的。[此亦印前文,若對摩尼,所現之色,不執實有,則種種色,一一同體清淨,皆屬圓珠妙用,無色可離,但能了依他如幻,]你只要能了解,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,不要起執著,[不起遍計妄執,]就是我法二執,[當體即是圓成。]注意!當下喔!修行需要那麼長的時間,我就覺得很奇怪!你如果說沒有善知識開示,一直虛妄的執著,這情有可原。而我們今天來聽師父講經,聽到這個佛陀的法,這麼好的法,使我們充滿了智慧,難道我們還放不下嗎?這樣我們是不是一個可憐的人?我們是不是很悲哀的人?既然是如夢幻泡影的東西,爲什麼放不下?我們今天吃虧,沒關系,菩薩!忍耐一下,吃虧沒關系,因爲實實在在沒有一個人在吃虧,也沒有一個人在損失,因爲當下就無我,誰在吃虧?誰在損失?沒有!但是,還是要合乎人情義理。所以,這個道理,是由某一個角度,某一個時間、空間,所定的對跟錯的觀念。我看錄影帶,有的地方會以妻待友,這個很不可思議,你知道嗎?跟愛斯基摩人一樣,有客人來,主人一定出去,讓老婆陪客人,希望她能夠再生孩子,因爲沒有人要住在那個冰天雪地的地方。這講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!這樣是不是破我執呢?[以喻後文,根身器界,一一清淨。此亦顯後文。
【“善男子!圓覺淨性現于身心,隨類各應,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,亦複如是。】]善男子!我們圓覺清淨的本性現出這個身心,隨著各類,就是六道輪回的衆生,十二類的衆生,各應。彼愚癡者,那個愚癡(就是沒有智慧的人),說我們清淨的圓覺,實有如是身心自相,以爲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身心自相,亦複如是。
[此約法以合。圓覺淨性,合摩尼珠,即圓成實性。現于身心(即五蘊幻軀),合現五色。隨類各應者:即隨十二類衆生之業,各應以十二類,五蘊身心。此即圓覺隨緣,循衆生之業以發現。]這一句是根據《楞嚴經》;循業發現,“循”就是依照,依照衆生各人所造的惡業而有所報,“發現”就是果報,而有所果報、報應。[各類五蘊,合映于五色,]隨著一切方,[隨方各現,]“隨方”就是隨各人的業各現。[即依他起性。彼愚癡者:]就是沒有學佛的人不了解,[指我法未空之衆生。]不了解這個身體也是空,一切法也是空。[說淨圓覺,實有如是身心自相,合諸愚癡者,妄見實有五色,即遍計執性。故總合雲:亦複如是者,亦如摩尼現色,妄執實有者是也。醜一印前顯後竟。
醜二拂迹入玄
【“由此不能還于幻化,]“還yuan”就是離開,當動詞用。因此不能遠離幻化,[是故我說身心幻垢、對離幻垢、]對能夠離開這個幻垢的人,[說名菩薩。]對于那些能夠離幻化垢穢、放下的人,說名,那種人就是菩薩。[】
由此乃承上彼愚癡者,說淨圓覺,實有如是身心自相;由此不能遠離諸幻化相,是故我說身心,皆爲淨圓覺心,所現幻垢。凡妄認身心爲己,未離幻垢者,名爲衆生。對此衆生,則已離幻垢者,說名菩薩,以不執身心實有,了知身心如幻故。
【“垢盡對除,即無對垢及說名者。】]注意聽!垢盡就是所垢;“盡”就是了達即空,垢盡就是說我們所對的這個境界、身心,這個“垢”是身心,身心如果除盡了;垢是指身心幻化出來的,除盡了,遠離了。對除,“對”就是指智慧,就是能;能夠觀照身心爲空的,身心是所觀照,能觀照的是智慧,對除就是能觀照的智慧也把它除掉,就是指智慧也必須放下。垢盡對除,垢盡就是指身心放下;對除就是包括那個能觀照身心,所對立的能所的智慧,能智慧的也必須放下,也就是無對垢,當體即空。及說名“者”指是菩薩,也沒有所謂這個名詞可得,這個就是歸入平等的本際,不可得,不可名。身心不可得、智慧不可得、名稱不可得、這整句全部都是講平等。
[幻垢如珠中之色,本無可離,但了達即空,即是垢盡。所對之垢既盡,能對亦除,故曰:垢盡對除。此拂迹也。]“拂迹”就是除掉,拂掉一切有形相,“迹”就是有形。此拂迹也,就是除掉一切有形相的東西,身心、智慧全部除,“拂”就是掃掉了,掃除那一些有形相的執著。[即無對垢,]沒有對垢,無對垢就是沒有能所。[及說名者:此二句,諸家所解不同。今按本文解釋,上文雲對離幻垢,]對于能離幻垢的叫做菩薩,對于能夠離開幻垢的,我們[說名菩薩,此則衆生之幻垢已盡,即無所對幻垢之衆生,及說名離垢之菩薩。者字,即指菩薩。到此對待情亡,乃成絕待,]絕待就是絕對,[不獨所對]不是只有所對的[幻垢之衆生,了不可得,即能對之菩薩,亦不可名,以歸]恢複到[平等本際,此入玄也。]入于不可思議,[醜二拂迹入玄竟。
醜叁圓彰法界(分二)寅初 一真法界二 叁重法界
寅初一真法界
【“善男子!此菩薩及末世衆生,證得諸幻滅影像故,爾時便得無方清淨。無邊虛空,覺所顯發。】
此承前啓後。菩薩及末世衆生,皆指求淨圓覺之人。觀行已成,證得如幻叁昧,則一切諸幻影像,悉皆得滅。不妄執隨方所現之五蘊,以爲實有,破除我法二執,如不執摩尼珠,實有五色也。爾時]就是你不執著的那個時候,[便得無方清淨者:爾時,即證得圓覺,]那個時候你就解脫了![滅除幻垢之時。便得者,即得也。無方清淨,乃周遍清淨,不定方所,非一方二方清淨,所謂無處(方,即處也)]就是方,沒有一個地方,[不清淨也。]菩薩!我們既然能夠聽經聞法,我要勸告各位:你先學一個不煩惱、不鬥爭、不要批評、攻擊、傷害對方,你先學無诤,先不用學清淨,你要把那個對立的傷害全盤放下,先學這樣就好。不要傷害善良的人、不要傷害僧團、不要傷害師長、不要傷害對方、不要傷害師父、不要傷害佛教,能不能學到這樣子?先學這個,你行嗎?不行嗎?不然你有什麼資格講修行?有什麼資格講放下呢?連一個最基本的傷害都放不下,那你還談什麼修行呢?人家對我們怎麼樣,無所謂,我們就是放下。
[無邊虛空,覺所顯發者:]你執著就無覺,你想覺悟,就要放下。放下你就發現什麼?無邊的虛空,就是你覺悟的本性,你覺悟了所顯發出來的。[圓覺妙心本淨,昔爲無明諸幻所障,但見諸幻,妄執實有,不得周遍清淨。]我們今天鬥爭、是非、對立,爲什麼?你不得周遍清淨嘛,你妄執實有嘛。既然知道是虛妄的東西,你爲什麼還要繼續打轉呢?[到此幻盡覺顯,不但空中,所有身心世界,了不可得,即無邊虛空,皆爲覺性之所顯發,亦不可得。如《楞嚴經》所雲:“一人發真歸元,]一人就是他完成了佛道的覺悟,[十方虛空,悉皆銷殒。”]十方的虛空,怎麼叫銷殒呢?因爲化作清淨的本性。虛空也是無明的一種,銷殒就是沒有所謂虛空,全部都是清淨本然。《楞嚴經》就講得很清楚了,虛空也是無明的一種,最難突破的就是虛空的無明。[十方頑空銷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