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体、相、用三大之义。]摩尼宝珠[其体,则清净宝贵;其相,则内外明澈;其用,则随方现色。由珠体清净,珠明明彻,故映于五色,其用自在,随方各现也,珠,喻净圆觉心;五色,喻五蕴身心;随方各现,喻随业所感,各现五蕴身心;愚人,喻迷位众生,不了如幻,妄执实有五蕴身心。]今天只要你没有学佛,包括你当总统、国王、皇帝,都一样是生死的凡夫,一样!为什么?皇帝还是执着啊!譬如圆明园,慈禧太后盖的,盖了一百多年,结果八国联军时,英国攻进圆明园,放火烧了一个月,全部焚烧殆尽!女人执政,国家腐败,清朝的满州人;中国的两个朝代亡国灭种:元朝跟清朝,外族统治我们汉族,就是这样。因此,看到这个历史的伤痛,学佛的人当国王,就不会这样。自古以来,拜佛最虔诚的就是梁武帝,我们历史上最护持僧宝的,梁武帝帮助两万多个出家人,建寺庙不计其数!但是,梁武帝到最后被贼兵围困,活活饿死。有的人说:奇怪,他那么护持,为何会被贼兵围困饿死呢?宿世的业,没办法!该有什么业就有什么业。你不要说:我来拜佛,为什么我先生会发生这种事?我有拜佛,为什么我儿子会发生这种事?我说:不是这样,佛不是在开保险公司。如果拜佛能解决所有的事,目犍连就不会粉身碎骨而死。他证阿罗汉果,比你更有修行;定业不可转,因果自有定夺,很简单的道理!所以,圣者遇到因果报应,一点也不会痛苦,为什么?就认了,认了就是你的,对不对?你不认,那你就是痛苦,你能怎么样?所以,各现五蕴的身心,愚痴的人不了解,他就执着。[《华严经》云:“凡夫见诸法,但随诸相转,不了法无性,以是不见佛。”]凡夫见诸法,但随诸相转,一直分别、一直执着,一天到晚就是为了妻儿、先生、孩子,不然还有什么?从来不曾为了自己的生死,他不了解法无性,一切法不可得。以是不见佛,你想见佛,如果了解空性,你就见佛。
[此珠可喻三性:摩尼,喻圆成实性,]昨天唯识学才刚讲到,圆成实性。[即前所显之理;]圆成实性就是无为法,简单讲就是圆满成就智慧实在的一个性,圆满成就实实在在的一个智慧,不虚,就是前面所显的无生之理。[现色,喻依他起性,]“依他”就是缘起,因缘生起,因缘所生叫做依他,“他”就是缘。依着缘而起的性,就是不可得,虽然不可得,但是假有,[即前所有诸幻;愚人定执实色,]我们众生愚痴,一直执着外境确确实实,[喻遍计执性,]遍计所执有两种:就是我执跟法执。我执,以为有一个人,实实在在的人,其实是假相。以为实实在在有一个宇宙境界,其实,也是假相,因为这都是我们的错觉,这都是无始劫以来,一种坚持自己的错觉,就是我相,因为我相太重,所以遍计太强。所以菩萨,牺牲一些、吃一点亏,你并没有真正吃亏,因为本来就无我,吃什么亏?吃亏就是占便宜,你现在吃他的亏,以后换他照顾我们;学吃亏,你就学会了一切。[即前妄认身心。]是真的。[此亦印前文,若对摩尼,所现之色,不执实有,则种种色,一一同体清净,皆属圆珠妙用,无色可离,但能了依他如幻,]你只要能了解,一切都是因缘生因缘灭,不要起执着,[不起遍计妄执,]就是我法二执,[当体即是圆成。]注意!当下喔!修行需要那么长的时间,我就觉得很奇怪!你如果说没有善知识开示,一直虚妄的执着,这情有可原。而我们今天来听师父讲经,听到这个佛陀的法,这么好的法,使我们充满了智慧,难道我们还放不下吗?这样我们是不是一个可怜的人?我们是不是很悲哀的人?既然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,为什么放不下?我们今天吃亏,没关系,菩萨!忍耐一下,吃亏没关系,因为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人在吃亏,也没有一个人在损失,因为当下就无我,谁在吃亏?谁在损失?没有!但是,还是要合乎人情义理。所以,这个道理,是由某一个角度,某一个时间、空间,所定的对跟错的观念。我看录影带,有的地方会以妻待友,这个很不可思议,你知道吗?跟爱斯基摩人一样,有客人来,主人一定出去,让老婆陪客人,希望她能够再生孩子,因为没有人要住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。这讲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!这样是不是破我执呢?[以喻后文,根身器界,一一清净。此亦显后文。
【“善男子!圆觉净性现于身心,随类各应,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,亦复如是。】]善男子!我们圆觉清净的本性现出这个身心,随着各类,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,十二类的众生,各应。彼愚痴者,那个愚痴(就是没有智慧的人),说我们清净的圆觉,实有如是身心自相,以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心自相,亦复如是。
[此约法以合。圆觉净性,合摩尼珠,即圆成实性。现于身心(即五蕴幻躯),合现五色。随类各应者:即随十二类众生之业,各应以十二类,五蕴身心。此即圆觉随缘,循众生之业以发现。]这一句是根据《楞严经》;循业发现,“循”就是依照,依照众生各人所造的恶业而有所报,“发现”就是果报,而有所果报、报应。[各类五蕴,合映于五色,]随着一切方,[随方各现,]“随方”就是随各人的业各现。[即依他起性。彼愚痴者:]就是没有学佛的人不了解,[指我法未空之众生。]不了解这个身体也是空,一切法也是空。[说净圆觉,实有如是身心自相,合诸愚痴者,妄见实有五色,即遍计执性。故总合云:亦复如是者,亦如摩尼现色,妄执实有者是也。丑一印前显后竟。
丑二拂迹入玄
【“由此不能还于幻化,]“还yuan”就是离开,当动词用。因此不能远离幻化,[是故我说身心幻垢、对离幻垢、]对能够离开这个幻垢的人,[说名菩萨。]对于那些能够离幻化垢秽、放下的人,说名,那种人就是菩萨。[】
由此乃承上彼愚痴者,说净圆觉,实有如是身心自相;由此不能远离诸幻化相,是故我说身心,皆为净圆觉心,所现幻垢。凡妄认身心为己,未离幻垢者,名为众生。对此众生,则已离幻垢者,说名菩萨,以不执身心实有,了知身心如幻故。
【“垢尽对除,即无对垢及说名者。】]注意听!垢尽就是所垢;“尽”就是了达即空,垢尽就是说我们所对的这个境界、身心,这个“垢”是身心,身心如果除尽了;垢是指身心幻化出来的,除尽了,远离了。对除,“对”就是指智慧,就是能;能够观照身心为空的,身心是所观照,能观照的是智慧,对除就是能观照的智慧也把它除掉,就是指智慧也必须放下。垢尽对除,垢尽就是指身心放下;对除就是包括那个能观照身心,所对立的能所的智慧,能智慧的也必须放下,也就是无对垢,当体即空。及说名“者”指是菩萨,也没有所谓这个名词可得,这个就是归入平等的本际,不可得,不可名。身心不可得、智慧不可得、名称不可得、这整句全部都是讲平等。
[幻垢如珠中之色,本无可离,但了达即空,即是垢尽。所对之垢既尽,能对亦除,故曰:垢尽对除。此拂迹也。]“拂迹”就是除掉,拂掉一切有形相,“迹”就是有形。此拂迹也,就是除掉一切有形相的东西,身心、智慧全部除,“拂”就是扫掉了,扫除那一些有形相的执着。[即无对垢,]没有对垢,无对垢就是没有能所。[及说名者:此二句,诸家所解不同。今按本文解释,上文云对离幻垢,]对于能离幻垢的叫做菩萨,对于能够离开幻垢的,我们[说名菩萨,此则众生之幻垢已尽,即无所对幻垢之众生,及说名离垢之菩萨。者字,即指菩萨。到此对待情亡,乃成绝待,]绝待就是绝对,[不独所对]不是只有所对的[幻垢之众生,了不可得,即能对之菩萨,亦不可名,以归]恢复到[平等本际,此入玄也。]入于不可思议,[丑二拂迹入玄竟。
丑三圆彰法界(分二)寅初 一真法界二 三重法界
寅初一真法界
【“善男子!此菩萨及末世众生,证得诸幻灭影像故,尔时便得无方清净。无边虚空,觉所显发。】
此承前启后。菩萨及末世众生,皆指求净圆觉之人。观行已成,证得如幻三昧,则一切诸幻影像,悉皆得灭。不妄执随方所现之五蕴,以为实有,破除我法二执,如不执摩尼珠,实有五色也。尔时]就是你不执着的那个时候,[便得无方清净者:尔时,即证得圆觉,]那个时候你就解脱了![灭除幻垢之时。便得者,即得也。无方清净,乃周遍清净,不定方所,非一方二方清净,所谓无处(方,即处也)]就是方,没有一个地方,[不清净也。]菩萨!我们既然能够听经闻法,我要劝告各位:你先学一个不烦恼、不斗争、不要批评、攻击、伤害对方,你先学无诤,先不用学清净,你要把那个对立的伤害全盘放下,先学这样就好。不要伤害善良的人、不要伤害僧团、不要伤害师长、不要伤害对方、不要伤害师父、不要伤害佛教,能不能学到这样子?先学这个,你行吗?不行吗?不然你有什么资格讲修行?有什么资格讲放下呢?连一个最基本的伤害都放不下,那你还谈什么修行呢?人家对我们怎么样,无所谓,我们就是放下。
[无边虚空,觉所显发者:]你执着就无觉,你想觉悟,就要放下。放下你就发现什么?无边的虚空,就是你觉悟的本性,你觉悟了所显发出来的。[圆觉妙心本净,昔为无明诸幻所障,但见诸幻,妄执实有,不得周遍清净。]我们今天斗争、是非、对立,为什么?你不得周遍清净嘛,你妄执实有嘛。既然知道是虚妄的东西,你为什么还要继续打转呢?[到此幻尽觉显,不但空中,所有身心世界,了不可得,即无边虚空,皆为觉性之所显发,亦不可得。如《楞严经》所云:“一人发真归元,]一人就是他完成了佛道的觉悟,[十方虚空,悉皆销殒。”]十方的虚空,怎么叫销殒呢?因为化作清净的本性。虚空也是无明的一种,销殒就是没有所谓虚空,全部都是清净本然。《楞严经》就讲得很清楚了,虚空也是无明的一种,最难突破的就是虚空的无明。[十方顽空销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