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殒而圓覺真空顯發,廣大圓明,無有邊際,即淨極]清淨到極點,[光通達,]淨極光通達。[寂照含虛空。]“寂”就是靜,也就是定;“照”就是慧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含虛空。[本有大光明藏,寂而常照,含裹十方虛空,]“含裹”就是包容,包容十方虛空,[皆成寂滅真境。]你想想看,佛陀、諸大菩薩的度量能包含十方虛空,我們今天卻爲了一點小事困擾、鬥爭,講起來是不是很慚愧?爲什麼我們的計較心一直放不下?[惟妙覺明,圓照法界,了無一法當情。此即衆生清淨覺地,亦即如來因地,圓照清淨覺相是也。初一真法界竟。]你想想看:我們拜佛的人,是不是要做到人人好,不要講別人的壞話?是不是這樣?要做到人人好、人人贊歎,人人都支持、擁護我們。而不是拜佛拜到進入“一真法界”,就是剩下自己一個,剩下我自己才對,進入“一真法界”。度量不夠大,包容性不夠,大修行人無是無非,開口都是好話,這就是大修行之人!《圓覺經》很好,真的非常好,《圓覺經》真是太好了!《楞嚴經》是小部的大藏經,更了不得!

  寅二 叁重法界

  卯一 真空絕相觀 二 理事無礙觀 叁 周遍含容觀

  卯一 真空絕相觀

  【“覺圓明故,]就是我們的覺性圓滿光明。[顯心清淨;]我們這個妙有的心統統具足,就是清淨。因爲[心清淨故,見塵清淨。]這個“塵”不是五欲六塵,而是你所看到的沒有分別的意思,見塵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見分清淨,這個“塵”不是染汙的意思,在《楞嚴經》叫做見精,在《圓覺經》叫做見塵,二者的意思相同。[】

  此下,顯淨圓覺心,周遍清淨之相。本科]這一科是顯叁重法界。本科是[顯真空妙理,絕相清淨。]絕相清淨就是離一切相,不是否認的意思。絕相就是說,這句話簡單的意思是說:你若能離開一切相的執著,清淨心就一定能顯,約相就是離相的意思。簡單講,反過來說:你如果不能離相,就不可能清淨。[下二科,廣顯互遍互融,攝入無礙。]互遍互融,攝入無礙,這個都是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《華嚴經》:理無礙法界,事無礙法界,理事無礙法界,事事無礙法界,到最後,事事無礙法界,都是互遍互融,攝入無礙。那麼,因爲這部《圓覺經》也是大菩薩在聽的,所以,我們如果達到覺圓明,心就清淨;心清淨,見塵就清淨,到最後,理事無礙法界,事事無礙法界,就互遍互融,攝入無礙。[極顯題中,大、方、廣叁義,]這部經典的題目,你看最上面的字,說: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,這就是這部經的題目,大、方、廣叁義,叁種道理。[體、相、用一一不可思議。]爲什麼說一一不可思議呢?就是說:體當下就是相、就是用;相當下就是體、就是用;用當下就是體、就是相,叫做一一不可思議。[首句承上雲:覺心圓滿明淨故,則無有一法,而不清淨。]我們如果通達圓滿的覺性,沒有一法不清淨。[即一清淨,一切同時清淨也。所謂複本心源,究竟清淨。]複本心源就是恢複我們心本來的面目,我們所了解的就是究竟的清淨,究竟的清淨就是絕對的清淨,一塵不染、一絲不挂的清淨。[惟一覺性圓明寂照,但以語不頓彰,]“彰”就是顯。意思就是說:因爲藉著文章或是語言,它無法一下子顯示出這個道理,所以,[文中不得不次第而顯也。]簡單講就是說:本來是能夠頓顯的道理;但是,因爲藉著語言來講,卻變成有次第,有次第;就心境圓明來講,這是沒有前後;如果就文字來講,因爲文字要排列,所以,要按照次第來排,文中不得不次第而顯。[顯心清淨者:此指]阿[賴耶心(第八識)]阿賴耶識就是最微細的,最微細的阿賴耶心,我們就能顯出來,達到清淨,這就是大菩薩的境界。[,非指意識心(下文有意識故),]意識心大部分是說二乘人,或是淺根機的菩薩所修的。[今觀行成就,無明幻滅,]無明因爲是幻化出來的,現在將它除掉,所以說:無明幻滅。[圓覺清淨,]我們圓滿的覺性清淨。因此[遂]“遂”就是因此。因此[顯此賴耶心,]因此顯出阿賴耶心[同時清淨。]那麼研究唯識學的人,賴耶緣起,都是說清淨的本性與阿賴耶識非一非異,所以,阿賴耶識的汙染、生滅如果停止,清淨本性就現前。所以說:顯此阿賴耶心,同時清淨。[心清淨故,見塵清淨者:]見塵清淨的意思:[承上賴耶心,既已清淨,則依自證分,]自證分就是自體分,精神跟物質的綜合體,叫做自證分。也就是說:在最究竟的探討,照理說:我們的精神跟物質是融合的,因爲物質是我們心的影像。所以,按照自體分……,自證分就是自體分,[所起之見分,]所起的精神作用,[亦同時清淨。]同時清淨,所以,自證分就是見分跟相分的依靠。[見分由無明力,]因爲我們沒有智慧,見分就是因爲我們無始劫來沒有智慧,[轉本有智光,而成能見之妄見,]如果用本性見,就是平等無分別、清淨;如果透過無明,加上自己的知見,就變成妄見。[即六種染心之一,]六種的汙染心之一,[故以塵名,]所以,用這個“塵”來命名,妄見,虛妄之見。[非眼根所見之色塵,爲見塵也。]這剛才師父就講過了,見塵的意思就是:透過一層無明看出來的妄見,叫做見塵,已經講過了。[心、見二皆清淨故,一一周遍清淨,唯一]“唯一”就是只剩下。只剩下一個[妙明,]只剩下一個不可思議的明。[圓照法界,自內及外,自近及遠,自凡及聖,以顯究竟清淨之相。]清淨之相。我們今天就是無法顯示這顆清淨心,所以,清淨之相不可得。[非見塵清淨之後,聞塵、覺塵等,相繼清淨。亦非眼根眼識,清淨之後,諸根諸識,相繼清淨。文雖前後次第而說,只因語不頓彰之故。]簡單講就是說:眼清淨,六根同時就清淨,這句話所描寫的就是這個意思:聞清淨,六根就同時清淨,意思就是這樣。如果透過文字,就得一項一項來講了:見塵清淨、聞塵清淨、覺塵清淨……,透過文字,要念出來啊;其實境界不是這樣,見塵清淨就是統統清淨的意思。所以,透過語言總是有一點扭曲。[此等自應當知。如《楞嚴》所雲:“但于一門深入,入一無妄]就是你只要選擇一個專門修行的法門,譬如說:我聽佛號,聽阿彌陀佛,用耳根修行,阿彌陀佛……,你只要一直修,修到回光返照,所聽到的是自己心中的佛號,外境動、靜都對你沒有作用,那麼,耳根當下就無分別,簡單講:那就是我們的本性,其余五根也同樣無分別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,只要于一門深入,入一無妄,眼根,眼根清淨,其他五根就清淨;耳根、耳根清淨,其他五根也清淨。所以,入一無妄,[(即顯心清淨),彼六知根,一時清淨(即見塵、聞塵、覺塵、知塵、悉皆清淨)。]見、聞、覺、知就是六根的意思,見、聞、覺、知,見塵、聞塵、覺塵、知塵,就是六根。[”以元是一精明,分作六和合故也。]一精明就是同一個體性,六根本來是同一個體性,現在因爲妄想心迷惑,而分成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;我們若能了解平等心,眼睛看,平等,耳朵聽也平等、舌也平等、觸也平等。以元是一精明,分作六和合故。

  [【“見清淨故,眼根清淨;根清淨故,眼識清淨。】

  見分清淨之故,眼根同時,與之俱淨。]見分簡單講就是我們的心,我們這個分別心如果放下,以平等心來看,那麼,眼根同時就清淨,因爲眼根是發識,眼識是依靠眼根來作用,識變清淨,見分清淨,當然眼根也清淨。[根不能自見,因有見分,分作六和合。在眼曰見,故見淨,根即與俱淨也。]與俱淨就是統統清淨。[根清淨故,眼識清淨。由來根識難分,故唯識雲:愚者(指聲聞愚法之人)]修阿羅漢的人,[難分識與根。]什麼是根?什麼是識?[當知根是所依,識是能依。]根是我們所依靠的,識是能依靠的,我們說:我們的識、意識依靠六根,[由根對塵,]六根對六塵,[識依根起。]“起”就是作用。起作用,識必需依照根起作用,譬如說眼識,它必需依照眼根來起作用。[前五識緣自分境(如眼識緣色塵等),]前五識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眼識、鼻識、耳識……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個意識,前面五識緣自分境,自分境就是自己變現出來的相分,叫做緣自分境。我們眼睛的見分,影現出眼睛的相分;耳朵的見分,影現出耳朵的相分,耳朵的相分就是聲塵。所以,前五識緣自分境,也就是說不能通達,眼睛,它只能看;耳朵只能聽;鼻子只能嗅,自分境。[惟第六識,能遍緣六塵之境]遍緣六塵的境界,也就是第六意識能夠與前五識同時作用,而且又能獨自思惟,不必藉著境界,又能通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以,第六識的力量很強![(明了意識,與前五識俱起,]譬如你眼睛在看這間講堂,意識馬上分別:這是很好的地方,以後我要常常來拜佛!前五識,第六意識也並起,眼睛有作用,眼睛的意識作用,第六意識同時作用,在主宰我們,以世間人的說法,生滅法來講。[緣前五塵境,]就是說:明了意識(第六意識)與前五識俱起,這是緣前面五塵的境界,[獨頭意識,緣法塵之境),根既清淨,則根不緣塵。]六根既然清淨,六根當然就不會去攀緣;這個“緣”當作執著,就不會去執著這個六塵。[根境不偶,]根境不偶就是不合,不合就是說沒有這個緣生的東西,[識無從生,]那就是達到無生。根塵不爬山,“偶”就是配合,根,六根如果不去攀緣這個境界,守住那一顆清淨,那麼,意識就無從生,就是分別心、執著心就沒有作用。也就是說:你用清淨心看這個世間、用如如不動的心看這個世間,那麼,一切作用統統沒有作用。[故眼識與眼根,而同時清淨。]因此說:掌握自己的心態,你就可以掌握一切,就是這樣。看歸看碟、耳朵聽歸聽,你掌握這一顆心,你就能夠掌握一切。

  [【“識清淨故,聞塵清淨;聞清淨故,耳根清淨;根清淨故,耳識清淨。】

  第一識字是眼識。]我們的眼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