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識如果清淨,其他後面的同時都清淨。[接上文起,此處當知,並非眼識清淨之後,聞塵才清淨。此聞塵與見塵,同爲六精,]六精,[(《楞嚴經》:名見精,聞精,乃至知精。]見、聞、覺、知,都是六根另外一個名字,爲什麼用一個“精”字呢?在《楞嚴經》說:因爲[是帶妄之見分,]帶妄,帶有惑、迷惑、帶有無明的見分,[總名爲見分,]因爲是妄見,因爲透過無明的見,所以,[別名爲六精。帶妄即帶同分別業,二種妄見,]也就是說:我們帶著這個妄,就是帶有同樣某一種平凡……,某一種隨著人就有共同的分別業,共同的分別業。人看這個世間,跟豬看這個世間就不同。所以說:有兩種妄見,這在《楞嚴經》有講到。[故此經]就是《圓覺經》,[名爲見塵、聞塵等。]《圓覺經》雖然說見塵跟聞塵;但是,《楞嚴經》是說見精跟聞精。[名雖有別,體則無殊,故皆名塵)見精清淨,六精同時清淨。耳根與耳識,亦同前眼根與眼識,隨見分同時清淨也。

  【“識(耳識)清淨故,覺塵清淨;]覺塵,這個“塵”也不是指汙垢的塵,見、聞、覺、知嘛,我們“見”跟“聞”講完了,現在講“覺”,覺塵清淨,這與見塵一樣,同時清淨。[如是乃至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複如是。】]

  所以,[此文,例前眼根眼識,俱與見塵,同時清淨,其余覺塵知塵,乃至鼻、舌、身、意,諸根諸識、無不同時清淨。此先約內身清淨,下推至外境清淨。

  【“善男子!根清淨故,]我們的根清淨故,[色塵清淨;]掌握信你那一念分別,眼耳鼻舌身的分別心,掌握住,色塵就清淨。色塵如果清淨;因爲你用無分別心嘛,[色清淨故,]同時[聲塵清淨;]同時[香、味、觸、法,]就清淨沒有次第,[亦複如是。】

  六根清淨故,自內及外,六塵亦複如是,同時清淨,此外清淨也。]我們凡夫就是這樣,凡夫就是道理都知道,可是,他自認業障深重,就是不肯去做,他就是不肯,因爲他都以凡夫自居。你如果問他:你爲什麼要這樣分別、執著?他就說:哎呀!凡夫哪個不分別、不執著的?這樣講是對,可是,變成一種執著,變成一種執著,他不肯做,就變成一種執著。所以,人家是聖人,我們也是剩人,人家是諸佛菩薩、大解脫的聖人,而我們也是剩人,剩下的廢人,剩下來的,我們是剩下來的,一樣是shèng,只是字不同,念的音都一樣,意思卻有天壤之別,因爲不肯,不肯下功夫。

  [【“善男子!六塵清淨故,地大清淨;地清淨故,水大清淨;火大、風大亦複如是。】

  此承上內外根塵既淨,內外四大,亦同時俱淨。不取根發識,]不執著由根所發出來的識,[塵牽心之義,]“塵”,外境會……。“牽心”就是會影響,牽心就是會影響我們的內在,衆生都是受到外塵的影響。所以,不執著從根所發出來的識,因爲塵會影響我們的心。所以,[直取根塵,]而直接取根塵。[四大和合之體也。]

  同時。[【“善男子!四大清淨故(牒前)[,十二處、十八界、二十五有清淨;]二十五有就是叁界。善男子!四大清淨故,地、水、火、風清淨;十二處就是六根、六塵;十八界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;二十五就是叁界,底下會講到。[】

  此約世間諸法。十二處,即內能緣根六處,]根六處就是六根之處,內能夠緣眼根、耳根,乃至意根。[外所緣塵六處。]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[十八界,]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[即根、塵、識,]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[叁六十八,各有界限。二十五有者:即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叁界亦名叁有: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;亦名九有:以叁界有九地]所以叫做九有。[(六欲天以下,]我們這裏是人間,往上是第二層天,再來就是第叁層、第四層,第五層、第六層,總共有六層天,六欲天以下,四天王天、忉利天,一直到第六欲天,[是五趣雜居地;]五趣就是六道輪回的衆生沒有定,只有修善,或者是修惡的衆生在雜居,爲什麼雜居呢?因爲聖人示現,跟凡夫雜居在一起,雜居就是聖凡同居的意思,因爲聖人是來示現度衆生,而凡夫是業障深重,是五趣雜居地。[初禅、離生喜樂地;二禅、定生喜樂地;叁禅、離喜妙樂地;四禅、舍念清淨地,此色界四地。無色界、亦有四地:空無邊處地、識無邊處地、無所有處地、非想非非想處地]這是四空天。[),]所以,六欲天是一、四禅是四、四空是四、一加四加四等于九,叫做九有,九地叫做九有;但是,[廣言二十五有。]廣泛來講是二十五有。[古德頌雲:“四洲、四惡趣,六欲、並梵天,四禅、四空處,無想、阿那含。]“四洲”就是四大部洲;“四惡趣(加上阿修羅)”,四個地方;六欲就是六欲天,六個;並梵天,一;四禅,四;四空天,四;無想天,一,外道所生的地方;阿那含是叁果的聖人。所以,四加四加六加一加四加四加一加一,加起來總共有二十五。[”通稱有者,以其有因必有果,因果不亡,故謂之曰有。是叁界內衆生,所依住故。此二十五有清淨,即叁界六凡依正,悉皆清淨。此世間法清淨也。

  【“彼清淨故,]世間法清淨,出世間法就清淨。[十力、四無所畏、]佛的十力、佛的四無所畏、佛的[四無礙智、佛]的[十八不共法、]爲什麼說不共呢?不共二乘人、不共菩薩,只有佛有這個能力,佛的十八不共。[叁十七助道品清淨;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,一切清淨。]陀羅尼就是總持,有的人說咒,一切清淨。[】

  此約出世間諸法。首句彼清淨故,彼字,總指世間諸法,既已清淨,則由凡而聖,]由凡夫而聖人。[故出世間法,亦爲圓覺所顯,一一清淨也。]

  我們現在看十力:[十力者:如來證一諸法實相智力,]實相智力就是平等的意思,也就透過智慧,看一切衆生都平等,因爲實相産生了平等法,所以,無量劫來都修無相的平等法,就産生[有十種用,]“用”就是妙用、妙有,[故名十力。]用“力”來顯示佛是一個超越的人。[以有]“以有”就是因爲。古時候的文字看起來怪怪的,以有,換現在的話叫做因爲。因爲這十力,能夠摧伏冤親債主,[能摧怨敵,不可屈伏之力用故。]“不可屈伏”就是能勝一切,不爲一切所勝,就是不可屈伏之力。佛能夠摧伏怨敵,佛十力能勝一切,不爲一切所勝,不可屈伏,他是一個大智慧的人。[法數]“法數”:就是《叁藏法數》。《叁藏法數》就是辭典,佛教的辭典叫做《叁藏法數》。[雲:一、是處非處智力:]佛[知一切衆生,因緣果報,作善因得善果,名是處;]就是說:這個才是對的地方。“處”就是對,這樣做才是對。[作惡因求善果,名非處]這是不可能的,非處就是不可能,[(謂無有是處也),]你造惡因,要如何得善果呢?[則能降伏]能夠降伏[無因]也能夠降伏、破除[邪因。]所以,佛的十智力,第一個:是處非處智力,有這種智慧之力量。[二、業智力:知一切衆生,叁世所有善、]所有的[惡,]善業跟惡業。[不動諸業,]善、惡是指六欲天;不動是指色、無色界的業,睹,看得非常清清楚楚!也就是說:叁界不是善業就是惡業、就是不動業,他能夠非常清楚的,看到一切衆生所受的業、所受的果報。[及所受叁種果報,]有叁種果報,也是善、惡、無記,或者是善、惡、不動報,不動就是有定。知所度的衆生,我要度這個衆生,會不會有障礙?這個時候度他有沒有障礙?或者過一陣子再來跟他講這個道理?我告訴諸位菩薩:有所悟的衆生,他會生病、會難過,爲什麼他會難過?因爲他有所悟,他現在要將這麼好的佛法跟凡夫講;可是,凡夫明明知道,卻不肯去做,所以,變成有障礙,變成會著急,善知識變成會著急,會著急:你怎麼還停留在這個階段?爲什麼還不能超越?所以,[知所度有障、無障。]就是說:什麼時候度他有障礙;什麼時候度他沒有障礙。但是,我們沒有這種能力,我們只會一廂情願地想度人,一廂情願地想度人就是說,自認爲此人可以度,就拼了命地一直跟他結緣、拼了命地一直想度他;佛陀就不同,佛陀有智慧,他一眼就知道此人有沒有辦法度,如果度不了,沒有辦法,放下,不然就放棄,沒辦法啊![叁、定智力:知諸禅解脫,叁昧垢淨]知道種種的禅的解脫,叁昧垢淨,如果有愛見,[(有]我[愛]我[見]我[慢等爲垢,無則名淨),及知依此所得諸果。四、根智力:知一切衆生,信、]“信”就是信心;[進、]“進”就是精進;[念、]“念”就是不散亂;[定、] “定”就是心安住;[慧]“慧”就是智慧。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[五根,有上、中、下差別。]所以,根智力就是說:佛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機,上根機者,爲他講上等法;中根機者,爲他講中法;下根機者,下法;如果不能講的就放下,放下。所以,法如果用求的比較可貴。[五、欲智力:知一切衆生,樂]“樂”念yào,[(去聲)欲不同]樂欲不同就是說所喜歡的不同。譬如說迦葉喜歡修苦行,[(如迦葉樂頭陀,阿難樂多聞等),]苦行,執著苦行也是一種執著;多聞,也是一種執著。所以,[令舍不淨增淨。]所以,欲智力:“欲”就是了解一切衆生所想要的是什麼,叫做欲智力。[六、界智力:]界智力,範圍就比較大,[界者,性義,]這個“性”不是本性,這個“性”就是說:人有人性、天有天上的性質,簡單講[即種子。]簡單講就是叁聖、六凡的種子不一樣,一般都是討論六道凡夫的種子不一樣,天人,天人的種子;人間,人間的種子。[上欲爲現行,此爲貪、嗔、癡等性。]意思就是說:種子,上面所講的這個種子,是以欲望才會起現行,上欲爲現行,上面,欲望爲現行;此爲貪嗔癡,有這個貪、嗔、癡的性。[知即時異時,]即時,即刻去度他;異時,要經過一段時間。[誰可度、誰不可度。]所以,度衆生要學習一個:耐性。我們懂得很多,這是善知識本身所應擁有的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